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陶短房 发自多伦多
所谓“禽流感”,顾名思义,即鸟禽类流行性感冒,原本是由病毒引发、在鸟类之间传染的一种流行性感冒。一般认为,禽流感在禽鸟之间的传播早已有之,但早期医学不发达,人们无法准确区分各种看似症状相近的疫情,将各种亚型的禽流感和其他疫情统称为“鸡瘟”。
禽流感的致病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类,根据病毒套膜上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抗原性差异,可分为135种亚型,其中H最高排列到15,N最高排列到9,常见的禽流感病毒,为H3、H5、H7和H9系。根据其对鸟禽类的杀伤力而非针对人类的感染能力,禽流感病毒又分为低致病性病毒(LPAI)和高致病性病毒(HPAI)两大类,迄今所发现的大多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属于H5和H7系病毒。
该病毒通常通过粪便进行传播,从消化道开始感染,病毒侵入后,会迅速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低致病类病毒会造成禽鸟出现呼吸道类症状,食欲不振,严重的也会有少量死亡,而高致病类病毒则会造成严重的疫情,发病率和禽鸟死亡率往往会很高。
约100年前人类发现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首次被发现并确认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一场流感的暴发夺去了2000万到4000万人的性命,这就是上世纪人们闻之色变的“西班牙流感”,也称“1918年流感”。当时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等地的医务工作者展开大规模流感疫情普查时意外发现,造成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病原体可能是一种禽流感病毒。
但当时所发现的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很弱,也未发现对人类的传播。最初发现的病毒宿主都是野生水鸟,后来又发现猪可以携带这类病毒,医务工作者们最初还以为是猪将“西班牙流感”的变异毒株传播给水鸟。经过较长时间研究后,才确认这种疫情系在禽鸟之间传播的,后来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如果把它归类,这种病毒应该是H1N1型的。
1959年,苏格兰一间养鸡场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疫情,这是人类首次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大规模感染家禽;1960年,1000多只燕鸥在南非离奇死亡,人们很快发现,它们都感染了H5N3禽流感病毒,这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首次造成大规模的禽鸟死亡,禽流感开始引起医学部门的高度重视,人们最担心的,还是这种疫情会造成大量家禽、野鸟死亡。
此后30年间,禽流感疫情几乎销声匿迹,人们开始渐渐放松警惕。直到1991年,英国饲养场的火鸡再次检出H5N1禽流感病毒,这种疫病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1996年,中国华南广东一带出现养鹅场大量鹅只死亡的“瘟病”,但当时人们缺乏相关经验,并未立即确认为禽流感;1997年,香港突然有18人感染奇怪的流感,出现发烧、咳嗽、咽喉痛、肌肉酸痛、结膜炎等症状,其中6人死亡,在此期间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常规流感治疗,但医治无效,医学家很快查明,这些患者所患的并非原先认定的普通甲型流感,而是H5N1型禽流感,这是迄今第一次由家禽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疫情。
H5N1型禽流感病毒最具杀伤力
2003年,亚洲韩国、泰国等地先后发生禽流感疫情,部分养殖家禽和动物园饲养的禽类被感染死亡,致病的病毒仍然是H5N1型;2004年1月,越南、泰国家禽业发现大规模H5N1禽流感疫情传播,短短几周内便蔓延到印尼、日本、中国等亚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1月,越南64个省市暴发空前的H5N1禽流感疫情,同年4月,中国青海湖发现大批候鸟死亡,同年8月,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等国先后发现同类禽流感疫情,同年底,疫情在土耳其、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科威特等国出现;2006年初,印度等南亚国家、西欧及北非国家相继发现H5N1禽流感疫情,当年4月科学家承认,H5N1疫情大范围暴发标志着人类隔离禽流感病毒传播源的努力宣告无效。在这一年秋季和冬季,埃及、苏丹、柬埔寨、老挝和尼日利亚加入疫情传播名单;2007年,匈牙利、英国、巴基斯坦、沙特、孟加拉国、加纳、德国、法国、多哥、捷克等先后暴发H5N1疫情,标志着H5N1禽流感正式成为全球性疫情,此后几乎每一年,各地都会有大量H5N1禽流感疫情上报。
2004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和加拿大卑诗省菲沙河谷郡发现禽流感疫情,后确认为H5N3禽流感疫情;2005年底至2006年初,美国、加拿大多地发现H5N2禽流感疫情;2006年1月,美国发现H3N2禽流感疫情。
今年3月,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称,截止2012年8月,禽流感共造成359名患者死亡,其中绝大多数系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致死,感染者的平均死亡率高达60%。除了H5N1外,连同此次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确认有感染人类纪录的尚有4个禽流感病毒亚种,即H7N3、H7N7、H7N9和H9N2。
尚未出现“人传人”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一般认为系候鸟(尤其是水禽)传播为主,大多数家禽、野鸟,以及猫科动物、狗、雪貂、猪等哺乳动物都有可能成为被感染者,但迄今尚未发现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病例。大多数候鸟具有较强的禽流感抵抗力,即便携带病毒或感染也不易死亡,但家养的鸡和火鸡却是禽流感病毒的重灾区,一旦感染H5或H7系禽流感病毒便可能大批死亡。
人类迄今最担心的,是出现可在人类之间传播的禽流感病毒新变异。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韦伯斯特在2005年禽流感疫情大扩散时曾经撰文认为,这种变异随时可能出现,一旦出现,将令全球数十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2005年9月,联合国禽流感和人流感疫情协调员戴维·纳巴罗等警告称,一旦禽流感病毒出现可以在人类间传播的变异,就可能导致500万至1.5亿人口的死亡。一些科学家还推测认为,至少在猫科动物之间,可能已出现能互相传染的禽流感病毒变异,甚至“也许出现了能从猫科动物传染到人类的变异”。但也有不少科学家认为,至今并无确切证据表明“人与人间传播变异”业已出现,类似警告有夸大威胁之嫌。
及时公布疫情至关重要
应对禽流感病毒传播,迄今人类所采取的办法,主要包括切断传播渠道、研发疫苗和特效药、在疫区扑杀家禽、加强相关防治常识宣传普及、推广卫生习惯等。
切断传播渠道的方法,主要包括取消家禽散养,隔绝家禽和野生禽鸟,禁止在公开场合投喂野生鸟类,及时清理公共场合的鸟粪等,欧美各国和香港、日本等在1997年疫情暴发后,相继取缔了活禽交易市场和活杀家禽买卖。在疫区扑杀家禽的做法各国普遍采用。1997年香港H5N1禽流感疫情,香港当局下令扑杀130万只鸡;2005年初越南H5N1疫情,当局下令扑杀家禽近120万只;2004年加拿大菲沙河谷H5N3禽流感疫情,当地全部家禽1900多万只在短时间内全部被扑杀。由于在第一时间采取“全部扑杀”的极端措施,美国近年来的几次H3、H5和H9系禽流感疫情都很快被控制住。
研发疫苗和特效药的工作各国都相当重视,目前危害最大、杀伤力最强的H5N1禽流感疫苗和特效药已比较成熟。另外,鉴于所有禽流感病毒都不耐高温,确保禽类制品煮熟食用,是防止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有效办法。
但上述办法都有局限性:如切断传播渠道因候鸟迁徙距离远、难于控制而平添难度,研发疫苗和特效药往往会在突如其来的新病毒变异面前被打得措手不及,扑杀全部家禽牵扯经济赔偿,就算家禽可以扑杀,但野禽、候鸟怎么办?
在网络信息时代,一旦疫情发生,及时、真实通报疫情就更显得至关重要。消息传播迅速是网络时代的特征,公众、尤其大城市公众,对趋利避害又有本能的敏感,神秘疫情,死亡病例,不明来源和途径,凡此种种,都会给猜测、联想和小道消息留下丰富的活动空间,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更易引发社会恐慌和其他连带效应。2004年泰国他信政府隐瞒H5N1禽流感疫情,导致疫情蔓延到全球许多国家。患者何时何地接触过可能疫源,病毒潜伏期和多少人密切接触,这些被接触者有无异状等关键信息,需要系统搜集、记录,以利尽快找到疫源和传播渠道。由此可见,在第一时间将权威、准确、科学的信息公布,是消除社会恐慌、抵御流言、安抚社会情绪的不二法门。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