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节 可转债这么好,为什么少为人知?》

 平静的路 2013-04-14

众卖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蔼中。

——南宋 密印安民禅师

 

 

   可转债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市场上少有人知道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  可转债市场发展得较慢、较晚。
        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112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同年1219日正式开业。

        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891115日筹建,1990121日开始集中交易(试营业),199141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并于同年7日正式成立。

        199211月,深宝安发行A股可转债,是我国第一只由上市公司发行的转债。但之后由于宝安可转债转股失败,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发展陷于长期停滞的状态。停发、少发、甚至几年不发的状态是常有的,所以得不到投资人的关注。

        直到19973月,国务院证券委颁布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几家非上市公司先后发债,我国可转债市场才重现生机。但是市场规模仍然不到股票市场的1%

 l 可转债市场长期规模偏小,关注的人不多。
    可转债市场获准发行以来,由于用股票融资更划算(不用还钱),获得审批资质相对也较宽松,所以发行的可转债数量极少,上市交易的所有可转债加起来总规模往往不过几十亿,所以完全得不到大资金的关注,更得不到机构的炒作,研究机构极少出报告,媒体也鲜有报道,造成了可转债长期冷落深闺无人知。


    事实上,直到2010年证监会先后批准发行了400亿的中国银行转债和250亿的工商银行转债,我国可转债的市场总规模才一举突破了100亿的总市场规模门槛,进入大发展阶段。

 

 l 可转债超低的利息,迷惑了很多人。
    可转债每年只付出0.5%——2.x%的超低利息,很多投资者看了以后完全失去兴趣,利润不高不说,还害怕成为上市公司低息敛钱的牺牲品。

 

 l 可转债貌似不是暴利的工具。
    可转债纯粹从条款上看,被强制赎回的触发条件为转股价的130%以上,理论上以30%的收益率,除以可能需要的时间成本——2年、3年、5年,不过15%10%6%,和股票市场上短期动辄100%N倍的收益相比,相差甚远。因此在崇尚“短、平、快”、“明天就赚大钱”的中国股票投资市场上,不受青睐。

 

 l 可转债的条款较为复杂,提高了门槛。
    从前面对可转债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可转债的组成机体比较多,条款较为复杂,不如股票简单易懂。特别是,当前中国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整体专业素质并不高,赌性较重,投资人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精研价值,这也是可转债鲜为人知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不为人知恰是有利可图,略有门槛更是减少了竞争者。无论是从股票选股的经验,还是从封闭基金、B股、黄金等投资品的风格转换来看,冷门往往出黑马,可转债也不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