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曼地亚红豆杉

 地龙123 2013-03-30

曼地亚红豆杉

编辑本段所属科目

科中文名:红豆杉科
科拉丁名:Taxaceae
属中文名:红豆杉属
种中文名:曼地亚红豆杉
种拉丁名: Taxus madia
曼地亚红豆杉是红豆杉的其中一种,红豆杉(学名Taxus mairei)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孑遗植物,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在全世界共有十一种,目前我国共有四个种和一个变种,即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东北红豆杉中国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变种)。曼地亚红豆杉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加拿大引种而来。现在四川、广西资源、山东等地有栽培。

植物形态

  • 曼地亚红豆杉全株
    曼地亚红豆杉全株
  • 曼地亚红豆杉枝叶
    曼地亚红豆杉枝叶
  • 曼地亚红豆杉花果
    曼地亚红豆杉花果

编辑本段特征

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adia)原产于美国、加拿大,是一种天然杂交

曼地亚红豆杉

曼地亚红豆杉(6张)
品种,其母本为东北红豆杉(T.cuspidata),父本为欧洲红豆杉(T.baccata),在美国、加拿大生长发展已有近100年的历史。为常绿灌木,生物量十分巨大,生长时间短。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枝叶茂盛,萌发力强,耐低寒,能耐-25℃的低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栽种。生长快,年生长实测40~90cm,最高可60~70cm,是国内红豆杉(中国红豆杉、云南红豆杉等)的300~700%生长量。3~4年生生物量积累为600~800/株·年,5年生时产鲜原料1.5kg以上,可用于提炼紫杉醇。次年又可萌生新的枝叶,其生物量还大于头年采收量。 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引种加拿大红豆杉树苗在四川试种,经权威机构测定,引种的曼地亚红豆杉生物特性稳定,没有发生变异,紫杉醇含量接近原产地,部分样品中的含量还高于原产地。天然红豆杉树的紫杉醇一般分布于树皮中,整株利用率低。曼地亚红豆杉则是植株各部分均含有紫杉醇,枝叶含量达0.03%以上,根系部分可达0.06%,全株用于提取紫杉醇,植株利用率高,其深度加工后综合经济价值更高。 曼地亚红豆杉通过栽培选育已发展到时10多个品系,其中,Taxus media是美国FDA批准可以用作提取“紫杉醇”的红豆杉之一。4~5年生的曼地亚红豆杉的树枝和叶子中紫杉醇含量高于生长70~80年天然红豆杉树皮的“紫杉醇”含量。野生红豆杉包括国内品种在内的红豆杉,紫杉醇含量一般在0.004~0.01%之间,曼地亚红豆杉的紫杉醇含量为0.03~0.06%,是天然红豆杉的8~10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栽种。

编辑本段用途意义

曼地亚红豆杉这种珍稀植物的引进和驯化成功,有利于保护珍贵的野生红豆杉资源,也为开发红豆杉这种黄金植物开辟了广阔前景。它生长速度快,对环境适应性强,可用于营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改善生态环境。此外,曼地亚红豆杉四季常青,秋果红艳,给人以健康饱满的外观感,耐修剪,好造型,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编辑本段栽培技术

曼地亚红豆杉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雌枝在入秋季节结满鲜红色果实(红豆),在翠绿的枝叶间掩映,美不胜收。它的树皮、树根、树叶、茎中都可提取具较高抗癌活性的二萜类化合物,可治疗多种病症,种子可榨油,叶可通经脉、降血压,并对治疗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有明显效果。本文将介绍曼地亚红豆杉的设施栽培和小苗扦插技术。

采穗前培育

在采穗前1年秋冬季施1次以磷肥为主的基肥,并在当年春芽萌发前施1次以氮肥为主的追肥;在剪取穗条前15 d左右,全面喷施1次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病和促进芽叶健壮。

苗圃准备

2.1 圃地选择
应选交通方便、易于排灌、土壤质地疏松、pH5.5~6.5的微酸性沙质壤土。圃地选好后,施足基肥,全面翻耕、碎土,并清除石块和草根,然后耙平。苗圃四周开好深排水沟。
2.2 苗床
做畦时要掺入珍珠岩50%、细砂20%,经拌匀后再作畦。苗床宽1 m、长12~16 m,畦高15 cm,畦边用木板挡住,木板长2 m、宽15 cm,以便于操作。畦与畦之间开好排水沟,宽30 cm、深15~17 cm。苗床用平板抄平后,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洒苗床,喷洒速度要慢,使药液渗透到5cm左右为止,2 d后可插苗。

扦 插

3.1 扦插时间前一年的秋梢以春插为佳,当年枝梢以秋插为好。春插在3月进行,秋插在9月下旬~10月上旬进行。
3.2 插穗选用
选择健壮、无病虫害、枝叶茂盛的母本,剪取秋梢或当年生半木质化的嫩枝作插穗,穗条以用手折有弹性而不易折断为宜。剪枝要在阴天,避免高温强光照的天气下进行,剪下的枝条要放在阴凉处。插穗直径0.2 cm以上、穗长7~10cm,插穗切口下部要平。插穗剪好后去除下部叶片,保留上部40%叶片。要随剪随插。
3.3 扦插方法
为促使根系发达,把插穗下部30%~40%浸泡在黄泥与生根药水混含搅拌的泥液中0.5~1 h,然后再扦插。扦插时用食指和母指捏住插穗上端,轻轻直立插入苗床中。扦插密度以叶片相互不重叠为原则。扦插完毕后浇一次透水,用多菌灵喷洒一遍。

苗圃管理

4.1 盖膜
采用塑料全封闭育苗,苗床扦插后用长1.9 m、宽3~4 cm的毛竹片,两头削尖插入畦边土中8~10 cm,形成拱形。小拱棚中间高度离畦面30~35 cm、两边离土20 cm左右,然后覆盖薄膜。苗床四周都要密封好、不漏气,以保持苗床的温度和湿度。
4.2 遮阳
在扦插前或扦插后,要在苗床上方搭建遮阳网棚,棚高2 m,遮光率以85%为好。
4.3 管理
扦插后每天要检查苗床,观察温度和湿度。苗床不干不喷水,在薄膜内壁上没有露滴时,要在畦沟里灌水,待苗床湿润后即排除畦沟中的水。棚内温度保持在22~32℃,空气湿度以70%~85%为宜。如棚内气温高于37℃,要及时通风。插条生根成活后,先揭开部分薄膜,使苗木经受5~10 d炼苗后再全部撤除薄膜小棚。随即施1次追肥,用0.2%(15∶15∶15)复合肥水溶液或0.1%尿素和0.2%磷肥混合水溶液进行洒施。拆除大棚遮阳网时间视棚内温度,春插在立秋后进行,秋插在插后30 d左右进行。当小苗地上部分生长至10 cm以上时,可出苗移栽培大。

移栽培大

5.1 圃地选择
应选择交通方便、土层深厚肥沃、易于排灌、pH值5.5~6.5的农用地作圃地。如选用低丘缓坡、土层深厚的山地为移植圃,必须要有灌水条件。
5.2 整地做畦
要求冬季深翻30~40 cm,深翻前撒施饼肥3000~4500kg/公顷。定植前耙平作畦,畦面宽1 m,畦高20~25 cm,沟底宽20 cm。畦面平整,略有中高、两边低,呈龟背形。每公顷用3%地虫杀星颗粒剂30 kg加土450 kg撒施。
5.3 移栽
5.3.1 容器移栽
将拌入珍珠岩的营养土装入容器袋,以保持水分和透气性,但相对成本较高。一般以大田移栽为主。
5.3.2 大田移栽
株行距40 cm×40 cm,每667m2栽植密度2000~2500株。栽种时,种植穴深20~30 cm,穴底施有机肥1 kg或过磷酸钙100~300 g作底肥。上覆细土1~2 cm,再定植苗木,并浇透水1次。
5.3.3 扦插小苗移栽
(1)栽植时,要采用地膜覆盖、定点挖穴栽种的方法,或采用移栽后覆盖3~5cm厚的稻草,地块四周打木桩,用草绳横压拉固定,以防风吹。(2)移栽后1~2年后地膜就破裂,要及时松土除草,结合松土予以施肥,每年施复合肥3~4次。
5.4 修剪
由于曼地亚红豆杉主要用途是药用开发,而枝叶均为药物原料,一般不作修剪。园林绿化用则可根据造景需要,修剪成球形、塔形、伞形等各种形状。
5.5 施肥
施肥原则是少量多次,在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在根部施农家肥,4~6月初起每隔15 d追施尿素,每株施10~30 g,至6月初止。9月中下旬至10月底每隔15 d施用复合肥。
5.6 剪枝
曼地亚红豆杉一般种植3年后即可适当采收枝叶,6~7年后进入盛产期。采剪时间为每年10~11月,此时树体尚未停止生长,树液尚未回落到根部,枝干中“紫杉醇”含量较高。剪枝原则是轻剪为主。剪取多年生的枝梢,并留一小截枝干,以便次年萌发枝叶。

起掘、包扎、运输

绿化用苗起掘泥球为地径的15倍以上,应在晴好天气进行。起掘后作单株包扎。运输时严禁湿苗装运,以防发热烧苗,并做好覆盖防晒和隔离通风透气等措施。装运时要轻装轻卸,避免机械损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