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型病例30例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4-22

案1    颅脑外伤后遗脑积水

罗小花  女  46岁,株洲麻纺厂工人。

初诊:2004年7月30日。

2002年3月因横过公路被“的士”撞伤,急送市一医院抢救,经CT诊断为脑外伤,出院时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现右侧头部抽掣样阵发性发作性头痛,手足发麻,睡眠差,纳可。          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利水。

方剂:益气活血汤合五苓散加减:

白术8g,泽泻10g,猪苓10g,茯苓10g,桂枝6g,黄芪20g,木瓜10g,白芍20g,当归10g,炙甘草10g,川芎15g,泽兰10g,益母草30g,细辛3g,玄胡10g,冰片0.2g(冲服),菊花15g。   7付

2002年8月6日二诊

头痛减轻,昨晚因受凉后而发头痛。舌淡苔白,脉细涩。上方去木瓜、冰片加羌活、白芷。7付。

2004年8月13日三诊

病情无变化,舌脉同前。上方去羌活、白芷加蒺藜子10g,地龙10g。7付。

2004年8月20日四诊

头痛次数减少,舌脉同前。上方出入:白术8g,泽泻10g,猪苓10g,茯苓10g,桂枝6g,黄芪20克,白芍20克,当归10克,川芎15克,泽兰10克,炙甘草10克,益母草30克,玄胡10克,菊花15克,蒺藜子15克,地龙10克。7付

2004年8月26日

    头痛缓解,但晚上吹风受凉易发头痛。舌淡苔白,脉弦涩。上方7付。

2004年10月18日

头痛次数减少,头痛程度减轻,CT复查:脑积水较前减少,舌脉同前。上方加白芷10克7付。

2004年10月25日

    头痛已除,但尿多,舌脉同前。上方7付。

2004年1月8日 因它疾就医问及头痛未发,CT复查脑积消失。

按语:本例为外伤后脑积水而发头痛,外伤乃为血瘀之源,瘀久则脉络阻塞,孙络津液外渗面成脑积水。久病必虚,瘀久必虚,脑脉失养,气血不营,则发头 痛。治宜益气活血,通络利水。以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以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血,加泽兰、益母草、玄胡活血祛瘀,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 枝为五苓散原方健脾利水,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瘀久则恐发热以菊花清利头目。以地龙入肝经而善行,配补肾之蒺藜子,善上行头目而止痛之细辛用 治头痛。冰片为麝香之代用品,是治疗头痛要药。诸药合用使瘀血祛,脑脉通,孙络津液运行调和,积水自去。疼痛则止。

 

案2    面热盗汗

    王 华   男   19岁   株洲铁路机械学校学生

初诊:2004年10月23日

    面部发热,盗汗4年。近4年来每遇天气变冷或劳累则面部发热,特别怕冷,穿衣多,面色潮红,盗汗,每晚汗湿衣服。查:面红如妆。舌偏红苔薄白脉细数。

证属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方选当归六黄汤:当归10克,黄芪30克,川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生地10克,熟地15克,知母10克,甘草5克,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石膏30克,泽泻10克。  7付。

2004年10月31日二诊,服药7付后,诸症大减,舌脉同前。继上方7付。

2004年11月8日三诊,前症已消,怕冷感觉已除,穿衣多少和常人一样。偶有面部发热,但不红,上方再7付。

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则生病变。阴虚则阳盛,“阳盛则热”。本例面红发热,盗汗,则知为阴虚,虚热上浮则面红如妆,津液不内守则外 泄为盗汗。阴阳失调,阳不外达则怕冷。当归六黄汤滋阴清热,黄芪加浮小麦、麻黄根,固表止汗。石膏清内热使阴阳平衡,泽泻利尿使水液有出路。诸药合用使阴 阳达到新的平衡,病必除。

 

案3    头痛

谢利辉   女    46岁    株洲市疾病控制中心医务人员

初诊:2004年10月9日

    头痛10年,每月发作一次,持续约3~4小时,以两侧及头顶为甚,可自行缓解。脑彩超检查: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舌淡苔白,脉细涩。

证属气虚血瘀,脑脉失养。

治法:益气和血,通脉利窍。  

方药:益气和血汤(自拟)加减:

 黄芪2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菊花15克,川芎15克,地龙10克,蒺藜子15克,玄胡10克,细辛5克,冰片0。3克(冲服),葛根30克,丹参20克。  7付。

2004年10月16日二诊,头痛未发作,继前方7付。

2004年10月23日三诊,无异常,前方去冰片

2004年11月1日四诊,头痛未发作,继上方7付。

2004年11月8日五诊,头痛已除。

 

案4   头痛

程宝英   女    48岁    本院护士

初诊:2004年10月6日

    头痛10余年,遇劳即发,持续数天,头痛以后颈部为主,呈抽掣样痛。

脑彩超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舌淡苔白,脉细涩。

证属气虚血瘀,脑脉失养。

治法:益气和血,通脉利窍。    

方药:益气和血汤(自拟)加减:

    黄芪2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菊花15克,川芎15克,地龙10克,蒺藜子15克,玄胡10克,细辛5克,冰片0。3克(冲服),葛根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30克。  7付。

2004年10月13日二诊,头痛好转,舌脉同前,继上方7付。

2004年10月20日三诊,头痛未发,舌脉同前,上方7付。

2004年10月27日四诊,前天劳累一天头痛未发,知脉同前,原方减冰片。7付。

2004年11月3日五诊,头痛已除,上方7付,以资巩固。

 

案5     头痛案

唐子桃    男   58岁   株洲市地税局干部

2004年9月10日

    头痛以右侧抽掣样痛十余年,持续数分钟至十来分钟,每月或数月一发,恶心。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属气虚血瘀,脑脉失养。

治法:益气和血,通脉利窍。  

方药:益气和血汤(自拟)加减:

    黄芪2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菊花15克,川芎15克,地龙10克,蒺藜子15克,玄胡10克,细辛5克,冰片0。3克(冲服),葛根30克,丹参20克。  7付。

2004年9月18日二诊,头痛减轻,继上方7付。

2004年9月25日三诊,头痛继减,上方去冰片。7付。

2004年10月2日四诊,头痛未发,上方7付。前后服药35付,头痛已除。

 

案6     头痛

黄丽华   女   37岁   株洲市无线电十厂工人。

初诊:2004年11月4日

    头痛头晕半年,目眩、恶心,头痛以头顶部为重,昏沉,持续性胀痛,眼朦。

脑彩超检查:左侧大脑前动脉供血不足。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气虚血瘀,脑脉失养。

治法:益气和血,通脉利窍。  

方药:益气和血汤(自拟)加减:

     黄芪2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菊花15克,川芎15克,地龙10克,蒺藜子15克,玄胡10克,细辛5克,冰片0。3克(冲服),葛根30克,丹参20克。白芷10克。 7付。

2004年11月11日二诊,前证好转,舌脉同前,前方7付。

2004年11月18日三诊,头痛继续减轻,舌脉同前,前方7付。

2004年11月25日四诊。头痛基本解除,舌脉同前。上方去冰片,加黄精10克。

2004年12月2日五诊,头痛已除。舌脉正常。上方7付调理善后。

 

案7   头痛

张利平   女   34岁    株洲市钟鼓岭市埸个体户

初诊:2004年2月23日

    头痛一年,以后枕部麻木样疼痛,持续2~3天,恶心。二便可。

脑彩超: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弱。

证属气虚血瘀,脑脉失养。

治法:益气和血,通脉利窍。  

方药:益气和血汤(自拟)加减:

黄芪2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菊花15克,川芎15克,地龙10克,蒺藜子15克,玄胡12克,细辛5克,葛根30克,丹参20克。  7付。

2004年3月2日二诊,上症基本缓解,再服7付善后。

 

案8   头痛案

苏湖连   女   15岁   株洲田心机厂学生

初诊:2004年9月25日

    头痛3年,经CT检查无异常,多方服中西药治疗无效,头痛以头顶、双侧太阳穴等处胀痛,持续1小时左右。多在下午、夜晚发作,无明显规律。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细。

脑彩超检查:无异常。

证属气虚血瘀,脑脉失养。

治法:益气和血,通脉利窍。  

方药:益气和血汤(自拟)加减:

    黄芪2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菊花15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蒺藜子15克,玄胡15克,白芷10克,蔓京子10克,羌活10克,黄芩10克,丹参20克。  7付。

2004年9月30日二诊,上方服7付病情基本消除。上方去黄芪加薄荷6克。7付而愈。

按:上六例均为头痛,头痛有气虚、血虚、瘀血、外伤等诸多因素,而气虚血瘀最常见。头为诸阳之会,为人之巅,各种精微物质,血液津液要上达头部,均 需气之升华,气虚则各种营养不能上达。因此临床中头痛以气虚较为多见。西医诊断以血管神经性头痛为多,其中以血管性头痛为最。脑彩超检查多有血管痉孪等脑 血管供血不足,运用自拟益气和血汤治疗疗效确切。其组成药物有:黄芪2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菊花10克,川芎10克,地龙10 克,蒺藜子10克,玄胡10克,细辛5克,冰片0。3克(冲服)。该方得于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奚彩昆老师,余每次用之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根据病情 加减,如脑彩超检查有血管痉孪或脑供血不足可加葛根30克,丹参20克,如病属新发可加蔓荆子、薄荷等,还可根据头痛部位用药,如前额痛加白芷10克,后项痛加羌活,两侧痛加柴胡。

 

 

案9  盗汗案

周  知   男  22岁   株洲市铸件厂司机

初诊 :2004年11月14日,盗汗多年,每晚汗湿衣服,醒来汗止。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证属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方选当归六黄汤:当归10克,黄芪3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泽泻10克,石膏30克,浮小麦30克,炙甘草10克,山查10克。  7付。

2004年11月21日二诊,上方7付后汗止,现食欲不振,精神差,思睡。舌偏红苔薄白脉细弱。以补气健脾,益肺固表为法治之。方用四君汤合玉屏风 散加减: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黄芪30克,防风6克,当归10克,砂仁6克(后下),内金10克,神曲10克,准山10克,薏苡仁10 克,山查10克。7付调理善后。

 

案10   盗汗案

孟向东   男   28岁  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司机

初诊:2004年4月10日,近7天来盗汗,每晚汗湿衣服,必须换衣服方能睡觉。睡眠欠佳,每晚只睡2~3小时。精神差。 舌偏红苔白脉细数。

证属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方选当归六黄汤:当归10克,黄芪3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地10克,熟地15克,泽泻10克,煅龙骨10克,煅牡蛎10克,五味子10克,麻黄根10克。7付。

2004年4月17日,服上方7剂后盗汗已缓解,为巩固疗效要求再服药5剂。

 

案11   盗汗

周凡来   男  40岁   株洲市河西花园二村13楝

初诊:2004年5月22日,感冒后盗汗4天,伴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属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方选当归六黄汤:当归10克,黄芪2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泽泻10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石膏30克,防风10克,白术6克,五味子10克。7付。另五倍子10克,锻牡蛎10克调和敷脐。

2004年12月29日因胁胀就诊问及,上方服药7付而除。

 

案12   盗汗案

罗大毛  男   35岁   株洲市经委干部

初诊:2004年2月10日,盗汗月余,口干,二便可。舌淡苔黄脉细数。

证属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方选当归六黄汤:当归10克,黄芪3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地10克,熟地20克,泽泻10克,煅龙骨10克,煅牡蛎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5克。7付。另五倍子10克,锻牡蛎10克调和敷脐。 

2004年2月17日因咳嗽就诊而及,上方服药5付而愈。

按:上4例均为盗汗案。盗汗以阴虚多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阴虚则阳盛,“阳盛则热”。热迫津外泄则为汗,津不内守外泄 则为盗汗。当归六黄汤滋阴清热,黄芪加浮小麦、麻黄根,固表止汗。石膏清内热使阴阳平衡,泽泻利尿使水液有出路。诸药合用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病必除。

 

案13   肾阳虚案

李忠庸   男  62岁   株洲县王十万乡农民。

初诊:2004年11月14日,下身特别怕冷一年,尤以臀部、腰部为重,腹胀。舌淡苔白腻,脉细迟弱。

证属肾阳不足,血脉亏虚。

治法:补血暖肾,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1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细辛5克,鹿角霜15克,台乌10克,槟榔10克,附片8克(久煎),熟地10克,山芋10克,准山15克,仙茅20克,牛膝10克。7付。

2004年11月26日二诊,服药7付后,前证基本缓解,为巩固疗效再进原方7剂。

按:血脉亏虚,经脉失养。肾阳不足,寒从内生。以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生血通络。加鹿角霜、附子、山芋温补肾阳;熟地、准山滋养肾阴;仙茅、牛膝补肾阳,通经络,善走下肢。槟榔、台乌理气消腹胀,为佐使药。

 

案14 自汗

 熊庆湘   女   60岁   株洲市河西花园一村。

初诊:2003年12月1日,易汗出,易感冒,动则汗出,腰腿冷,先畏寒,后汗出。已数请名医诊治一年余,无效。查:全身穿得特别多。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属营卫不和,卫外不固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5枚,附片8克(先煎),细辛3克,麻黄10克,当归1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防风6克。5付

2003年12月6日二诊,服一、二付时大汗出,服第三付药时汗出大减,腰腿冷已除,畏寒已缓解。舌脉同前。上方麻黄改为5克。

2003年12月11日三诊,前证缓解,但受凉易发。舌脉同前。上方去麻黄,加巴戟天10克,胡芦巴10克,锁阳10克。7付善后。

按:营卫不和,阳密不固,表虚津当外漏则成自汗。阳虚寒自生则腰腿冷,畏寒。气虚则易感冒。治宜调和营卫,温阳散寒,益气固表。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治之。加附子、细辛、麻黄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少两感证,温补少阴,发散太阳。加当归养血,使血足而微微生火之意。

 

案15  闻水声尿意案

王新建   女   47岁   湖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医生。

初诊:2004年3 月12日,近一年来闻水声即有尿意,每当闻及水声即要小便,有时渗湿裤子,痛苦不堪。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证属肾虚不固。

治法:补肾固涩。

方药:金锁固精丸加减:

欠实10克,煅龙骨10克,煅牡蛎10克,金樱子10克,桑螵蛸10克,益智仁10克,菟丝子10克,韭子10克,熟地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5克。

2004年3月19日,服药7付后,前证稍好。舌脉同前。上方加党参15克。7付。

2004年4月1日三诊,前症大减,因煎药不方便,改为服单方:益智仁40克,桑螵蛸30克,韭子30克,共为末,每服3~9克,每日三次。服药半年病除。

按:肾主水,司二便之开阖,小便开合不利多责之于肾。肾不利则精关不固,开合不能则尿自出。以大队补肾固涩药治之而愈。

 

案16    鼻有臭味案

王 华  男  20岁  株洲铁路机械学校学生

初诊:2004年4月1日,近一年来鼻内有臭味,鼻干躁。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属肺窍不利。

治法:清肺利窍。

方药:苍耳子散加味:

苍耳子10克,辛夷10克,白芷10克,薄荷5克,黄连6克,黄芩10克,百部10克,麦冬10克,百合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甘草5克。

2004年4月7日二诊,上方7剂后上症稍减,舌脉同前。原方再进7剂。

2004年4月17日三诊,鼻干躁缓解,鼻能闻香臭,鼻中气味大减。舌脉同前。上方去百部。再进7剂而除。

按: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鼻病多则于肺,多从肺治。《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在病理上肺脏有病常反映出鼻息不 通和嗅觉不灵的症状。方中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为苍耳子散原方,疏风散寒;寒郁日久则化热,以黄连、黄芩、黄柏清上中下诸脏之热;百部、麦冬、百合、 知母养肺阴而使躁热自退;甘草调和诸药。

 

案17   腹泻

陈桂兰  女  25岁  株洲县龙潭乡农民。

初诊:2004年4月8日,肠呜腹泻3年。2001年因服用梅花K后肠呜,腹泻。时好时歹。现肠呜,腹泻,稀便。多则十余次,腹痛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好则不泻,天气冷则泻。食纳可。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属中焦虚寒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黄芪30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炮姜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附片8克,防风8克,陈皮6克,炒扁豆20克,良姜10克,乌梅10克,五味子10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4克,甘草5克。

2004年4月17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诸证大减,肠呜腹泻已止。现畏寒,腹部更甚,下肢冷,白带稀,有时色黑。舌脉同前。上方去乌梅。7剂而愈。

 

案18  腹泻案

彭代庆  男   62岁   住株洲市七一路

初诊:2004年1月30日,四肢冷,腹泻半年。去年入冬以来四肢怕冷,双膝关节尤其明显,大便稀2~3次/日。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属肾阳亏虚,

治法:温肾助阳,散寒止泻。

方药:肾气丸加减:附片8克(先煎),肉桂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熟地10克,枣皮10克,补骨脂15克,五味子10克,当归10克,细辛3克,白芍10克,桂枝8克。7付。

2004年2月6日二诊,上症明显减轻,怕冷好转,大便1次/日。继上方7付。

2004年2月17日三诊,病情如前。肾阳已复,散邪已散,改以健脾温肾为法。方药:干姜10克,白术10克,附片8(先煎),补骨脂10克,白参10克,桂枝6克,五味子10克,肉豆蔻10克,桔梗6克,黄芪20克,诃子10克,乌梅10克,仙鹤草30克。

2004年2月25日四诊,食量增加,口味好,怕冷基本解除,大便正常。继上方7付巩固。

按:上二为腹泻,案17为中焦虚寒,案18 为下焦虚寒,二者均为阳气亏虚,寒自内生,但病变部位不同,治疗则异。案17以温中散寒,健脾止泻为法,以黄芪建中汤合附子理中汤加防风散肠风;陈皮理 气;炒扁豆健脾止泻;良姜温中;乌梅、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加强温涩肠之功。诸药合用使脾气健运,阳气复,寒邪散则病愈。案18以温肾助阳,散寒止泻之 肾气丸加味,附片、肉桂、茯苓、泽泻、熟地、枣皮为肾气丸方中温补肾阳,有实大便利小便之意;补骨脂、五味子补肾涩肠;当归、细辛、白芍、桂枝为当归四逆 汤减味,为加强温肾散寒而加之品。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散寒,涩肠止泻之效。

 

案19  舌衄案

汪盛木   男    71 岁    株洲市一中老师

初诊:2004年8月6日,舌上出血一星期,出汗,口不渴,大便干,牙龈易发炎,舌上可见大片出血血迹。花剥苔,脉细数。

证属胃火上扰,阴津被灼。

治法:清泻胃火,养阴生津。   

方药:清胃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大黄10克(后下),侧柏叶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黄连6克,升麻6克,知母10克,生地20克。

2004年9月2日二诊,上方7付后舌衄已除,汗出减少,大便已通,牙龈炎未发。舌淡苔白脉细数。方药改为养阴为主,清热为辅: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黄连6克,石斛10克,首乌30克,知母10克,黄芪30克,白术40克,当归15克,甘草5克,黄柏10克。

2004年9月10日,大便正常,衄血未见,动则汗出,牙龈不能咬东西,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数。上方去白术、当归加山楂10克,火麻仁30克,砂仁6克调理善后。

按:中焦阴津亏损,阴虚则阳亢,阳亢则热,热盛为火,火性炎上,迫血妄行则外溢。故舌衄牙龈发炎。迫津外泄则汗出,阴津内耗则大便干,饮不自救则口 渴。治宜清泻胃火,养阴生津。方药以清胃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方中大黄清热泻下,通大便使热从大便排出;侧柏叶、生地清热养阴止血;沙参、麦冬、玉竹、黄 连、升麻、知母清胃热,养胃阴。诸药合用使大便得通,胃热得清,血热下行则血止而愈。

 

案20   面神经炎

罗兴进   男   44岁   株洲市锻压机床厂工人

初诊:2004年9月4日,左侧面部麻木,嘴歪向右侧4天。4天前突发嘴向右歪,笑则明显,左侧流口水,饭食停留,左侧眼跳。舌淡苔白脉细弦。检查:笑则嘴向右歪,左眼睑跳动。

证属风中面肌。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

方药: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僵蚕10克,白附子6克(先煎),全虫6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蜈蚣1条,白芍20克,地龙10克,木瓜10克,炙甘草10克。

2004年9月19日二诊,服上方7付后上述病情已消除,为防复发而复诊,现无明显不适。舌淡苔白脉弦细。上方去蜈蚣、木瓜。再进7付。

按:风寒之邪侵袭面肌,《金匮要略》说:“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以牵正散疏散风寒;白芍、炙甘草为芍药甘草汤缓解痉挛;蜈蚣、地龙、木瓜祛风解痉。由于治疗及时,风寒得祛,经遂得通面病愈。

 

案21  淋证

言锦兰  女  60岁  株洲市石峰区龙头铺乡农民

初诊:2004年9月17日,腰痛,尿频急,尿痛,少腹痛3天。B超检查:左肾5╳4mm结石。小便常规:血3+,白细胞2+。舌红苔白脉弦细。

证属热淋,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四妙散加味:苍术10克,牛膝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10克,地榆30克,凤尾草30克,鱼腥草20克,蒲公英30克,栀子10克,台乌10克,草梢5克。

2004年9月22日二诊,上方3付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继服2付诸证消除。现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差,舌淡苔白,脉细弱。小便常规检查正常。以四君子汤善后。

按:本例由石淋引发热淋,湿热下注则尿频急,尿痛,湿热阻滞则腰痛、少腹痛。治宜清利湿热,以四妙散加味,加地榆、凤尾草走尿道祛湿热;鱼腥草、蒲公英、栀子走下焦清利膀胱湿热;台乌走下焦理气;草梢走尿道而止痛。

 

案22   咽食道炎

马国政   男   60岁   住株洲市贺家土

初诊:2004年3月28日,胸闷,咽喉不适一年,曾以胃镜检查诊为:食道炎。舌淡苔白腻脉细数。

证属气滞痰阻之郁证

治法:理气祛痰解郁。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越鞠丸加减:厚朴10克,法夏10克,苏梗10克,茯苓10克,佩兰10克,菖蒲10克,陈皮6克,神曲10克,香附子10克,苍术10克,川芎10克,栀子10克,黄连6克,蒲公英20克。7付。

10月13日因看其他疾病而问及上症服药6付而愈,未复发。

按: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脾运不畅,痰自内生,阻滞经脉。气滞则气郁。治宜解郁理气,畅脾化痰。以半夏厚朴汤理气化痰解郁;越鞠丸畅脾解郁以绝痰源; 佩兰、菖蒲、陈皮躁湿健脾,“四季脾旺则不受邪”;湿郁、气郁日久则化热,以黄连、蒲公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使气畅、脾健则郁解、痰化而愈。

 

案23  阳萎遗精案

林春华  男   61岁   住株洲市二医院

初诊:2004年9月4日,腰酸痛,阳萎遗精一年,腰部检查无异常。舌淡苔白脉细涩。

证属肾气亏虚,精关不固。

治法:补肾壮阳,固精止遗。

方药:金锁固精丸加减:欠实10克,锻龙骨10克,蒺藜子10克,金樱子1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独活30克,寄生10克,菟丝子10克,乌梢蛇10克,熟地15克,白芍20克,玄胡10克,甘草5克。7付。

2004年9月12日二诊,上证好转,舌脉同前。继上方7付。

2004年10月11 日因他疾就诊问及,上方共服20付而痊愈。

按:肾主水藏精,主生殖司开阖。肾虚则精不固,开阖失灵。治宜补肾壮阳,固精止遗。以金锁固精丸加味。加金樱子、菟丝子加强补肾固涩;杜仲、牛膝、独活、寄生、乌梢蛇补肾强筋;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以熟地、白芍补肝生血而生精;玄胡止腰痛;甘草调和诸药。

 

案24  尿路感染

刘桂珍  女 58岁  湖南省安装公司干部

初诊:2004年8月31日,尿频急,灼热十余天,小便不适,大便干结,口干欲饮,口苦。舌淡苔少脉细数。小便常规检查:白细胞0~2/HP。

证属湿热下注膀胱。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四妙散加减:苍术8克,黄柏12克,薏苡仁10克,鱼腥草30克,蒲公英3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后下),知母10克,凤尾草30克,泽泻10克,前仁10克,草梢5克。

2004年12月15日问及,上方服7付而愈。

按: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尿频急,热伤津液则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口苦。治宜清利湿热。以四妙散加减。鱼腥草、蒲公英、栀子清热解毒,通利小便;大黄通利大便,以泻热;知母清热生津;凤尾草、泽泻、前仁清热利尿;草梢入尿道而止痛。

 

案25  三叉神经痛

郭敬文  男   56岁   株洲市文化路十村56号

初诊:2004年10月31日,左侧面部疼痛10余年,曾诊为“三叉神经痛”,现左侧面部不适,触碰则闪电样疼痛,张口则痛剧。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属风痰阻于太阳,经隧不利。   

治法:祛风化痰,通经活络。

方药:玄胡15克,全虫6克,僵蚕10克,地龙10克,蜈蚣4克,白附子6克(久煎),当归尾15克,赤芍12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酒大黄10克,栀子10克,甘草5克,黄连6克。

2005年2月26日谈及,每次发作,服上方2~3付可缓解。

按: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风眦。阳明风蓄痰浊,太阳外中风邪,影响阳明经隧不利,而为面侧疼痛。以牵正散加味祛风化痰,通经活 络。加玄胡加强止痛作用;全虫、僵蚕、白附子为牵正散原方,祛风化痰;地龙、蜈蚣祛风通络;当归尾、赤芍、川芎、熟地乃四物汤生血活血通经;酒大黄活血通 经;久病必瘀,瘀久则化热以栀子、黄连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风散经通则痛止。

 

案26  胸痹心痛

唐风翔   女   68岁   株洲市红旗南路17号

初诊:2004年2月9日,左胸前隐痛2天,昨天下午起左胸前痛,胸闷,数分钟可自行缓解,食纳可。舌淡苔白脉细涩。心率80次/分钟,律齐,心音弱。心电图:S-T段轻度改变(Ⅱ、Ⅳ、avF)。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痰阻胸阳不振。

治法:和解少阳,豁痰通阳。

方药:柴陷汤加减:柴胡10克,法夏10克,白参10克,黄芩10克,瓜蒌10克,黄连6克,杏仁10克,茯苓10克,葛根30克,丹参30克,砂仁8克,炙甘草5克。7付。

2004年2月16日二诊,前症大减,上方葛根、丹参均改为20克,7付。

2004年2月27日三诊,前症已除,以中成药善后。

按:“肝气滞则心气乏”。少阳主枢,枢机不利则气滞不畅,痰滞胸阳则胸阳不振,经脉瘀阻则发胸痛。柴陷汤加减和解少阳,豁痰通阳,清热。柴胡、法 夏、白参、黄芩为小柴胡汤原方和解少阳;瓜蒌、黄连配半夏为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开结通阳;杏仁、茯苓、甘草为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利水;葛根升津扩 冠;丹参、砂仁为丹参饮活血畅脾。诸药组合治疗冠心病具有良效。

 

案27    头晕案

黄孟媛   女   40岁   湖南省送变电二处干部

初诊:2004年2月20日,头昏沉,持续发作,恶心十余日。舌淡苔白脉弦细。

脑彩超: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

证属气血亏虚,脑窍不利。

治法:益气和血,通脉利窍。

方药:益气和血汤加味:黄芪2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菊花15克,川芎15克,地龙10克,蒺藜子15克,玄胡15克,细辛5克,葛根30克,黄精10克,丹参20克,首乌30克。  7付。

2004年3月1日二诊,服药7付,病情基本缓解,上方去细辛,7付善后。

按:头为诸阳之会,为人之巅,各种精微物质,血液津液要上达头部,均需气之升华,气虚则各种营养不能上达。脑彩超检查多有脑血管供血不足,运用自拟 益气和血汤治疗疗效确切。其组成药物有:黄芪、当归为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白芍、炙甘草为芍药甘草汤解痉,扩张血管;头为人之巅,唯风可达,菊花、川 芎、地龙、蒺藜子祛肝风;玄胡、细辛、冰片辛散活血而止晕。

 

案28   咳嗽

裴庆媛    女    53岁   株洲市河西华天路1号2栋402号

初诊:2004年1月22日,本月17日起咳嗽,咯吐黑色粘稠痰,咽喉痛,声嘶,鼻塞流涕。舌淡苔白脉细数。查:咽红,双肺呼吸音清。

证属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散热,化痰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5克,桔梗8克,连翘20克,杏仁10克,薄荷5克,鱼腥草30克,银花30克,荆芥6克,牛子10克,瓜蒌10克,法夏10克,黄连6克,甘草5克。7付。

2004年3月1日,因又发咳嗽问及,上症服药7付而愈。

按:风热犯肺,肺气不宣。肺为娇脏,毫毛必咳。以桑菊饮疏风散热,化痰止咳。加银花、荆芥、牛子配连翘、薄荷为银翘散,疏散风热。痰易与热结,瓜蒌、法夏、黄连为小陷胸汤,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甘草配桔梗为桔梗汤,清利咽喉。

 

案29   肝胆管结石

 孟向东    男   32岁   株洲冶金工业学校老师

初诊:2004年2月4日,全身乏力,呃逆2天。昨日起全身无力,呃逆,食纳可,腹胀,胸闷,畏寒,右胁肋痛,口苦。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属肝郁气滞,脾虚胃逆。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克,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10克,淮山10克,法夏10克,陈皮6克,砂仁8克,丁香2克。

2004年3月15日问及,上症服药7付而愈。

按:肝郁则脾虚,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胃不和。脾虚则胃气不降。郁久则化热。治宜以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加薏苡仁、准山健脾益气。加法夏、陈皮、砂仁、丁香和胃降逆。配合精当,则病速愈。

 

案30   肾衰

左宗义   男   65岁   株洲市608所干部

初诊;2004年1月14日,腰部麻木,口干2月。右肾结石术后,活动后心悸气促。血压130/70mmHg。1月13日肾功能检查:尿酸510.5mmol/L,肌酐187.7 mmol/L,尿素氮8.99 mmol/L,CO2cP 22.3。既往有肾功能下降,高血压,风心病,心律失常。舌淡苔白脉结代。

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8×109/L,红细胞5.08×109/L,血红蛋白157克/L,血小板95×109/L。尿常规:颗粒管型0~1/HP,血+,蛋白3+。心电图:房颤

证属心气不足,浊邪上泛。

治法:补心潜阳,滋阴泻浊。

方药:桂甘龙牡汤合知柏地黄汤加减:桂枝6克,炙甘草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0克,枣皮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花粉10克,欠实10克,金樱子10克。10付。洛丁新降血压,地戈辛强心。

2004年2月26日二诊,病情基本稳定继上方7付。

2004年3月3日三诊,自觉明显好转,检查:尿酸421mmol/L,肌酐137.7 mmol/L,尿素氮9.9 mmol/L,CO2cP24.5。舌淡苔白脉结代。上方10付。

2004年3月10日,口干已除,腰麻木缓解,舌淡苔白脉结代。上方去花粉、知母、黄柏加石韦20克,蚤休6克,益母草10克,玉米须30克,生地改为20克。10付。

2004年3月23日  无明显不适,能爬山等活动。检查:尿酸396mmol/L,肌酐137.7 mmol/L,尿素氮6.4 mmol/L,CO2cP25。B超:右肾小于正常,实质病变,萎缩,发育不良。 

    桂枝6克,炙甘草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地20克,枣皮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欠实10克,金樱子10克,石韦20克,蚤休6克,益母草10克,玉米须30克。10付。

2004年4月2日,无不适,上方10付。

2004年12月8日,检查:尿酸425mmol/L,肌酐104.6 mmol/L,尿素氮4.1 mmol/L,CO2cP23。 尿常规:尿蛋白3+,余(—)。无不适。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8克,石韦30克,仙灵脾10克,生地30克,炙甘草30克,黄芪20 克,丹参30克,土茯苓30克,欠实10克,益智仁20克,玉米须30克。 10付。以后常以上述方药出入加减治疗。

按:本例为房颤、肾衰同时存在。治宜照顾全面。以桂甘龙牡汤补心气潜心阳治疗房颤。以知柏地黄汤滋阴泻浊治疗肾衰。欠实与金樱子为水陆二仙丹,固摄 肾精消蛋白。常加蚤休、石韦清利湿热。加党参、黄芪补中益气。益母草活血利尿。玉米须利尿。配合西药降压,地戈辛强心。如此配合则病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