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追忆】面对诱惑,古代清官这样做

 yu筱佳 2013-05-08

面对诱惑,古代清官这样做

本文来源:《钱币文化与艺术》 作者:欣士敏  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钱是财富的化身,其本身并无功过是非,然而人们对钱的认识和运用却有是非,几位古代清官廉士对金钱的态度,在这方面不啻为今人之明鉴。

 

   说起为官清廉、仗义疏财,春秋时期首推晏婴,作为齐国大夫,他个人生活极其简朴,甚至到了跟钱作对的程度,认为钱多会败坏自己的道德。有一次齐景公派使者访他,晏婴将家中仅有的饭食与使者分吃,结果两人都没有吃饱。使者回去禀报景公,景公立即派人送来大笔金钱,让晏婴好好度日,接待宾客。没想到晏婴婉言谢绝,他说:“我用君王给我的俸禄救济了百姓,可见我家里并不穷。一个人到了中晚年,每月只需十总布、四升粮就足够了。”(“总”是丝的计量单位,一总为80根丝。)

 

   东汉将军马援也是仗义疏财的典范,他曾以男儿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作誓言,早期出征匈奴、乌桓,后在西北养马,发展畜牧业,有了一些积蓄后却把所有的家财金钱用来救济别人。常人疑惑不解,马援说:“经营财货,贵在能救济他人,否则就是守钱虏!”后来“守钱虏”一语被人们用来作为聚财丰盛而用钱吝啬的人的代称,“守钱奴”、“守财奴”,就是这么来的。

 

   同样在东汉,杨震是另一位知名的清官,他在任荆州刺史时路过昌邑县,曾经被他提拔过的昌邑县令王密,半夜“怀金十金以遗震”。杨震不仅不收,还说:“我懂你,你却不懂我,为什么?”王密说:“暮夜无知者。”这十斤铜钱币无人知晓。杨震说,怎么无人知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出。杨震历居高位,“而子孙常蔬食步行”,有人劝他置产业留给子孙,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刘宠是东汉的又一个知名清官,曾任会稽太守,居官清廉,家无余财,离任时,有几位老人受百姓之托,各赠百钱为他送行,称赞他为政清廉,说:“自君来此,犬不夜吠,民不见吏,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刘宠感动地说:“吾政何能及公言耶?勤苦父老。”意思是,我哪像勤苦的父老们说得那么好,大家的心意我心领了,这钱还是带回去吧。老人们执意要赠。刘宠盛情难却,没有办法,只好从每人手中拿了一文钱,象征性地收下了。谢别后,刘宠将收下的几文钱,情意绵绵地放到清澈见底的江中。后来人们就将这条江命名为“钱江”,还在那里盖了一座“一钱太守”庙,以纪念他的清廉。

 

   北周名臣裴侠任河北郡守时,“罢废郡内旧时苛制”,“所食惟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称之”。原来此郡旧制,“有渔猎三十人以供郡守”,“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裴侠到任后统统废除,“不以人私”,将这些人以佣工的形式去为公养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裴侠分毫不动,“去职之日,一无所取”。因此,被誉为“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民歌称颂他:“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到明清两代,官府贪腐成风,世风日下,但也有清流逆势,视钱财为身外之物的,文徵明就是其中代表。作为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文徵明名重当代,学生甚多,大家都知道他爱吃煎饼,当地老百姓有时用小篮给他送饼,文徵明收下后即用字画相谢。时间久了,凡求字画的人就携饼篮上门,文徵明也乐意挥笔,满足来者之愿。其时名声显赫的唐王派使者带重金来求画,文徵明得知后,不为财所动,闭门谢客,拒不收纳。使者无可奈何,待了几天,只好回去。

 

   说起做官的,到了明清,最典型的清官自然非海瑞莫属,他认为做官的“止此柴马,止此俸钱,出此之外,一文一分赃证也”。明代知县上京朝觐,可以从里甲、杂项摊派几百两至上千两银子,用以进京行贿,故京官皆把朝觐之年视为收租之岁。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只花路费四十八两银子,其他一概裁革,坚决不向上司行贿。别人以“外官入京有交际”,劝他“要做官不得不如是”。海瑞正气凛然地说:“充军死罪,宁甘受,安可为此穿窬举动。”把行贿视为盗窃(穿窬)行为。

温馨提示:源文来自互联网,其观点看法不代表馆主!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之,馆主即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