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用方的原则:病症确诊、取穴正确;治慢救急、长短相宜;针刺位正、深浅适宜;指法正确、轻重适宜; 穴位治病的方法:主要有指法、针法、炙法等。指法有按摩、按揉、按掐、按推;棍棒敲击、推橄等;穴位艾炙、拔罐等;针法要求取位准确性较高,多由针炙师采用等。 穴位治疗的要求:(对患者)全神贯注、闭目凝神;放松心情、气血静沉。 【全身穴位图:可见本文件夹中相关专辑】 穴道寻找的方法:寻找穴位时的“两指宽”、“三指宽”等提法,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即从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三指宽”是指食、中、无名指的宽度。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其对应:一寸是一指宽,二寸是三指宽,三寸是四指宽。 一、风湿性关节炎:1、主穴。阿是穴,患病关节局部穴位(膝关节炎取膝眼、鹤顶)、曲池、足三里、血海、肝俞。2、配穴:行痹加风池;着痹加阴陵泉;热痹加大椎。 二、止嗝穴(区):脚面最高处一指宽,两手从中线的不同处,向两边横切刮按;中医旋复代赭汤,治打嗝;用大拇指(尖)掐(痛)中指尖头部,治打嗝。 三、止泻穴(区):两脚后根正中间痛点,用朩棍敲打18下,治拉肚子。 四、止汗穴:合谷穴、复溜穴、足三里。 五、止痰穴:(化痰利湿、止咳治痰)丰隆穴、足三里(另配服:清肺丸、橘红丸、平喘丸等) 六、止痛穴:合谷穴、太冲穴、至阳穴。 七、止涕穴(区):食指末节根部内侧,按36下。 八、止痒穴:百虫窝 九、定喘穴(区):脚面中线再稍向上的凹陷处,按压,可定喘。 十、头痛:风市穴(两手垂下中指所指)、头风穴(风头穴上二寸),适合头晕脑胀。清脑醒目时:加上手临泣、足临泣二穴。 十一、发烧:合谷、太冲、大椎、风池、风府以及保健八大穴(要根据病因确定用穴)。 十二、感冒(防治感冒特效穴): 1、通用穴:合谷、孔最、足三里、涌泉,各穴区找痛点按揉。(并同以上5--10条对症治疗)。 2、驱寒要穴:1组:风池、风府、大椎、人中;2组:命门、肾俞、丹田、合谷、足三里、各穴区找痛点,按揉至发热。艾灸也有效。 3、通鼻塞:迎香穴、足三里(手法由侧向上交叉按,即左不通按右,右不通按左。 十三、高血压:(头晕、肩沉):拇指根从上至下,即从指尖向下向内按。(**升压:血海穴; 降压穴位:涌泉穴、太冲穴(对血压可起双向调节作用—血压低时可升压,高时可降压平气)、太溪穴、人迎穴,每次20—30下,至酸胀为止。 十四、乳腺病:按反射区---脚面1-5指之间大区域;3-4之间为较重区。 十五、眼保健:承泣穴、翳风穴(耳轮下)、攒饮穴(眼眉心靠内一侧稍下)、光明穴、四白穴等。 十六、颈椎病(脖子硬):主穴-颈消穴(手掌上大拇指根处,头昏脑胀也可做),附穴-承浆穴。 十七、糖尿病:中指根至手腕横纹连线,16等分,从腕算起在1、2、3、12、16、各点,按摩或炙,每天7次,顺9逆6做9遍。降糖。 十八、腰痛特效穴:(手背及腕上三穴)后溪穴、手临泣、天泣穴。 十九、失眠点(区):脚心后半部中心,向下(后)治失眠,向上(前)按治嗜睡。 ----失眠线:脚心小拇指、无名指根稍下(后)靠内的连线,按治失眠。 二十、提高免疫力:全身淋巴区—颈部、腋下、胸部、大腿根部、腿腘(委中穴位)以及脚面部按摩均有效。 二十一、镇静失眠(亚健康时):百合、正堂、神门穴、照海穴,各按36下,一日数次。 二十二、疲劳综合症:(三星穴)合谷穴、足三里、太冲穴;胸闷气短时加:内关(也可作急救、缓解心慌时选穴用)、三阴交、太溪,还可加辅穴:委中穴。 二十三、心慌:压眼珠,闭眼单压眼珠一分种。 二十四、冠心病:内关兼外关、人中,可用于急救,可改善心脏供血。 二十五、心慌失眠(更年期):内关、神门、三阴焦。 二十六、便秘:通便穴(手背腕上二指外)、天枢穴(两穴,即肚脐两侧二寸)、临泣穴。 二十七、前列線(子宫)反射区:脚外踝突骨下区域,从下向上按36--100,治前列腺子宫肌瘤。 二十八、肾虚:肾俞穴、中脘穴(脐上4寸),两拳单手分别按摩36下。可补肾通便。 二十九、阳虚:悬炙督脉,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