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同文

 老农看天下 2013-04-15
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里的“一”、“同 ”同义,就是“统一”。
其实此语的最早出处是东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六国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的形体极其紊乱。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即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
但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改革,既为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汉族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互相防范,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各国间的道路也宽窄不一,严重影响交通往来,有碍于中央集权的国家控制各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 五尺道 ,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 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也很不统一,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极不一致,换算十分困难。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各诸侯国自铸货币、自立度量衡标准所致。秦统一中国后,灭六国龟贝宝玉之属,把货币统一分为上币和下币两种,在全国通行。上币为黄金,以镒(yì音亿)为单位,秦制二十两为一镒;下币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半两为单位。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为标准器,在全国推广。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历史记载

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学者都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看作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颂词,就连我们敬重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鲁迅也是这样讲的。其实,这是读书不求甚解的一大误会。尊秦的九字经典,来自《中庸》的右第二十八章。原文是「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程氏注解:「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统一也。」如果《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那么文中的「今」,决不会是早于秦始皇「横扫六合」三百年的春秋末期,而是指尚能维持名义上的统一的东周。如果《中庸》如清代某些考据家考据的,是西汉儒生的伪托,那么,西汉的儒生和朝廷,同秦始皇有着最直接的深仇大恨,他们绝不会用美妙的词句去歌颂秦始皇的。所以,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当作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经典词句,是从古到今一些文人学者很大的误读和误会。
那么,用「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来描述西周的松散统一或东周名义上的统一,是否站得住呢?完全可以。关于「书同文」,从《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三传》等文献和地下出土的竹简、金石铭文来看,最迟在西周以后,汉字的符号、文法和文章结构,就是统一的。秦朝李斯小篆程邈隶书,只是书写方法的简化,并不是首次统一文字。何况,程邈隶书,至今尚无实物证明,现在发现最早的是汉隶而非秦隶。关于「车同轨」,史书上说的是秦始皇驰道,统一车辆轨道的宽度。可是,秦始皇并不是「修驰道」的创始者。西周就有国家一级的道路,称为「周道」或者「周行」。

古代中国人的观念

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唯一的文明,周围都是蛮族。而这种优越的文明是和中国的文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拒绝这种文字,就等于自绝于文明,向低等的蛮族文化靠近。而且中国的文字的构成是复杂的,很难发明一种不同的文字,却同样复杂到能够准确表达中国主要经典的微妙意思,比如诗经,周易,尚书等。
春秋战国时各国会盟,孙武吴王上书,秦始皇韩非子的文章,诸子游走各国,吕不韦召集各国人士编同一本书,商人四处活动都没有听说需要翻译,也没有发现过翻译这种人士。当时的文字差异应该不会太突出的。起码在当时人看来没有太大的困难互相阅读。因为当时各地人的口音有很大区别,(比如中原人就经常抱怨楚国的语言是鸟语,根本听不懂)如果文字上也有很大区别,那么其互相交流就会很困难,这种困难在历史上会留下明显的印记。
那么隶书是否如史书所说是秦始皇的狱吏程邈发明的呢?1983年四川省青山川县境内的一个战国墓中发现的两件木犊,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由秦武王命丞相甘茂等更修国律的条文,就是用隶书写的。这距秦始皇统一中国要早近一个世纪。因此,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狱吏程逸才造隶书,也是说不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