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上海文坛的三个《清明时节》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4-05
旧上海文坛的三个《清明时节》
成 健
  成 健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接连有三个题为《清明时节》的作品问世,其作者分别是鲁迅、欧阳予倩和张天翼。

  鲁迅的杂感《清明时节》写于1934年,后收入《花边文学》由上海联华书局出版。文章开门见山地写道:“清明时节,是扫墓的时节”,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要求在清明节入关祭扫清代皇帝的坟墓,引起人们的极大愤慨。而与此同时,国民党大员戴季陶等同西安军政等各界要人在陕祭扫周文王、汉武帝等陵墓,“民众参观者人山人海,道为之塞”……鲁迅揭露了国民党政府打着“民族扫墓”的幌子玩弄民意的骗局,在国家命运危难之际,采取愚民手段粉饰太平,这不过是为了遮住马脚而披上一层麒麟皮而已。

  1935年,欧阳予倩编导了电影《清明时节》。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种棉巨富李德臣父子清明下乡扫墓因车祸双亡,李妻千方百计想保住自己在李家的地位,并独占遗产。十几年前李德臣和丫鬟春兰私生一子,后春兰被遣送回乡,过了几年,春兰母子又重回上海谋生。李妻得悉后,买通流氓抢走春兰之子,并逼迫春兰再次离开上海。影片由赵丹、黎明晖等影星担纲主演,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内容具有抨击现实黑暗的进步倾向,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张天翼的同名中篇小说写于1936年,由上海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1936年4月10日日记记载:“见张天翼见赠《万仞约》及《清明时节》各一本。”作品聚焦了谢老师和罗二爷两个地主的明争暗斗,将地主阶层卑鄙无耻、阴险毒辣的本性暴露无遗。因一宗地产纠纷,谢老师被罗二爷纵容手下欺辱,他报复心切,出于利用的目的,竭力向三个住在他家的士兵讨好。三个来自农村的士兵,一步步误入谢老师江湖义气的圈套,为谢出头将罗痛打一顿,而谢罗二人最终又狼狈为奸,把三个士兵变成了牺牲品。

  鲁迅是左翼文艺界的旗手,张天翼和欧阳予倩均为左翼阵营里的实力派作家。以上三种《清明时节》,虽或不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也足以体现各自思想的深度和风格的独特性。三个不同体裁的作品同题,且均以清明扫墓为切入口,直面黑暗现实,剖析复杂而尖锐的阶级矛盾,并对人民的苦难命运给与了深切关注和同情。三作同题,交相辉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