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按揉五大穴位可增强记忆力

 三教九流369等 2013-04-21

人体穴位高清图按揉五大穴位可增强记忆力

  按揉穴位,增强记忆力。

        当人们用脑过度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按揉前额,或者用拳头轻轻地鼓打,其实,这就是刺激头部的两个重要穴位“印堂” 和“神庭”。

       印堂穴是人体经外奇穴,《达摩秘功》中将此穴也列为“回春法” 之一,可见其重要地位。神庭穴属人体督脉,对神经系统有治疗作用。 按压这两个穴位对消除头痛头昏,恢复大脑的活力有异曲同工之妙。同 时按摩,互相补益,则效果更佳。

      印堂穴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按摩时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用较强 的力点按10次。然后再顺时针揉动20—30圈,逆时针揉动20—30圈即可。

     神庭穴在印堂穴上面,发际正中直上半寸左右,按揉方法与印堂穴相同。

        

    按摩百会穴,可清神醒脑,增强记忆力,位置:头顶正中央。
        寻穴方法:左右两耳至头顶正中的线,与眉间中心往上直线的交会点。 用拇指和食指从上到下轻轻地按摩整个耳朵,用两只手的手指触摸位于发际和眉毛之间的两个穴位,以促进血液流动,消除记忆障碍和增强记忆力。

        

   经常用盐水洗脚,再按摩涌泉等穴位,不仅能防治感冒,甚至可以增强记忆力,使头脑感到轻快。按摩脚心时可取坐式,左(右)脚置放在右(左)膝上,一手紧贴脚心,推力由轻渐重,持续按摩2-3分钟,两脚交替,重复2-3次。这不仅能治感冒,还能预防,甚至可以增强记忆力,使头脚感到轻快。

       

    后脑勺敲打法:用双手覆盖双耳,手掌置于脑后,左右两手指接近,食指翘于中指上,在脑后高骨处,用食指上下弹打50次。可以增强记忆力,解除疲劳,令感觉敏锐,防止性功能衰退。

http://www./zhenjiu/jingmai/70974.html
http://www./zj_demo/zj_n/zj_kej/js_net/13QI/HTML/13J_DU_F.HTML
循行分布|病候|督脉络脉|

督脉循行分布

《灵枢·营气》
    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灵枢·本输》

    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素问·骨空论》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难经·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本经穴]

[交会穴]

【语译】

    1.足厥阴肝经……上行沿着喉咙进入喉头鼻咽部,到达鼻后孔;另一支上向额部(神庭),沿头顶正中(百会),下向后顶中(风府),沿着脊柱(大椎)进入骶部(长强),这就是督脉。

    2.颈中央的脉是督脉。其穴名风府。

    3.督脉起源于小腹部,下向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络脉,分布于阴部,会合于肛门之间(会阴),绕向肛门之后,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长强),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会阳)。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长强),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风门),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肾俞)。在男子,则沿阴茎下至肛门,与女子相仿。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同任脉),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4.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并行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参考】

    《奇经八脉考》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据以上有关记载,督脉的路线,以行于脑脊正中者为主干,旁行者为分支。脉气起于小腹内(肾下、胞中),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阴部。督脉从尾骶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脑,其外从头顶正中经前额到鼻柱下端,至龈交穴止。这一主干,在营气运行时从上而下,即由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沿脑脊下行,后接任脉。

    督脉旁支,上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目内眦上行,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于腰中络肾;下部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以肛门后尾骶部贯脊属肾。

    督脉在阴部散络阴器或阴茎,下合于肛门,在肛门后尾骶部与足太阳、足少阴会合。

    前行者与任脉相同,从少腹直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

    其络脉,从长强挟脊上项,散布头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阳。--可知督脉与足太阳关系最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两旁,同联系肾与脑。其次为与足少阴和任脉相联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阴部、胞宫、肾、心相关联。

    从督脉的循行分布部位认识其功能,首先是“总督诸阳”,或称为“阳脉之海”和“阳脉之都纲”。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在督脉上有受各阳经所会的穴,又入会于足太阳经的穴,均说明这种关系。其次是沟通阴阳、总摄诸经,或称“督领经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冲、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脉,即说明这种关系。对此,滑伯仁曾说:“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和“督领经脉之海”以见其功能之大,从“四海”的划分又归属于“脑为髓海”。

督脉病候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络脉病)。

    《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头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脉经》: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

    据以上记载,督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见症,如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痠软,后人所载还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不语等。


导航图主目录向前索引向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