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侍郎

 M明朝那些事儿 2013-04-28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官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释义

基本信息

词目:侍郎
拼音:shi lang
基本解释
[assistant minister] 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

详细解释

1.
古代官名。 秦 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侍郎

  侍郎

“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清赵翼《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2.
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 刘昭 注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唐韩愈《赠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台作侍郎。”《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 桧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上不听,旋以平莲功加(袁可立)秩兵部侍郎。”郑观应《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於书吏。”
3. 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简介

侍郎为中国官制名称,一般来说,创建于汉代,并被沿用到20世纪初。
汉朝为郎官的一种,本为是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作为尚书的属官,初任为郎中,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之后随着尚书台的权利加大,侍郎日渐重要。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为辅佐尚书主官之事务实际执行者,相当于今部会次长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侍郎门下省的副官称为门下侍郎黄门侍郎)。宋元明清不改。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六部侍郎升为正三品。之后,清朝沿袭旧制,亦设左右侍郎,左右侍郎均为汉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间均有侍郎四名


历史沿革

西汉侍郎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
侍郎

  侍郎

东汉尚书台六曹各设尚书一人,下设侍郎,每曹六人,共三十六人。被选入台者先称守尚书郎,一年后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以后尚书曹数增多,一尚书辖数曹,遂以郎官掌曹。
隋文帝定制,以尚书省统六部,各部尚书下有侍郎数人,分掌本部下各部门,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司官。门下省之给事黄门侍郎及内史省(唐改中书省)之侍郎,则为主官之副,诸曹侍郎均改称郎。
唐沿其制。明侍郎升至正三品,与尚书同为各部堂官。清亦设左右侍郎,侍郎升至从二品,清左右侍郎均为满汉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间均有侍郎四名。
《后汉书.百官志》:“[尚书]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李贤注引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又’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侍郎之名始于汉代,本是郎官之一种。郎即后来的廊字,因为在殿廊中侍立,所以有此名。各部侍郎员额是因事务繁简而定的,如吏、户、兵三部侍郎在唐代是二人,余为一人,明、清则固定每部皆设左右侍郎。清代又定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共有四人。但清代习惯,汉侍郎往往是进士翰林出身的,经常出差充任主考或学政。


历朝职能

侍郎

  侍郎

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之职。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者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称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称为中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为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
明代: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清代:递升至从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书的权相当大,尤其是吏兵两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这两部管。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清代的六部,权就小得多。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更不同的是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这一点。照理讲,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现在兵部尚书也只能对皇帝上一个条陈而止,而且尚书可以单独上奏,侍郎也可以单独上奏,这样一来,尚书就管不着侍郎。从前的六部,每部一尚书,一侍郎,本来是正副长官。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汉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尚书。有两个汉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侍郎。于是一部就有了六个长官,六部长官就有三十六个。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


官职简介

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物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
侍郎

  侍郎

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各个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尚书是正的,最高的官,侍郎是副的;尚书应该说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职称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侍郎种类

历史上官职侍郎有很多种,具体有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左侍郎,右侍郎,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户部侍郎


人物

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温汝适,字步容,号员坡,乾隆十九年(1754)生于顺德龙山小陈涌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敏好学。十六岁中举,三十岁成进士,他长于诗文,教过太子时代的嘉庆帝读书。后来显露出文学以外的治才,官至兵部右侍郎,成为嘉庆后期的一位重臣。他居官勤谨正直、关心国计民生。嘉庆九年(1804)广东“海盗”横行,经过深入调查后,向朝廷提出了克敌制胜的方法,终于制服并招抚了张、郭两大“海盗”集团。1808年,英军炮艇驶进澳门,凯觎香洲,他了解清楚情况后,毅然上疏弹劾了两广总督的失职行为,并提出了派钦差大臣严正谴责英兵擅入的罪行,调集重兵压境等先礼后兵的建议。朝廷按此部署,英军见势不妙,果果乖乖撤走。经过多次疏陈加强国防的六略后,以文学待臣职掌国防,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成了轰动一时的佳话。他对家乡公益事业也十分关心,其中以筹备桑园围绕筑基金一事泽惠最大,被南海、顺德县誉为“功德无量”。一生博学,著有《携雪轩诗钞》八卷。嘉庆二十五年(1820)夏,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