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会形成现有的人格,完全是因为我们在孩提时所受到的创伤。幼小的时候,我们期待被爱,期待被关怀和拥抱。如果这些需求没办法被满足,我们就会受到伤害,本能地会做出反应来保护自我。如果伤害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种自我保护能力不断被启动,我们的人格就会不断地被扭曲。这是为应付所面对的情况而做出的调整,慢慢地发展成另一个我,一个远离本来面目的我。以下是几种典型人格障碍:
一、刻板型人格
创伤发生在2岁多,3—6岁或青春期。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这世界真好玩,人生充满惊奇和欢乐。任何好玩的事孩子自自然然地都有冲动,都想要去做去创造,包括抚摸自己的生殖器。但如果大人对孩子立下很多很多的规矩,有很多的应该,不应该,可以,不可以,许多事都依照刻板的模式进行。小小孩子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性的好奇和冲动,不许哭,不可以生气。在家应该听家长的话,到了学校应该听老师的话,老师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要问为什么,像个机器人,依命令行事。孩子只有遵守这些教条式的规章才会有安全感,这些规章则渐渐地就成为了这个人言行举止的规范。这样的人很有责任感,但缺少感情。他不但自己按照严格的规则行事,认为别人也应该如此,别人若不符合他的规则就会很生气。因此刻板型的人擅长伸出食指去批评别人,批评别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他的优越感。他们特别擅长控制自己,以一个完美的幻像作为行事的依据和准则。做任何事情都恰如其分,时间观念很强。在外表上就算不光鲜亮丽,也会将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他对乱七八糟的事毫无耐性,唯有井然有序才感到安全。他注重细节,不放过任何小事,没有丝毫的差错。刻板型的人多半是完美主义者,严重的会出现强迫行为和洁癖。在这完美的面具下,刻板型人格有着模糊的恐惧,总觉得生命中有所缺失,好像少了什么,不能满足。对很多事都麻木,且常有不真实感,好像什么都是假的,和人也无法深交。这一类型的人需要放弃自我控制,做一个不完美的人,让自己跌到恐惧的深谷,才能在深谷的底处找到自己。
二、控制型人格
控制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比如父母常常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孩子通常有很多被背判的经历。此外还与恋父恋母情结有关。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恋母情结是儿童在三到五岁所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在这个时期,在小女孩心里,由于爱恋父亲,对母亲产生忌妒和恨意;在小男孩心里,他觉得自己是母亲的小情人,而对父亲产生排斥。这个时期,不论是女孩或是男孩,都会陷入和父母亲之间的三角关系之中,因此会有一些微妙的状况产生。
比如小女孩觉得自己是父亲的小情人,下意识地视母亲为敌对阵营的竟争对手,有时候可能会因某种原因父亲居然站在敌对阵营的一方来批评小女孩,小女孩就会觉得备受羞辱,觉得父亲背判了她。如果这种背判的伤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最后终于在孩子的人格里烙下了印,使他发展出控制型人格。
经验了被父母背判的创伤,怕背判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恐惧。试想想,你若常被人出卖,心理上会有什么反应?自然是不能信任任何人,毫无安全感,那么要怎样才有安全感?要控制别人,确保他不会背判你才感到安全。正如一个不能信任妻子的丈夫,要随时随地掌控对方的一举一动,生怕自己一转身,妻子就和别的男人谈情说爱而背判他。
这里所说的背判,是完全以孩子的意识来看的。孩子在三角关系中受到创伤,觉得异性的父母背判了自己,既然父母不讲信用,那么我也不讲信用。于是会发展出一种玩弄父亲或母亲的心态作为补偿,而这种玩弄的手法长大了就会形成一种善操纵、爱支配、耍手段的特质。这类型的人很早就学会随机应变,甚至说谎耍赖,穿梭挑拔。
这类型的人长大后是策略专家,他们知道如何控制环境和他人,控制的手段可硬可软,硬的手法很具侵略性和攻击性,有时甚至到了欺负人的地步。和他们相处让人觉得很有压力,饱受威胁。第二种支配手段则是采取阴柔路线,不着痕迹地以诱惑的方式达到掌控别人的目的。
控制型的人喜欢掌权,只有权利才能让他有安全感。他很会说谎,说谎的时候脸不红,心不跳,眼睛都不眨一下,完全不想被人拆穿后的尴尬场面,即使谎言被拆穿,也毫无心理负担,忏悔道歉后又是一条好汉。
他几乎不信任何人,即使是最亲密的战友,也是潜在的敌人,因为他心中有个主要形象:“我将会被利用,被背判,被操纵。”不信任别人的结果就是要去支配,去控制,支配别人是唯一能让他有安全感的武器。他无时无刻不和人竟争,任何人对他来说都是潜在的对手,非要把对方比下去自己居首位不可,他不断追求权利,追求外在的虚荣,以掩盖自己的不如人。他有时装腔作势,好让自己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人物,控制型人格有着脆弱的自尊和易怒的个性,一点小批评都可能让他觉得备受委曲而暴跳如雷。
这种人能言善道,会把事情说得头头是道,直到对方同意和屈服而接受他的观点为止。他必须不断地攻击,不断地向人挑战,来证明别人错了他是对的。
他有着坚强无比的意志力,认为只要我愿意,做什么都会成功。他的个人意志主导一切,以控制情境,控制他人。
控制型的人在不需要自我防御的时候,他的内心也非常柔软,对于周围的人充满着爱意。他极具个人魅力,大家都喜欢和他结伴。因为他活泼好动,心情愉快,想法乐观,不怕冒险,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知道如何找乐子,和他在一起乐趣无穷。
面对群众,他们是天生的领导者,能坚持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观,而且还是处理危机高手。能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对于处理千头万绪杂乱无章之事很有一套。他精力充沛地做每一件事情,特立独行,勇于向老旧不堪的传统和僵化的教条挑战。他们的创造力很随兴灵活,还兼有独特的眼光,别人所忽视的或认为不重要的,他却能够看见其中的玄机,并掌握之而做出大事。
三、忍吞型人格
孩子在1岁多,2-3岁之间,如果寻求独立自主的需要不能被满足,或者受到过份的压抑,日后就会形成忍吞型的人格。父母对孩子适度的管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管教过度就成了压迫性的侵犯,造成忍吞型人格。
怎样是压迫性的侵犯?有些父母或是照顾孩子的保姆和亲人,过度控制孩子的身体功能或心理想法,如强迫喂食及排便,控制孩子的思想。换句话说,父母非常强势,请注意,这里所讲的强势和侵犯并不光指凶巴巴的压迫性管教,也包括温柔万千的强势关怀或甜言密语的强势控制。总之,由于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想法或身体的功能,忽略孩子本身的情绪或灵性的发展,以至于孩子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例如:孩子也许吃饱了,或是肚子不饿,做父母的总以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孩子吃饱了没有。也许父母亲认定了孩子要吃完一碗饭才算饱,不论要耗多少时间,他们一定会跟在孩子身后,硬是要把手上那碗饭塞进孩子的肚子里。有时候父母亲担心孩子冷,硬是帮孩子多加衣服,其实孩子热得想把衣服脱掉。这时候,母亲可能很严厉地对孩子说:“你要乖,不许脱,如果你脱了,妈妈就不爱你了。”对孩子而言,母亲是天,是上帝,母亲供给他一切所需,是孩子的所有。如果他对母亲说不,不但天会踏下来,他的一切也会没有。因此他不能违背妈妈的旨意,如果他违背了母亲,那就是做坏事,母亲就不再爱他了。于是孩子硬是把自己的想法忍下来吞回去,默默接受母亲的安排。
这里所说的创伤,并非指一两次的偶然事件所造成,而是父母对子女经常性的侵犯,即使父母经常性地压迫侵犯子女,也不一定日后会造成忍吞型的人格,还与孩子的神经系统构造类型有关。
表面上,忍吞型的人是个顺臣,但满腔的“不”并不会使他真正地顺从。满腔的愤怒无从向人宣泄,这股力量就回头先伤自己。积极抗争既然不可能,忍吞型的人只有靠消极抵制才能感觉自主权,他们长大成人在团体中常抵制别人的领导或拒绝改变。由于他的欲望被压抑,他的内心无法产生做事的动力,不但对任何事或行动采取消极态度,做起事来也毫无乐趣。
忍吞型的人外显行为常是谦恭有礼,有时甚至到卑躬屈膝的地步。但他们有时喜欢操控别人,是想激怒别人,因为当别人因受到操控而和生气时,忍吞型的人才有借口反击,借以发泄内心的愤怒能量。
忍吞型人有满腔的意见却无法表达,有许多创意却无法发挥,因为他心中有个形象:“如果我表达自己,我将会被羞辱,所以我必须隐藏我内在的本质和想法。”
由于长期被剥夺了自主能力,长期把自己深深地藏起来,自然培养不出自信心。越无自信就越轻视自己,即便有了勇气走出堡垒,也不敢单独行动,凡事最好有人陪伴,或至少得通过别人的认可才肯担当。被人侵犯羞辱控制,感觉自己走投无路,他的自卫行为便是躲到自己的身体内,在外建一个厚实的堡垒,自己则闪入保垒深藏不露。由于认为一放出来即遭羞辱,因此情感、思想、需要全部藏在里面。
忍吞型的人很能感同身受,直到和对方化为一体。他们喜欢自我奉献,有取之不尽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却常忘了自己的立场和权益,这个弱点很容易被别有私心的人利用。
四、口腔型人格
原始创伤发生期间多半在哺乳期,或者从出生后到一岁多。创伤所以发生是因为需要不被满足,这段时期的婴儿最需要的是有人抚育。婴儿的抚育有两件大事:喂食和爱抚。这肉体生理上和情感心理上两个抚育需要有任何一方面不能满足,都可能造成婴儿极大的创伤,造成内心的恐惧,极端害怕自己会被抛弃。他们总觉得生命有所匮乏,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己没有人爱,不值得人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口腔型的人格特质。
若肚子不饱足会如何?若大小便没人理会会如何?这时候要吸要排或要抱的需要便在体内形成一种压力,婴儿会焦虑不安,通常用哭声来表达这种压力。
有压力就得释放,若母亲适时喂奶,换尿片或抱抱亲亲予以安慰,婴儿的焦虑不安于是消失,回到安乐满足的状态。过些时候压力再度形成,婴儿再度焦虑不安,母亲再度帮助他释放压力。如此吸收释放的韵律,正如呼吸般的自然,也是整个大宇宙自然的韵律。
世界就在这种压力形成与释放的一收一放的韵律中运转,而生命就在吸奶——排泄中进行着,一切如此自然又如此值得信赖,事情自然发展,一切理所当然,饿了有人喂,哭了有人抱,孩子不怀疑世界的丰足圆满,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充满自信,也完全信任生命的过程。
当孩子的需要无法满足时,原本吸收释放再自然不过的过程被破坏了,而这破坏不止一次两次,而是几百次几千次,孩子不再信任世界的丰足圆满,不相信自己会被人疼爱,不相信自己能饱食温暧,不相信一辈子有充裕的时间做他爱做的事,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这世界的局面,自信因而消失殆尽,年纪小小就对世界对人生失望透顶。
婴儿无法供应自己喂食上和情感上的需要,这两大需要非得靠外界供应,因此被人拒绝和遗弃成了他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恐惧。因此口腔型的人不断对外说:我要。要人照顾,要人给,要人爱。
在人际关系上,口腔型的人如果有侵略性要发出来,多半透过语言(如言语攻击),而不是用身体去表达其侵略性。他们自觉不够,内在空无一物,极需靠外界给予肯定和支持。因此与人的关系倾向于依赖,依靠对方的方式是攀缘,牢牢把人缠住,当然,结果反而常把对方赶跑。
由于小时候被遗弃的经验,使得他以为自己不讨人喜欢。只有当我们被疼爱过,才会觉得自己值得人爱,若不曾被人疼爱,显然是我有问题,就是我这个人一点都不可爱。因此口腔型的人自我形象很低,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如人,没有能力,而且一文不值,他们觉得这个世界的物质是匮乏的。
口腔型的人通常无法自地球吸收能量来自我满足,所以精力不够,必须随时由别人身上吸收已消化的能量来滋养自己,而且吸进来的多过给出去的。有些人你并不讨厌,但每次和这些人在一起总觉得很累,整个人像是被掏空一样,即使你在心理上有自觉要离开,对方却抓着你不放。
因为婴儿无法供应自己情感上的需要,一定要靠外界供应,因此长大成人仍学不会自爱,也会终日向外界求取别人的爱。他们对爱有强烈需要,极度需要人爱,当他被爱了,他像是充了电浑身是劲,充满自信,感觉生命完整。
由于被人抛弃,一次又一次,最后不再哭泣,不再开口要东西,完全绝望。因此他的防御机制就否定自己有需要,对外在的世界塑造一副无所欲求的面具,但私底下又会释放一种信息:我不主动要求,但你们要懂得给我,照顾我。除此之外,他更进一步发展出反作用的防御。比如说他把这种渴望有人养育,有人照顾的心态,转换成去养育别人,照顾别人,但潜意识里总要求回报。因此,他们对外带着慈悲和爱心的面具,对内也以为自己很爱心。
很多口腔型很爱付出,很能奉献牺牲。因为透过服务他人,他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们通常不自觉肩头负担过重,也不自觉付出的巳远远超过自己的能力,因此很快就枯竭。因为只要称得上牺牲,就要付出代价,付出代价自然心有不甘而要求回报,而要求回报的爱过不久便会干枯。因为这种爱是有条件的,是为了“得“才”“给”,得到的自然不多,且大多时候被人拒绝。由于不断地付出而导致快速精疲力竭,内心越来越空,越空就越向外求,永不得满足,形成恶性循环。这一类型的人要学习“受”和“给”,更要学习怎么开口去“求”,另外在生活上要能自立、自爱、自我满足,唯有这样才能避免被抛弃的经验重复发生。
五、分裂型人格
分裂型人格受创伤的时间,多半是在出生前,出生当时或出生后几个月这三个阶段。创伤发生的原因是需要不被满足,初入人间之胎儿的需要即是对存在有安全感。正如一个初入陌生之地的外乡人,他需要感觉生存不受威胁,也需要觉得自己受欢迎。想想,你若刚搬入新居,你最需要的自然是:一,新屋有安全感;二,受街坊邻居欢迎。孩子若感觉自己不安全,创伤于是生成了。
【出生前的创伤】:
当胎儿在母体时,胎儿生存的一切完全仰赖母亲,母亲不只透过脐带供给胎儿食物和养份,两者的荷乐蒙系统和化学作用也紧紧相连,母亲的感受和情绪都能传达给婴儿。比如说母亲的肌肉会收缩,包围着胚胎的胎盘缩紧,胎儿能感受到压力,胎儿的小身体也收缩。胎儿能感觉到父母亲的争吵,能感受到父母亲内心的愤怒。若是父亲对母亲拳脚相加,孩子感受到的恨就更强烈了。有时,母亲内心里想要堕胎,即使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肚子里的胎儿也能感觉到。
【出生当时的创伤】:
出生当时可能有什么情况使孩子受到惊吓呢?想想胎儿原处在母亲温暧的羊水里,自母亲狭长的产道经过千辛万苦把自己挤出来。一旦出来,眼睛所看到的是刺眼的白光灯,乌黑黑的陌生人,耳朵听见冰冷金属器械相互碰撞的声音;身上的毛孔呼吸到的是产房里冷冰冰的空气;更糟的是有的医生大力地在幼嫩的小屁股打一大掌,凡此种种都能让胎儿受到很大的惊吓。在孩子出娘胎后,传统的医院大都马上将孩子和母亲隔离。先抱去清冼,之后大半的时间都待在育婴室里,婴儿没有办法随时获得母亲的关爱和抚摸。这种和母亲没有联结的情形,也可能使他在日后的生活中发生和人互动的问题。
【出生后的创伤】:
比如说母亲由于在生产时遭受巨大的痛苦,因而没有多余的心情和体力时时刻刻给予孩子所期待的爱和关怀,这些都让婴儿对生存产生恐惧。使婴儿一开始就抗拒这个世界,因为世界太让他失望了。
分裂型的创伤危害很大,因为它早在婴儿未发展自我之前就已存在,否定了婴儿的生存权利。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孩子所感受到的创伤,和母亲好不好有时关系不大。因为孩子是用他们自己的意识去感觉周围的世界的。
出生前后所生出的恐惧,会刺激孩子的中枢神经不断发出信息告知这孩子,这个世界不安全,而且对他存有敌意。这会让孩子因为受到惊吓而想逃跑,内心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敌意。这种害怕和敌意,都将记录在身体各处,不但在肉体的脑袋,乃至全身的细胞都永志不忘,即使意识上不记得了,也会深刻地镶嵌在我们的潜意识和能量系统中,而这些都是我们无法觉察的。
恐惧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不断地在生活中重复,像这样的孩子,只要一感觉恐惧,马上生出负面意念:“我要逃跑,我要分裂。”灵与肉分离,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他的灵魂和肉体会呈现分离的状况,我们称这类的人为分裂型。
逃跑成了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不管是害怕生存于此世界,或是留恋原来的世界,只要灵与肉一分裂,一离开他的肉体他就觉得很安全。自闭症即是这种防御方式最极端的一种表现。自闭症患者不但否定自己所存在的物质世界,也无视于别人的存在。许多自闭症的孩子,对周围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人无眼光接触,听不懂人说的话,周围的人对他来说像是家俱。
分裂型人的一生,对生存有莫大的恐惧,害怕与人亲近,疆界感很强烈,一旦别人进入了他的能量体就感觉受到了侵犯,会很强烈反抗。他生就敏感的身体,为求自我保护,常常得把自己的身体空掉,只要受到威胁或感到害怕时就立刻逃跑,肉体跑不掉就跑灵体(能量体)。只要离开肉体就会觉得安全。
对生存的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欠缺社交能力。分裂型人格社交能力通常不佳,在见到一大堆不认识的人时常手足无措,手脚冰冷。他平日极力避免和人接触,费尽心思逃离人群,不得不接触人的时候,也得找个较无压迫感的小团体躲起来,最好不要被人注意到。一般来说,他们不依赖别人,也不需要任何人,最好不要为任何人负责任,这样才不会被人套牢,可以随时随地逃走。
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分裂型的人也不容易相处,他们似乎喜怒无常。今天相谈甚欢,明日见面却形同陌路,让人措不着头脑,不知何时得罪了他。他若即若离,有时热情有时冷淡,着实令人费解。
分裂型人的潜意识知道,若开放自己和人联结,他将产生莫名的焦虑和绝望的痛苦。为了保护自己,他表现出让人难以接近,他内心有个声音:我在你不理采我,拒绝我,恨我之前,先不理你,拒绝你,恨你。
分裂型人很容易感受到周围能量的变化,他们的直觉力很强,容易进入灵性世界,有较高的通灵能力,甚至具有特殊的透视力,能看到或感觉到常人看不到或感觉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