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建设风景道的经验

 智慧旅游519 2013-04-27

□彭援军

风景道是欧美国家近20年兴起的对道路生态、资源品质保护和建设的体系,是其百余年来注重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延续和发展,反映了工程技术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景观游憩的有机结合,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发展。在北美、欧洲、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都有风景道的成功案例。

美国风景道的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设并已建立了最完善的国家风景道体系(简称NSB)的国家,是风景道的起源地、研发地和发展地。

在美国,风景道的萌芽期是1700年至1930年。以公园道和绿道为代表的绿带式景观道路,是风景道早期的表现形式。这是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的绿道,也是风景道的雏形。

1930年至1967年为初步发展期。1930年美国修建了蓝岭风景道,首次提出了风景道概念。此后,在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人们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规划设计风景道。

美国蓝岭风景道位于美国东部,它是道路规划、景观设计、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游憩等有机结合的卓越案例,500英里的道路旁是连续不断、优美宜人的风景,每年有超过2000万名游客来此游览,是世界上最独特和最受欢迎的旅游吸引物之一。蓝岭风景道获得了数十万美元的基金资助,用于风景道景观分析和营销活动,同时附近社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亦是可持续性的,29个乡村每年获得20亿美元旅游收入。

1967年至1991年为迅速发展期。1967年,美国《风景和休闲道路法案》出台,标志着风景道理念已经广为接受,并获得政府大力支持,同时政府高度重视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尤其是1986年前后《关于户外运动的总统授权报告》的出台以及1987年美国保护基金发起的绿道计划,更是促进了风景道的迅速发展。

1991年至今为规范发展期。1991年美国制定了《交通运输道路效用法案》,其下风景道法案,对风景道的级别、标准、提名工作以及提名程序、功能、本质都作了详细说明。

1991年,美国颁布国家风景道计划(NationalScenicBywayProgram,简称NSBP)。同年,为增强驾驶旅游的体验,也为了展示美国独特的资源,美国制定了《国家风景道法案》,至此风景道进入了从国家到地方有序管理、规范化发展时代。这一年,《多式联运地面运输效率法案》(简称冰茶法案)中NSBP的出台,标志着NSB建设走上了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轨道。NSBP是保护和促进美国风景道发展的官方推广计划,其制定的出发点是为了“致力于取得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平衡”以及“在联邦政府投资下,NSBP帮助美国公路景色、历史、文化、休闲娱乐和自然资源的确认和保护,并促进这些道路与众不同”。NSBP为风景道提名、评选、基金资助、管理体制等重要问题制定了标准与规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NSB在美国公路网中的重要地位,并提供了政策和资金等重要保障,有效地激发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到NSB建设和管理中来的热情和积极性。

依据1991年NSBP的规定和标准,美国分6批共评选出了37条泛美风景道.(AllAmericanRoad)和170条国家风景道(Na-tionalScenicByway),建立了遍布50个州,由国家级风景道(泛美风景道和国家风景道共同组成国家级风景道)、州级风景道和地方级风景道构成的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NSB),总长度为24548英里。

在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中,遗产文化型风景道的规划与开发较为成熟,这对我国公路沿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遗产文化型风景道同样具有游憩和交通双重功能,在实现道路通达性的同时,也要为游客带来多彩的文化体验。66号历史公路是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中典型的遗产文化型风景道,该道路遗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节事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憩和体验机会。66号公路节庆活动设计遵循原真性原则,如主体性原则、线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其他国家的典型风景道

德国有“浪漫之路”,位于德国南部的法兰克福和慕尼黑之间,总长约220英里。自北向南连接了法兰克福到慕尼黑之间很多具有中世纪德国风格的城镇和城堡,并且沿途还有优美的乡村景色,展示中世纪德国文化,也是世界著名的遗产类风景道之一。

英国的风景道在名称上不叫绿道,而叫“公共小道”。在功能上,所有的“公共小道”都适合徒步,供骑自行车的只有一部分。跟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英国的“公共小道”常常被允许经过农场主的私人草地。据说当政府与农场主商量时,后者一般都会欣然同意。英国“公共小道”的另一特点就是一切都浑然天成,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植被和野生乡土树种。英国“公共小道”的密度很大,遍布全国城乡。其中最著名的有温德米尔湖沿线的“公共小道”和沿泰晤士河的“公共小道”,泰晤士河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等。英国人还创造性地将城市中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组成“绿链”,规定城市发展只能限于“绿链”之内。

法国人最热衷跑步和骑车,故绿道在设计时就做了专门的考虑。许多滨海城市沿着海岸修建的绿道往往宽至10米,中间以白线划开:一半路面供跑步或散步,另一半则供骑车,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扰。而在繁华的巴黎,所有名胜都由密密的绿道串在一起,于奢华中又透着几分田园风味,令游客更为迷醉。法国的城市绿道大多不以水泥或瓷砖铺就,而替代物常常是一种细沙。这样晴天不会尘土飞扬,雨天又不会潮湿泥泞。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集、自然资源匮乏,而建设绿道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矛盾。在东京等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大都市,政府仍然舍得在市中心修建尽可能多的绿道,一方面为身心疲惫的市民提供健身、游玩、放松的平台,另一方面又通过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新加坡经过20年的努力,其绿道将绿地、水域、公园、名胜、学校、体育场所和政府部门紧紧串联在了一起,这就为生活在城市狭小空间的市民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的空间,并由此而提高了新加坡人的幸福指数。新加坡的自行车绿道,即沿海而建的骑行绿道,很安全,没有任何机动车。

国外风景道的蓬勃发展受益于两个方面,从供给角度看,汽车文明的繁荣;保护沿途景观资源、自然和遗产文化资源,致力于取得道路建设、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平衡;从需求角度看,人们将公路走廊作为一个更广阔的人的价值的混合体;近年来自驾车旅游的快速发展,强化旅游者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功能,将旅行成本转变为旅行收益成本,风景道成为一类特色旅游吸引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