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致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典] 北宋 苏轼 《赠刘景文》 1、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注释: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最:一作“正”。 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3、译文1: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译文2: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译文3: 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塘荷,早已红消翠减,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只有那独立疏篱的残菊,叶子虽已枯萎,而那挺拔的枝干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中的好光景已经没了,您要记住啊,最美丽的景色,是在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初冬时节啊!
4、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5、在新旧两党的夹攻之下,苏轼连上章疏,要求出任地方官,于元佑四年(1089)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立之后,却终身潦倒,甚至朝不保夕。苏轼很看重刘的为人,与已经五十八岁的刘景文一见如故,称他为“慷慨奇士”,诗酒往还,交谊颇深。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古代的文人墨客常有互赠诗文的雅好,赠诗的目的多种多样:或表达友情,或抒发抱负,或劝勉励志,或歌功颂德。这首《赠刘景文》,看似写景,实则句句切合刘的身世,意在赞扬对方的高尚志节,劝勉对方振作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意。“荷”多比喻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时,难免潦倒失路;菊常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枝。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目的。一般来讲,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难免消沉颓唐,但对于读书人,尤其是对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又未尝不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诗人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两句,对友人譐譐嘱咐,勖勉有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作者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甚至晚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6、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7、诗人十分欣赏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他并不为“荷尽”、“菊残”而惋惜,倒是残菊丛中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和树中橙黄橘绿的斑斓色彩引起了他的兴味。因为这些都可作为品格坚贞的象征。实际上,诗人把冬景写得充满活力,有以物喻人的用意。诗人这一见解很独特,他是借对橙橘的赞扬来歌颂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照样闪射光彩的人。人十分欣赏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他并不为“荷尽”、“菊残”而惋惜,倒是残菊丛中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和树中橙黄橘绿的斑斓色彩引起了他的兴味。因为这些都可作为品格坚贞的象征。实际上,诗人把冬景写得充满活力,有以物喻人的用意。诗人这一见解很独特,他是借对橙橘的赞扬来歌颂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照样闪射光彩的人。
8、天气寒冷,万物凋零,岁月的脚步进入冬季,仿佛一切都显得呆板、枯燥、萧瑟,正所谓“万里悲秋常作客”!苏轼,这位文采飞扬才华横溢的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陷入政治迫害而流放荒凉偏僻之地,因此他写下了“荷尽已无擎雨盖”的萧瑟凄凉之句;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性情豁达豪放洒脱的诗人,笔锋一转,又写下了“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句,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与忠贞之节,这个“傲”一改颓废之势,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最妙的是第三、四两句,完全是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呈现初冬之气势:“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这与柳宗元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我认为苏东坡的这句棋高一着,意境更高,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东坡也,无人能达此臻化境界。——其实,这首诗又何尝不是诗人一生的精神写照呢! 诗歌写的是“荷尽”、“菊残”与“橙黄”、“橘绿”之秋景,题目却是“赠刘景文”。因此,有必要告诉学生这首诗的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勉励对方。自古以来,荷比作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菊比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橙黄橘绿”才是“一年好景”之时,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将自己殷切的勉励与期望全部融入诗中。这不正显示了东坡旷达乐观之情怀吗?
9、遇到我,你应赐我一笑,在亿万光年里,在时光无涯的荒野里,我理当还你一个拥抱。 俯身去看的瞬间,或者手指轻柔的触感,彼此的熟知或恍惚的气息间,与你交谈。
四季是条线索,我顺着四季寻你,于斑驳树影里。
看见你盛开在某荆棘之上,姿势倔强;看见你站在某寺庙旁的树下觅食,神情专注;看到你张开翅膀,旁若无人的滑翔;看到你倾尽碧绿鹅黄,染浸每个温柔的村庄。难道不值得歌唱。
每个人,心里某个地方,那么亮,却那么冰凉;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又何必。把未来想的那么长,不过是春分夏至到来时节,播下的种,插下的齐崭崭的秧,长成你我今生来世的模样。收割,或者枯萎,都一样。都无法勉强。
一年好景,君须铭记。春水淙淙,夏荫浓浓,秋阳滟潋,冬雪翩跹。
在桃树底下一笑,手执纨扇在葡萄架下的一觉,萧瑟长衫在芦苇荡里的秋水一照,凛冽东风里远去的衣袂飘飘。我都知道。
哪怕今日是寄居你檐下的一只燕,来日,还要剪一树细柳送与你看。只是为让你知道,我来过,美丽过,欢乐过,爱过,劳作过,收获过。就这样。相聚,或者离去,都可以。
最是一年好光景,君记橙黄橘绿时。
10、烟雨飘缈冷风消瘦,瘦不尽几许离愁,却瘦尽似水流年又一秋。自古以来,秋,在多少文人笔下欲盖弥彰,有多少懵懂情怀在春去秋来中流离失所。
“君若浮萍,侬为飘絮,若有天长与时即,又何堪?只是在这秋水天长共一色的深秋,我踩碎了多少落叶,看尽了林寒涧肃,听怕了寒蝉凄切,你,何时归来”?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日金榜题名时,怎忘伊?任这凄风冷雨涮去我满身的跋扈,我望穿秋水天涯路,跋涉山川翻天堑,归路茫茫遇金秋,我,一定回来”。
此情、此景,怎是一个愁字了得?难怪世人常说,秋是愁的,秋是萧瑟的,秋更是让人触景伤怀的。可是如果当你看着:“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悠然自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怀念之情;更有“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情怀,我始终觉得,秋天更是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的一个季节。
11、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译文] 荷花已经落尽,连擎雨的荷叶也凋谢枯萎了;秋菊也已开败,却还有那挺拔的枝干在那里傲霜独立。 [出典] 北宋 苏轼 《赠刘景文》 1、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注释: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最:一作“正”。
3、译文1: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致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译文2: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4、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5、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孝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6、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7、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53至255页(全文)
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通过比较,把菊的傲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这个傲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傲骨是铮铮亭立的形象,是凌霜傲雪的精神,是隐逸漂洒的气质。
9、趣文:1920年,“辫帅”张勋做寿,辜鸿铭特地赠他一副寿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本是宋代苏东坡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句,希望对方不要灰心失望,要珍惜剩下的好时光。而辜鸿铭以此联赠送给张勋则另有深意,“擎雨伞”暗指清朝官帽,“傲霜枝”则明喻脑后小辫,其追怀前清之心迹跃然纸上,二人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 身逢中西文化交汇、皇权制度日暮途穷之末世,作为传统文化的虔诚笃信者,辜鸿铭有心卫道,却无力回天,只好顽固地与整个进步的时代唱反调,这是时代赋予他的宿命,他仅是时代所孕育的一个“怪胎”而已。“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不正是“辜大疯子”之真实写照吗?
10、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 浩瀚的沙漠,阻挡不了你的步伐;风沙再大,也掩盖不了你的美丽。你自愿出塞,远嫁匈奴,不顾边塞的荒芜凄凉,不畏边塞的狂风苦寒。你,为了维护汉凶的友好交往,毅然地踏上了大漠之行。你的傲骨,犹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菊;你的清高,犹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莲;你的无私,犹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望着你纤柔的身影,心中不禁荡起层层涟漪。你用含泪的声音诉说着你的一切。你用纤长的手指弹奏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般优美的琵琶曲。你,一代美人;你,巾帼英雄;你,不远万里来到大漠,为的是永世的安宁,你的深明大义将会被永久地记入史册。
11、独自一个人静静站在那里,看着一池的秋景。池塘里的荷花已经是枯枝败叶,再也无法把它们比喻成那穿着粉红色纱衣亭亭玉立、“出水芙蓉”般的少女了,夏日那美丽的容貌早已香消玉殒,荷花花瓣也不知何时凋谢得没有半点鲜色,昔日艳丽的花瓣都无精打采地垂下来,像遮雨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精神挺拔。唉,荷花失去了它的鲜艳夺目,失去了它的青春,生命正在没落地凋零着。看着眼前死寂的景象,不由心中生起阵阵悲伤的感觉来,花开一季,人活一世,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一切仿佛只是梦境,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容颜老去,芳华不再,来不及回味,更不容你盘点和留涟。 正在池边这样自悲自怜着,突然水中泛起点点涟漪,屏息细看,枯败的荷叶下一群鱼儿正在欢快的游着,它们虽然只有两三寸长,也许是今年春天在这些茶叶下才诞生的吧。虽然幼小,但它们都格外的精神,一会儿游到枯萎的荷叶下面,把它们当作遮阳伞,一会儿又游到藕杆中间,来回的穿梭,仿佛在细细诉说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让人豁然明白,这沉寂中仍还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只是我一味的沉浸在自悲自怜中,险些没有发现。这样想来,不禁又有些庆幸起来,毕竟在这枯败中养育着新的鲜活的生命,谁又能说它们不能长成一跃龙门的惊世奇鱼,让这满池枯萎的茶叶也跟着再续一段奇妙的传说呢! 见景生情,心情也好了起来,沿着一条两边种满菊花的小路向更远处走去,小路两边的菊花也已枯萎,但菊花的枝干顽强地挺立在冷风中,显得格外的坚毅,阵阵秋风袭来,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伏下身子,信手拈起一朵已经干透了菊花,放到鼻前仔细嗅了嗅,竟然还存有些许香味,虽然淡了许多,但却香味更加清纯而别致,比那平常喝过的菊花茶清香过千百倍。向更远处走去,路边有一些橙子、桔杆之类的果树,金黄色的橙子,在阳关的照耀下耀眼夺目,绿油油的桔子,在风中卖弄着身姿,想象着它那酸溜溜的清香味儿,不觉口水流满了腮帮。真想也做一回勇敢的盗贼,爬上树枝,摘上三五七八只下来,狠狠地解了“嘴馋”的相思,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我虽算不上什么志士 ,但一直以来还假装着斯文,真没有勇气让“斯文扫地”,只有傻傻的望着满树的果子“止”起馋来,并在心头安慰着自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吃不到的才是最香的”,这样的想着,不禁自顾自的笑了起来。 看着眼前这些有的枯、有的败、有的生机盎然、有的虽已凋谢但仍有余香的这些景物,早先心生的种种的愁闷早已灰飞烟灭,原以为一年的好风景即将结束,可是,茶花枯了,鱼儿却生长着,菊花谢了,它的香气更加密人。还有,这眼前黄得剌眼的橙子、绿得发亮的桔子,都是深秋最美景色!而且,依稀可以看见,在不久后的春天,这里又将是花红草绿,莺飞鱼跃,另有一翻诱人的风景在等着我们去品尝,去体味!这样想来,心境释然许多,人生如画,生死别离,都是那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既然无力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无法留住不老的容颜,坦然面对,珍惜当下,精彩地活出生命中的每一天,也许,我们的精神会以另一种奇妙的方式得到永生。
12、喜欢读书,但以前往往“不求甚解”,对书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词句本身,从未想过去探求文字背后的含义。因此,背诵了大量古典诗词,却不懂那些文字的意思。喜欢“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喜欢“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喜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可是,停留在词句表面,读不出作者的感情,这样的阅读是浅薄的,是无趣的。 于是,不再一味追求文字的美丽,而是去字里行间悉心体会。 于是,读懂了杜甫“烽火连三月”的悲哀,读懂了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潇洒,读了易安“人比黄花瘦”的思念,读懂了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忠诚,读懂了秋瑾“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悲愤。 这才明白了,只有用心去读,才能另有一番境界,这不仅仅是一种乐趣,更能荡涤人的心灵,洗去浮躁,消除无知。 心灰意冷时,读读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倾听断崖上的野百合的教诲,阴霾便一扫而空。 心高气傲时,去看看伟人的事迹,便会静下心来,觉出自己的渺小和不足,便不会再骄傲自大。
读书,思考,再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来,这才是读书之道,方才有趣。
13、菊花,作为一种司空见惯的花卉,在人们的眼里,真的算不上什么佼佼者;但在我眼里,它却是一种极具情调的生命,它有自己的精华,能与用心读它悟它的人心魂相通。可生活中又有几人能真正读懂它呢?
陶渊明一生几次出仕,因不愿违背心志辞官归隐,荷锄耕作归来,尽兴饮酒快意作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寻寻觅觅之中,他读懂了菊的恬然和自在,也以菊的纤秀和淡淡幽香反过来滋养了自己似柔实刚的自主人格,真是好不悠闲! 苏东坡德才兼备,为人正派。但仕途坎坷屡遭磨难,60多岁了,被政界小人捉弄了多年依然不肯放过他,最终还把他驱赶到孤岛———海南岛上。人生的宠辱得失,让他发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慨叹,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读懂了菊的坚韧和俊逸。 还有李清照泪眼婆娑地轻吟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在国破家亡的忧郁与苦痛中想起了与她一道饮酒赏菊的知心爱人。她咏菊,更咏出了自己无边的愁思和寂寞。 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人们仰慕之,赞美之,因人们从它身上感悟到生活,感悟了人生,就像陶渊明追求的是菊之恬淡,自由生活;苏东坡向往的是菊之俊逸,潇洒人生;李清照体会到的是菊之寂寞、辛酸;菊花那片片柔美的花瓣,在缓缓绽放中轻轻倾诉着的花语,正是人生酸甜苦辣的不同滋味! 每日奔波劳累的我们,也许不曾留意菊花带给我们的种种启迪,也未曾认真思考过现实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淡泊、平和”,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尘世”里,又有几个不被庸俗的生活所“俘虏”?我们还是在菊花怒放的季节里,饮一杯菊花酒,做一个心怀美好,精致如菊的人吧。
14、菊花,选在硕果累累的季节开出的花朵,别的花都已经褪去换作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
|
|
来自: hjmhjmhjmm > 《宋元明清诗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