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最聪明的人做文化写书,如今都去做金融了

 南街西巷 2013-03-27
2013-03-25 09:36:00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晚报

  
   何平:笔名小宝,专栏作家。创办人之一。

    相比本名,上海的文艺青年们其实对“小宝”这个笔名更加熟悉亲切。 《爱国者游戏》、《别拿畜生不当人》、以及最新的《为坏人辩护》等,都出自小宝之手。这个笔名并非源于金庸笔下 “坐拥七美”的韦小宝,而是取自“小报”的谐音,来自小宝本人早年做文艺小报的经历。小宝到现在都认为,最好看、好玩的文章,都出自文艺类小报,所以他的图书和专栏,也都沿袭了“小报”的风格:旁征博引——或者可以叫 “东拉西扯”,嬉笑怒骂,颇有“旁若无人”的架势。

    小宝其人其文给人的印象,有两个词可以概括:聪明,好玩。

晚报记者 孙立梅 报道

实体书店的死亡是必然的

    问:一直被认为是上海的一个文化坐标,大家最近都比较关注搬迁、易主的情况。

    何平:老的季风已经做不下去了,现在有新鲜血液注入,他们是一些有理想的青年企业家,他们愿意做,而且还带来了一些资源,包括经济上的资源。当然,他们能不能做到扭亏为盈,这还未知。上海图书馆地铁站的租金相对便宜,但地段优势毕竟不如陕西南路站,希望他们能做出好的结果。季风这块牌子本来面临摘牌,好在现在起码还能保留。

    问:近年来实体书店的命运一直受到关注。确实有很多民营书店关门,但也有新的书店开张,像2011年底广州开了家方所书店,也是企业家做的。你曾经说过内陆的实体书店会在五年内死亡,那么企业家开书店,搞多元化经营,会给实体书店带来一线生机吗?

    何平:现在的问题是,实体书店并不是一家两家,或者百分之三四十做不好,而是全面做不好。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经营问题,而是整个商业环境太恶劣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体书店的死亡是必然的,不死才是怪事。像方所,我看他们现在也还处于烧钱阶段,它的旁边就是爱马仕专卖店,可见房租有多高。

    你说的多元化经营,很多实体书店其实已经在做了,除了卖书、卖文化产品,还可以卖咖啡、卖衣服、卖百货商店卖的东西,单这些尝试能有多少效果,现在很难说。再说大一点,不仅仅是实体书店,而是全部的实体商店,都受到诸如淘宝等网络销售的威胁,以后无论做什么类型的实体店,都会越来越难。

    中国还有一个跟外国很不一样的地方。美国的纸质书受电子出版物的冲击很大,中国目前还是纸质书占主体地位,只不过是读者选择去实体书店买、还是通过网络购买的问题。同样是从出版社拿书,出版社给网店的折扣比给实体书店的高,给民营书店的折扣是最低的,要是在美国,这种不公正的做法,出版社赔钱就能赔到倒闭。出版社的想法是,网店卖出去的书多,就给他们好的折扣,但这种做法到最后也会伤害到出版社自己。现在国内是好几家网店在打架,再过不久,实体书店被消灭,像亚马逊那样网络书店做到一家独大,那时候肯定不会按照现在的折扣跟出版社谈,大量的出版社会直接被网店“弄死”。

季风的选书风格最先被认可

    问:说到成功的书店模式,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是台湾的诚品书店。诚品已经在香港开了分店,还有计划来内陆开。方所也请了诚品的团队来做设计和管理。你怎么看待诚品的经营模式?

    何平:台湾实体书店的生存环境,要比我们这里好得多。像诚品的图书品种,就比内陆书店丰富得多,它那里很多图书、杂志,都是在内陆没法买到的。但诚品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体书店,也不止于一个多元化经营的实体书店,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型的商场。诚品的书店部分,其实到现在都是赔钱的,但它商场其他部分的收益,可以补偿这些损失。

    诚品更大的成功在于,它在台北已经成了一个青年文化中心,并且带动起了周围整个商圈的发展,成为一个在商业上很有号召力的品牌。据说诚品可以从所在商圈的其他店里获得一定的分成,也就是周围的商家,都希望诚品能继续存活下去,因为这样才能带来更多的客流量。当然,这是我听说的,不一定完全可靠。

    方所在广州,因为受到各种限制,很难做成另一个诚品。而且它支付给诚品团队的人力成本,肯定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在烧钱。

    问:诚品是比较大型的书店。我研究过方所的选书,比较倾向于艺术类、设计类,这些图书很多是网上买不到的,而且整个书店的风格也是走艺术路线的。这种小众模式,会不会是一个方向?像季风,当初之所以吸引读者,也是因为选书的风格。

    何平:季风从创办之初,我们就设定了进书、挑书的标准。现在国内每年有20多万种新书,一个书店再大,也不可能穷尽全部。像你们办报纸、办杂志,编辑要有自己的眼光,你挑的文章,都要跟你的读者群、你的办报路线一致。季风选书,就是要跟传统书店不一样。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认可这样的选书标准,季风作为实体书店才能受到足够的关注。

    方所的老板自己是做设计的,他对这方面的图书可能更有感觉,但这些未必就能撑起一家有一定规模的书店。而且,在国内网上买不到的图书,还可能从亚马逊等国际购书网站上买到。网络是个虚拟空间,它能够提供的图书种类,肯定超过任何一家实体书店。报纸也是一样,像《纽约时报》现在就只剩下电子版了,纸质报纸也要面对网络的威胁。

 
读书可能会变成奢侈的事

问:现在国内的新书越来越多,但每年读书节的调查都显示,国人的阅读量,仅就看书这块来说,越来越少。作为作家和曾经的实体书店经营者,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何平:现在我们说的阅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读报纸、杂志、网络,这些都算是阅读,但书籍的文化含量肯定是最高的,它承载着最深刻的思想。我觉得读书将来可能会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会慢慢变成一小部分人的爱好,大多数人则选择与时俱进,比如只上网阅读。

其实作为一个都市人,上网看电影、听音乐、阅读杂志报刊,他的文化成分已经很完整了,我并不觉得一定要呼吁大家去读书。我甚至觉得,读书本来就应该是一小部分人的喜好、一小部分人的专长。国内每年出20多万种新书,绝大部分都是垃圾,90%以上未必比网上的内容好。很多人觉得网络比较肤浅,其实网络上也有很好的图书,只是大家还没有形成概念而已。

问:你会关注网络写手的作品吗?

何平:我基本不关心网络文学,起码国内的我不关心。因为目前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会把很多有天才的文学青年给彻底废掉。你看现在的网络小说,大多数开头都很漂亮,看得出来作者有些想法,但接下去越写越糟。因为网站有规定,作者在开新帖之后,为了吸引点击量,累积人气,每天必须有五千字、一万字、甚至一万五千字的更新,因为读者不管别的,你更新得慢,我就转去看别人的了。但这种生产机制完全是反文学、反写作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批有才华的文学青年被“弄残”了。

问:那你自己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写作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何平:我觉得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心理治疗,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我写作的频率不是很高,而且只给我喜欢的报刊杂志写,这些报刊杂志的编辑和我都是好朋友,很有默契,他们不会轻易改我写的文章。

问:你之前在东方卫视做过读书节目,在电视媒体上谈读书,跟私底下有什么不同?

何平:电视上的读书节目,本身就是一个电视节目而已,跟读书其实没什么关系。就像电视上的美食节目,跟美食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一样。美食节目出来的画面再好,观众没有亲身体验,是没有感觉的。我做的那个节目,其实就是一个借读书为名的聊天节目,我跟沈宏非肯定是全国最老的、最难看的电视嘉宾。这个节目的收视率还可以,后来阴差阳错,出了一些技术性问题,停掉了。当然了,这类在深夜播出、话题非常小众的电视节目,怎么能经营好,也是个难题。

中国最聪明的人在做金融

问:有媒体称你为“海派名士”,你怎么看待“海派”和“名士”这两个词?

何平:这完全是扯淡,是媒体弄出来的噱头,跟我本人是一点关系都没的。阿城不就说嘛,我们怎么能算是“名士”?我们都是“寒士”。

问:看过你的书或专栏的读者,会很好奇你的阅读情况,比如比较偏爱哪些书?

何平:我喜欢读杂书。第一,我喜欢不同类型的书,第二,喜欢表达上比较极端的书,比如说哲学家里面像尼采那样,能把话讲得非常绝的。

问:你比较喜欢的作家是?

何平:很多,古今中外都有,确切的说,“古中外”较多,“今”比较少点。中国古代的,我最喜欢李渔,他是中国专制社会中国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也不参加科举考试,完全靠自己养活自己,写作、演戏、出书、卖书,给当大官的做做园林设计、偶尔也打打秋风,靠这些来维持生活,而且写出来的东西非常有趣。当下的书我看得不多。 “70后”作家里,徐浩峰算一个吧。他足够聪明、足够用功,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道士、武林中人等最后一批传人的群体,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作家。虽然他有一些毛病,但在“70后”作家里面,我还是蛮欣赏他的。

问:为什么会“厚古薄今”?

何平:很简单。人类的智力是有限的,不同的时代里面,最聪明的人、最高端的智力,都会有不同的去向。过去最聪明的人都去做文化,去写 《红楼梦》,现在世界上最高端的智力在做I-phone,而中国呢,最聪明的人都跑去做金融骗局了。所以我基本不读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因为他们当中聪明人太少。

问:你对聪明人的定义是?

何平:聪明人,就是你能想得到的,他都能想到;你想不到的,他也能想到的那种人。

问:你也非常强调“有趣”。

何平:一个聪明的人,自然就会很有趣。当然有趣还有一个标准,他不能非常自恋。

问:但中国一向有“文人相轻”的说法。

何平:所以中国大多数文人都不好玩。当然,不自恋的也有。

问:你怎么看待像于丹、易中天这些,从电视节目中红起来,然后作品也跟着畅销的作家?

何平:电视是现在最为普及的大众媒体,在大众媒体上说这个说那个,都有走红的可能,因为每个领域都有一些受众。他们的著作卖得很好,但我认为水准其实就是中学教师的水平。

问:一个很聪明的人,会不会显得很刻薄,有人这么说过你吗?

何平:没有吧,我就是实话实说,我从来不会去做人身攻击,当然拿朋友开玩笑是另外一回事。我拿出来举例子的,一定不会是私人性质的,而是公共性质的。

张爱玲在上海作家中排第一

问:你在书中写到过,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像传说中的得道大法师,飞花摘叶皆为利器,无物不能为他所用。我很好奇,写作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吗?

何平:我们这代人,受到的教育多是残缺不全的,如果有一个人能做到他的学习和表达没有任何障碍的境界,你觉得这可能吗?

问:你怎么评价自己的作品?

何平:中国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的排行榜,是商业社会出现之后才出现的事情。文章是一个很独特的东西,你不能说李白的就是比杜甫的更好,无论你喜欢谁,这俩人都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一个作家的文章,有独创性,能够自成一格,那就是好文章。我写的东西,至少在现代,是自成一格的,我不认为其他人能写出一样的东西。

问: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吗?

何平:可能吧。

问:你怎么看待木心?最近几年国内有一股木心热,他的弟子比如陈丹青,认为木心是绝对的大师级人物。

何平:木心是一个很独特的作家,他的文章还是很好的。肯定会有很多人喜欢,也会有人不喜欢,这个很正常。喜欢也用不着强加于人,不喜欢也不要罗列一些“罪名”。他就是一个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我觉得现在有人读,起码以后几十年里面,还会有人读。

问:再问一个不能免俗的问题。你怎么看待张爱玲和上海的关系?

何平:老实说,上海在这方面是很丢脸的,在张爱玲被发现之前,上海原来是没什么文化品格的。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是由这个城市有代表性的文化人来决定的。像北京以前有老舍,当下有王朔,四川有个李劼人,都是跟地域联系在一起但境界非常高的作家。上海呢,在张爱玲之外,拿不出一个跟这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家。鲁迅在上海待过,但说他是一个上海作家,他本人都未必同意。巴金在上海生活过很长时间,还曾经是中国作协主席,但他给我们的印象还是一个四川籍作家。

在张爱玲之后,上海才有了它真正的文学记忆,这可以说是张爱玲对上海一个非常大的贡献。说到上海作家,如果在文学青年里面做个调查,把张爱玲排在第一位,我相信是无可争议的,后面的排名就众说纷纭了,但都无法跟张爱玲相提并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