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学三境界 张汉九 邮箱:308323171@qq.com
学写毛笔字,三个月就足够了,所谓“字无百日功”。学习书法,三十年都不够,终身学习方能有望比齐于古人。现代书家席如瑾认为:学习书法就好比盖房子,差一块砖不到,房子就不算盖成,要成为书法家,光会喊几句口号是不行的,急功近利,偷工减料都无法走进成功,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自然就能水到渠成。笔者认为,舍身书法,成就未来,需要经历三种境界。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学书法,就像一个人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由于自己的陌生与好奇,眼睛看到什么,心中感觉就是什么:看到青山,感觉就是青山;遭遇绿水,感觉就是绿水。看到颜真卿书法,就觉得其雄强;看到赵孟頫书法,就感觉其秀媚。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就像置身于琳琅满目的大商城,想挑选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实在是太困难了。 开始选择碑帖就是这种感觉。 等到自己下定决心选择某种范本后,就想仿照古人的书学套路,走“临帖——入帖——出帖”的学习路径。而且时时告诉自己,绝不见异思迁,绝不旁涉他鹜,不取得“神似”绝不罢手。可是问题来了,临写没有几天,觉得自己的字好像比原来还“难看”,于是就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范本,走错了书学之路,情绪一落千丈。其实你没有错,继续临写下去! 清代书家曾国藩说:“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是学习书法的初始境界。几年下来,字帖是字帖,你还是你,丢掉字帖就不会写字。但是只要你明白“临帖”的道理,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学习书法,学得传统很重要,但是很难。只要自己不怕困难,知难而进,亦步亦趋的走下去,小火慢工,终有色美味佳之时。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自己读帖、临帖数目的增加和字外功夫的积累,你会发现每一种字体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于是你就仰山弥高,观水感叹,觉得书海浩淼,漫无边际。要想实现由“形似”到“神似”的跨越,非得深入研究、追根求源不可。探索书法源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你不断的否定自我,背叛自我的过程。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不能赶时髦,不能趋时风,不能梦想一夜之间就成为书法家。要不甘寂寞,要惨淡经营,须下苦功夫,下硬功夫,不为眼前事物所诱惑。乘坐公交车时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有的人比较幸运,一上车就有座位;有的人则不走运,全车的人都有座,唯有他站着,而且别处不断有人下车,有人落座,而他旁边总没有动静。学习书法也是这样,有的人一下子就选准了目标,很快取得了进步;而有的人却是费了九牛二虎的气力,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此时千万不要气馁,不要妄想着到别处去找“座位”,坚持下去,或许在前面不远的地方自己身边就有“空位”。 处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书学境界中,就是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此时的你要彻底排除心中杂念,要有信心,要不拘泥于古人法规,我行我素,坚持不懈。在眼花缭乱的书体和书派面前,千万不能乱了方寸,唯有在自己喜欢的“田地”里进行默默耕耘,“科学种田”,才有收获的可能。当然,必要时可以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或者看点文艺方面的书籍调节一下。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学习书法,广泛涉猎和吸取诸家之长只是手段,设法冲出古人藩篱,从中受益,化为自我,铸造自我风格才是目的。我觉得临习古人碑帖,要把学到的“各家之长”在自己脑海中进行“化学反应”,使之成为“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不难想象,一字当中,一笔像隶,一笔似草,再加一点兰竹笔意,那不就成为“怪物”了。清代书家刘墉,有一个学生叫戈仙舟。戈仙舟本是书家翁方刚的女婿,有一天戈仙舟拿着老师刘墉的一幅书法作品,去见其岳父大人,请其赐教。翁方刚说:“你去问问你的老师,他笔下哪一笔是古人?”戈仙舟回去后,把这话告诉了刘墉。刘墉笑道:“我写的是我自己,你也去问问你岳父,他笔下哪一笔是他自己?”这段对话值得深思呀。 唐代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不仅仅是布局如此,对书体的理解也是如此。学习书法数年以后,对自己所学习的法帖有所感悟,而且生发出智慧,创作就能顺其自然,无为而为,无意于佳乃佳。当然,书法艺术上的成功,与自己的文化修养,师承关系,生活阅历等都有很大关系。 要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书学境界,需要一个由“渐修”到“顿悟”再到“超越”的漫长过程。它要求学书之人需要经过长期的技术历练,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字外功夫的不断积累,以及观念的不断更新。一旦个人书风形成,你就是一个成功者,你就进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书学至境。 明代书法家项穆对跨越“书学三境界”需要的时间作过统计。他在《书法雅言》中这样说:“然计其始终,非四十载不能成也。所以逸少之书,五十有二而称妙,宣尼之学,七十之后而从心。古今以来,莫非晚进。”下面赋诗一首以咏其事: 偏安一隅意态佳,览山观水玄机大。 历尽迷茫师自然,书象意造本无法。 (2013.3.22公之于新浪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