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办公室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5-05
没有办公室
何菲
  ◆何菲

  我发现这几年,朝九晚五间在外溜达的人越来越多了。任意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段,他们出现在办公室以外的任何场所。他们是不化妆的上海生活中的一员,是喧嚣都市里幸运的受益者。他们气定神闲,言谈间也见过世面。 

  早在十几年前,Z小姐曾为不用天天坐班、一张办公桌两人轮班坐的状态真心烦恼过,她觉得自己更像是家庭妇女。不用坐班的三个工作日,她圈在家里,不太敢发出声响,生怕邻居诧异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怎么不上班。那时候的人忠于轨道,对体制的依赖强,全职太太也基本仅限于港台人士圈。可2004年以后,这种半SOHO状态的人如雨后春笋,催生出蓬勃发展的下午茶产业。 

  后来Z小姐尝出了甜头。利用不坐班时间,她写作健身游历,有了自己的心灵花园。她陆续出版青春小说与悬幻小说,在健身会所兼职肚皮舞教师,还为旅游网站提供照片,将个人生活经营得风生水起。不过两三年时间,她已看透:办公室只是个道具或虚相,可体面可寒碜,但格局永远比生活小得多。真正的工作与人生一定不会被办公室绑架,职场争斗更是小儿科的消耗。 

  H先生是音乐学院教师,上班时间机动灵活。更多时间,在闹市的家里,听着隔壁店铺锯塑钢门窗和后门小学里第八套广播体操的市声,他写下一首首电视剧主题曲,稿费颇丰。入夜,他还是家对面某会所的音乐监制。这个住在西区的男人,把时间切割得很迷离。他说,他这辈子不逼到绝境,绝不会去上朝九晚五的班。 

  常见到两个人聊天,一个问另一个:最近忙点啥?另一个笑笑说,不忙啥,忙白相。问的那个艳羡地说,侬过得惬意。他清楚另一个已跳脱出辛苦奔忙的初级阶段,成了良性运转、滋润恣意的后工作时代闲人。 

  若还不够资深,传统SOHO族日子总有些捉襟见肘,上海又是个一睁开眼就要花钱的城市,所以不见得舒泰。半SOHO族兼有SOHO的自由灵活和职场中人的收入保障和平台空间,符合沪人崇尚自由又相对求稳的生存哲学。这些将工作生活化的闲人有时间和心境看到更多风景,经历那种一干30年的工作无法经历的激情。他们曾做过白领金领,穿着BOSS西服表情冷漠地出入直插云霄的高级写字楼。时间久了,茫然疲惫的他们终于挥别这样的生活轨迹,转向另一个磁场。对他们而言,重要的是向外扩展的意志以及对于变化的渴望和参与。在他们看来,最差劲的不是不成功,而是怕冒险,是成为在三十岁就已然能够看到五十岁的人。 

  在二十多岁时经历独特的人生场景,然后在四十岁时将一切得失归于平静,这是没有办公室的闲人们最向往的人生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