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享 心 文:佳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问齐宣王。答:“不若与人。”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答:“不若与众。”这一问一答,揭示了分享的意义。 所以许多东西有价值、遭追捧,并不因高山仰止的层次,也不因凤毛麟角的珍稀,恰恰是能够与人分享。正是在分享中,价值得以实现,还不断增值、扩散,由一份快乐变成多份快乐。难怪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至在孤独中寻求虚幻的朋友,一起分享美酒、诗歌与心情。 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别人通常也是给予自己,拒绝给予只能陷于孤立。无论种花还是做人,若不懂得分享,就好比将自己关在铁屋里,封死了与外部交换的门户。而在一个合作的时代,这无疑将路越走越窄。许多人就是由于太自我而被边缘化,若只想着独唱,又怎会有人伴唱?渐渐地,他竟连合唱的机会也丢了。 事实上,付出通常是双向的。一盲人夜晚上下楼,总将过道灯按亮。邻居好奇地问:“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何还要开灯?”盲人说:“别人看清了,就不会把我撞倒。”予人方便,也予己方便,从而大家方便。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事屡屡发生,就在于缺乏分享意识。所以和尚一旦调整姿态,困局顷刻而解,每一次挑水的利他,终究是互惠的共享。 功名利禄也无止境,若为了向上攀爬,丢弃了所有朋友,那得到的便宜终究是空。应该说,人拥有财富再多,只有充分实现效用,才真正属于你。分享是将效用社会化,它体现了价值观的选择。退一步说,与人分享,绝非一场孰盈孰亏的买卖。“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即使分享完全是单向让渡财富与福利,精神的充实也是一种回报。它产生的愉悦心理与人格尊严,怎是一般的物欲满足所能比拟? 可见,分担基础上的分享,才更有效能也更可持续。甚至我们遵守交通规则,也是在分担责任的同时,和别人分享道路。一句话,当大家都肯担当,就能时时处处创造出形形色色的共享机会。 当财富分享、权利分享、机会分享变得日益困难,加上天灾人祸,大厦便风雨飘摇。如此说来,持分享心不仅是处世之法门,而且是治世之准则。几千年前的孟子看到了这一点,齐宣王也似乎知晓了“与民同乐”,但又有多少治政者真正勇于分享、甘于分享、善于分享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