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事记-周至清

 白山 2013-04-20
大事记-周至清
发布时间: 2006-5-11 10:15:22 被阅览数: 3111 次
 大    事    记

                       (公元前521~公元2002年)

                                             周

        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夏历十一月十六日,颜回生。其家居鲁城陋巷,家境贫寒。
        周敬王十一年、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颜回13岁,始从学于孔子。
        周敬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颜回西游,由鲁至卫,又到宋国,由宋返回鲁国。
        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颜回20岁,娶宋国戴氏为妻。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颜回21岁,生子,名颜歆。
        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79年),颜回随孔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开始周游列国之行。先住在卫都帝丘颜浊邹家,不久离卫往陈。在过匡地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遂围困孔子师徒。匡地解围后,经蒲地赶上公叔氏起事,再次被围困。孔子与蒲人盟,返回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颜回后至,孔子曰:“吾以为女死矣。”颜回曰:“子在,回何敢死。”
        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颜回随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至宋国,见宋景公。孔子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司马桓魋以砍树的举动警告孔子。颜回设计离宋至郑,然后至陈,住陈大夫司城贞子家中。孔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自吾有颜回,门人益亲。”
        周敬王二十六年、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颜回离陈至卫。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吴伐陈,楚救陈。楚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聘孔子。师徒一行正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止。当知弟子有愠心时,乃逐个召来问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而多财,吾为尔宰。”
        周敬王三十二年、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颜渊季路侍,孔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是年,颜回先孔子由楚至陈至宋,孔子病于陈。颜回返陈迎孔子,经宋返回卫国。
        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颜回随孔子返回鲁国。至此,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行。
        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秋八月二十三日, 颜回病卒于鲁城陋巷家中,享年41岁。孔子哭之恸,曰:“天丧予!天丧予!”鲁哀公亲往陋巷吊之,升至东阶,向尸而哭。遂将颜回葬于鲁城东防山之阳。此为颜子林之始。

                                           汉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刘邦自淮南还京,过鲁城,以太牢之礼祀孔子,颜子配享。此为帝王祭祀孔子、颜子之始。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三月,明帝刘庄东巡至鲁城,诣阙里孔子宅庙,祀孔子及颜子等七十二弟子。
        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三月,章帝刘炟东巡至鲁城, 以太牢祀孔子及颜子等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颜二氏子孙六十余人。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三月,安帝刘祜东巡至鲁城,幸阙里,祀孔子及颜子等七十二弟子。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灵帝刘宏于鸿都门学画孔子及颜子像。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此年前后中原一带疾疫大流行,死亡人众,(一说因避兵乱),颜子二十四代嫡孙颜盛携其全家由鲁城故里东徙瑯琊临沂,定居孝悌里。此为颜氏宗子第一次迁徙。

                                            魏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三月,文帝曹丕讲《论语》通,以太牢之礼祀孔子及颜子于辟雍。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五月,文帝曹丕讲《尚书》通,以太牢之礼祀孔子及颜子于辟雍。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十二日,文帝曹丕讲《礼记》通,以太牢之礼祀孔子及颜子于辟雍。

                                             晋

        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武帝司马炎颁诏:鲁国,四时备三牲(太牢)祀先圣孔子,颜子配享。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皇太子讲《孝经》通,亲释奠,以太牢祀孔子,颜子配享。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武帝司马炎讲《诗》通,亲释奠,以太牢祀孔子,颜子配享。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武帝司马炎讲《礼记》通,以太牢祀孔子,颜子配享。
        元康三年(公元293年),皇太子讲《论语》通,太子亲释奠。太子进爵于先师孔子,中庶子进爵于颜子。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因北方社会战乱,颜子二十七代嫡孙颜含举家自瑯琊临沂孝悌里迁居建康(今江苏南京)之长干里,定居颜家巷。此为颜氏宗子第二次迁徙。
        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十二月,孝武帝司马曜于中堂祀孔子,以颜子配享。

                                        南  北  朝

        北魏始光三年(公元426年)二月,太武帝拓跋焘起太学于鲁城东,祀孔子,颜子配享。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文帝刘义隆以太牢祀孔子,颜子配享。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焘至鲁城,以太牢祀孔子,颜子配享。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公元456年),颜子三十代孙、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颜延之病逝,终年73岁。谥曰“宪”。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元宏至鲁城,亲祀孔子。诏兖州为孔子起园栽柏、修饰坟垅。封孔子二十八代孙孔灵珍为崇圣侯。诏拜颜氏二人为官。
        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文宣帝高洋令鲁郡以时修葺坊内孔子、颜子庙宇,遣使致祭,春秋二仲释奠于先圣先师。各地郡学皆于坊内立孔、颜庙宇。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颜子三十五代孙颜之仪,在京城长安任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宣帝崩,严拒内史郑绎和御史大夫刘昉的伪造诏书,后拒隋公杨坚索要符玺,险被杨坚所杀。同年,其弟颜之推在京城任御史上士。

                                             隋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相国、隋王杨坚受周禅,建立隋朝。颜子三十五代孙颜之推转为隋王朝效力,定居京兆万年县(今西安市),后继隋唐两朝,历八世、三百余年,形成京兆颜氏家族。此为颜氏宗子第三次迁徙。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颜子三十五代孙颜之推病逝。遂葬于京兆万年县凤栖原,为凤栖原颜林之始。
  大业十七年(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入关,颜思鲁率子侄至同州朝邑长春宫谒见,多人受封。

                                           唐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诏升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颜子三十七代孙、唐初著名学者、经史学家颜师古随从太宗李世民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65岁。谥曰“戴”。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颁诏:皇太子于国子学释奠先圣先师。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颜子三十八代孙颜康成科考中状元,擢制科太子舍人、崇文学士。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高宗李治封禅泰山,还京过曲阜,以太牢之礼亲祭孔子,颜子配享。追赠孔子为太师。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皇太子释奠于学。高宗李治赠颜子为太子少师,曾子为太子少保,均配享孔子庙。
        太极元年(公元712年)二月二十六日,睿宗李旦加赠颜子为太子太师。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李隆基诏定十哲配祀孔子庙,以颜子为十哲之首。此为十哲配享之始。追封颜子为亚圣。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 还京幸曲阜,祀先圣先师。颁诏:孔子、颜子后裔免赋役。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颜子三十九代孙颜杲卿之父、颜真卿伯父颜元孙病卒,终年65岁。因著有《干禄字书》,被尊为正字学始祖。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颜子四十代孙颜真卿参加尚书省科试,登科甲,进士及第。同年与太子中书舍人韦迪之女结为伉俪。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颜真卿参加吏部铨选,被选为甲等,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追谥孔子为文宣王, 分别赠十哲等共七十七人公、侯、伯爵。其中诏封颜回为“兖国公”,颜路为“杞伯”,并依制立碑、建享殿于墓前。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更建山东博山颜文姜祠。后经多次重修扩建,一直保存完好。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三月,颜真卿由侍御史改任兵部员外郎,判南曹,散官加朝议郎。
        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六月,颜真卿遭宰相杨国忠排挤,出任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引兵南下, 直趋洛阳。颜真卿在平原誓师拒叛。河间、济南、饶阳、景城、邺郡等地义军全归平原,并推颜真卿为为盟主,合兵二十万。颜真卿联络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共举义旗。河北十七郡复归朝廷。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正月,叛军二万余人马北向猛攻常山,颜杲卿率常山军民苦战三昼夜,直到粮尽矢绝。城陷被执,押赴洛阳。颜杲卿对叛将安禄山大骂不息,遂被钩舌支解而死,壮烈殉国。
        正月,朝廷拜颜真卿为户部侍郎,充本郡防御使,仍为平原太守。三月,颜真卿与清河、博平二郡合兵在堂邑西大破叛军袁知泰部,收复魏郡,军声大振。
        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颜真卿数遣使以蜡丸裹书陈事,诏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仍以河北招讨采访使守平原。
        十月,叛军大举进攻平原。因寡不敌众,颜真卿遂率军突围,南下荆襄。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二月,颜真卿诏授宪部(刑部)尚书。十一月,为宰相崔圆所忌,贬为冯翊(同州)太守(遂改为刺史)。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三月,朝廷任颜真卿为蒲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使持节蒲州诸军事,封丹阳县开国侯。
        五月,朝廷追赠颜杲卿为太子太保,谥“忠节”。
        宝应二年(公元762年)三月,颜真卿改任吏部侍郎,复银青光禄大夫阶,加上柱国。八月,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加阶金紫光禄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未就任,迁尚书右丞。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授颜真卿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六州宣慰使。未行,留知省事。三月,晋爵鲁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授颜真卿为吏部尚书。
        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受宰相元载排挤,颜真卿被贬为硖州别驾,后任湖州刺史。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四月,朝廷召颜真卿回京,任刑部尚书。次年,改任吏部尚书。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颜真卿在敦化坊祖宅建颜氏家庙。六月,撰书《颜氏家庙碑》。七月,作《世系谱序》,著《颜氏家谱》一卷。八月,改任太子少师,仍充礼仪使。十月,朝廷封其子颜頵为沂水县男,颜硕为新泰县男。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八月,颜真卿遭宰相卢杞忌恨,罢礼仪使,改任太子太师。
        十二月,淮西都统李希烈反叛朝廷。自称天下都元师、太尉、建兴王。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正月,宰相卢杞陷害颜真卿,请德宗李适派其前往劝谕李希烈。十七日,颜真卿任淮西宣慰使,与其侄颜岘等人即日前往许州。劝谕不成,被李希烈扣押。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正月,颜真卿被叛将移囚于蔡州龙兴寺。自料难以幸免,遂自撰遗表、墓志、祭文,以明死志。
        八月,李希烈派辛景臻等人将颜真卿杀害。终年77岁。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四月,李希烈被牙将陈仙奇鸩杀,淮西叛乱平定。十一月,颜真卿灵柩运抵京兆万年县凤栖原祖茔安葬。诏赠颜真卿为司徒,谥“文忠”。
        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十一月,德宗李适授颜子四十一代孙、颜真卿之子颜頵为五品正员官。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颜芳随父仕宦福建侯官县,后在福建德化泗滨定居,为德化泗滨颜氏始迁祖。其子颜仁郁晚唐时任归德场长官,勤政爱民,三年大治。卒后封王,首祀乡贤。

                                        五   代

        后唐同光年间(公元923-926年),颜真卿之后颜诩任江西吉州永新令,后与其弟颜翊、颜翔定居永新双乳峰捣石村,为始迁祖。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颜子四十三代嫡孙颜旻因社会动乱,率五子离开长安而东迁。其孙颜文威隐居峄山,著书立说;颜文蕴率家人回到曲阜故里定居。此为宗子后裔第四次迁徙。
   后周广顺初年(公元951年),曲阜颜衎起为尚书右丞,端明殿学士。后以工部尚书臻仕回乡。
        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六月,太祖郭威平兖后,驾幸曲阜,祀孔子庙,拜其墓,访得孔子、颜回后裔。特授孔子后裔为曲阜县令,颜子四十六代孙颜涉(颜文蕴之子)为曲阜县主簿之职,并下令葺修颜子庙,禁止在颜子墓侧伐树拾柴。

                                           宋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太祖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二月,于国子监增修亚圣颜子像。太祖亲作《亚圣赞》。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诏以太牢之礼祀亚圣颜子。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一月,真宗赵恒封禅泰山,返京过曲阜,祭祀孔子、颜子。特授孔子后裔孔圣佑为奉礼郎,颜子后裔颜端为郊社斋郎。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真宗下诏追封颜回为“兖国公”,封杞伯颜无繇为“曲阜侯”。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曲阜文宣公孔圣祐卒,无子承袭,空爵十年。颜太初致书参知政事蔡齐,蔡齐言于仁宗,遂以圣祐之弟孔宗愿袭封。
  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颜慥与蔡襄结为金石交。蔡襄为郡守,辟颜慥为漳州路教授。后颜慥隐居龙溪青礁,为青礁始迁祖。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十一月,仁宗赵祯特授颜子后裔颜惟孜将仕郎、处州司士参军,授颜似贤台州司士参军。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兴建浙江湖州颜鲁公祠堂。山东曲阜人颜复,以京东隐逸策试中书省,被考官欧阳修取为第一名。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定学校释奠十哲从祀制。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改建庙学于阙里孔庙东南隅。置教授一员,增收颜、孟二氏子孙入学。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冬,经朝廷批准,在费县城东祊河岸畔重建鲁公庙。庙内祀颜真卿、颜杲卿金身塑像。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改称“双忠祠”。
        是年,哲宗赵煦下诏:将颜真卿墓载入祀典。
        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徽宗赵佶赠颜子九旒冕服。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南侵,高宗赵构南渡长江,以颜子五十代嫡孙颜峣为首的兄弟十一人奉召伴驾。后多定居江南。此为宗子后裔第五次迁徙。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高宗赵构以颜子后裔颜邵为右修职郎,颜卓补右迪功郎,颜彦补下州文学。次年,特授颜师禹为右迪功郎。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三月,高宗赵构驾幸太学,作《颜子赞》。
  绍兴年间,福建漳州龙溪人颜唐臣始修青石渡石堤,其子、孙再次增修,方便行人,为人赞颂:“渡不难,待三颜。”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太上皇宋高宗崩。治丧期间,朝廷派国子祭酒颜师鲁赴金国报丧。依照旧例,金国要用戴花、歌舞迎接宋使,颜师鲁以国丧期间,誓死要金国撤去一切娱乐仪式和活动,维护了宋朝的尊严。
  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南宋大臣、工部尚书颜棫逝世。
        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理宗赵昀作《兖国公赞》。
  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朝廷征用正直之士,福建龙溪青礁人颜耆仲、颜颐仲兄弟二人一起受到朝廷重用。当时天下称儒学政事者,必以“二颜”昆仲为首。
        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正月,度宗赵禥驾幸太学,拜谒孔子, 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颜子居右。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湖南茶陵人颜应焱助李芾守潭州,元军攻陷该城后,与李芾均自焚而死。
  同年,江西彭泽人颜希孔,为县主簿,在元兵南下时,聚舟载石,战于江中,石尽力屈,被元兵杀害。

                                           金

         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颜回子颜歆从祀文庙。
        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于孔庙大成殿为颜子塑九章九旒服像。曲阜侯颜路冕七旒服七章。
        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颜子庙在鲁故城东北隅落成。世宗完颜雍亲撰祀文,遣朝散大夫告祭于颜子庙。
        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三月,衍圣公兼曲阜县令孔樬为颜回立碑,由太原王筠书“先师兖国公墓”六个大字。
        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朝廷动国帑大修颜子庙。
        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章宗完颜璟致祭先师兖国公。
  
                 蒙   古

        太宗窝阔台九年(公元1237年),诏颜氏子孙奉上丝绵颜色,税石、军役、大小差徭并行蠲免。
        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依照旧制立曲阜庙学,训诲孔、颜、孟三氏子孙。
        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七月,世祖忽必烈遣集贤学士王德渊以牲牢庶羞致祭亚圣兖国公。诏颜氏子孙并免赋役。

                                           元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泰安州太平镇巡检颜伟奉敕修建山东省宁阳县泗皋村颜庙。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九月二日,成宗铁穆耳致祭先师兖国公。诏颜氏子孙地税、大小差徭尽免,不属州县所管。
        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十月四日,武宗海山遣资政大夫国子祭酒刘赓,致祭先师兖国公。
        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在陋巷故址新建颜庙。工成后,将旧庙颜子塑像移往新庙。
        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朝廷拨赐邹县田三十顷,滕县湖一区,以供颜氏春秋祭祀开支。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诏封颜子为“兖国复圣公”。
        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追封颜子父亲颜无繇为杞国公,谥“文裕”;母亲齐姜氏为杞国夫人,谥“端献”;妻宋戴氏为兖国夫人,谥“贞素”。
        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六月,惠宗遣中书省掾邓昌世,以太牢致祭先师兖国复圣公。
        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改杞国公颜无繇神像为冕九旒服九章。

                                             明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十九日,太祖朱元璋降旨:颜氏唯大宗免差,余支不免。
  洪武初年,福建浯州(金门)人颜应祐苦寻二十六年,在云南寻访到母亲下落,迎归家乡。时人誉为“金门孝子”,事入《三十六孝故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曲阜知县等人捐俸维修颜庙。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颁大成乐于天下,使后世祭祀孔子、颜子有了法定乐章。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江西庐陵人颜伯玮知江苏沛县事,在防御燕王朱棣攻城时,兵败自刎。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成祖朱棣遣礼部员外郎饶希致祭兖国复圣公。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诏令颜氏子孙并免差役。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修复山东省陵县颜鲁公庙,内祀颜真卿塑像。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诏颜氏宗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员,遂著为令。代宗朱祁钰驾幸太学,释奠先师孔子,以陈懋分献颜子。五十九代宗子颜希仁赴京陪祀。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衍圣公孔彦缙举颜子后裔颜希惠、孟子后裔孟希文赴京,俱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颜、孟二氏袭职自此始。后颜希惠因非嫡裔,改授颜希仁长子颜议为翰林院五经博士。
         是年,修葺颜子庙,朝廷赐祭田二十顷。
        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加赐邹县田三十顷。颜庙设门子四户,赐给佃户十户。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因颜希惠是颜氏庶支,被罢官爵。特授颜希仁长子颜仪为翰林院五经博士。此后,于复圣庙东侧兴建府第。称之颜翰博府。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宪宗朱见深驾幸太学,释奠孔子,命礼部主事张谨分献颜子。颜子六十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颜仪并族人二名赴京陪祀。
        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钦拨复圣颜庙庙户七户,以备看守。
        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十二月,复赐复圣庙庙户二十五户,以充洒扫。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孝宗朱祐樘驾幸太学,释奠孔子,以吏部左侍郎刘宣分献颜子。翰林院五经博士颜公鋐与族人颜希恢、颜谧赴京陪祀。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武宗朱厚照驾幸太学,释奠孔子,刘健分献颜子。翰林院五经博士颜公鋐与族人颜公釴、颜公瑶赴京陪祀。
        是年,首倡编撰《陋巷志》,由颜公鋐汇集资料,草创初稿,陈镐修审。次年二月,首稿书成,计四册八卷。其手抄本由颜氏宗子世传,后经两次增补修辑,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刻版印刷成书,后又多次印刷。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扩建复圣颜庙工竣,耗帑银一万一千二百两。武宗朱厚照御制碑文纪成。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世宗朱厚熜驾幸太学,命大理寺评事吕祚行取颜子六十二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颜重德,族人颜公釴、颜公瑶赴京陪祀。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大成殿为先师庙。颜子为四配之首。颜子父颜无繇称先贤颜子。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三月,世宗驾幸太学,以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李时分奠颜子。翰林院五经博士颜从祖与族人颜朋、颜重宜赴京陪祀。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于颜回墓前立新碑,碑书篆字“兖国复圣公墓”。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穆宗朱载垕驾幸太学,以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徐阶分奠颜子,命礼部主事刘继文行取颜子六十三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颜肇先与族人颜重卿、颜从麟赴京陪祀。
        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神宗朱翊钧驾幸太学,以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分奠颜子。颜子六十四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颜嗣慎及族人颜弘绅、颜弘乾赴京陪祀。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于曲阜颜庙前增建“陋巷”石坊。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泰州学派”代表人物颜均逝世。
        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重修曲阜颜庙门前“卓冠贤科”及“优入圣域”二石坊。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八月,颜思齐带领随从人员驾驶13艘大船到达台湾苯港(今嘉义新港)定居后,从大陆招募民众数千人,又收伏土著人,对台湾进行开拓。后世称他为“开台王”。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九月,“开台王”颜思齐病逝,享年37岁。葬于台湾三界埔山。
        是年,熹宗朱由校驾幸太学,以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魏广征分奠颜子。颜子六十七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颜光鲁及族人颜胤禧、颜胤学赴京陪祀。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苏州义士颜佩韦,因率市民反对魏忠贤阉党逮捕周顺昌,而被巡抚毛一鹭杀害。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思宗朱由检驾幸太学,以内阁大学士李日宣分奠颜子。命中书舍人梁招远行取颜子六十七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颜光鲁及族人颜伯忠、颜伯伟赴京陪祀。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辛未科,征辟颜子六十五代孙颜胤绍为进士。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思宗驾幸太学,以内阁大学士张四知分奠颜子。命行人司鲁近暹行取颜子六十八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颜绍绪及族人颜胤俊赴京陪祀。
  明末,曲阜人颜胤绍为河间知府,清兵入关围城,城破,阖门自焚而死。其子颜伯璟由兖州前往河间,寻父遗骸及幼弟颜伯珣归。后清尚书倪元潞过河间,为之设祭。

                                             清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太宗皇太极建文庙于盛京,奉祀孔子,遣大学士范文程致祭。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为配。定春秋二仲丁行释奠礼。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以至圣六十五代孙孔胤植袭封衍圣公,以孔、颜、曾、孟、仲子嫡裔袭五经博士。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祭酒李若琳奏准文庙谥号,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四配为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春秋上丁行祭。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九月,世宗福临驾幸太学,释奠先师。命行人司张九征行取颜子六十八代孙、世袭五经博士颜绍绪及族人二名赴京陪祀。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御书《颜子赞》。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颁行天下学。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兴建浙江省安吉县双忠祠,供奉颜真卿、颜杲卿二位忠烈。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颜子六十八代嫡孙、世袭五经博士颜绍绪主修《颜氏族谱》。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圣祖玄烨驾幸太学,行取颜子六十九代嫡孙、世袭五经博士颜懋衡陪祀。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十一月,圣祖玄烨南巡过曲阜,亲祀孔子,颜子配享。颜子六十九代嫡孙、世袭五经博士颜懋衡陪祀。赐书,赐蟒袍,加一级。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颜子六十七代孙、“十子诗社”盟主、《大清一统志》编修官颜光敏卒于京邸,终年47岁。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月,修建颜子墓前享殿并筑林墙。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的创始人颜元卒,终年70岁。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兴建福建省同安前街颜氏家庙。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朝廷发给颜氏子孙三十六名奉祀生印照。
        秋八月,世宗胤禛释奠先师,特命尚书四人分献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修阙里孔庙竣工。颜子七十一代嫡孙、翰林院五经博士颜怀襗随衍圣公进京谢恩,引见于乾清宫。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高宗弘历驾幸太学,行取颜怀襗陪祀。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高宗弘历东巡过曲阜,亲祀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颜怀襗陪祀。此后,又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二月、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正月等多次驾幸曲阜,均释奠孔子。翰林院五经博士颜怀襗多次陪祀。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广东连平人颜希深任山东泰安知府,重镌明代《官箴碑文》。调德州,适逢洪灾,颜希深因公差未返,百姓濒于绝食,其母何太夫人果断开仓济民,存活十余万人。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重修曲阜《颜氏族谱》,刻版印刷。颜光教、颜懋伦主修,颜肇亮监修,颜子七十一代嫡孙翰林院五经博士颜怀囗作序。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十月,重修曲阜颜子庙。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五月,修颜子墓前享殿,新建内墙及林门。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新宁(今广东新会、台山)颜容超始于广州创建复圣家庙。后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被毁。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朝廷拨帑银四万二千三百两,大修曲阜颜庙。
        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湖南长沙城东新建复圣颜庙告竣。
  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颜昌英在四川自贡凿成第一高质量盐井,为“颜桂馨堂”的盐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五月二十九日,广东番禺唐夏人颜浩长,率义勇参加三元里抗英,刺死英军少校毕霞。
  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英军出动军舰三十艘武力侵犯厦门。闽浙总督颜伯焘率军反击,击沉英舰一艘,击伤五艘。终因兵力、武器悬殊而被英军攻占阵地,厦门失守,颜伯焘被革职。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台南颜氏宗祠于此年前后重建。为台湾现存最古老的宗祠之一。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文宗奕詝驾幸太学,行取颜子七十四代嫡孙、翰林院五经博士颜振吉陪祀。
        是年,原闽浙总督、抗英主战派人物颜伯焘卒。终年61岁。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四川总督骆秉章在自贡自流井沙湾设立水厘局,从卤水中征收厘金,损害盐工利益。颜晓帆等人秘密策划,鼓动盐工捣毁水厘局,酿成震惊朝野的“水厘案件”。
  光绪二年(公元1881年),新加坡颜麟中标拍得地产百余亩,捐出作为麟记山颜氏公冢。
  光绪七年(公元1886年),新加坡颜永成捐出直落亚逸街店屋创办华英学校。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广州番禺复圣家庙全部工程告竣。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湖北利川人颜明山组织农民起义,反对外国宗教势力对中国的肆意掠夺,次年被害。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孙中山到越南西贡,并在河内设立同盟会分会,宣传革命思想。越南侨领颜子俊加入同盟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在伍肇龄、张澜等人的敦促下,颜楷加入“铁路股东会”,当选会长,张澜为副会长,同四川总督赵尔丰据理力争,争取川汉铁路的修建权益。后被赵逮捕,关押两年多始出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