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南词

 民族地志 2013-04-28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池州市的东至县、安庆市的宿松县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素有黄梅戏姐妹 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
       1795年(乾隆六十年)刊出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收有“弹簧调”和“南词弹簧调”,即是文南词主要声腔之一。1850年前后,宿松出现了灯歌、灯舞,后来演变成灯戏,灯戏是文南词戏曲的最初雏型,文南词就是在这种曲艺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据记载,清末东至县仰家桥秀才谢敬仁在《南乡诗草·省亲偶见》(南乡即现在的东至县青山乡)中有诗道:“翁操四胡桂树下,姝弄渔鼓唱‘思嫁’。妇孺入迷文南词,月落西山不归家”。此诗记叙了当时文南词的演出形式,伴奏乐器以及观众喜闻乐见的程度[2]。

  1947年,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为生,在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目《苏文表借衣》。文南词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1958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过《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1978年现代戏《喜事》、《印》在安庆戏曲会演中荣获音乐创作、表演、导演等奖励。1982年,现代戏《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音乐奖和表演奖,并称该剧种为“文南词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