分享

“独二代”六亲难认这事该咋办?独一代亲戚关系图认不全 堂表亲往来渐少

 公司总裁 2013-03-24
“独二代”六亲难认这事该咋办?


本报美编 胡强俊/画 杨千红/制表

今年春节过后,读者陈先生致电晚报热线说了自己的困惑:过年时从红河老家来了一些远房亲戚,但家里的那些90后、零零后小孩见了亲戚只会叫叔叔阿姨,其他的喊法一概不知,到底该怎么教现在的孩子们认亲戚呢?为此,晚报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

从晚报记者调查走访的结果中,不难发现亲戚称谓正处于一个明显减少的时期,亲属称谓基本只剩了父母、妻夫、儿女……很多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亲属称谓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只能到先人的墓碑和古籍中寻找了。与称谓相映照的亲属关系的变化,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趋势——亲戚圈子越来越小,亲戚关系将更加淡漠,从城市到农村,我们也许正面临着一个没有“亲戚”的将来。专家认为, 以血缘远近来确定亲情疏密的传统风俗应该改变了。中国文化会潜移默化地让独一代、独二代自觉地去寻找亲情,也可以考虑在社区中构建一种新“熟人社会”。

小调查

“独二代”难辨堂表亲

近日,晚班记者通过街头随机调查、春城晚报读者QQ群等形式,对30岁以下的群体进行了亲属关系称谓认知情况的调查,最终整理出有效受调查者78人,调查结果显示:

受访者中有87%是独生子女,有28个属于“独二代”,他们都分不清表哥和堂哥的区别。其余的独一代,尽管父母多有兄弟姐妹,但都表示“至少有1~2个亲戚至今不知道该如何称呼”。

排在“最难认亲戚”前三位的,分别是大家族中的新媳妇、母父各自的姑姑、姨,以及他们的子女,这些亲戚因为面生成为大家公认的“难认亲戚”。

“如果遇到不知道该叫什么的前辈,怎么称呼?”这一问题上,排名最靠前的应急方法是:有“统称叔叔阿姨”及“笑着寒暄,省略称谓”,选择“问清楚了再回答”的只有8人。

问及是否喜欢与所有亲戚来往时,四成受访年轻人不赞同“亲戚越多越好”的观念,觉得跟熟悉亲近的亲戚来往就够了。

调查中,晚报记者准备了两个问题,不同年龄群体的回答截然不同。

Q1:初阶版问题

你能分清表亲、堂亲的区别关系吗?

Q2:高阶版问题

你能说清《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是什么亲戚关系吗?

00后

两个问题都不知道

代表:丁当,6岁,独二代,对表亲、堂亲非常陌生,因为他是家中一脉单传的第三代。

Q1答:他最熟悉的同龄人并不是亲人,而是幼儿园的同学,因此尽管丁当妈妈反复讲解,他依然表现出一头雾水,不明白。

Q2答:至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当然不知道。

90后

堂哥表哥都喊哥

代表:朱琳娜,15岁,独生子女,父亲有一个妹妹、母亲有一个姐姐。

很小的时候,朱琳娜曾经学习过童谣《辈分歌》,“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

Q1答:“因家中亲戚甚少,从小到大,我很少与亲戚来往,知道表亲和堂亲的区别,但平时不常用,都是直接喊哥哥、姐姐。很少有人仔细论资排辈,爸妈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Q2答:不知道

80后

最难分清姑姨舅

代表:刘涛, 27岁,独生子女,父母均有兄弟姐妹。

Q1答:迅速而准确地说出答案后,刘涛也谈到了自己遇到的难题:家中亲戚众多,在昆明工作的她每年都要回到文山过年,七大姑八大姨逐个拜年。面对众多亲戚,称呼确实是个大问题。称谓如果能简化些更好啊!”

“一些简单的我还知道,最难区分的是父母的姑姨舅等远亲,父亲的舅父、舅母,要称太舅父、太舅母或舅公、舅婆,母亲的姑父、姑母,要称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谁能记得住啊!”

Q2答:看过电视剧老版的《红楼梦》,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贾宝玉的表妹,关系应该差不多吧。

【标准答案】

云南民俗学家杜涛给出了标准答案:

表亲是指借着母亲的兄弟姐妹或父亲的姐妹而连结的血亲。父母的表亲也是表亲。古代称姑表兄弟姐妹为甥,姨表兄弟姐妹为从母兄弟姐妹。

林黛玉的母亲是宝玉的姑姑,宝玉的父亲是黛玉的舅舅,他们俩就是姑表亲戚,林黛玉喊贾宝玉的爹娘叫舅舅和舅娘,而贾宝玉喊林黛玉的爹娘叫姑父和姑姑,薛宝钗的母亲是贾宝玉的姨妈,他们是姨表关系。中国有句老话叫 “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根;姨表亲,一辈亲,姨姨死了就没有亲”,因为我们中国人血缘关系的观念是以爹为主妈为辅的,从亲疏关系来看,姑表比姨表更亲,所以也有内亲外戚之说。

观察分析

变迁

一些亲戚称谓渐被尘封

“费孝通先生曾经在《乡土中国》里这样解释亲戚关系,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水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人情关系也愈推愈薄,这种亲疏关系,也就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伦’。”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教授王晓丽告诉晚报记者,中国人重家,重亲属关系的观念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生活生产依赖于土地。在没有技术支撑的时代里,人力显得原始而有限,家庭是主要的生产单位,亲属邻里的互助是生存必要的,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亲戚成为人们最重要的圈子。亲属关系作为中国社会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承载着诸多社会功能。

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亲戚称谓特别重要,每个人在家族或家庭关系中的位置有长幼、高低、尊卑的区别。要保持家庭的和谐有序,最初的表象性手段,就是家族中亲属称谓的规定。中国传统家庭中亲属称谓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更多的是一种家内等级关系,因此,通常有长幼、尊卑、亲疏之别,古人强调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可以理解为有了“什么样的称谓,才能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一旦亲属称谓出现断裂残缺,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必然受到冲击。

进入亲属称谓最少时代?

当代的亲属,从《婚姻法》等有关制度中可以看出,已经充分体现男女平等,其范围是限于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即除配偶外,主要有血亲和姻亲两大类。

但是,古代中国的传统亲属范围则要比当代的亲属范围宽泛得多。古代中国的传统亲属称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并传承下来,至今仍然是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

“独生子女群体的增大,在结构上动摇着中国的亲戚关系,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则是从观念上动摇着中国人的亲戚观念。”王晓丽认为,晚报尽管只是随机调查,却也映照出了时代的变化,上述两个原因已经对传统亲戚观念造成冲击。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1亿人,已经占总人口的8%左右,而由独生子女加父母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成为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这个群体将会处在一个中国前所未有过的极小亲戚圈,只有父母、妻子或丈夫、儿女等直系亲属,没有兄弟姐妹,没有有血缘关系的叔叔、姑姑等。

观察分析

影响

那些消失和将要消失的称谓

杜涛为晚报记者做了预判:独一代亲属称谓的缺失,主要发生在平辈和晚辈。他们的平辈中没有兄弟姐妹,自然,在晚辈中他们也就没有了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

对于独二代,在父亲方面看,他们没有伯伯、叔叔和姑母,相适应也就没有婶婶和姑父。从母亲方面看,他们没有舅舅、姨妈,相适应也就没有舅母和姨父。

如果“双独家庭”,即丈夫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对于丈夫,由于妻子没有兄弟姐妹,丈夫自然就没有大舅哥、小舅子,也就没有大姨子、小姨子;对于妻子,则没有了大姑姐,小姑子,大伯哥。

对于独生子女的父母而言,如果生育了独生子,就不会有女婿,自己不会成为丈人、丈母娘;后代中不会出现外孙和外孙女,自己不会成为外祖父母。生育独生女儿,不会有儿媳妇,自己不会成为公婆;后代中不会出现孙子和孙女,自己不会成为祖父母。

独二代取名到底跟谁姓

在多子多孙的传统家庭,祖父母的称谓一般不会消失,但在独一代家庭,孩子随谁的姓,对孩子父母的称谓没有影响,但却直接影响到孩子祖辈的称谓,虽然祖父母、外祖父母一字之差,但一些传统观念严重的老人尤其看重这点,因为这涉及自家传宗接代的问题。

所以现在,不少家庭选择把父母双方姓氏合起来为孩子姓,以满足双方家庭在姓氏上的需求。这种方式,是将“独一代”夫妻所生孩子的姓上做文章,即孩子的姓由两个字组成,或第一个字为父姓,第二个字为母姓;或第一个字为母姓,第二个字为父姓。如“独一代”夫妻中,男方姓孙,女方姓赵,所生的孩子取姓为“孙赵”。

远亲近邻,都走起来

由于亲属范围的缩小,传统亲属称谓的缺失,“独一代”孩子在未成年时,他们得不到传统的兄弟姐妹亲情,得不到来自兄弟姐妹的关注和帮助;也没有关注和帮助兄弟姐妹的付出经历。“独二代”孩子除了与“独一代”一样没有兄弟姐妹亲情外,还失去了伯伯、叔叔、姑姑和舅舅、阿姨亲情,失去了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

教育专家担心的则是,一代独生子女和二代独生子女不缺少长辈的关爱,甚至是溺爱,这种亲情是单向的,不需要回报,但他们都缺少和兄弟姐妹交往,而这种亲情是横向、平等,并且是双向互助的。这种影响有可能倒导致独生子女群体不懂得怎样与同龄人交往,人情更淡漠,因此建议独生子女多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增加和同龄人的交往。

观察分析

建议

“亲戚亲戚,越走越亲”

“亲戚亲戚,越走越亲”,走亲戚这个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和仪式,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个集中映照。采访中,不少人表达出一种同样的期望——重拾走亲戚这个传统。

一位年近七旬的受访者告诉晚报记者,过去人们对于过年走亲戚是怀着期盼和欣喜的态度的,农村走亲戚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二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六,甚至是在将近年前的时候就开始走动、送礼。并且对于走亲戚的次序和时间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在这位老人眼里,虽然亲戚间往来讲究多他、礼节多,但那是过日子的规矩,必须得遵守,尤其是不能乱了辈分。这是传统,就应该保存下去;亲人之间的感情是不能忽略的;人是需要感情联系的,人总是需要亲戚的等等。可见社会变迁带走了很多却不能带走人类最基本的感情需求。

正月初四,已定居北京的网友@虫啊虫,带着妻子和女儿,专门赶回瑞丽老家参加堂侄女的婚礼,这在村里的老人看来,他的这份亲情已有些超出常理,毕竟不是自己的亲侄女。

“有人说你没有必要花几千块钱买机票赶回云南参加婚礼,把红包电汇到就可以了。可我还是坚持要参加,血缘上是没有亲兄弟亲,但相信只要付出了,亲情上就会越来越浓。”

@虫啊虫的父辈有5个兄弟姐妹,表兄妹、堂兄妹等有十几个,天各一方,平时已经很少联系。“我是独生子,哪来什么亲侄女,这堂侄女也就当亲侄女看待。堂哥也是独生子,所以就把我这堂兄看得像亲兄弟一般了”,“上一辈兄弟姐妹多,对堂亲、表亲间的亲情看的自然淡些,但到了我这样的独生子女,还真的格外重视这种旁亲。” 他坦言,自己也是替女儿考虑,我女儿是独二代,如果我不带着她经常走走亲戚,她对老家这些亲戚们的感情,将来可能是清淡如水了,在这个世界孤零零的,太可怜了。

“中国的传统风俗,往往以血缘的远近来确定亲情的疏密。但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多年的今天,这样的风俗应该改变了。”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认为,中国文化会潜移默化地让独一代、独二代自觉地去寻找亲情。

在社区构建“新熟人社会”

“现代语境中传统亲属称谓的消失,必然引起亲戚观念的淡漠,传统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等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受到了巨大冲击,由过去的‘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福泉认为, 长期来看,这将对国民性格产生影响,他建议建立一种以城市社区为中心、以规则和情感为纽带的“新熟人社会”,经常举办邻居节、邻里节,改善封闭的人际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了解和信任,挥别冷漠、信任缺失。

平时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与老家的亲戚朋友往来机会本就不多,一年下来或许就过年能见上一次面。这感觉有点像上学时的历史考试,那些历史人物谁是谁,也就考试时能用到,哪怕记住了考完马上也忘了。

统筹 李荣

采写 首席记者 赵希

名词解释

亲属称谓

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叫法,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历经几千年,我国的亲属关系以传统亲属称谓为标志,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然承继并流行着。

互动方式

本报征集有民生性、关注性、新鲜性的话题线索,市民可以拨打本报热线64100000,也可以新浪微博@春城晚报@春城1网@春城民记@春晚小曾 。第一位提供互动话题的读者,话题一经选用,晚报将给予丰厚的线索费奖励。

独一代亲戚关系图认不全 堂表亲往来渐少



[2012-04-12] [点击:126] [字体: ]
作者: 刘春燕
来源: 荆楚网
“姨妈家表姐的女儿出国,我跟小姑娘要QQ好联系,小孩不愿给,表姐也蛮冷淡,心里那个堵呀!难道如今的独生代子女,注定跟堂表亲越处越淡?”上周,一则武汉网友的帖子,短短7天引来十万人点击。而同样一则显示“中国亲戚关系图”(如图)的微博,被不少独生一代、二代惊呼“认不全”。人们不禁困惑:原本平常的堂表亲,如今越来越显得陌生?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
连日来,记者选取身边20名较有代表性的“80后”“90后”调查,表示跟堂表亲“密切来往”的仅有5位,“选择性来往”的有6位,“很少或几乎不来往”的有5位。
“我们这代独生子女,父辈大多有兄弟姐妹,幼时过年聚会二三十口,长大堂表兄妹各奔东西,几年难见,就渐渐疏远了。”在武钢工作的黄磊,老家在山东,现在一个堂哥在上海,一个堂姐在青岛,一个表妹在新加坡,他又定居武汉。“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大概是有道理的。”黄磊说及此也有遗憾。
在一家台资企业上班的袁珊珊,则用“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近邻”来形容堂表亲之间的“微妙关系”。她认为,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差不多的来往就多些,“差距较大的表哥、堂妹什么的,基本不相往来了。”
我们的孩子到哪走亲戚?
越来越多的“421”家庭格局,让年轻爸妈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孩子没有亲姑姑、亲舅舅,上哪儿去找堂兄弟、表姐妹?如果独一代跟堂表亲都很少来往,独二代岂不是连个有血缘关系的玩伴都没有,“逢年过节孩子去哪里走亲戚?”
微博转发了一幅“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这幅图直观展示出上下五代人的各种称谓、彼此关系,把一些年轻网友绕得“晕乎乎”,大呼“六亲难认”。而记者采访的几位“90后”、“00后”表示,头一回听说表亲、堂亲;一些“80后”坦言,算是把侄女、外甥女的区别搞明白了。
专家提醒:血缘关系很珍贵
“父母间互动越来越少,是导致部分年轻人跟堂表亲关系淡漠的主要原因。”省婚姻家庭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婚姻家庭咨询师魏明震认为,时下很多亲戚关系建立在金钱、地位等物质条件上,亲戚间的“现实”成分渐浓,势必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间的沟通,“血缘关系十分珍贵,也许在某个困难时刻就有堂兄或表姐能帮扶你一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