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月鉴红楼(6)

 风临酒把2 2013-05-05

  贾雨村回来了,但在书里,却只从宝黛言辞中略略一提,本尊一直没有直接现身。不仅如此,在此后的章节中,一直到八十回故事结束,他再没正式上场过!所有有关他的信息,往往是作者直叙,要不然就是通过旁人之口顺势提起他来。

  说起来贾雨村在《红楼梦》一书中的地位很尴尬。在《风月宝鉴》里,他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号男主角;而《红楼梦》经过和谐以后,主角成了贾宝玉,贾雨村就必须要淡出了。在十六回之后,贾雨村故事精华已出,但还有后续故事可讲,如何处理他这个角色,作者颇费了一番心思。

  一方面,经过大量删节,贾雨村身上所承载的故事结构已经被严重破坏,只有少许框架留下,出于安全原因,作者不可能说得太细;另一方面,《风月宝鉴》的主要内容被作者设计成《红楼梦》的背景,虽然已被和谐但这是作者极希望让读者们去读懂的,因此,在关键地方,贾雨村等风月人物的笔墨还是不能省。

  于是,读者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奇怪现象:贾雨村时隐时现,无迹可寻,自成一体。他总是不正面出现在大家面前,每每提起他时,前后文情节似乎与他也联系不大,但作者总不忘写写他,因此读者们知道,贾雨村一直都阴魂不散地在贾府周围转悠,而且一步步在高升。他与贾府之间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可是很有用意的哦,虽然在大观园里,没贾雨村什么事了,但在八十回后,还是要他施展奸雄神功,剿灭贾府余孽。因此,作者时时不忘要保持他的存在感。

  在《红楼梦》第十六回至八十回,贾雨村与贾府之间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把他这些内容连起来看,可以总结出一些东西来:

  第十七回,虽然是紧接着前十六回,但此时距贾雨村回京已有一些时日了。在大观园落成之后,贾政意欲在园内题些匾额对联,又恐才力不逮,不经意间便提及贾雨村:

  ……都道:“所见不差,我们今日且看看去,只管题了,若妥当便用的;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庚辰双行夹批:点雨村,照应前文。】众人笑道:“老爷今日一拟定佳,何必又待雨村。”

  虽然提起了贾雨村,但他没有露面,再按后面的情节来看,贾政就用了贾宝玉等自家人所拟定的匾额对联,没有写到请贾雨村题字之事。这就如前面所说的,故事没他也无所谓,但作者就是不让读者忘记他。从这段描写能看出点什么呢?从贾政的话以及众人的反应来看,至少可以证明,贾雨村已经是荣国府众人都熟悉的人了,他此时已成功打进了贾府的社交圈子。本回接写:又值人来回,有雨村处遣人来回话。【庚辰双行夹批:又一紧,故不能终局也。此处渐渐写雨村亲切,正为后文地步。伏脉千里,横云断岭法。】

  贾雨村回来后即成贾政的座上宾,其实真的很想知道他是不是还和冷子兴这个“说话投机,最相契合”的老朋友频繁互动。贾雨村、贾政和冷子兴三人同处一席,一起把酒言欢,不是很有趣的场面吗?设想一下,贾雨村该怎样向贾政介绍冷子兴呢?说这是你老婆的佣人的老公,也是我最好的朋友?很期待。可惜啊,和谐了。

  之后贾雨村再次被提起之时,已是第三十二回了。此是贾宝玉被打前的事情,贾雨村来荣府拜访,贾政令贾宝玉出来与贾雨村见面。贾雨村其实很欣赏贾宝玉的,按他的正邪二气理论,贾宝玉就属于兼有正邪二气的情痴情种。因此每次来荣府,贾雨村都定要见一见贾宝玉,同时这样也可以拉近与贾府众人的距离。事实上此时贾府已经完全把他当成了自家人,下人通报时说是“兴隆街的大爷来了”,宝玉等一听就知道是贾雨村来了。称贾雨村为“大爷”,辈份和贾府玉字辈相同,这说明贾府已接受贾雨村为本家人了,而且这位本家与贾府互动频繁,贾府上下人等对他非常亲近。这一次贾雨村依旧没有正面出场,就算他和贾宝玉会过面这样有正主角出现的场合作者都没有给一个镜头,仅以一语带过。

  贾雨村再一次出现在第四十八回,这次是有关于石呆子的扇子案,贾雨村在此案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次按照惯例,贾雨村没有直接上场,所有信息均出自他人之口,由平儿将事情过程告知读者。

  石呆子案让人不禁想起前面的葫芦案,贾雨村所审的这两起案件,都有明显的徇私舞弊行为,特别是石呆子案,是有意栽赃陷害,更令人不齿。不过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贾雨村的行为不能只看表面,深层次里有另外的原因。葫芦案是这样,石呆子案也不例外,粗看起来是贾雨村滥用职权,其实他做事极为高明,石呆子的扇子虽然是他弄来的,但他是依照程序来办,扇子是入了官价抄来的,并没有到他手,他在其中可没得到什么好处的;反而是贾赦,拿到扇子只花官价,他才是最大的得益人!如果此案日后翻案,倒霉的首先是拿到扇子的贾赦而不是贾雨村!可见,贾雨村一直是给贾府创造腐败的机会,若某一天时机成熟,第一个跳出来指控贾府的人就是他了。而贾赦等人,还以为贾雨村对贾府是真的好,于是就更是言听计从,殊不知已经步步靠近贾雨村设下的陷阱。反而是平时以纨绔子弟形象出现的贾琏,此次表现很令人括目相看,看来他还是有道德底线的,给人以良心未泯的感觉。

  接下来,在书中第五十三回又有提到贾雨村。他照例不出来,写他的也只有一两句话,说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红楼梦》中的官名半真半假,若以历史史料硬套,显然不是太适合,但又非胡乱虚构,还是有些真实的感觉。王子腾升官线路是京营节度使——九省统制——九省都检点,这个九省都检点,历史上没有此官职,具体所管何事,无从得知,从字面分析,估计是巡查地方的御史之类的人物。清朝时监察部门总负责人是左都御史,地位和尚书相当,王子腾的官位并未达到这个位置。倒是贾雨村不得了,古时大司马一职是三公之一,位极人臣,主管军事;而明清时大司马则被当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可以认为贾雨村这个职位就相当于此类。书上还提到他协理军机参赞朝政,雍正时设立的军机处可是当时的权力中枢,非皇帝心腹不能入,贾雨村这个大司马可以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可说已是重要内阁成员了。

  从贾雨村复出算起才短短数年时间,他就已平步青云成为重臣。这正是忠顺亲王和北静王合力共推的结果,此时贾雨村的权势已在当年推举他的贾政、王子腾之上,显然他已经成功在北静王核心集团中拥有了一席之地。各种重要情报,从他这里源源不断地传给忠顺亲王。

  从贾雨村复出算起才短短数年时间,他就已平步青云成为重臣。这正是忠顺亲王和北静王合力共推的结果,此时贾雨村的权势已在当年推举他的贾政、王子腾之上,显然他已经成功在北静王核心集团中拥有了一席之地。各种重要情报,从他这里源源不断地传给忠顺亲王。

  在前八十回中最后提到贾雨村的是第七十二回,依然是不上场,依然在别人口里出现,由贾琏和林之孝对话说到贾雨村:

  林之孝说道:“方才听得雨村降了,却不知因何事,只怕未必真。”贾琏道:“真不真,他那官儿也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疏远着他好。”林之孝道:“何尝不是,只是一时难以疏远。如今东府大爷和他更好,老爷又喜欢他,时常来往,那个不知。”贾琏道:“横竖不知他谋事,也不相干。你去再打听真了,是为什么。”

  风传贾雨村降级,不过消息未能证实。从对话可以看出,宁荣两府都是和他过往甚密,人人皆知。贾雨村越升越高,贾府及北静王对他的仰仗也就越来越多,但贾琏似乎对贾雨村起了防备之心,不过在前面石呆子案中,贾琏被责打就是因为贾雨村,因此贾琏不喜贾雨村倒是真的,他的评价不能代表贾府的态度。

  这是贾雨村在前八十回的最后消息。以后的故事将如何发展,就只能推理了。此时全书已进入收尾阶段,按照前面分析,潜伏已久的他该是出手终结比赛的时候了。有他这样一个关键人物作内应,结果可想而知。某天当时机成熟时,贾雨村和忠顺亲王发难,北静王与贾府猝不及防,比赛的结局是宁荣两府失败被抄了家,当然北静王也玩完了。在经过多年的潜伏之后,贾雨村这个奸雄终于大功告成了!

  只因识人不明,贾府最后输得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雨村的身份终于暴露,况且扳倒了北静王,他也没有隐藏身份的必要了。可以想象一下当贾雨村露出原形时,贾政等人是如何的震惊和悔恨。

  而贾雨村在消灭贾府之后,将何去何从呢?以他奸雄的本性,不会见好就收,逍遥江湖吧。

  而贾雨村在消灭贾府之后,将何去何从呢?以他奸雄的本性,不会见好就收,逍遥江湖吧。

  虽然已经无缘再见到原汁原味的后数十回了,但其实有关贾雨村的结局,脂批在《红楼梦》第一回里已有提及,甄士隐解的“好了歌”里,有一句“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后有甲戌侧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是说打倒北静王和贾府后贾雨村飞黄腾达。据此推测,很有可能贾府被抄家后,贾雨村就成为了大观园的新主人!毕竟他在贾府卧底十几年才得,大观园应该算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战利品吧,是他主动索取的也说不定。

  再下两行又有一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脂批:【贾赦、雨村一干人】,好!原来这才是贾雨村的最终结局!

  都说贾雨村是奸雄,肯定要有野心,“因嫌纱帽小”,这种心态很符合奸雄标准。只是在书中五十三回他已经是大司马了,又入阁参赞军机,可说位高权重。而此后他还出手灭掉贾府和北静王,再次立下大功,加官晋爵也是理所当然的。此时的贾雨村,已是数人之下万人之上,竟然还嫌纱帽小,野心勃勃啊。

  两大劲敌义忠亲王、北静王先后栽倒在贾雨村手上,放眼望去,朝中已无可相颉颃的对手,那又是谁令他“致使锁枷杠”的呢?算来算去,就只有他和忠顺亲王之间狗咬狗了。到最后,事情的大结局可能会是这样:贾雨村功高震主,野心彰露;忠顺亲王老谋深算,棋高一着,最后拿下贾雨村!

  曹家被抄,是曹雪芹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其中的伤痛,刻骨铭心。作为曹雪芹心血结晶的《红楼梦》,也有被抄家一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要说里面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打死我也不相信。说贾府在作者心目中就是曹家,这个也不难理解。那么,那个摧毁贾府的罪魁祸首贾雨村,自会被作者深恶痛绝。在作者的笔下,绝不会让他有个好下场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只是成为阶下囚而已,没写他被凌迟,算是便宜他了。

  《红楼梦》一书,承载着曹家衰败的悲情,自然有一定的真实成份在内。那这个贾雨村呢,他会有什么人物原型吗?

  曹家的衰败是和康熙雍正朝更迭紧密联系的。而雍正上位是历史重大谜案,在那段史上最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中,雍正能笑到了最后,有两个人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两人,一是隆科多,另一个是年羹尧。助雍正登基之后两人的命运几乎一样,最初几年都曾权势熏天,但当雍正站稳脚跟之后,他们很快就在权力颠峰迅速坠落。

  隆科多出身显赫,顺治康熙朝两任皇后出自他家族,他的佟氏家族在康熙朝有多人位高权重,人称“佟半朝”。隆科多本人,从御前侍卫做起,到争位的关键时刻,做到了步军统领这个重要位置。步军统领,就是俗称的“九门提督”,负责京城的安全保卫工作。康熙在临死前所住的畅春园,保卫工作也是由他负责。可以说,这是一个职位不是最高,却是很关键的位置,胤禩集团不可能忽略掉的。因此,隆科多的政治倾向非常令人关注。

  隆科多的“佟半朝”家族,从太子初次被废之后,就一直是胤禩的坚定支持者。康熙四十七年群臣一致推举胤禩为太子,惹恼康熙,他对此进行调查,认定其幕后推手便是国舅兼国丈、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他因此被强令退休,而佟国维正是隆科多的老爸;隆科多的堂兄、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也是胤禩的铁杆支持者,他最后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甚至隆科多的儿子舜安颜,这一位附马爷,也在一年后即康熙四十八年因“党附胤禩”而受处分。

  太子被废后,“佟半朝”家族三代身居高位者五六人,一贯都支持胤禩集团,其政治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也是经过慎密考虑后作出的决定;对于家族成员的隆科多来说,平时肯定与他们有政治上的沟通,根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理,和父兄保持政治立场一致,应该是最符合家族利益的选择了。可事实上,他的选择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

  康熙突然去世,死讯传出,众皇子齐聚畅春园。谁都知道,此时此刻,正是最剑拔弩张的焦点时刻,这一天一定会来的,该准备什么,该做什么应该心里有数。作为胤禩集团来说,外有十四阿哥大将军王胤禵手握重兵,内有老八胤禩众望所归,还有数位皇子鼎力相助,按正常程序大位不至于旁落。实力摆在那里嘛,他们所要注意的,就是防范有人会用非常手段来赌一把,因此,隆科多的这个步兵统领的位置就相当的关键!不过以胤禩集团的实力,就算隆科多是老四一伙,也不难有应对良策;当然了,前提是他们知道才行,如若被人蒙骗,猝不及防之下,这后果就难说了。

  但历史告诉我们,当隆科多作为康熙死前的唯一见证人口传遗诏,拥护雍正登基,并宣布封锁京城之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胤禩被困网的中央束手待毙!人老了都会死去,谁都知道一定会有这么一天的,却未料胤禩等对此竟然似是毫无思想准备一般,完全看不到他们有任何的应对措施!

  康熙死前所居之畅春园,由隆科多负责安保,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是什么原因让胤禩等毫无防备地走入隆科多的势力范围呢?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胤禩集团完全相信隆科多是支持自己的!

  隆科多与胤禩集团相交多年,除了家族因素之外,老八集团中的核心成员阿灵阿、揆叙等与隆科多相善,平日经常往来,他们没有理由不对他这位步军统领的政治立场做个充分的了解。而此后的事实说明,隆科多显然成功地让胤禩集团相信他是自己人。当关键时刻隆科多露出真面目时,留给胤禩等人只有绝望和悔恨。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个隆科多,竟然和贾雨村一样,也是个深藏不露的卧底大奸雄!

  雍正此次夺权,确是一着险棋。虽说他抢得先机,将胤禩集团在京首脑控制在手,可是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若胤禩等反抗,雍正单凭隆科多那点实力恐怕够呛。就算最后能掌控京城,也坐实了得位不正之说,这时候,身佩大将军印的大将军王胤禵登高一呼,杀回京城绝非难事。胤禵之前深得康熙宠信,隐然已是准太子,此时回来取得帝位就名正言顺了。局势一失控,雍正根本无力回天。

  只是胤禩等被困,若拼个鱼死网破,固然能坏了雍正的好事,可是雍正因此一怒之下,胤禩等不免有性命之忧。其实当隆科多宣诏雍正继位时,胤禩集团几位皇子非常愤怒,言行多有出格之处。而雍正明白不能将事态扩大,于是对这些“大不敬”的行为采取了一个“忍”字诀。当然胤禩等也是怕死,被困数日后,终于屈服,承认雍正合法继位;而雍正,则加封胤禩为廉亲王,担任四总理大臣之首(《红楼梦》之中忠顺亲王在秦可卿死后暂时放过贾府,也是采取此等策略)。并声称自己悲伤过度,不能理事,将朝中事务交由总理大臣打理。

  这种结果,看似是双方妥协,其实雍正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得到最大反对派胤禩集团的承认,雍正继位就有了合法性,胜利天平已倾向于雍正这边。而雍正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大将军王胤禵,并以年羹尧取而代之。大将军虽然是全国军事统帅,但雍正皇位得到了承认,胤禵要起兵就师出无名了。一着错满盘皆落索,没有胤禩配合的大将军王胤禵孤掌难鸣,只好回京并被软禁。由此,胤禩集团失去了最可仰仗的一股力量,此后步步被雍正所压制。

  雍正惊险坐上皇位,刚上台政权尚不稳固,胤禩等政敌仍有很大势力。虽然雍正恨胤禩入骨,但他老谋深算,采取了妥协的姿态,暂时让渡了部份权力。在此同时加紧培植自己的势力,隆科多拥戴新皇居功至伟,于是在雍正初登基时期,他和另一位功臣年羹尧一起,成为雍正身边炙手可热的两大权臣,隆科多更被雍正吹捧为“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

  隆科多力推雍正上台,毫无疑问他就是雍正同党,从康熙死后那几天的表现来看,他绝对是死心塌地地为雍正卖命。但在史书当中,从来都说他不结党,也看不出他和登基之前的雍正有一腿,这伪装的工夫还是做得很到家的。当然,也有可能是雍正不敢承认是靠隆科多上位,所以删掉了一些不利的记录。

  雍正登基之后,先招回了大将军王胤禵,夺其兵权;紧接着将八旗旗主降级,设立军机处架空王大臣议政会议;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天下大权渐归于雍正一人之手。坐稳了帝位的雍正开始向政敌发难,胤禩等以前跟他争过皇位的多位皇子先后遭他毒手,死的死,关的关。

  在政敌基本清理殆尽之时,雍正也不忘处理另一件事情,就是对助他上位的功臣动手!正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隆科多和年羹尧这两大功臣,还没威风几年,便成了阶下囚,很快就丢了性命。雍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还是隆年二人知道得太多了。

  先说这隆科多。雍正位置坐稳了,但落下了冷酷无情刻薄寡恩的话柄,更有甚者,坊间传言,他是篡位夺权,康熙皇帝是他指使隆科多下手整死的。雍正是死要面子的人,他可不想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但是在康熙死时,身边大臣只有负责安保的隆科多;后来雍正得以继位,也是由隆科多口传遗诏,“一言以定大局”,但又拿不出正式诏书,难封悠悠众口!就算康熙不是隆科多害死,凭他一张嘴,谁又能保证他所传遗诏是真是假?此情此景,也难怪别人怀疑隆科多图谋不轨了。

  雍正不笨,自然能看出这点,于是拼命地与隆科多搞切割,在史书上涂涂抹抹,将隆科多这么一个明显的四爷党描述成中立的不沾锅。而隆科多,仗着立下大功,自比白帝城受命托孤的诸葛亮,言下之意就是皇帝有他扶佐才上位的;还到处说,康熙死时他身藏匕首以防不测,这不是更授人以柄了吗!雍正听到自然大为不爽。

  雍正虽然竭力想撇清与隆科多的关系,但作为最大和唯一的得益者,他也知道很难让人相信两人之间并无瓜葛。如果只有隆科多一个人作证,就难逃篡位的嫌疑!这一点若是写进史书,就是永远抹不去的污点,雍正绝不允许有这种事情发生!隆科多既然不懂闭嘴,那就只有让他永远不能再说话了。于是,在政敌已经基本扫清之时,雍正实施了他蓄谋已久的行动,隆科多迅速地从权力颠峰跌落,被雍正编造数十条大罪下狱,旋即不明不白死去。

  隆科多既死,雍正可放心修史了。于是《大义觉迷录》新鲜出炉,成为天下士子日日讲,月月讲的教科书。在此书中,康熙临死前有数位皇子与隆科多一道听遗诏,不再是由隆科多一言以定大局了。反正此时这所涉及的几位皇子与隆科多死的死,关的关,没有人再敢对此说些什么了。有几位皇子在场,显然比起由隆科多一人口传遗诏更能自欺欺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