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序渐进 濯古来新

 鸟语花香香 2013-04-30
 
 循序渐进 濯古来新
 
——帖学发展之我见

谢少承
 
汉末以来,帖学便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内涵和智慧,成为东方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轴与正脉!这种趋势虽在清代中后期被打破,但是,由于帖学特有的审美,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其中的丰富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是碑学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对帖学的回归便具有必然性。近二十年来,这种回归的势头尤为明显,对帖学的探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我们是随波逐流,任其自然发展,还是有意识地思考些什么,再做些什么,有必要做一番的思考。

一、梳理帖学审美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让帖学稳步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有完备而科学的理论作为根基。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作为帖学艺术发展的两翼,理论研究较之帖学实践,尚处在一个浅层次、非理性、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状态,缺少整体的、联系发展的理论研究层次。
这有它的历史原因。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家学渊源”使帖学理论不能流播后世。在许多历史时期,书法之道,被当着“家学”视为私有,束之秘阁,只传子弟不传外人。作为一代书圣的王羲之也不例外,他在《与子敬笔势论十二章》中开篇就谆谆告诫儿子王献之:

“今书《乐毅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
这种弊端,导致历史上大量有价值的书法理论失传。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至今的书法理论非常少。特别是东晋,它是我国帖学实践的高峰,理当有与之相适应的书法理论产生,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不过是片言只语,这是极其失衡的。而唐之后的帖学理论尽管不少,但说得清,道得明,有价值的寥寥。另一个原因是前人对于书法艺术审美的表述,习惯用形象化和诗化的语言,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等。这种类比,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理解,得出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表达的意思一旦含混,想像空间就大,差异性也就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的帖学理论应该是以逻辑推理和量化的方式,准确地展现一个具体而客观的概念。
目前,帖学理论研究最主要存在:一是研究无系统、范围较狭窄的问题。二是缺乏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比较研究,研究深度不够。三是缺乏对当代帖学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刻反思与总结,指导性不够强,学术含量偏低,提出一些指导性概念不准确。
由于对帖学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不完整性,导致帖学审美还存在着误区和盲区,有必要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究竟怎么去做?个人认为,光靠个别理论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事帖学实践者的广泛参与,从帖学的方方面面,继续破解前人尚未解读的密码,积累真知灼见,再由理论家从大艺术的范畴,梳理帖学的共性,定位个性,辨别出哪些是属于审美范畴的,合乎审美的规律的,哪些伪审美的,误人视听的,揭示出帖学的根本规律,由此引导对帖学理论的更深入的发掘和利用。

二、从碑学乃至其他艺术门类汲取营养
帖学与碑学以及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门类存在着许多审美共性。不同的艺术门类都有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启发,彼此借鉴,甚至于彼此融通、融合,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阔视野。艺术视野的广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艺术思维的深度。我感到,要深化帖学,必须克服视野的狭隘和思维的惯性,必须把帖学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考量。有了系统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我们就拥有了“俯视”、“鸟瞰” 帖学和整体把握帖学的能力。运用推理和综合,把众多姊妹艺术的经典范例进行抽象和嫁接,“由此及彼”、“大道归一”,探寻对帖学本质和规律的揭示,由此进行扬弃和创新。
前面谈到的碑学,从存在的时间、技法的丰富性等诸多方面无法和帖学相比,但它也有天然的优点,那就是自然、浑朴、淳厚、刚劲、苍茫等,这是帖学无法比拟的。学碑可有效地矫治笔力薄弱之弊和媚俗之态。而碑书缺少的也正是帖学所具有的优点,如清秀、美观、温润、典雅、生动、流畅、圆融等。正因为二者各有其独特的特点,所以就需要二者兼容,互相弥补。
再如,书法与音乐分别属于视、听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但两者均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纯粹性,而且,音乐与书法,两者之间其实有许多异曲同工的妙处。在创作上,书法和音乐都讲究对称、呼应、节奏、韵律。书法与音乐的技法处理上,力度上有强有弱、有刚有柔,速度上有急有缓、有断有续,感情上有紧张有松弛、有高潮有低潮,完全与音乐相同。音乐中有休止,乐段与乐段之间有间歇,书法作品也是如此,它通过字里行间的布白和虚实,来营造这种休止和间歇。所以,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把书法艺术称为“无声之音”,即表达了书法与音乐所具有的相通性。古希腊毕达哥斯派的哲学家们认为: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复杂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中国书法自古以来也强调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力戒那种字形结构毫无变化的写法。孙过庭也指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既对比鲜明,变化丰富,又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如此之多的艺术门类如果能作为帖学的补充,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生发,帖学定会迎来一个更有前途的成长发展期。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帖学的自身调整
当今,书法艺术在国际范围内还没有普遍的认同感,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古老的帖学必然会加速与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融合,并将经受优生劣汰的严峻考验。是随潮流而动,还是在潮流的变化中被湮没?我们应该有这种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帖学探索必须适应并利用这一变化,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这里要求我们既要大胆摆脱以往旧有程式的羁绊,重新认识、消化和吸收历史留下的丰厚的帖学遗产,又必须谨慎地把握帖学延续数千年的艺术规律和文化底蕴,把它作为原始积累,依照它的审美原则,在“不变” 与“变”之间,拓展它的内涵与外延,前瞻性地做一些后来人即将要做的事情。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日本书法在这方面就开辟了先例,他们从适应当时的世界艺术潮流着眼,树立新的“近代”艺术观念,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同时,运用现代艺术观念,创新书法形式,应运而生了“墨象派”、“汉字少字数派”、“新假名书法”和“近代诗文派”。虽然各自表现不同,但艺术形式与现代社会生活样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相适应。尽管末臻完善,而这种大胆的探索还是值得嘉许的!
未来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会造就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会以现代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帖学的概念,这并不意味着打破旧有的模式,再造一个崭新的帖学概念,它一定是渐进的,与传统帖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体系。
帖学作为书法艺术的支柱,它的未来一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丰富的艺术语言,也将会被世界所认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