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名园故事

 苏迷 2013-05-01

拙政园的经历在苏州各园林中最为曲折沧桑  张宇清摄


  “中国园林实际上正是一座诳人的花园。是一处真实的梦幻佳境,一个小的假想世界。”现代著名建筑师童隽在《苏州园林》中这样写道。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整体现,园林的主人是诗人、画家,也是园丁和工匠,数不尽的文人骚客在亭台楼阁之间流连诗酒、吟风弄月,硬生生地把苏州园林打造成一个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形象范本。
  苏州园林本身的宁静并不能使它们规避和阻挡外界的打击,曾经是典雅的辞章,也曾经是美丽的灰烬,暴力来临时,园林往往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苏州的每一座园林都经历过几经兴废的历程,经过太多的湮没和重建的重复之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苏州园林多是清朝的版本,只是历史沉积岩最表面的一层化石,而其余的部分只存在于逝者的记忆和岁月的烟尘之中。
  
  拙政园
  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在元代古寺旧址建拙政园。王献臣的好友、书画大家文徵明也参与造园,很多景点出自王献臣的设计。拙政园的建造历时20年,1530年方才竣工。园林传到王献臣不争气的儿子手里,其子好赌,被人在赌局中设下陷阱,结果一夜狂赌之后,输了个一干二净,将拙政园拱手交给徐家。曾经富甲一方的王家子女后来落魄到给别人当吹鼓手。
  徐家是苏州的名门大庶,随着徐家的衰落,拙政园也渐渐荒废。转眼到了明末清初,入苏的清兵一眼看中了拙政园,强行住进园中。当时的园主是徐氏第五代后人,无奈之下,只得以二千金将拙政园卖给海宁相国陈之遴。
  陈之遴原为明朝臣子,投降清朝后,谋得一官半职。陈之遴作为园主,还没有进过拙政园,没有看过拙政园中的一花一木,就因贿赂罪,全家一并被发配到辽宁。陈之遴最后死在戍任上。陈之遴的夫人徐灿是著名的才女,陈其年称徐灿“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曾经在园里住过的徐灿,后来写了两本关于拙政园的书——《拙政园诗集》和《拙政园诗余》,以怀念在拙政园中度过的时光。
  1662年,拙政园被充公,没为官产。康熙三年(1664年)改为兵备道行馆。之后,拙政园被发还陈之遴之子,陈家转卖给吴三桂之婿王永宁。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兵败,王永宁惧而先死,园遭籍没,再次荒落。
  拙政园还与《红楼梦》的诞生不无瓜葛。相传康熙末年,园的一部分为曹寅购得,曹雪芹就诞生在园内,少年时也常在园中游玩,所以大观园的许多景致描写取材于拙政园。
  拙政园的变化就极有代表性,乾隆初年,拙政园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加上东部的归田园居,原为一体的拙政园,遂分为自成格局的三处园林。复园有葺旧成新,旧观已复之意,沈德潜作有《复园记》。袁枚、赵翼、钱大昕、范来宗、潘奕隽等文人都是这里的座上客。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占苏州,把苏州定为苏福省省会,拙政园成为忠王府的一部分。园中见山楼,成为李秀成的办公场所。太平天国在苏州三年多的时间里,李秀成就在忠王府里添加了很多建筑。直到清军占领苏州,浩大的工程还在进行。一路杀进忠王府的清兵们个个目瞪口呆,展现在他们眼前的除了极尽奢华的园林之外,园林里的工匠还在一刻不停造园的情景着实让他们吃惊不小。
  
  退思园
  同里退思园的园主任兰生,在有生之年也没有看到自己建造的园林,退思园还在建造的时候,任兰生就离开了同里。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名为退思园,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在故里“退思”两年,园林也造了两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准其捐复,任兰生奉檄办皖北赈抚,第二年死在任上。
  任兰生的次子任传薪是一个颇有革新意识的人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传薪在退思园里办起了丽则女学。退思草堂和桂花厅均被用作教室,坐春望月楼变成寄宿师生的住处,园后还加盖了亦中亦西三层的教育楼。
  
   讲究寡欲的网师园,错添了富贵的牡丹。张宇清摄网师园
  网师园也几易其手。该园原为冯姓者所有,后被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购入,易名逸园,1917年送给湖北将军张锡銮。1922年,倒霉的张将军去世,五年中,他竟然从未入住。
  “文革”前,网师园的大厅一度挂过康生书写的匾额“前进”。苏州园林中的匾额、题对、砖刻大部分毁于“文革”,园林中现在所见的匾额、楹联都是由当代书画家补上的。
  
  沧浪亭
  在人们的印象中,苏州园林一直是私家花园的代称,但也有例外。沧浪亭是惟一的一座公共园林。曾经因为苏舜钦建园而名噪一时的沧浪亭到了清康熙年间,遗迹已经渺不可得。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重修沧浪亭。自此,沧浪亭逐渐具有官府园林的功能。雍正七年(1729年)巡抚都御史尹继善设置候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布政使苏尔德筑可园,为往来使馆停骖之所。沈复的《浮生六记》就有如下记载:“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道光年间,巡抚梁章钜再行修治,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等。沧浪亭彻彻底底成了政府机关的招待所。在沧浪亭中保留下来的御碑御诗都是鼓励官员勤政爱护百姓的内容。
  
  留园
  留园原来要比现在大得多。留园之毁和东林党不无关系,其第一代主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之子徐溶是阉党,崇祯初年,在清理阉党的时候,留园也成了废园,若干年后,散为民居。直到有人看中了这个旧园,买下了其中一部分,才予以保留。
  抗战期间,苏州沦陷,留园为日军驻扎,墙壁倾倒,花木枯萎,假山欲坠。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的一支马队驻扎在园中,楠木厅的柱子下端都被马啃得千疮百孔,马粪积得一尺多高,园内满目亭台坍塌、楼阁倾危。
  据有关史料统计,历代苏州园林(名胜)789处,其中西周1处;春秋战国24处;秦汉19处;魏晋南北朝11处;隋唐五代26处;宋元128处;明224处;清369处,苏州园林在清代终于进入其鼎盛时期。20世纪50年代,普查统计苏州市区有园林、庭院188处,其中大、中、小型园林114处,庭院74处。80年代普查统计园林、庭院69处。
  (本文的写作得到王稼句先生的大力帮助,特此致谢)

  读园记

  口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园林局顾问曹林娣
 
  苏州园林大多是主题园林,不外乎隐逸、言志,回归田园山林、江湖。

  “拙政园”的“拙”,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笨拙”,而是从《论语》开始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取向,“拙”与“巧”相对,《论语》里面有5个“巧”字,除了一个借用《诗经》中描写美人笑容的句子,其他都带贬义。儒家一直主张不要花言巧语,要“讷于言,敏于行”。从孔子开始,古代文人歌咏“拙”的还不少,白居易就有好几首“咏拙”的诗。明代的诗人有更多高扬人格的诗篇。王献臣取园名直接用的寓意来自潘岳的《闲居赋》,“拙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原为御史,因弹劾失职武官,被东厂特务所诬,不断被贬职,最后干脆就“拙政”了,回去种地、放羊去了。
  网师园是南宋的史正志修建的园林,他主张和议,结果被贬,回来造万卷堂,修身养性。史正志把堂内的花圃取名“渔隐”。“渔隐”就有渔钓的意思。清朝的宋宗元无意仕途,借口母亲老了,退隐苏州,自比渔人,又利用“王师巷”的谐音,把这处园林叫作“网师园”。“网师”就是苏州人说的“渔夫”、“钓渔翁”,它们的主题是一致的。园林名称的选择表明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他们把园林里的水比作江湖,在园里既有太湖一勺水的味道,又不必像太湖里的渔翁那样去经受风浪。
  苏州园林的取名大都带有一定的政治含义。“沧浪亭”以前叫南园,还不是真正的主题园。宋朝苏舜钦定名沧浪之后,一直沿用至今。“沧浪亭”取自《楚辞·渔父》中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原诗的意思是,水的清浊决定了你是洗帽还是洗脚。水清意指太平盛世,水浊就意味着世道溷浊,这里说的还是水浊,要退隐山林,表明了园林主人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
  我们现在看到的苏州园林大多是知识分子盖的园林,这与当时的用人体制有关。苏州园林的主人很多是进士出身,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的行政机关一向是由文人掌权的。利玛窦就说过:中国做官的人都是哲学家。
  这些士大夫都是从孔子工厂里制造出来的,都受过传统文化教育,是本能的,熏陶出来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合流,受这三教熏陶者就会很重视营构生活环境,把生活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环境建设。士大夫既要有物质、生理、肌肤的享受,又要有心灵的、精神的享受。于是苏州园林成为最优雅的一种生活实体,具有优雅的文化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苏州园林是士大夫园林,园林的主人从政治舞台上败退下来,坚持自己的节操,有一种人格精神在里面,具有很高的品位,显示了人格理想的美,这种美的魅力是永恒的。
  园林的主人除了文人,也有商人。商人也要附庸风雅,他们会尽量淡化它的商业气息,留下文人的痕迹。网师园后来的主人修旧如旧,做的只是恢复,钱大昕这样的知名文人都是他的座上客。拙政园前后有20多个园主,有时候搞得非常俗气,吴三桂女婿建的娘娘厅什么的,后来全给拆了,被后来的主人改造成书园。拙政园西部补园的主人张履谦是商人,当过苏州商会会长。这个人好风雅,喜好结交文人,请朋友给他设计园林。他还特别喜欢昆曲,补园中的主体建筑三十六鸳鸯馆,就是为听昆曲建造的,也是江南惟一的满轩。
  苏州园林中的树木花草,很有讲究,不是随便种的,但是现在有些杂。这里面有历史造成的原因,有些树种特别贱,被风吹进去,长得特别大。拙政园的听雨轩里有一棵特别大的树,这棵树就是野种。听雨,文人一般喜欢用竹子、芭蕉、大叶子树营造意境,小池子里放的也是睡莲,哪里会有那么大的树。
  古树是园林中文化符号,网师园和狮子林门前现在还保留着两棵槐树,槐表示门第,是文化和门第的一种标志。以前有“三槐九棘”的说法,三公面对槐树坐,九卿面对棘树坐,都是用单数,单数是阳数,后来简化为两棵。槐树,取其谐音,怀人,怀君主,想着老百姓。在传统文化中,槐树也可以辟邪,能够拒恶人,帮助你识别好人和坏人,以前还有在槐树下办案的习惯。
  网师园大厅前面小天井中有两棵玉兰,大厅后面有两棵桂花,是金桂,合在一起就是金玉满堂,这样的设置很多,是一般厅堂的惯例,主要是为了讨口彩。有的还植芝兰,芝兰是讲子孙的兴旺。网师园女厅南门楼砖额上有“竹松承茂”,不是真正种的松和竹,取自《诗经·斯干》,寄托对子孙和睦、兴旺的希望。中国古代,松柏作为情感载体,在山水园林里可以种植,但在住宅厅堂前就不行,松柏常青往往是在坟墓前面,晋张湛在屋前种松,人称他“屋下陈尸”,十分反常。
  园林中的植物代表着士大夫的情操,网师园殿春前种的是芍药,芍药一名殿春,取其春天最后凋谢之意的意境。芍药在先秦的时候,和牡丹是一个名目。牡丹象征着富贵,士大夫园林以表现士大夫精神为主,但也不是过高地超越普通的世俗生活。如果太突出牡丹了,就和主题不吻合了。网师园的引静桥桥面上刻的是牡丹,我说如果刻菊花就好了,因为菊花是隐逸的象征。上面一朵牡丹,下面一个刻了一个寿字,表示既长寿又富贵,这就是为了迎合世俗心理,实际上和文化氛围是不一致的。引静桥栏杆周围刻有12个阴阳图,是道教符号,小桥下水涧有一个宋代的砖刻“?涧”,表现的是《诗经·考?》中“考?在涧,硕人之宽”的诗意,讲的是隐士乐在涧水,得其所哉。桥面上却出现了一个牡丹花。在讲寡欲的山水园里不必种很多牡丹,为什么要搞那么多富贵符号呢?
  现在在园林里出现了一些不太协调的符号和文化因子,不仅仅是工艺问题,主要是审美上的欠缺,是不懂文化符号的内涵,不懂得如何去组合的结果。
  网师园轿厅里挂的匾额写着“清能早达”,这应该是挂在正厅的匾,轿夫在那里歇脚,和“清能早达”有什么关系呢?正厅挂的匾是“万卷堂”,那应该放在藏书楼上才对。
  退思园眠云亭,说的是眠云卧石,自然忘机的意思。但是亭北铺地却是“瓶生(升)三戟(级)”想的是能连升三级,自相矛盾,放在那里绝对是败笔。铺地是很讲究的,园林要讲究美的统一率,要和周围环境统一。比如,冰纹图案中出现海棠花,冰纹里面只能有梅花,梅花表示一种品格,梅花怒放在冰天雪地里面,经得起雨雪风霜。
  退思园外庭院的旱船前,曾出现这样的说明词:这是客人下轿子的地方,从大门到这里已经过多重门,怎么到这里才停轿子呢?园林家具陈设是礼仪象征,很讲究,清式大厅里放明式家具,一种是追求古雅,一种却是为了省钱,明式家具费工少,便宜,但也要讲究与建筑风格的协调。轿厅家具应该有轿厅的家具摆法,不能在轿厅里摆放供案、八仙桌、太师椅。
  现在,不应该有的差错太多了,有的介绍苏州园林的文字材料、旅游图错误很多,我不止一次看见“网师园”被写成“网狮园”,“耦园”写成“藕园”。
  作为遗产,苏州园林应该尽量保留它的原真性,如果改造它,就失去它的原真性了,文化遗产第一条就是原真性。这个原真性,主要是作为古人文化载体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应该按照原样保留,当然,古人的思想你可以评说,但作为旧时代留下来的一种精神实体、物质实体,是历史的物化,也是物化的历史,保留它有认识价值,如果给它加上别的现代符号就不对了。
  外面世界喧嚣得很,争权夺利够厉害的了,能够来到这块处处体现崇义绌利的地方,在这块传统文化的清静之地,洗一洗灵魂不是很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