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 苏州宋代石刻天文图名扬海内外,苏州人知道,中国人知道,外国人也争着想亲眼目睹,观其全貌。可是苏州还有一幅星图,是苏州道光木刻天文图——浑天壹统星象全图,苏州人不知道,中国的历史文献、科技史料、苏州地方史志上都没有记载,而这幅星图外国人却知道不少,还写了相关文章……。 一、一次巧遇 从日本代表印发资料得知《浑天壹统星象图》高1.25米,长2.195米,由八块木板组成,是清代道光年间作品,有三个版本。后记作者是道光二年(1822年3月25日写的)云游散人,道光六年(1826年暮春)的松涛,道光六年(1826年孟夏)的钱泳。其他情况日本代表也不知道。 二、图回“娘家” 而对这幅与苏州相关的星图,我这个来自苏州的中国代表当时十分惭愧,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研究复制复原古代天文仪器的专业机构,我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把这幅与苏州相关的古星图弄明白、搞清楚。回国后,我立即向国内的著名古星图专家分别请教,中科院、中国天文学会专家,由于末见到星图原文都不敢妄加评说。令人庆幸的是2002年8月底,我应邀参加了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多年末见的日本学者宫岛一彦教授送我一份由他撰写的关于“浑天壹统星象全图”的论文,真是太好了(见图2),他还提出要到苏州看看石刻天文图的原碑。南开大学的博士后 他的研究认为,1826年暮春松涛版本星图应是苏州天文图模写品。遗憾的是 三、分析考证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这幅“浑天一统星象全图”为什么说它是苏州道光木刻星图: 两个不同时代的星图通过图文对比分析: ①发现“浑天壹统星象全图”的图和文字主要依据苏州石刻天文图碑,但稍有改动; ②苏州宋代石刻天文图碑石高216厘米,宽108厘米,星图本身直径85厘米,外圈直径91.5厘米,用我古代盖图方法绘制,以天球北极为圆心,用三个同心圆加28宿度来表示,内圆直径19.9厘米,中圆直径52.5厘米,是天球赤道圆。与赤道圆相交有一偏心黄道圆,直径相同。而“浑天壹统星象全图”分8块横排,星图居中,跨越四块木板,全长219.5厘米,高125厘米。内圆直径24厘米,赤道圆直径两者相同,没有黄道圆,但刻有南北至点的赤纬圈,投影在地球上则成南北回归线,即夏至圈(直径39厘米)和冬至圈(直径67厘米)组成5个同心圆,28宿线画在第四个同心圆外。(图6双圆比对); ③关于银河方位与苏州石刻图相比颠倒了180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一是作者对中国28宿传统星象的方位不熟悉或错误理解,致使颠倒了180度,也有可能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从地球上看天绘制的,而木刻图是从天外看天推算绘制的; ④二图有共同差错,如苏州石刻天文图上把“张宿”本为六颗星,多联一颗星,而这颗星本该是“翼宿”的,两者错误相同,更能证明二者的传承关系; ⑤文字部份,二图基本相同,仅在结尾加了一句话:“此图释天之名义祥考备载,今后之览者,共赏鉴焉”仅多了20个字。 ⑥星图释文结束后,由另一种文字的书写的“后记”,作者寄闲外史松涛书,松涛何许人,我凝是文学界书画名家,因132个字的后记字体挺拔秀美。曾请苏诈书法家名人代查进找过多种史料末果。 四、专家确认 我不是古星图专家,要把“浑天壹统星象全图”确认为“苏州道光木刻天文图”,必须得到国内知名星图专家认可。为此我把松涛书写星图放大清楚后分别寄请国内著名古星图专家鉴审。 1、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美东教授是中国著名古星图专家,也是《中国古星图》一书主编,他仔细阅读了“浑天壹统星象全图”并与苏州石刻天文图做了详细校对,他同意我的看法“浑天壹统星象全图”可称“苏州道光木刻天文图”。 2、上海著名天文学者、《中国恒星观察史》一书作者潘鼐教授也认为应该称为“苏州道光木刻天文图”。 3、后来又请教北京天文馆尹世同副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者李迪教授,都认为该图可称“苏州道光木刻天文图”。在这里有中国一流的古星图权威专家的认可与赞同,因此漂流海外一百九十多年的苏州道光木刻天文图终于回娘家了,这幅星图也是苏州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苏州先民对宋代石刻天文图的继承和发扬光大。现在该图把它陈列在由我们创办的“华夏天文博物馆”中,供有兴趣市民与天文爱好者观赏。 五、深入探“迷” 由八块木板组成,独具一格的苏州道光木刻天文图,借助媒体与大家见面,但其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迷”,希望文化界、科技史界及各界天文爱好者共同来关心、探索。 如:①为什么一幅天文图要把它分成八块木板刻制? ②后记作者云游散人、松涛、钱泳都不是天文学家,为什么要去搞几个新板天文图?云游散人的版本韵入了许多西方天文观,而比它晚4年的松涛版本与苏州石刻天文图增加了20个字。 ③松涛、钱泳是同年的二个版本(1826年春天、夏天),钱泳无锡人晚年定居常熟,是《履园史话》一书作者。松涛是号,真名又是谁呢?云游散人又是谁,……这一切希望搞文史的专家们前来参与。 苏州天文学历史内涵丰富,还有很多古文献记述,苏州市民大多不知道,也无人去探索挖掘。如:巫咸墓在虎丘山傍,这位中国天文史上大家,历史上众说纷纷。有说并无此人,又有人讲商代十巫都是研究星象占卜官员,巫咸是十巫的首领……。 在三国后期有二位著名天文学家葛衡、葛洪,晚年都定居、隐居在太湖金庭岛上。而葛衡仰观天象,明达天官作浑天,使地居于中,以机动之天转而地止,以上应晷度。形象地表现了浑天说理论,被后世人称为天象仪的鼻祖。葛洪在天文学上为捍卫“浑天说”、批评了“盖天说”提出著名的“七问”……。苏州人也应该参与探索。为更深入地挖掘苏州传统文化,我在继续努力,然史海茫茫,个人力量十分有限,希望有兴趣于天文历史的华夏子民都来参与。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作者单位: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