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华侨华人众多,约120 万人,遍布世界50 多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泰国(约50 万)、马来西亚(约35 万)、新加坡(约11 万)、越南(约15 万)等东南亚国家。该市境内归侨、侨眷约38 万人(文昌人口约57 万,可以说华侨人数比文昌居民还多出一倍),在文昌,没有海外关系的人很少。文昌在海南享誉着“华侨之乡”的美称,也是中国著名侨乡之一。 文昌先人最早出洋于何时,明代以前无文字可考。据记载最早出洋的是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 年),文昌人林荣已到达达满刺加(今马六甲),那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远渡重洋到达南洋的海南人 ,但是多数学者倾向于宋末元初时期。从明代开始,呈现出洋人数逐年上升、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在明代,海南文昌人出洋者起码有 1000 余人。到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国内环境动荡和国外环境的优越,致使文昌人在这一时期大量出洋,呈现出一个高潮。中国解放后,国内形式发生变化,生活也比较安定,出洋人数锐减。 文昌人移居东南亚各国主要以海路为主。在上面谈论到多数学者倾向宋末元初是文昌人最早出洋时期,其实是有原因的。在宋代,海南的大陆移民从唐代的 7 万增加到 10 万,其中闽南漳泉一带移民定居者众。当时广州、琼山、雷州等港口都有外国船舶通商。船多来自大食和三佛齐(今阿拉伯和印尼),居住在岛东的文昌人利用航线之便,随船到南洋谋生,成为最早的“住番”,其后裔就成为了当地的“土生唐人” 。大多数人从铺前、清澜两港出发。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876 至1898 年的23 年间,仅通过客运出洋的琼侨人数就达24.47 万人之多,平均每年1 万有余,最多年份可达2 万多人,其中文昌人占半数以上,几乎是青年劳动力。他们多从清澜、铺前乘三桅帆船于冬至前后启程,趁北风之势,随波漂流一个月左右,抵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还有从海口出发。在1902 年至1911 年间,海口已有洋轮开往曼谷、新加坡等各埠,春夏每月对开二、三次不等,每次多则载千余人,少则三四百以至五六百人,其中也是文昌人居多。另外一个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侨眷携带妻儿及亲友,冒着生命危险从清澜、铺前、宝陵、冯家、五龙等港口乘桅船,冲破日军封锁线,横渡琼州海峡,至广州湾赤坎、西霞(今湛江,当时为法租界)避难,然后乘轮船到南洋各埠,投靠亲人,另谋生路。据海关的统计,1937 年琼侨出洋由1936 年的3.3 万多人增至4.4 万多人。1939 年琼侨出洋达到最高潮,仅逃广州湾的人数“几达五万之众”,后经由琼侨总会的救济帮助,绝大部分转往新、马、泰等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开辟了陆路,主要是经过广西进入越南,或经云南进入缅甸。 (二)、文昌移民出洋的原因分析: 大而言之,有五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成为华侨社会组织分布及海外置业特色的历史铺垫。 1、因朝贡、贸易关系及文化交流而出洋。与周边国家长期的贸易关系为文昌华侨早期定居东南亚奠定了基础。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 年)设紫贝县;贞观元年(627 年)始为文昌县。其紫贝县名称的称谓来自当时文昌铺前、清澜港等地的渔民利用最早到西沙、南沙和东南亚各国的机会,经常带回各类五光十色的贝类物品而得名。根据康熙文昌县志史料记载:文昌与新加坡的联系,可追溯到公元前2 世纪的秦汉时期 。 朝贡贸易关系的带动。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隋这一时期,由于朝贡贸易的兴起,加上佛教文化的纽带关系,文昌商人跟随朝廷使臣的队伍开始了海上自由贸易。此后,中国文昌人和东南亚、南亚的海上直接贸易以及与西亚、北非、南欧的间接贸易从未中断。公元3 世纪至6 世纪,朝贡贸易及使者往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多了起来。佛教文化交流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信仰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功劳最大。到公元7 至9 世纪的唐代达到了新的高潮。宋元时期,文昌铺前港与东南亚的贸易大量增加,人员往来频繁。西沙海域打捞出的大量宋代瓷器可以说明当时海上贸易的繁盛。一些商人带回的五光十色的贝类海鲜朝贡文昌官员,是紫贝县更有朝贡贸易色彩。忽必烈于至元 30 年在海南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阿拉伯探险家辛伯达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都曾从海南岛文昌到新加坡的航线上经过。而大批文昌县人去南洋有近400 年的历史,即明末清初之际。可以说由朝贡贸易做先导,海上自由贸易逐渐兴起繁荣,佛教僧徒往来增多,中国与马来半岛以及各国家的交往,呈现持续发展的局面。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物资交易形成了一个互相流动的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地域交易圈,商人队伍、贸易港、航海的航线,都生机勃勃发展着 ⑥ 。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我们不能忘记。文昌是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洋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下西洋时,七次经过文昌县。郑和从福州与漳州出发,沿海南岛东岸一路委蛇南行,选取独猪(今万宁市大洲岛)之山与铜鼓之山(今文昌市铜鼓岭)作为登录补给地。之后的朝廷使命前往南洋各国,都是循着郑和下西洋的这条海路前行的。当时的商船从中国大陆南部沿海出发,经海南岛,过北部湾和南海,经暹罗湾,航行十多天穿过泰国克拉地峡,经孟加拉湾到印度、斯里兰卡;也可绕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穿越马六甲海峡航行。边境贸易,或称生活费上的繁荣,吸引了相当多的文昌人在国际间做起了生意。海南岛靠近南洋,出行方便,而文昌人造船技术娴熟,出海捕鱼、经商经验丰富。渔民们驾驶渔船,进行远洋捕捞,将鱼虾等海鲜和贝壳就近运到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销售,获利颇多。 2、生活艰苦。这是华侨起源的主要原因。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喜欢到处流浪、离乡背井的民族,中国人是不肯轻易离开故土的。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古称蛮 ⑥林明仁著 .文昌文化大全华侨卷——文昌华侨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 第70 页 广西师范学院2011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5 荒之地,是流放犯人和贬官的地方,是原始、落后和封闭边远之地,令人望而却步。多少年来,文昌人为了摆脱生活上的艰苦,纷纷漂洋过海,投亲靠友,以谋生路。生活艰苦具体表现如下: 土地贫瘠。文昌的地势虽然比较平坦,但在所能耕种的土地中,大多数属于咸碱地,土色褐红,土质偏瘦。尤其是沿海地区,研究地方史的学者曾经指出,海南文昌沿海地区沙地贫瘠。在我的印象中,现在那边以种西瓜、辣椒等为主,经济又很大改善,但是在以前,基本都是种植花生、地瓜等,可以说生活确实不容易。 天气灾害。除了耕地不理想外,文昌还是一个多台风、多洪水、多干旱,以及虫灾等等自然灾害,无疑是给当时的人们雪上加霜。根据资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2 年),文昌境内连遭台风、旱灾袭击,再加上封建阶级的压榨,人民生活不下去,只好逃亡异邦,以求生计。当年全县24203 人,就有2000 多人乘木帆船漂洋过海到暹罗谋生(有些途中遇难)。今泰国初贝岛等地的居民,都讲文昌话,仍保持着文昌人的生活习俗,建起多处水尾圣母娘庙。在清代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二年间,连年大旱,饥疫并行;道光四年(1824 年),大旱、蝗灾、台风接踵而来,灾民只好含泪背井离乡,出洋谋生 ⑦ 。并且,在明朝时期,文昌人向国外大量移民跟1605 年7 月13 日午夜发生的琼北大地震也有关系 ⑧ 。这次的地震的重灾区,所有的建筑物倾塌殆尽,人民死伤无数,大面积地陷村沉,导致陆地成海。原来琼山市的演海乡与文昌市的铺前镇只一水之隔,琼北地震一夜之间使两地之间变成大海洋,两地往来要航行 10 多海里。地震使余生者从农户变成渔民,男人从事浅海捕鱼,妇女在家织网管家务,因捕鱼工具落后,生活艰难。在崇祯十四年(1641 年),铺前镇的渔民林树华、陈道裨等迫于无奈,只好 “向洋开拓,去番谋生”。他们冒险驾着小渔船,配备简单网聚,闯过急水门(铺前门),渡过琼州海峡到达雷州半岛的海安,再沿着海安向西航行至安南,一边捕鱼一边寻找航道。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漂流,终于到了安南(现越南)的茅庄,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安南有名的有姓最先定居国外的华侨。他们冒险架舟出洋成功的传奇故事传遍了家乡,鼓舞了家乡渔民立志造船,去番谋生 ⑨ 。在这里我认为除了生活上的贫困外,地震给当时人们的心理伤痕也促使了他们离乡背井的另一原因吧。 海寇干扰。文昌是个沿海地区,海寇的侵犯不可避免。据康熙文昌县志卷八《海黎志》记载:“环琼皆海,而内陆为黎。文处郡东偏,虽无黎,而间为黎扰,往有殷鉴。明嘉靖四十三年,贼入铺前港,佛朗机番船,二只泊港口。海贼攻之,番船桅折。贼佯北,诱黎陷伏,矢尽,有死者。卓单骑突重围救黎。贼逃去。番船克回。”“康熙十九年,贼杨二、谢昌巢据铺前港,贼连艘百余,势甚猖獗,焚劫百里,旁掠琼(指琼山)、澄、文三县。官兵迎拒、失利。邑令何斌造藤步船,令人同道、镇差人,自清澜往省告急。巡抚金发水师总兵蔡璋统舟南剿,副将张某为先锋,率先陷阵。贼大败,扬帆遁去。余寇在陆者,拥窜入黎蔡复合分兵协琼镇佟剿平之。琼赖以安。 ⑩ ”等等史料都记载着沿海地区深受海寇侵犯之苦。本身的生活就不是很理想,再加上海寇的频频干扰,促使当地人激发跑去另外生活优越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海寇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势必会引起沿海地区人民的痛恨。当他们落荒而逃时,会不会也跑去别的国家生存?这也不能排除有一定的可能性。 战争及国内政局动荡。清末民初,政局动荡,战乱不停,生活艰难,青壮年男人出洋有增无减。以新加坡为例,1902 年-1911 年间,由琼海关出洋人数每年都在万人以上,特别是最后两年竟分别达到2.8 万、3.24 万人。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百姓遭殃。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 年)国共分裂,十年内战开始,1927 年海南“四二二”白色恐怖,仅位于府城的广东省第六师范学校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师生被捕杀者就有百多人,当时文昌县许多革命学生,都逃到马来西亚等地避难和谋生。也有不少革命志士为逃避国民党政权追捕、迫害而出洋。而且恰好逢上马来西亚又处于大开发、大建设时期,两事件凑在一起促使文昌掀 ⑨林明仁著 .文昌文化大全华侨卷——文昌华侨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 第25 页 ⑩林明仁著 .文昌文化大全华侨卷——文昌华侨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 第23 页 广西师范学院2011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7 起出洋狂潮。据琼海关的统计,1927 年出洋人数高达 48744 人,创下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1937 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大举进攻中国。次年 9 月,日军军舰侵入海口海面及榆林港活动,轰炸海口和府城。1939 年2 月10 日,日军在琼山天尾港、文昌铺前、清澜和崖县等港口登陆,大举侵略海南。日军所到之处,肆意烧杀抢掠,海南人民遭受空前的灾难。为了逃避战争,大批海南人离乡背井,纷纷搭船到南洋去谋生。据有关资料记载,1937 年,海南出洋人数由1936 年的3.3 万多人增加到4.4 万多人。1939 年,仅转道湛江赤坎、西营逃往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海南人就有5 万人之多,其中大部分是文昌人。当时的琼侨总会在帮助难民逃往国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华侨当时就是在琼侨总会的帮助下逃到越南、文莱、西贡、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等地居住的。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一样仍不能过安宁的日子。因为国民党为了打内战,采取“抽壮丁”和“抓壮丁”的办法扩充兵源,迫使很多文昌青壮年逃往南洋。其实早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民国政府就颁发了“兵役法”,规定 18-35 岁的壮丁为常备兵役,35-45 岁的壮丁为国民兵役。常备兵役采取“三丁抽一”、 “五丁抽二”的办法,当众设筒抽签,抽中者即为应征入伍,俗称“抽壮丁”。有钱人抽中签者可出钱雇人去当兵,应征入伍者多为生活无着落的穷苦人民,也有流氓、游民、匪盗和逃犯,良莠不齐。故民间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之说。到了民国三十五年六月(1946 年6 月),国民政府为了扩充兵源与解放军打内战,,由军政部颁布《兵役法修正案》,将原来的“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改为“三丁抽二”、“五丁抽三”,加上国军连续打败仗,死伤甚多,谁都不想当兵去送死,许多贫苦人家拿不出钱雇人当兵,只好背离家乡,逃去南洋。因青壮年不肯当兵,县、乡政府便采取强拉硬抓的手段征兵,群众称之为“抓壮丁”。 11 解放前夕,岛内的局势动荡,文昌县许多国民党将军幕僚富户和同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举家出洋。有的是直接迁居东南亚各国,有的则先投奔台湾、香港、澳门后又分别移居海外各国。 11 林明仁著 .文昌文化大全华侨卷——文昌华侨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 第491 页 海南文昌华侨的起源及其文化特色探析 8 战争把文昌人逼走各国,还有一种由中国对外侵略行为的做法。在元世祖时,广州制造“征爪哇大船五百合”,派遣大船近千艘,士兵 2 万人远征爪哇,后告失败,不少元军官兵散居南洋各地,其中不乏文昌人。 3、以海员身份出洋。文昌人不仅大量涌向东南亚,而且还不断涌向更遥远的欧洲、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文昌人要向更遥远的各大洲迁移,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原因是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必须经过惊涛骇浪、气象千变万化的大洋,这不是普通文昌人所能做的到的。在这里,文昌人向别国迁移就以海员的身份进行了。文昌籍海员是海南最早走向世界各国的海外华侨。在这里要提下宋氏家族。据廖怀明著的《根系海南——解惑宋氏家族》介绍,最早定居美国的琼籍华侨华人是文昌籍的宋氏家族。1875 年宋氏家族想将韩教准过继当儿子,由于当时韩教准跟随哥哥在印尼的爪哇岛打工,一直到 1878 年夏天才由宋氏的一位弟弟将韩教准带到美国波士顿过继给了宋家(后改名宋耀如,即宋庆龄的父亲)。从此韩教准更名改姓。这比冯子平《琼侨春秋》介绍最早到纽约的琼籍海员冯辉湖还早40 年。 12 文昌籍海员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欧美地区迁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2 年间,又有二三百人文昌人到美国,他们都是英国和美国公司的船员。由于战争轮船留在纽约,船员上岸后便留下来。一个人到了纽约,接着叫亲戚好友来,所以居住纽约的文昌人越来越多。到20 世纪80 年代时,纽约已有两三千文昌人。美国旧金山的文昌籍华侨,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抵达的海员。因为战争,轮船停开了,这些海员便留在岸上谋生,后来叫亲朋好友来定居。到 20 世纪80 年代,旧金山的文昌人也有二三百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少香港的文昌籍海员在外国轮船上当厨师、技师和杂工,随外国大公司的轮船常年远航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和一些欧美国家。1941 年 2 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以香港为总部中心的轮船失去了基地,加上日本舰队封锁太平洋,大批航行在外的轮船和海员只好流落海外各地。当年滞留在澳大利亚的德华人海员就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很多是 12 林明仁著 .文昌文化大全华侨卷——文昌华侨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 第30 页 广西师范学院2011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9 文昌人。经过华人团体澳洲青社的精心安排,有些文昌籍海员到了昆士兰州的海军船坞去做打捞沉船工作,有些则去了北疆区德达尔文参加运输队,有的去新州西部的瓦拉甘巴参与修建大水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落在澳大利亚的文昌籍海员大部分在那里定居下来。 欧洲各国的文昌人,也有海员出身。例如丹麦——中国友谊协会副会长符德胜,祖籍是文昌公坡镇抱蓝子村。1938 年到新加坡谋生,后在丹麦的远洋轮船上当船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海上交通阻塞,便在丹麦定居 13 。 4、与国家有关政策相关。国家政策在一定时期影响着众多人外走。这里分为中国和华侨居住国的政策。在中国影响文昌人出国的原因有:(1)1858 年 5 月,清廷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海口辟为通商口岸。当时的东南亚英、荷、法正大搞开发,锡矿业和橡胶业急剧发展垦荒、筑路、开矿、掘河,建城市、设工厂,都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商业也随之发达,去南洋者不愁无工作做、无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贫苦的文昌人到南洋谋生,并通过同乡宗亲关系,互相携带,人数逐年增加。 在19 世纪20 至40 年代,文昌人出国达到一个高潮。统计资料显示,1822 ——1844 年间,从海南岛出洋的人数有24 万人,其中绝大多数的文昌人。这时候出现了另外一种出洋形式,就是被当做“猪仔”卖去东南亚。在当时民间竹枝词云:“关船批验势如梭,英督持平政不苛。除却潮嘉与广肇,猪船还算海南多。” 流传在侨乡的歌谣“无奈卖身当猪仔,离乡别妻泪涟涟,何日归来未有期,相见只在梦中眠。”同样也记载着文昌人当时的痛苦、辛酸与无奈。以猪仔身份被卖去东南亚,出现在鸦片战争后。 文昌人在民国时期到南洋谋生日益增多,与妇女最终加入移民队伍有着极大的关系。 最初,由于清政府禁止平民妇女出洋,在东南亚(比如新加坡),文昌青年只能返乡成亲或与当地外族及土生华族女子成婚。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 年)之后才解除了妇女去南洋的禁令。有些在南洋生活可以过得去的人,便纷纷回乡 13 林明仁著 .文昌文化大全华侨卷——文昌华侨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 第31 页 海南文昌华侨的起源及其文化特色探析 10 携妻带子到南洋去共同生活。而不少家庭贫困的女子便开始想方设法嫁去南洋(即“过埠新娘”)。 虽然说禁令是解除了,但是在最初的妇女出洋还是很困难。琼侨以往有一不和清理的禁例,就是不准海南妇女出洋。有人认为,早些海南人到南洋谋生不是为了“落地生根”,都没有携带家眷,只是单身男子,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妇女难以胜任,薪酬也微薄,养不起太多人。男人出去闯荡谋生只想有一定的积攒后,就返乡买田地盖房屋与家人团聚;而未婚的男子有了积蓄,有么返乡结婚,要么取当地女子或华侨女子。在文昌籍华侨陈序经在随笔集《珠崖篇》中讲诉了海南妇女不能出国和海外的海南人只能娶当地女子或华侨女子的真正原因—— 由于担心妇女出国操不正当职业,在国外的海南人极力反对别人带家眷到东南亚。一个海南人如果一定要带妻子到东南亚,比方说新加坡,他可以请警察保护上岸,但要随时随地提防被殴打。就这样,使居住在东南亚的海南人都不敢带妻子到东南亚。 对于文昌人打破不准带妇女到东南亚的禁令大概在20 世纪20 年代左右。据记载,文昌县锦山罗民村的韩金兰,于 1913 年到泰国和丈夫定居,是第一位到泰国同丈夫定居的海南妇女。妇女出洋禁令一开,一些在南洋开办工厂、食店、商店和橡胶园的文昌华侨认为有的工作适合妇女来做,便叫家乡亲戚朋友的女子外出打工。到了20 世纪30 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出台了鼓励中国男女劳工入境的规定,于是“文昌婆”便携儿带女来新加坡和丈夫团聚。这样,到南洋的文昌妇女越来越多,她们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不断从家乡牵引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南下。 华侨的所在国不同时期的政策,是吸引文昌人出洋的另一因素,同时,也使文昌人走向欧美各国。在清末民初、军阀混战的时候,相对于灾难深重的中国,南洋各国自然环境优越,社会治安稳定,对“非法入境者”不加限制的国策,尤其是有些国家对华侨的到来保持欢迎态度,对海南人很有吸引力。英国、法国在新加坡等南洋大搞开发,建设机场、军港和铁路,需要大量劳工和家政人员,导致海南文昌人大量出国。 广西师范学院2011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1 东南亚各国是文昌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但是从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先后出现反华排华浪潮,旅居在这些国家的华侨受到排挤、迫害,有 30 多万难侨被我国接回安置,但有更多的琼籍难侨投奔世界各地的亲友,还有大批难侨由联合国同各国政府联系,安置到亚、欧、美、澳洲各国。 1951 年,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人力动员令”,当地华侨难以谋生,大批华侨纷纷自筹旅费投奔祖国,至1953 年仅文昌接待安置的马来西亚难侨就有5 千多人,迁往各国的更多。 1959 年5 月至1961 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发布法令,禁止华侨在二级市场和县级以下小商贩市场营业,并出动军警宪兵危险、污辱、殴打华侨,有些华侨的商店被烧,财产被抢,华侨在当地无法谋生,流离失所,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较有钱和在别国有亲友的华侨,便举家带资逃难到世界各国另行营业,重振家业。对那些在印度尼西亚无法谋生或不愿继续留下谋生的难侨,根据他们的意愿,祖国派船将他们接回安置,仅1960——1962 年海南安置的印尼归侨就达9 千多人,其中多数是文昌人。迁往其他国家的文昌华侨也不少 14 。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起,中南半岛(主要是越南、柬埔寨,老挝也有一部分)出现了全球瞩目的华侨难民潮,越南、柬埔寨的琼籍华侨、华人移民世界各国者甚多。1975 年越南排华,美国和加拿大接受安置了大批华侨华人难民,其中 20 万人琼籍难侨,致使现居美、加的文昌人达到8 万多人。 柬埔寨洪森执政后,柬埔寨王国政府坚持民族政府团结政策,重视华人在柬埔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海南侨民回流柬埔寨。 5、其他因素:海外战乱或排华的次生性移民、技术或劳工移民、留学或造籍出国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海外文昌人几乎都侨居在东南亚各国。大战后逐渐流向世界各国。一是一批文昌籍海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沦落欧洲、美洲、澳洲等,战后成为当地居民,现已是三、四代了。二是上世纪 50——70 年代,先后受到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反华排华浪潮的冲击,广大乡侨为求生路,不得不冒险出逃到欧洲、美洲、澳洲等发达国家。据所得材料统计,这类乡 14 文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文昌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第491 页 海南文昌华侨的起源及其文化特色探析 12 侨流动达8 万人左右。三是受欧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物质生活的吸引,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文昌籍高级知识分子主动向西方国家进行技术移民,谋图发展自己。也有许多乡侨留学生学成留居不归。这类移民有一两万人。 到解放后,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国内生活比较安定,出洋人数锐减。1950 —1960 年有少量回国定居、读书的归侨侨眷出境倒回侨居国。1961 年后,东南亚各国有禁令不准华侨入境,至 1979 年几乎没有人出国定居。改革开放后,东南亚及西方各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明显改善,允许中国私人探亲、留学、旅游,甚至移民,于是该县出国人数又日益增多。出国定居的有几种情况:一是私费留学或技术移民,多往美国、加拿大、澳洲,有的已有居留权(即绿卡),有的已经加入当地国籍;二是出国定居或经过香港出国探亲、旅游专为定居;三是劳务输出,多到日本,有少数人留居;四是有婚姻关系,几乎都是出嫁姑娘,为数不少;五是向南美如苏里南等投资做生意。 15 经历了几世纪、以各种形式的迁徙、繁衍,海外文昌人现已经遍布天下。 上述五大方面,未涉及到通缉逃犯、偷盗、人贩等因素及表现。由于方志、族谱、家史、口碑对这些方面讳莫如深,无法查证,这是成为一个缺憾。 二、文昌华侨文化的特色 (一)社团组织的特色 十九世纪中叶,海南人出洋大量增加,逐渐在越南、星马泰等地形成琼侨社会,开始创办起自己的社团组织。类别有:(1)地缘性的乡谊团体,如神庙、会馆、公所、同乡会等。文昌人素信水尾圣娘、天后圣娘等神明,因此神庙是琼侨最早的社团组织形式,随后宗祠、家社、公所、会馆等才相继建立起来。在这里的地缘性结社,是按照大地缘来结社。“海南”结社是文昌人华侨参加海南社团的基本特点。从世界各地海南社团现状分析,这种特色比其他华侨社团明显。在社团组织最集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不论是乡团、会馆还是商会,绝大部分都冠以“海南”这一大地缘名称,而极少以“文昌”、“琼山”、“琼海”等小 15 文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文昌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第492 页 广西师范学院2011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3 地缘结社;(2)血缘性的宗亲团体,即各姓氏公会、宗祠等。以这种形式结社在新加坡和泰国最为明显;(3)业缘性的工商团体,即行业组织;(4)慈善机构;(5)兼有性的文体团体,包括俱乐部、剧社、业余体协等。各国琼侨情况不同,其社团的历史、形式也各不同。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侨居国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 文昌华侨文化是中外文化的结合体。首先来看文昌人的溯源,自西汉元封元年设县以来,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陆续迁入,其主要是从福建莆田迁徙过来(文昌有个铺前镇,其取名是为了纪念从莆田迁徙来);还有的是当时的贬官来到海南,向海南传输儒学精神。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农耕文化和移民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再加上海南本省的少数民族——黎族、海南本身具有的海洋文化等等,给文昌华侨文化提供了一个本土文化底色。近现代西方的传入和殖民文化的渗透、近年来提出的农垦文化、海洋文化的补充,以及侨居国的本土文化,使海南文昌华侨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正因为多种文化先后以不同的传播类型、传播方式长期在海南文昌开拓和影响,并经过相互间的碰撞融合与推陈出新,才在这块热土上整合生成了一种具有质朴、诚信、包容性和多元性以及海岛性等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海南文昌华侨文化。 海南文昌文化已经融入到文昌人的正常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元素和因子。在文昌市,星罗棋布的西式建筑、热带作物园,以及各地方言中夹杂着英语、马来语等,无不展示出海南文昌文化中西合璧的风貌和魅力。特别是文昌华侨早年闯海的重要港口铺前镇;两行具有南洋风格、西洋文化的骑楼街显示出了文昌侨乡文化的独有特色。在海外,华侨群体一方面顽强地延续了海南文昌本土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则广泛吸纳了海外民族和居住过地方文化因子。其地域活动空间利用方式、聚落建筑格调、语言利用、衣着服饰、风俗习惯,以及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方面,都有海外民族和居住国文化的渗透。 (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东南沿海文化习俗 文昌人在国外谋生,从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到宗教信仰,不忘祖宗习俗,保 海南文昌华侨的起源及其文化特色探析 14 持家乡习惯,更积极传承中华文化。首先第一点便是传统佳节在海外文昌人居住过广为传播。过去,海外文昌人迎接中国传统的节日,主要局限在社团、族群和家庭内部,缺乏影响力和感召力,没有引起当地主流社会的关注。近年来这方面情况发生很大的改变。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等中国重要节日不再仅限华侨华人中表现活跃,在当地主流社会中叶引起很大关注和影响。尤其是春节,这是中国最盛大的综合性民间节日,也是文昌华侨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佳节。世界各地华侨华人都采取最热情、最丰盛、最隆重的方式来庆祝这一重大传统节日。现在在国外,春节不仅成为华侨华人传承过年习俗、欢度新春的盛节,更成为许多国家领导人、政府要员、议会议员和其他人士向华侨华人及社团表示庆贺、加强往来和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或许说跟中国的综合国力连年增强有关,但是跟华侨华人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也离不开关系。 其次,传承祭祀妈祖、关圣帝君等神灵习惯,和弘扬祭祀皇天后土等习惯。在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寺庙中数量最多的是妈祖庙,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文昌人,就有妈祖庙,所以华侨华人信仰妈祖的人数相对较多。海外文昌人对祭祀皇天后土、祖宗、祖先和多神崇拜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皇天后土和儒释道文化影响最大。皇天后土被中国人认为是主宰人类命运的两大神祗。华侨华人在外艰苦创业,除了靠自己辛勤奋斗之外,在他们心灵中,皇天后土成为他们崇拜的主要神灵,祭拜祖先也就是祭拜皇天后土 16 。从东南亚各国出产的日历上,也可以明显看出来,在各位神灵的诞辰都有出现。 最后是保存大量中华传统习俗习惯。主要有:一是民族婚嫁习俗。还有很多年轻一代成亲还实行传统的“六礼”习俗;二是本民族通婚习惯。在当代世界各民族大融合、大通婚的形势下,大量海外文昌人海保持着本民族通婚习俗;三是筹集基金习俗。这是华侨华人社会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家乡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传承中华文化习俗方面,我最佩服的是文昌华侨们对下一代进行使用汉字以及文昌话(属闽南语系)的教育和发扬。中国文字在海外文昌人中广泛使用、 16 林明仁著 .文昌文化大全华侨卷——文昌华侨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 第307 页 广西师范学院2011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5 无处不有,这是当代国家外侨情的一大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创办中文报刊杂志、创办文学学校,并提供大量中文课本图书资料、使用中文标志的广告、家中存有中文图书文献资料或影碟、中文以繁体简体并存。除了普通话的培养外,还有文昌话的培养。华侨在侨居国自办华文学校,除了培训普通话外,还培训文昌话。我的同学曾经接触过一位华侨的子女,还很小,但是普通话、文昌话和英语样样精通。在如今中国推行普及普通话,少数语种渐渐不常用的形势下,华侨们还不忘给后代培养祖国及地方语言,实在难得可贵。这些也是华侨们认祖归宗的最好表现。 三、文昌华侨对家乡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贡献 海外文昌人无论寓居何邦,都不忘故土。他们在家乡投资办企业、资助学校建设、建设村庄、建造医院,造福桑梓。可以说文昌市的发展,与华侨们的资助是分不开的。我就介绍下在办学及办企业上华侨所作的贡献。 (一)积极捐资办学 文昌人无论多辛苦,都要培育后代成才。这也是文昌文化发达,教育兴盛,成为海南的文化之乡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昌华侨们把这一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不仅要求自己的子女成才,还不忘记家乡人民子女的教育。文昌能够成为有名的文化县、历代人才辈出,跟海外乡亲鼎力资助教育事业分不开。1938 年,该县中小学有716 所,得到华侨资助的达80%。解放后,为了满足侨界子女读书的需求,1956 年海内外侨界人士捐资创办起文昌华侨中学。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乡侨掀起以造楼房、灭房为主的捐资建校浪潮,一座座平房、一栋栋高楼在各校拔地而起。据统计,从 1978—1995 年间,全县海外乡亲,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达 8245 万元。新建、扩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师生宿舍楼等达240 栋,平顶校舍344 座,共20 多万平方米。同时还捐建校门、围墙、笑道、凉亭、花池、草坪等,添置各种仪器设备。而今大部分学校消灭了危房,改善了教学条件,美化了校容校貌。有些学校甚至是华侨个人捐助兴办的 17 。 17 文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文昌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第511 页 海南文昌华侨的起源及其文化特色探析 16 用一位华侨的话说:“旧时的文昌是骑楼最靓,现在最新最美的建筑应当是学校啦” 另外,除了捐资建设校园环境外,文昌华侨还设立办学基金会,为取得优良成绩的学生及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我在文昌读过小、中学,读过的学校都能看到有华侨捐资的影子,比如以华侨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宿舍楼、科学馆等等,也到过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学校读过。华侨对家乡教育的贡献都从这些古老的建筑上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