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王君聊课(51):永远无法完成的救赎——再谈《我的叔叔于勒》

 缤纷生活 2013-04-10

 

永远无法完成的救赎

                                                                  ──《我的叔叔于勒》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                             

    【我解读】

        解读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是对我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堂课。大概2000年前后,我又一次执教这篇课文。当时有了一个很新鲜的创意:把位于人教版同一单元的《于勒》和《麦琪的礼物》进行整合教学。让学生比较菲利普夫妇和吉姆夫妇,以此加深对课文批判“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但结果是,在这堂课上,由一个叫卢容的女孩儿首先发难,质疑这两对夫妇的可比性,到后来学生完全反戈,以多数学生同情菲利普夫妇收场。这次激烈的“课堂政变”,引发了我对教材、教参、预设、生成等等当时很多还没有被提出来的语文前沿问题的思考。在全国各地讲学,我几乎都会提到这次“事件”,以警醒自己,也希望点拨年轻的朋友。

 

        疑点探究:

 

        对传统教参的解读,以及当今还在流行的一些观点,我不是完全赞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单阐释。

 

第一,            作者是否批判菲利普夫妇?

     我以为,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莫泊桑是不赞同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的。否则,他就没有必要用极有感染力的文字来刻划于勒出现后菲利浦夫妇气急败坏、狼狈万分的可笑可鄙状态。比如他们的“怕”:“怕”得“脸色苍白”,说话吞吞吐吐颠三倒四,怕得“哆嗦”,“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嗓子变哑,神色“狼狈”,说话结结巴巴 。但这样写并不能完全证明莫泊桑就是在“批判”。我们可以从作者对文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若瑟夫的描写看出端倪。若瑟夫显然是同情于勒的。莫泊桑用了非常深情的文字来记叙: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可以说是整个小说当中最动人的一笔。若瑟夫的“看”和“想”,无不传递着一个画外音:他发自内心地同情叔叔。希望父母亲饶恕这个叔叔,准许叔叔回家。

    但后面情节的发展让我们很失望。当菲利普夫妇决定“躲于勒”时,若瑟夫这个唯一的知情人并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责备父母的意思。他唯一做的,就是跟大家一样“不再说话”,跟大家一样,看着“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跟大家一样“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我的理解,莫泊桑是借若瑟夫的言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他并不赞同菲利普夫妇的无情,但是,他深深地理解菲利普夫妇的处境。对于一个挣扎在贫困线上,连女儿都嫁不出去的底层家庭,让不让于勒回家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这其实是生活的两难选择!莫泊桑借助若瑟夫的言行表达了这个“两难”,避免了对菲利普夫妇的过度批判。而教材删去的部分内容(许多文章对此已经有了引用,我不再赘述),我以为更能够证明我的观点:一是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菲利普这个家庭面临的经济困境,二是借助若瑟夫成年之后的捐助习惯表达了一种“救赎”心理──为当初父母的抛弃亲人而终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救赎。但可惜,这救赎永远无法彻底完成。

 

第二,            菲利普夫妇眼里只有钱吗?

        直到现在,我还看到许多文章在大肆批判菲利普夫妇。不仅是对他们不认亲人进行批判,而且坚持把“衣冠整齐地去散步”和“请女儿吃牡蛎”、“给外人看于勒的信件”、“没有钱却还要去旅行”等行为全部定义为“虚荣”。对此,除了无奈,我没有什么可说的。

        我是穷人家的女儿,青少年时代经历过因为经济困窘险些辍学的生活艰辛之痛。我以为,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很不容易读懂《我的叔叔于勒》以及类似的小说的。因为习惯于简单地道德批判几乎算是中国教育的特点,而这特点已经异化了人们的审美,造成了伪道德化的阅读思维和审美取向。

       散步,这对普通家庭也不是一件容易坚持的事。对“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的菲利普家庭更不容易。这“每一个”星期日的散步,而且是“衣冠整齐”的散步(真正的休闲的散步应该绝不讲究衣冠整齐而应追求闲适舒适吧),我认为表达的乃是穷人家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这短暂的悠闲和庄重里,菲利普一家可能找到了一种生命的尊严。

 确实,人生不仅仅是一场为了衣食的战斗,生命的尊严可能更多时候表现在其他方面。虽然生活的风霜刀剑严相逼,到了“一尺花边”也要计较,正常的人际交往都需回避,甚至连女儿因为没有嫁妆都嫁不出去的地步,但是,菲利普一家还没有完全被生活压垮。他们的心里还对生活抱有希望。

我以为,一家人去散步,这是对沉重的生活压力的一种缓解释放,是展示一个贫穷家庭对抗灰色人生的倔强态度。

吃牡蛎的情节也是的。

父亲 “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向夫人提出了请求。这样的请求显然是超出了这次哲尔赛旅游的开支预算,因此,立即遭到了夫人的软性抵抗,引发了夫妻之间微妙的矛盾。虽然菲利普夫人勉强答应了让两个姐姐和女婿去吃牡蛎,但从她的迟疑不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菲利普为此必须要面对的尴尬甚至回家后必然要面临的苛责。

但是,深谙家庭经济捉襟见肘状况,对老婆言听计从的菲利普还是提出了这个看似荒唐的要求。他无法抵挡这种“高贵的吃法”的魅力,他渴望自己能够成为请漂亮女士吃牡蛎的先生,渴望女儿们能够哪怕是短暂地享受这样的美好和尊严。

就是哲尔赛的旅行,让他们感受到“快活而骄傲”的原因也绝不仅仅是玩耍本身,而是旅行带给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这些细节让我很感动:在灰色的生活中浮沉,需要用尽全力才能够勉强维持家庭生活的普通百姓,应该有权力拥有这样的关于“高贵”的梦想。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不完全躲开生活的尘土,而以悲悯的情怀来设身处地感受这些小人物的生活,那么,在失望和批评之外,也许我们还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第三,      于勒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

   对于勒这个形象,我觉得我们不能回避的有两点。

   首先,“于勒”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的形象。从游戏人生糟蹋家产给亲人带去巨大麻烦的不肖子弟到被家族“流放”美洲开始自谋生路的觉醒青年,到最后流落异乡艰难谋生回乡也不愿意归家的落魄老人,其灵魂事实上不断地在进行自我救赎。但是,生活不放过他,他没有办法彻底完成这个救赎。莫泊桑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基本上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利用极为俭省的笔墨完成的。推敲他从美洲写回来的两封信中的闪烁其词,咀嚼船长对他的介绍中的“不愿意”两个字,反复琢磨若瑟夫眼里的他,我们看到了悲剧之光──生命的成长多么曲折艰难而又让人无可奈何。人其实没有办法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不管你多么真诚和努力。菲利普一家的艰难写在明处,而于勒的艰难写在暗处,它们遥相呼应,都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的挣扎。在命运的大网中,个体的力量是多么渺小而微弱。这其中,是不是有莫泊桑的生命观和社会观呢?我觉得是有的。

其次,普遍的解读认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梦想中的一棵发财树,是菲利普夫妇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在于勒这面镜子面前,菲利普夫妇露出了贪财忘义趋利避害的丑陋面目。

真是这样的吗?不完全是!

除了梦想之外,于勒事实上并没有给菲利普的家庭带来真正切实的利益。就算他永远不出现,菲利普一家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会怎么过。至始至终,在文本里,他都仅仅只是一个沉默的“符号”。这就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像空间,让我们对“于勒”的象征意义浮想联翩。

在我看来,于勒,其实不过是菲利普夫妇灰色人生的一抹亮色,是他们为自己长夜漫漫的人生点燃的唯一的一盏长明灯。

这盏灯的光亮其实非常非常微弱,甚至微弱到了虚幻。在文中许多细节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其实在内心深处并不相信于勒会出现在“那一条船”上,会带来“大别墅”等等浮财,但是,他们却用对生活的全部力量守护着这个虚幻的“梦”。明知虚幻却全力维持,明知不可为却全力为之。为什么会这样?非常简单!人生是需要梦来支撑的──哪怕是最卑微的人生。于勒是菲利普夫妇死死要抓住的唯一的一根精神上的救命稻草。

在小说中,于勒其实是一种并不明亮的精神寄托,是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必然要仰望又必然要破灭的灰色梦想:是,必然要破灭!最后我们见到的于勒,“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狼狈不堪”,这哪里是于勒?这就是小人物的理想的征兆啊!穷困潦倒,穷途末路,哀苦悲凉,这不正是相当部分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吗?

 

[文本特质定位]

 

       文本特质是我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详细内容见《语参》2012年第九期。根据我的文本特质分类,《我的叔叔于勒》当属于经典课文,可以划在“主题型文本”一类。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值得详讲,而且最好扣住主题挖掘这个核心要素开掘。其它的方法技巧一类的东西,比如结构特点,人物塑造的方法等等,如果能够融合在主题挖掘中显现,教学效果会更好。总之,这一类课文,一定要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到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发展。

 

下篇   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自由交流初读感想

 

1、          听写生字词,落实基础知识

(设计理念:基础知识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对于非重点中学的一般水平和低水平孩子,老师必须帮助和督促他们。)

2、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说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说一说小说中的人物,理清他们的关系。

(2)     说一说小说的故事,梳理故事的基本情节。

(3)     说一说小说的主题,话题为:《我的叔叔于勒》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教学生看不见的东西。“课堂摸底”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个对话交流,考察学生的整体认知和思维深度,以供教师迅速为课堂教学定位,确定最适合这个班的教学策略。从多次执教来看,确实有部分学生对故事的一些基本内容是没有理清的。比如人物之间的关系,需要特别强调“我”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另外,点拨学生用越来越精炼的话概括故事情节也是非常好的训练。这些基础工作还是应该做好,否则,后面的讨论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至于主题,根据我的经验,几乎所有班级都能够读出“金钱对人的异化”这个层面上的东西,所以,如果教师的教学重心还是只放在这个层面上,那就只能是在学生的“已知领域”转圈圈,课堂对话越流畅,学生就越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3、          引导学生质疑:我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设计理念:好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学生现在学习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每一个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最好能扣在学生的问题上。孩子们可能会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以在本节课重点解决,有的应该点到为止,有的可以让学生带到课外,而偏离语文学科本位的问题,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课后翻查资料解决。教师要明了学生的问题,重视学生的问题,利用学生的问题,但并不是说就完全“受制”于这些问题。特别是对于可能引发争议的主题型文本,教师一定不能“去主导”。事实上,小孩子也是需要帮助的。妄想什么抓手都不给,什么点拨都不要,教师主动“边缘化”后,学生还能表现精彩,收获扎实,一般是不可能的。按照我全国各地执教各类公开课的经验,除了生源特殊的重点中学的学生之外,其他的学生,或者不着边际地乱说,或者就是照抄《课文全解》之类的教辅资料夸夸其谈,这比不说还要让人难过担忧。现在流行的一些高效课堂模式,更要警惕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师生对话交流探究疑点

 

1、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莫泊桑这个故事有什么破绽吗?也就是说,有没有我们觉得不太严密的地方?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重点组织下面两个问题的深度研讨。

 

(设计理念:“有意思”的课堂教学,要不断把学生推到文字的“悬崖峭壁”面前,让他们不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要不断地设置两难处境,让阅读介入学生的生活。科尔伯格的话很精譬。他说:让他们产生两难处境,让他们的灵魂颤抖。每一个选择都是挣扎,都是冒险,都是精神生命的参与。唯有这样,师生生命才能产生共振,才能获得高峰体验。那是教育的极致,也是生命的大美。)

 

(1)             探究于勒叔叔从美洲写回来的第二封信,要求学生静读,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前后矛盾的地方。

 

(设计理念:我以为,于勒的这封信,是解开小说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信中矛盾之处比比皆是:比如,于勒抛开做得好好的生意去美洲旅行,这不符合常理。即使要旅行也和与家人通信不矛盾,更不必“要好几年不给家人写信”。再次,为什么不可以趁“长期旅行”顺便回家一趟呢?最后,信中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这更是欲盖弥彰。总之,可以看出,这封信根本不是什么“福音书”,分明是一份宣布破产和诀别家人的“通知书”。这封信,是“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在学生找出书信矛盾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中的信息算算菲利普夫妇的年龄。追问:十三、四岁的他们都能在两分钟内看出这信有问题,历经了生命沧桑的菲利普夫妇怎么会看不出来?其中的玄妙在哪里?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有准备,也就是要有充分的预设应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朗读文中两句非常重要的话。一句是:“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和“我早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拖累我们的……”研读这两句话可以采用“删”的方法,去掉“哎、竟、早”,语句就暴露了人物的深层心理:菲利普夫妇早就怀疑于勒发财的问题,只是,他们不敢承认,不愿意承认罢了。再追问下去,小说的深层意蕴就渐渐出来了。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完全可以把学生引领进新的思维空间。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即时点评点拨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学生“艰难地对话”一直是我的追求目标,过于流畅的对话等于没有对话,师生都不会得到发展。)

 

 

 

(2)             探究第二个疑点:为什么若瑟夫对父母亲“躲于勒”的行为无动于衷呢?

       

     (设计理念:小说很长,一节课40分钟,如果处处都要讲到,最后是到处砸坑,一个洞也没有挖成。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深挖洞”的教学。弄准一两个点深深地挖下去,由此及彼,牵扯全篇。于勒的信是一个“洞”,若瑟夫的态度又是一个“洞”。处理这个点,要先组织学生诵读若瑟夫心灵独白的那段文字。要反复读,以多种方法来读:男生单独读,女生单独读,老师示范读,师生配合读,再让最优秀的学生读,加上音乐读,配上动作读……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直至能够读出若瑟夫心灵独白后面的潜台词,让学生理解若瑟夫的同情悲悯,然后再讨论他为何却在父母的冷酷面前不发一言。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情感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交响乐,它的节奏是变化着的:有时候轻柔,有时候激烈;有时候深情,有时候直白;有时候是疾风暴雨,有时候是潺潺流水……总之,一堂课好比一篇文章,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要呈现“变化”之美。学习《于勒》),大部分时候是理性的,但是,某一段一定要是感性的。完全理性和完全感性的课,都有缺陷。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探究。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先前提出的一些问题揉进这个环节中,努力自然地去解决一部分。师生“艰难地对话”在这个环节应该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第三部分:总结

1、      让学生再说开头的那个话题:《我的叔叔于勒》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再此基础上,给《我的叔叔于勒》重新拟一个标题,表达对小说主题的再理解。

(设计理念:开头是“放”,现在是“收”,引导学生主动把先前讨论中的零散感觉进行整合提炼,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这个环节,最能展示课堂教学的效益:和学习之前相比,学生有进步就是成功!)

2、      教师推荐阅读当代作家陈应松的中篇小说《母亲》

(设计理念:如果说《于勒》是几百年前法国的故事,那么,《母亲》则是当代中国西部农村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课后读一读这样的优秀作品,可以激励他们深入地思考金钱和人性的问题,甚至进入到反思社会制度的层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带着阅读的渴望出课堂,这样的教学,善莫大焉!)

  

 

[板书说明]

    这个板书外表呈现为一个“网”字。《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之感人就在于它塑造了底层灰色小人物的灰色人生。人是社会的人质,人都在命运的大网中挣扎。他们有时可敬,有时可恨,有时可笑,有时可怜,有时可鄙,有时可叹??《我的叔叔于勒》的魅力就在于:它并没有彻底地批判任何人,它展现了人生的无奈,生活的悲哀。这个板书应该是在师生对话过程中,特别是在讨论到人物形象的时候逐步完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