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论书绝句》与书法鉴定之法

 南烟舍 2013-05-09
启功《论书绝句》与书法鉴定之法
徐正英

  【核心提示】启功对古代书法的鉴定,大致运用了目验、比较、文献考辨、艺术史观照、出土文献佐证等多种方法。尽管在鉴定实践中常多法并用、各有侧重,但相对而言,目验作品是其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启功既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文献学家和旧体诗人,也是古代书画鉴定大师,被誉为当代“书画鉴定第一人”。1935年和1961—1974年,启功陆续创作并用书法写成的前20首和后80首《论书绝句》及各篇所附晚年释文,透露了他一些书法鉴定的实践信息。启功对古代书法的鉴定,大致运用了目验、比较、文献考辨、艺术史观照、出土文献佐证等多种方法。尽管在鉴定实践中常多法并用、各有侧重,但相对而言,目验作品是其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书法作品的鉴定,既鉴定其真,也鉴定其摹、鉴定其伪,还要鉴定出是谁作的伪,这需要目验者极深的造诣。启功对古代书法作品的目验,主要从三个方面发现问题。

  首先,目验作品运笔,观其自然与否,是鉴别原迹还是摹本的关键。

  依此标准,启功目验出不少真迹,其中对东晋王珣所书《伯远帖》的鉴定颇为典型。《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被称为“三希”帖。前两帖早被分别鉴定为唐人摹本和米芾临写本,而王珣此贴的真伪向来难以定论。启功通过目验最终确认《伯远帖》是王珣留存于世的唯一真迹:“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启功在释文中对“转折毫芒墨若新”这一理由作了阐发:“余尝于日光之下,映而观之,其墨色浓淡,纯出自然。一笔中自具浓淡处无论已,即后笔过搭前笔处,笔顺天成,毫锋重叠,了无迟疑钝滞之机。使童稚经眼,亦可见其出于挥写者焉。”这实际上是用经验归纳出了鉴别原迹还是摹本应掌握的一个秘诀和标准,即笔墨浓淡,笔画交接、毫锋重叠等处是自由挥洒而成还是迟疑钝滞而成。指出这一关键,即揭示出书法鉴定的铁律。真迹是率性挥洒而成,而临摹为了像原作,每每下笔,心思都用在了模仿得像不像上,其浓淡转折之处只能是迟疑钝滞,不可能一挥而就。原创与临摹的本质区别即在于此。

  依此标准,启先生还目验出不少临摹本。如佚名章草书东汉史岑《出师颂》,宋人多题为西晋书法家索靖或南北朝书法家萧子云,启功目验后断为隋人摹本:“隋贤墨迹史岑文,冒作索靖萧子云。漫说虚名胜实诣,叶公从古不求真。”其依据仍是运笔钝滞不自然的问题。启功在二十多岁时就曾依此标准目验出一件被误为真迹的摹本。近代流传的一幅所谓唐初虞世南书写的《汝南公主墓志》,因限于条件,启功未能亲睹墨迹本,然而仅凭目验墨迹本的影印本,即断定这是一幅宋人摹本,认为“其摹法具在,即影印本中亦能辨出”,“摹法”即指运笔钝滞问题。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这幅帖子,已被专家用现代科技手段集体鉴定为宋人临摹本,证实了近80年前启功的目验结果。

  其次,目验作品笔势风格,是鉴别真迹还是伪作的主要依据。

  鉴定真迹的例子,如佚名章草《异趣帖》残卷,该帖内容为“爱业愈深,一念修怨,永堕异趣。君不”。可能因是佛家语,又有“君”字,故旧题为梁武帝书,但后人定其为唐人摹本,写人佚名不详。启功依其书势风格,力判为梁武帝真迹,旧题不谬:“或言异趣出钩摹,章草如斯世已无。梁武标名何足辨,六朝柔翰压奇觚。”所谓“世已无”、“何足辨”、“压奇觚”,是在含蓄说明唐宋书法无此风格。其释文更为直白:“(此贴)笔势翔动,点画姿媚,而古趣盎然,绝非唐人以后人所能到。”启功从书法风格的大处着眼鉴定这一真迹,认为不是唐以后哪个具体的人,而是唐以后的任何时代,都不再能临摹出这种六朝独有的古趣的书法作品。更何况运笔自然天成,毫无摹本钝滞的痕迹。

  同样,启功对辽宁博物馆所存宋高宗赵构“御书”白居易诗所作的真迹鉴定,也主要是从书势风格入手:“多力丰筋属宋高,墨池笔冢亦人豪。详搜旧格衡书品,美谥难求一字超。”因该书后有“御书”印玺,故旧题宋徽宗书,风格却与徽宗明显有异,后多被鉴定为米芾真迹,斥“御书”印玺为后人伪加。启功目验后依书写风格作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认为虽书风酷似米体,但绝非米芾所书,米芾从不书写他人之诗,而只书写自己的诗歌创作。启功借助有关赵构曾由初学黄庭坚后改学米芾、风格数变的可靠文献,鉴定其为罕见的宋高宗赵构学米体真迹,其“御书”印玺乃为真钤,而非后加。

  依风格鉴别伪书的实例以其论《鹡鸰颂》最为典型。传为唐明皇所书的《鹡鸰颂》是一桩千年未决的历史悬案。启功目验后发现,书后确有明皇敕字,比对唐明皇真迹,风格虽近又不尽合,但以运笔轻重观之,又皆自然天成,并无钝滞临摹痕迹。启功抓住风格这一主要问题,认定此书确非出自唐明皇之手,属伪作无疑。但伪作的情况有多种,有的本有真迹,仿作者署原书者之名;有的本就无此真迹,作伪者自书内容而署某家之名。启功断定此书是一种特殊的作伪——翰林院代书体。凡皇帝御制诏敕等皆不亲书,也不可能有精力亲书,多由翰林院学御书体的专职官员代书,书后由皇帝敕字,此《鹡鸰颂》即为开元年间的这类代书体,是唐明皇与翰林院共同作伪的珍品。

  再次,目验对比真迹,是确认真正作者的有效方式。

  学名家体是古今初学之道,也是常见之风,有的达到以假乱真程度,若鉴其真,情况复杂:有学某体而书写自己的内容并如实署名,反被疑为名家真迹伪加他名者,如上论宋高宗所书白居易诗,被误判为米芾真迹;有学某体而写自己的内容署学习对象之名,反被疑为学习对象真迹者,如上论所传所谓唐明皇《鹡鸰颂》;另有因作品佚名导致后人聚讼纷纭者;等等。遇此类情况,启功多靠目验对比已能确认真迹,并参照其他佐证,最终澄清真相。后一种情况,启功往往数法共用、多证并举。这种对比目验是全方位的,从整体风格到细微末节,一顿一点,尤其相同的字,其相类相异处都在比验之列。如《论书绝句》中对南唐李后主两处题画书作真迹的发现:“江行署字实奇观,韩马标题见一脔。有此毫锋如此腕,罗衾何怕五更寒。”李后主的真迹存世极少,河南汝州所刻《汝帖》残石真迹,虽剥蚀模糊,已属难得的珍品。启功在鉴定唐人韩干所画《马》画册卷首题“韩幹画照夜白”六字时,除参考右侧宋人吴说所题一句说明外,主要是用目验的方法详尽对比真迹《汝帖》,得出“笔法健拔,与汝帖中字相类,可知为后主笔”的结论。启功又用双重对比法,对李后主时期画院学生赵干画《江行初雪图》佚名题“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幹状”十一字,作了真迹鉴定,既目验对比指出其与韩干画《马》卷首题字同出一人之手(尤其重出“幹”字全同),又目验对比认为其“笔势亦与汝帖中迹相类”,最终鉴定其同为李后主真迹。启功对后一例还并举了内容佐证和风格佐证,称其内容“赵幹状”指赵干画而非指赵干书题,当时应诏画,除皇帝御书外,他人不可在卷首书题大字;称其风格“观其笔势,似欲锥破统万城墙者,乃至虚张声势,无救亡国也”,即书法风格所透出的书者心态与李后主亡国前的心态吻合。目验对比,兼举多证,终得凿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