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如是如何成为秦淮八艳之首(上)

 兰黛公主 2013-05-06

柳如是如何成为秦淮八艳之首(上)

柳如是如何成为秦淮八艳之首(上) - 星期八旅馆 - 星期八旅馆 我的香格里拉

 

青衣平生一切,为君而来!

愿将身上骨,烧作鸳鸯瓦。

愿将一身痴憨之骨,烧作双片鸳鸯青瓦

痴憨斋之侍书青衣,霜晨雨夜,待立于堂下,笔墨书籍传递,剔灯煮茶伺侯。我愿为此书房一小丫头,但,谁愿为我痴憨斋之主人?

我怜古今才子,哪个才子怜我?!

青衣大哭!

才子不来,名士难求。如此华年,孤鸾漂泊,叹息叹息!所以一年来,检点古今四十位才子,为其立传写意,寄托青衣这一腔,无人托付的爱慕深心。

求人不成,转而爱鬼。真是无可奈何之事!

无技可施!无计可施!   

舞文弄墨,真非女子之事。但青衣欲求早日立足,以便早日平等站立于君子之身侧,所以,不得不终日呕心于此。

持字访君,望君能抬眼一看!青衣足矣足矣!   

青衣平生一切,为君而来!  

寒柳约梅魂,绝世之姻缘

——记柳如是、钱谦益情缘

附: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等,江苏常熟人,人称虞山先生。钱谦益才大学博,在文学、经学、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宏富著述。他为清初“江左三大家”之首,士人仰之若泰山北斗,于是宗盟四海,主持文坛五十年,有“一代文宗”之誉。

柳如是(1618-1664),原名杨爱,字影怜,后改姓柳,名隐,又名是,字如是,一字蘼芜,号我闻居士,又号河东君,浙江嘉兴人。为明末“秦淮八艳”之一,她形貌娇小,丰姿逸丽,性情机警狷慧,又倜傥好奇。她的诗词格调高绝,手下有不少佳制。后嫁与号称“一代龙门,风流教主”的钱谦益为妻,在明末清初,她是最卓荦不凡的风尘奇女子。

崇祯十四年(1641)六月七日,柳如是与钱谦益以大礼结缡。柳时年二十四岁,钱六十岁,名姝与国士相差三十六岁。

今,侍书青衣二十又四,痴憨斋主人五十又四。君孤身,我未嫁,上不触天地,下不犯人事,有何不可以?区区三十岁,对君子来说,比海壑犹深!青衣只是徒有柳如是之胆量,没有她那样的美貌!缺少她那般的才华!所以,君子才如此坚守?如此拒绝?反反复复,僵持四年不休!

的确,青衣是柳如是足下之尘土!君子你呢?有钱谦益之才华,但独缺钱谦益之勇气和襟抱!

今日,青衣把钱柳姻缘,作为本书之首篇。既是无限感慨,又是无限向往,更是,无限寄托! 

一、名妓柳如是

明末崇祯年间,东北后金强兵屡犯,国内李自成之义军,又在中原迂回鏖战。明王朝外扰内乱,国势颠危,如大厦将倾,狂澜将倒。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朱明颠覆。

在此激烈之血火时代,柳如是,只是一介婉娈倚门之少女,一位绸缪鼓瑟之小妇。但“勾栏院大朝庭小,红粉情多青史轻”(此为清代大诗人袁枚《题柳如是画像》诗中的一联),柳如是在这个时代里,魅力独特,而且,从彼时直到如今,三百年来,她卓越的才华、独立的人格、浪漫的气质,仍为天下男子所倾慕。

柳如是幼时即流落青楼,住盛泽归家院。她为人短小,个子大概矮于一般人,但是颜色甚艳,面上常飞朝霞。(《苌楚斋随笔》卷四《柳如是事迹》)

十四岁时,被“吴江故相”周道登家买去。起初,为周府老夫人之侍婢,后被周道登收为侍妾。据说,周道登一见而怜爱,依李商隐“对影闻声已可怜”诗句,改其名为“影怜”。在周家,柳如是年最稚,但明慧无比,周道登常将她抱在膝上,教她以文艺,于是,为群妾所嫉妒。不及一年,谗言交攻,柳如是被逐出相府,遂再回盛泽。(钱钝夫《质直谈耳?柳如是轶事》)

归家院之鸨母,为浙江名妓徐佛。徐佛喜其丽质乖巧,甚为爱怜,令她读书填词,操习琴画。后来,柳如是之绮谈雅什,远远有过于徐佛。

长成后,柳如是遂以“相府下堂妾”,高自标置,独张艳帜,购置画舫一艘,浮家泛宅,放浪于三吴湖山之间。崇祯五年(1632)十一月初七日,柳如是赴松江佘山,为陈继儒祝寿。

在松江府(今上海松江)谷阳门外,有秋潭,又名白龙潭,潭广可十余顷,绵潆空朦,激素飞清。花晨月夕,箫鼓画船往来不绝,这里是当时云间之游览胜地。明末的云间(今上海松江),为卧虎藏龙之地。就在白龙潭的画舫中,柳如是与诸多才子结识,陈子龙、李雯、宋征璧、宋征舆、李待问等几社名士,均在其中。宋征璧第一次见到柳如是,就被她的风采所折服,他记载道:“凡(柳如是)所叙述,感慨激昂,绝不类闺房语。”(宋征璧《秋塘曲并序》)那时,柳如是,才年方十五岁。

于是,柳如是移家云间,与众才子们结邻。

柳如是禀绝世之姿,兼之才情过人,于是每每心高自负。她以膏粱纨绔者,为木偶;以帖括咿唔者,为怆夫,一心专与高才名辈交游,不与俗人相往来。每每说道:“我生不逢时,堕入风尘之中。但,不是才子良偶,我不以委身。唯有博学好古者,旷代逸才者,我才和他们交往。”(钮绣《觚剩?卷三》)

曾经,有一位公子,以三十金予鸨母,求得与柳如是一见。他一见柳如是就致语云:“久慕芳姿,幸得一见。”柳如是不觉失笑。公子又云:“一笑倾城。”柳如是乃又大笑,公子再云:“再笑倾国。”柳如是于是大怒,进入内室对鸨母问道:“他给你了多少钱?你怎么让这样一个奇俗的人来见我!”后来,当得知这位公子把所有的钱都用上了,于是就剪发一缕,交给这位公子道:“以此来偿还你的钱。”(钱钝夫《质直谈耳?柳如是轶事》)

又有个徐三公子,为徐阶(明首辅)之后,为求得与柳如是往来,千金相奉。柳如是得金后,就拿去和云间才子们游赏玩乐,如此这般累日累月。云间诸君们,都感到有所不安,纷纷劝柳如是,缓和一下颜色,去和徐三公子见上一面,以偿其夙愿。柳如是笑道:“会有那一天的。”推迟了很久,才与徐三公子相约道:“腊月三十日,除夕这一天,你过来。”等到除夕之夜,徐三果然就到了。柳如是设宴款待他,说道:“我约你除夕之日相见,估计你一定不会来。但你却来了,果然是个有情的人。但,今天是佳节之日,人家骨肉相聚,而你怎么能宿于娼家,你这不是太无情了吗?”就立刻使人送徐三回家。徐三无奈,只好回去。到了上元日(正月十五),两人才首次定情。柳如是又对徐三说道:“你不读书,缺少文气。我每天和诸位名士交游,你侧身其间,太为不雅了。你为什么不从事戎武?别做另一种人物,这样才差不多可以和众人款接来往。”这位徐三,果然就去勤习弓马,遂作了武官。后来,死于在战事之中。他的一腔情痴,最终为柳如是葬送。(钱钝夫《质直谈耳?柳如是轶事》)

但,柳如是的性格,可见一二。饶具胆略,放诞洒脱,这些专属于她的骄傲性情,在以后的人生中,她将它们演绎得,更为精彩。

二、柳如是与宋征舆

在云间,柳氏的早期诸爱中,与宋征舆的感情最密最迩。

宋征舆(1618-1667),字辕文、直方,号林屋、佩月骚人。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为诸生(经考试而进入州府学校的生员)时,以诗文名世,与陈子龙、李雯等共创“几社”,被人并称为“云间三子”。在三子中,宋征舆年最少,幼于陈子龙、李雯十岁,但他的才华,并不减于此二人一分。

宋征舆与柳如是同庚,此年都是十六岁,正为翩翩少年郎。二人没有见面前,他就对柳如是爱慕不已。柳如是曾约他在白龙潭的画船上相会。宋征舆早早地就赶来赴约,柳如是还睡梦未起,令人传语说道:“宋郎且勿登舟,宋郎若真是有情的人,请跃入水中等待。”宋征舆听罢立即赴水。当时天寒,柳如是急令舟人将他持出水面,抱到塌上,把他拥在怀中温暖,于是,两人遂定深情。(钱钝夫《质直谈耳?柳如是轶事》)

之后,二人的确有一段绮丽温柔之时光。其中的香艳梦泽,宋征舆多以诗笔记之。如:

——“好梦分明胜是真,脂香和酒透朱唇。”(《浣溪沙?梦》)

——“纱帐雾空花簟滑,葛衣风透玉肌香。”(《浣溪沙?忆秦淮夏景》)

——“玉浸寒泉一斛春,兰帏浴罢晚妆新,瞥来灯下露全身。”(《浣溪沙?晚景》)

宋征舆又有“愿为罗衣裳,玉体同温凉”、“愿为黄金炉,焚香彻肌肤”(《戏拟繁钦定情诗》)等种种句子,可以想见,二人当年的海誓山盟。

但时日不多,二人之情,就为宋母所知,宋母怒责宋征舆。

宋征舆说道:“她不花费我的钱财。”宋母骂道:“财有何妨!她不要你的财,正要你的命!”

宋征舆于是对柳如是有所疏淡。

不久,柳如是就被当地郡守的“逐妓令”所驱逐,柳如是找宋征舆前来商决。案上置古琴一张,倭刀一口。

柳如是问他道:“你认为现在应该怎么办?”

宋征舆徐徐才答话道:“要不,你先姑且躲避一下吧!”

柳如是大怒说道:“别人说这样的话,不奇怪,但是你不应该说这样的话!我与你,自此断绝!”

随后便持刀斫琴,七弦俱断。(钱钝夫《质直谈耳?柳如是轶事》)

持刀斫琴,七弦俱断。

柳如是痛斩情丝后,便决然而去。从此,她开始了她一生曲折的爱情求索。留下宋征舆一生,对柳如是魂牵梦萦,直到许多年后,宋征舆的爱情诗词创作,还是无一不是以柳如是为因缘。

明清鼎革后,宋辕文于顺治四年丁亥(1647),中进士,踏上仕途。此年,宋征舆三十岁。而柳如是,则已久归了钱谦益,钱柳夫妻唱和之《东山酬和集》的刊布,流播宇内,钱柳绛云楼之风流雅事,遐迩俱闻。然而,宋征舆,始终未能忘怀柳如是。

彻夜清霜透玉台,夕香销尽博山灰。声声飞雁五更催。满地西风天欲晓,半帘残月梦初回,十年消息上心来。(宋征舆《浣溪沙?五更》其一)

玉漏声残人不眠,已阑长夜未明天。微风入被冷红绵。落月渐高花影没,啼鸟初散角声连,旧事双梦在谁边?(宋征舆《浣溪沙?五更》其二)

半帘残月梦初回,十年消息上心来。

啼鸟初散角声连,旧事双梦在谁边?

陈寅恪先生说道对此:“宋辕文(宋征舆)所赋《浣溪沙》两词,其所言节物,虽皆与春雨无涉,然详玩词旨,颇疑或与河东君(柳如是)有关。岂是辕文脱离河东君之后,有所感触,遂托物寄意耶?”(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的确托物寄情,此情正为柳如是。

天暮江云一带寒。几阵轻风,无数青山。画船独立到更阑。霜满人间,月满人间。 往日匆匆今日闲,到得将忘,忽又多端。千林烟路不禁看。若要愁还,除是君还。(宋辕文《一剪梅?别意》)

往日匆匆今日闲,到得将忘,忽又多端,若要愁还,除是君还。

对柳如是的思念,对那段感情的追悔,成为宋征舆一生的情结。

顺治十三年(1656)至十四年(1657)间,钱谦益携柳如是作华亭之游,与华亭遗民竞相唱和,收其间之诗,结集为《高会堂诗集》。宋征舆闻说钱谦益华亭之游后,寄书前来,不仅诋毁这次集会,而且又言钱谦益著书抄袭,攻击钱之人格。这一年,宋辕文四十一岁,远居京城,已经官至三品,位列新朝之巨卿;钱谦益隐居江南琴水,乃故国之遗民,两人志趣殊途,并无任何事务干涉。宋柳之情已是三十年前的旧史了,但如此看来,宋征舆仍是尚未忘情。陈寅恪先生分析道:“河东君与宋辕文之关系,其初情感最为密好,终乃破裂不可挽回。宋氏怀其悔恨之心,转而集矢于牧斋。论其致此之由,不过褊狭妒忌之意耳。”宋征舆失爱于柳如是,由此痛诋牧翁,以浪旧恨今妒。从爱情排他的角度看,宋征舆此举,也在情理之中。

钱谦益降清失节后,以其残生,致力于复明大举,但世人多视而不见,仍然全力攻奸,尤其是二三文人,著书立说,以其不能死节之大题目加之。所谓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当时明朝六部九卿之大员不知有多少,为何不责他人不殉节,而独责钱谦益一人?“盖当时有与如是善者,故意如此立言,既可表彰如是之坚贞,又可报复牧斋夺如是之私恨。”(唐伟之《关于钱牧斋》)

这种推断并非无据,从宋征舆这里,就可见一斑。

钱谦益后半生声名不佳,一半原因是如此柳如是,被他娶了去。天下男子,谁能不嫉妒?   

三、几社之女社员、子龙之女腻友

柳如是能琴知画善书,其中,以赋诗为最工。若是分题步韵,她顷刻立就,若论使事谐对,老宿也比她不过。所以,四方名士,无不接席唱酬。(沈虬《河东君传》)柳如是及其同时名姝,所谓秦淮八艳几位姐妹,多善是吟咏,工书画,于是得以成名。推其缘故,一是由于诸位女才子天资明慧,虚心向学。同时,她们身处青楼而非闭塞之闺房,无礼法之拘牵,能够从容与一时名士往来交游,受其浸染熏陶,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缘故。

幼年的她,基本上是在盛泽的归家院中渡过的。盛泽镇的声伎风流之盛,几乎可与金陵(南京)板桥相比。盛泽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也是当时明季党社文人的活动之地。她的假母徐佛之相好,就为复社领袖张溥。曾经,张溥过吴江,访徐佛。恰好徐佛不在,张溥就带柳如是去垂虹亭游玩,这次出游,张溥对柳如是颇为看重,也正是在此际,柳如是心喜自负,发誓今生当与天下才子交游。(《觚剩?卷三》)

柳如是移家云间之时,她的资质与才情,已经令几社中的才子们倾倒了。一时云间才流,履满其室。柳如是与吴越党社胜流们,以男女之情兼师友之谊,俨然成为一位“几社之女社员”(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宋征舆之后,柳如是与“云间绣虎”陈子龙互为知音,成为情侣。两人于崇祯八年(1635)春至首夏,厮守于松江南园,情爱甚笃,度过一段幽期密约之幸福生活。

陈子龙虽出自官宦之门,但此时家境已不富裕,又两次名落孙山,此时刚刚落第返乡。有妻有妾,还有两个女儿。原配张氏为治家有方之能妇,严肃精明,掌家族财务大权。当张氏得知陈柳之恋情后,家庭矛盾骤然上升。张氏又挟祖母高氏之命,到南园来施加压力。陈子龙系由祖母抚养长大,对祖母十分敬重。加之,当时,男人三妻四妾司空见惯,但另辟别室狎妓,就为士人所指摘,一时间,陈子龙的处境极为尴尬。柳氏也已“得悉家庭之复杂及经济之形势,必无此长共居之理,遂渐次表示离去之意”(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最终,二人劳燕分飞。

柳如是与陈子龙被迫分手后,独居横云山。她追思这份深情绮怨,依依难舍,曾一气呵成《梦江南?怀人》,洋洋洒洒二十阕,逐一追忆南园之“画楼”、南园之“棠梨”、南园之“鹭鹚洲”、南园之“木兰舟”,等等景物。前十首以“人去也”为首句,后十首以“人何在”为首句,低回倾吐,字字深挚。眷恋之情和怀人之苦,如泣如诉。

人去也,人去梦偏多。忆惜见时多不语,而今偷悔更生疏。梦里自欢娱。(第九阕)

人何在?人在枕函边。只有被头无限泪,一时偷试又须牵。好否要他怜?(第二十阕)

柳如是竟以绝世之才,作此伤心之笔!

“好否要他怜?”——难道要他怜惜吗?难道要他怜惜吗!

悲伤中,却透露出坚强。柳如是之性格,可见一斑。柳如是极有气魄,极有主见,极有胸怀之人。在秦淮八艳中,最有美貌的,当属陈圆圆,最温柔适意的,为董小宛;最有气势尊严的,最有自主精神,最有勇气和胆魄的,就是柳如是。

二人分手之后,陈子龙还曾经为柳如是的诗稿《戊寅草》作序,与钱谦益也仍有交往,颇有谦谦君子之风。清兵攻陷南京后,他参与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矢志不屈,投水自尽。事在顺治四年(1647),陈子龙时年四十岁。

四、垂柳无人临古渡,娟娟独立寒塘路

柳如是于崇祯八年(1635)迁回盛泽镇归家院后,深感其飘泊无根的身世和遭际,感发阅世之叹,遂改姓柳,名隐,字蘼芜。

柳如是,一生钟情于杨柳。她从杨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婉转风姿,自己的多情与自由,自己的无根和飘泊。在她的诗词中,出现杨柳意象的,多达四十三首。这些诗句,凡涉及“柳”字的,均异常精工。

在古典文学中,杨柳意象的背后,站立着一个厚重的文化实体,于是,看似随机的写景之语,往往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无须多言,便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意蕴,摇曳着浪漫迷人的情思。如今到了柳如是这里,她给业已成型的杨柳意象,再添出自立自强的新意:“如是之柳——以柳自名,又时时让主体为之警醒,正视现实之中,洋溢着自尊自爱、直面人生的勇气。”(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

《金明池?咏寒柳》,为柳如是离开陈子龙之后的感怀身世之作。此词,被陈寅恪先生推许为“明末最佳之诗词”,柳如是此词一出,“当时胜流均不敢与之抗手”(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此词作于崇祯十二三年间(1639、1640),柳如是当时已二十三岁,按当日社会女子婚嫁之期,大约过了二十岁,就算是晚了,柳如是当时的内心愁苦,可想而知了。此词抒发的,正是美人迟暮之感。词中所咏之寒柳,正是她自身之写照。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潇潇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柳如是的“寒柳”之誉,正是陈子龙给的,陈子龙在《上巳行》中,有“垂柳无人临古渡,娟娟独立寒塘路”之句。和陈子龙分手后,五年来,柳如是的确如此。她霜条孤影地处在烟浪斜阳之中,哀婉凄楚中,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春日酿成秋日雨。”此句造语新颖,令人深赏。“酿成者,事理所必致之意,实悲剧中主人翁结局之原则。”(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杨柳在春日之时,已埋伏下秋日之结局,她敏锐的心灵捕捉到了人世间的无常与命定。所谓好梦易醒,盛筵必散。当年欢乐之时,已觉冷漠,热闹之中,其实早含萧索。她在登场之初,而预有下场之感。这正是悲剧的特质。柳如是敏感!

歇拍三句“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透出若干理想之光,隐喻着,她会有一个未来知己,与之结合。

明末传奇(戏剧)风动天下,词人倚声,常常阑入戏曲之意象。柳如是的“梅魂”,即是个典型之例。“河东君(柳如是)词中‘约个梅魂’之微旨,复由《玉茗堂还魂记》中‘柳梦梅’之名启悟而来。”(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牡丹亭》,寻梦一场中,杜丽娘凄凄惨惨地唱道:“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随人爱,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梅树”、“梅根”都是在隐喻杜丽娘理想之情郎——柳梦梅,柳如是的“梅魂”,当是由此而来。寒柳欲约梅魂,正是自己要寻找今生之知己,与之深怜低语。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柳如是,一直都在寻找这个知己之人。

这首词,柔中见刚,辞婉意坚,蕴涵着向上一路的美学品格。前人评说它“正有无数伤心处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一)只为皮相之论。此词,是柳如是怀旧、感伤、憧憬三种意绪的大交融。这个寒柳,一改往日柔弱的,任人攀折的形象,而具有了独立之心性、主体之意识。柳如是的心性,柳如是的意识。

柳如是为人自尊、自信乃至自负,每每有恃才傲物、放诞任性之气派。史载柳如是社交行事时,常著男子服,结束俏利,神情洒落,有林下之风。她这种人性的舒张,是一时闺阁女子,所难以企望。她在才子面前,自称“女弟”,非“侬”非“妾”,在三百年前,实属非同小可。而这种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正是女性内在美的核心(请允许青衣这样说)。这也是三百年后,陈寅恪先生,为之动容动情之处,为之著书立传之原因。

之后,柳如是嫁予钱谦益,佳人名士,彼此知重,寒柳终觅得梅魂。在二人的《东山酬和集》中,钱谦益称梅,柳如是称柳:

帘前宿晕犹眠柳,镜里新妆欲笑梅。(钱谦益《迎春日偕河东君泛舟东郊作》)

画舸欲移先傍柳,游衫才拂已惊梅。(柳如是《次韵》)

东风吹水碧于苔,柳靥梅魂取次回。(钱谦益《新正二日偕河东君过拂水山庄,梅花半开,春条乍放,喜而有作》)

容鬓差池梅欲笑,韶光约略柳先催。(柳如是《次韵》)

钱柳诗中,屡屡的“梅柳”对举,代指的,正为钱柳二人的绝世姻缘。

五、未知尚有殷勤启金屋者否——致汪汝谦尺牍

徽州巨商汪汝谦(然明),长柳如是四十余岁,为柳如是之挚友,对柳如是爱之敬之,曾给予柳如是许多帮助。

崇祯十二三年(1639、1640)间,二人书信不断。柳如是致汪汝谦的书简,凡三十一通,后结集为《柳如是尺牍》,此些尺牍,在晚明小品文中,堪称一绝。前人评说道:“琅琅数千言,艳过六朝,情深班(婕妤)蔡(文姬)。”(林雪《柳如是尺牍小引》)

汪汝谦为留连文史、学问淹通之儒者,柳如是也是腹笥充盈之人物,因而,在书信中,她特意追求渊雅的审美效果,措词高洁凝炼,使典用事,熨贴得体。加之,她冰雪聪明,莹自心发,行文一片神机。其中真情流露,笔墨往来,如相晤对。

鹃声雨梦,遂若与先生为隔世游矣。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铜台高揭,汉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但离别微茫,非若麻姑、方平,则为刘阮重来耳。秋间之约,尚怀渺渺。所望于先生维持之矣。便羽即当续及,昔人相思字,每付之断鸿声里。弟于先生亦正如是,书次惘然。(第七通)

这些尺牍往来,看似随意,但柳如是于其中。却是心思细密,有一番良苦之用心。

泣蕙苹之飘零,怜佳人之埋暮,自非绵丽之笔,恐不能与于此。然以云友之才,先生之侠。使我辈即极无文,亦不可不作。容俟一荒山烟雨之中,直当以痛哭成之可耳。(第三通)

接教并诸台贶,始知咋宵春去矣。天涯荡子。关心殊甚,紫燕香泥,落花犹重。未知尚有殷勤启金屋者否?感甚!感甚!刘晋翁云霄之谊,使人一往情深。应是江郎所谓神交者耳。某翁愿作交甫,正恐弟(自称)仍是濯缨人耳。一笑。(第四通)

这里有一句极可注意,就是——“未知尚有殷勤启金屋者否?”此句,正是柳如是全部尺牍之文眼,亦是她致书汪汝谦的动力所在。

柳如是离开陈子龙之后,便如杨花般,飘泊于松江、嘉兴、杭州之间。虽然往来皆是一时俊彦,但皆非人生之知己,一生之归宿。“轻浪萍花,断魂杨柳”,正是她此时之处境;“泣蕙草之飘零,怜佳人之埋暮”,正是她此时之心境。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迟暮之感、归宿之觅,无日不将她紧紧纠缠。

西冷月照紫兰丛,杨柳丝多待好风。(柳如是《西陵十首》之一)

杨柳丝多待好风。

汪汝谦有“黄衫豪客”之称,柳如是实有托他寻觅“殷勤启金屋者”。他曾把家财万贯、能诗会画的谢三宾介绍给柳如是。但在相处中,柳如是发现谢三宾人品卑劣。后经汪汝谦等人力牵红线,遂有崇祯十三年(1640)仲冬,柳如是着男装,初访钱谦益于半野堂之举。

尺牍之第三十通,正写她到常熟,拜访钱谦益之事:“黍谷之月,遂蹑虞山,南宫主人,倒屣见知,羊公谢傅,观兹非邈。”她以“羊公谢傅”来称许钱谦益,又借蔡邕倒屣接王粲之典故,来比钱氏对她的激赏。

二人之姻缘已现端倪。

六、一代龙门,风流教主——钱谦益

这位殷勤启金屋者,正是钱谦益。

终其一生,钱谦益是一位复杂且有争议之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