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卦序的分析探讨

 十八小子 2013-05-16

 

 

内容提要: 本文从卦序分析着手,找出各个时期卦象排序的特点,比较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卦象的象数概念,试图用现代的二进制数方法确定先天六十卦卦象排序,以达到标准化要求。

关 键 词:易经、卦序、卦象、二进制、标准化


一、前言
 

自伏羲画八卦产生《易》以来,《易经》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繁衍生化了数千年,《易经》从最初的天文地理观测数据记录形式,描述事物按周期性规律变化发展现象,逐步向神秘的问灵卜筮形式过渡,形成了一套完整反映天地万物的信息预测系统。随着天人整体观念和太极阴阳理论的建立和溶合,《易经》成为了一部谈天说地讲人事的哲学著作,列群经之首。《易经》的形式也从伏羲《易》向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演变。从文献资料来看,各种形式《易经》其卦序的先后次序、排列组合都不相同。《连山》以艮卦为首卦,《归藏》则以坤卦为首卦,文王演绎《周易》,把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部,以乾卦为首卦。在战国后期,孔子在充分阐释《周易》的基础上,又专门为六十四卦进行了一次排序,按自然发生的逻辑和因果关系写成《序卦》。在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几乎所有与《易经》相关的注解解释,都会以各自观点对它重新疏理编排,如汉代京房从五行生克时间观对它进行排列,北宋邵雍从阴阳太极运化角度给它一个全新的先天六十四卦排序等等。纵观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卦序,《易经》显得错综复杂、异常繁琐,想学点《易经》真不容易。尽管《易经》卦象的结构极其简单,只有区区六十四个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但是由于每一位学者对《易经》理解程度的不同,对基本概念如“太极”、“阴阳”的定义模糊不清,对卦辞、爻辞的解释偏离原意,在应用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意引用,任意发挥,再加上解释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秕漏和错误,使原本反映事物按周期变化的非常有序的体系又变得模糊不清、混沌一片。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解释《易经》的书籍越来越多,本子越来越厚,内容越来越杂,卦象重复罗列,纸张大量堆砌,这种无序发展的状态不知什么时候能够结束。因此,如何用现代系统的理念对《易经》进行重新编制,将信息资料进行科学分门别类,让《易经》卦象有序化、系统化,形成统一的标准格式,是摆在《易经》学者面前首要任务。本文从卦序分析着手,找出各个时期卦象排序的特点,比较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卦象的象数概念,试图用现代的二进制数方法确定卦象排序,以达到标准化要求。


二、卦序分析
 

所谓《易经》的卦序就是指卦象的排列次序。自从中国古代伏羲画八卦产生《易》以来,有数十种、数百种的版本流传在世。《易经》版本众多,卦象的排序也是千差万别。《连山》以艮卦为首卦,《归藏》以坤卦为首卦,有关记载《连山》、《归藏》的资料也被陆续发现,卦象的排列渐渐清晰明了。为了制定《易经》的统一标准格式,必须对世面上流行的各种《易经》版本的卦序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了解熟悉各种《易经》版本卦序排列的特点,从中找到一种合理的排序规则。

1.《周易》、《易传》、《周易正义》之卦序

《周易》原版信息资料早已不复存在,人们对《周易》的认识都是通过《易传》以及后来的《周易正义》等各种注本,还有各种考古发现来实现的。

《易传?序卦》专门论述《周易》本经卦序并揭示卦象前后相承关系的传文。在语言形式上,以“必有所…,故受之以…”和“物不可以终…,故受之以…”的基本句式,来表现易卦中阳爻“动进与回蓄”的两种运行方式;在释卦的内容上,先论天地自然之道,后论社会人文之理,最后用既济、未济作为结尾,似以推天道而论人事之法,借助卦象的运变趋势,展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形象。

现今流传的《周易》通行本是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中记载的经文,它采用的卦序与《易传?序卦》相同,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即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宋朱熹在《周易本义》中编制了上下经卦名次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从卦名的排列上很难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则存在。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大过颐中孚小过之类是也。”所谓“变”,就是两卦卦象的阴阳爻相反,如乾变坤、颐变大过等。所谓“覆”,就是两卦卦象的六爻上下颠倒,如屯覆为蒙、同人覆为大有等。利用“两两相偶,非覆即变”的释卦方法,将六十四卦串联起来,既“覆”之以“两两相偶”,又“变”之以“文义相串”,形成一个“非覆即变”的卦序,这是一种简单的排卦方式。不过,“相偶”两卦虽有其阴阳相反卦义相对的象数关系,但不相偶的卦与卦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的因素,只能依据阳爻“动进与回蓄”的方式进行衔接。确切地说,这不是《周易》真正的先后次序排列,这种方法只能说明《易传》的卦与卦之间具有阴阳相反卦义相对的特点。

《易传》除了《易传?序卦》之外,还专门有一篇《易传?杂卦》来畅叙卦象。它也是按照“两两相偶”的方法来探讨卦象相反与卦义相对的各卦卦义,但并未涉及卦序的概念。

2.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之卦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经》版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帛书《易经》从其经文和传文来看,卦名卦辞中的字也多有出入,文字段落互有差异,而且卦序与通行本卦序完全不一样。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其中的帛书《老子》(《道德经》)甲乙本和帛书《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帛书《老子》公布较早,但有关帛书《系辞》的内容在1987年12月才被透露,而原件照片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与出土时间相差近二十年。这是因为除内容少了一半外,还有一些《系辞》概念上的差异,如帛书中没有“大衍之数”一节,帛书中有“易有大恒”而不是“易有太极”等等。帛书的卦序也是特殊的,其八卦的次序为键(乾)、根(艮)、赣(坎)、辰(震)、川(坤)、夺(兑)、罗(离)、筭(巽),是按照四阳卦、四阴卦的顺序排列的。每个卦各领衔八卦组成卦组,每组卦的上体为所领之卦,下体则按乾、坤、艮、兑、坎、离、震、巽阴阳相错的次序与上卦相配。如上卦为键(乾)时依次排列的八个卦为健(乾)、妇(否)、椽(遯)、礼(履)、讼、同人、无孟(无妄)、狗(姤)。由此可见,帛本六十四卦是重卦,是由三画的经卦重合而成的。从卦象的组合分析,帛书《易经》的卦序是按照卦的阳、阴来配置的,而《易传?说卦》中有“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易传?系辞下》中有“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之说,正好显示出卦之阴阳这一特点。

3.《京房易传》八宫之卦序

汉代易学家京房在他所著的《京房易传》中构建了纳甲筮法。这种筮法是根据爻变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将《易经》的卦序重新进行了排列,同时运用天干地支、五行六亲、世应、动静的时空观和相互作用的行为关系,形成一套全新的卦象结构形式和对事物吉凶趋势进行占断的预测体系。《京房易传》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的形式对六十四卦重新排列,组成《易经》的八宫卦序。如乾宫八卦为乾、姤、遁、否、观、剥、晋、大有,乾为本宫卦,其余七卦为本宫卦的变化之卦,变化的规则是从第一爻(底位爻)开始阴阳转变并产生累积,逐步向高位爻转移,一直到第五爻为止,然后返回到第四爻,而最后一卦只是本宫的第五爻转化。八宫卦序与其它信息配合,让纳甲筮法有了更多的逻辑推理的依据,起到了规范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作用。八宫卦序反映了本宫之卦因爻位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的特点,卦象之间不再是简单的重卦过程,而是带有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

4.北宋邵雍的先天、后天卦序

自宋代开始,一种新的《易经》卦序为后人所广泛应用,那就是伏羲六十四卦序或者先天六十四卦序。这种卦序被命名为“伏羲”卦序或先天卦序,是不是真的由伏羲制定还没有得到考证。由于卦序是按照卦爻随时间或空间的发展变化规律而变化的特点排列的,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卦象状态的反映,为区别于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卦序,参照伏羲画八卦产生《易》的说法,把这种遵循时间空间发展变化规律的卦序的产生仍然归附于伏羲,于是便有了伏羲卦序或先天卦序之说。

先天卦序的理论根据从《易传》中也可以找到,不过孔子没有特别说明,只是作为一般的现象解析而已。北宋邵雍通过对《易传》的研究,发现并归纳出一套方法,用于表示《易经》的卦序,从这一点上判断,伏羲卦序或先天卦序应该是由邵雍创立的。《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子用“生生之谓易”的事物衍生规律来充分说明由易到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逐步变化过程,而邵雍则把这一规律用图示方法表现出来,形成了一个“伏羲八卦次序图”。为了便于现代阅读,本文采用自左而右的书写方式把古代的文字排版进行转换(包括其它图形),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自下而上排列,如图一所示。

 

图一   伏羲八卦次序图

因为到了宋代,组成卦象的基本符号“- -”、“—”已经固定成形,所以太极阴阳理论也已广泛流传并应用。邵雍将阴阳两个特性运用到两仪、四象、八卦当中,表现八卦自太极而生的过程。太极是一个系统整体概念,“易有太极”说明易可以描述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称之为太极。“是生两仪” 说明系统表现出两种形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而两个方面具有各自的特性,一个是阴,一个是阳。“两仪生四象”说明具有阴阳特性的两种形态可以继续分化出阴与阳,即阴仪中产生阴、阳,阳仪中产生阴、阳,生化的结果便系统具有了四种现象,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由于“一分为二”的过程会随时间不断延续,四象中的阴与阳又继续分化出阴与阳,“四象生八卦”,这时系统产生了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分别用八个字来命名那就是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还可以用符号表示,用三爻阴“- -”、阳“—”符号表示的伏羲八卦卦象如图二所示。  

 

图二   伏羲八卦卦象图

事物内部这种“一分为二”的现象就像细胞分裂一样,随时间不断延续,系统会出现更多的状态,如十六种、三十二种,甚至六十四种等等。处于十六种和三十二种状态的系统,《易传》中没有说明,因为在《易传》著书之前,系统出现的六十四种现象都是直接由八卦重复产生的。而邵雍把这种阴阳相生的理论推而广之,运用到了系统更复杂的层次上。不难发现,“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就是用这种方法获取的。同样,用“- -”、“—”符号表示阴、阳特性时,可以演变出由六爻组成的“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

由于太极系统是一个包罗天地万物的有机系统,按照《道德经》中说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有”概念,“无”显现阳的特性,“有”则显现阴的特性。乾为天表象为无,坤为地表现为有,所以,乾卦的六爻全是阳,坤卦的六爻全是阴,其它六十二个卦都是处在阴阳交错的状态。与《连山》、《归藏》不同的是,《周易》以乾卦为首卦,所以,邵雍理所当然把乾卦的序号排在第一位,而坤卦则放置最后一位,这便有了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如图三所示。

从图形可以看出,伏羲六十四卦次序是按照先天八卦卦序由下而上重复排列形成的,这是与其它卦序的不同之处。

邵雍在发现伏羲卦序的同时,将原来流传的《易经》卦序称之为文王卦序或后天卦序。后天卦序也是按照《易传?说卦》的释卦意思排序的。《易传?说卦》第五章有“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

图三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

图四      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

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易传》将包括帝在内的万物的状态与八卦相对应,而八卦又与方位相对应,这样就形成了后天八卦方位图。  

图五   后天八卦方位图

从图五中可以看出,前面以乾为首的四卦是阳卦奇卦,后面含坤的四卦则为阴卦偶卦。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排列的卦序就是前面讨论过的《京房易传》的八宫卦序。由此看来,后天卦序实际上是占断过程中通常使用的一种卦序,它在方位上的相互对应关系只是众多信息处理上的一个环节。运用这一卦序,能够帮助观察者快速准确地获取周边事物发生变化的各种现象,完成对事物运动变化趋势的判断。


三、卦象的二进制数排序
 

通过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易经》卦序分析,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不管卦象如何排列,所有卦序的形成都离不开《易传》,都是按照《易传》中释卦的内容进行分组排序的。但每种卦序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它本身的特点所在。《周易》之卦序遵循 “两两相偶,非覆即变”的原则,帛书《周易》之卦序、《京房易传》八宫之卦序以及邵雍的后天卦序遵循“卦之阴阳”的原则,帛书《周易》之卦序还突出了父子、母女关系。“非覆即变”只适合两个卦之间的排列,“变”字的意思有些含糊不清,到底是一个爻变、二个爻还是六个爻全变需要特别说明。“卦之阴阳”应该理解为八卦层次卦的阴阳特性,与太极层次的阴阳概念是有区别的,八卦层次的阳卦坎卦到了六十四卦层次就无法认定它仍然是阳卦,因为六十四卦中的坎卦不能再用八卦奇偶判别方法去判断它的奇偶性。

邵雍的先天卦序虽然不明确前后卦名之间的相互联系,但它是以“阴阳太极”变化规律或阴阳分形的自然规律为依据进行排序的,反映的是系统层次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它更具有系统周期变化的自然属性,更能满足标准化排序的要求。从图二和图四可以看出,用“- -”、“—”符号表示阴、阳特性时,先天八卦卦象由三爻组成,先天六十四卦由六爻组成。如果采用《易经》乾坤天地思想,将图五的表现形式用现代的文书格式替代,就能清楚地发现卦象之中所蕴藏的奥秘。首先乾为天坤为地,乾卦的位置在图形的最上方,坤卦则在最下方。其次将易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层次由下而上排列转变为自左而右排列。再而用“1”、“0”数字取代“- -”、“—”阴阳符号来表示卦象。这样就得到一组由六位“1”、“0”数字组成的卦象,我们把这组卦象称之为六十四卦的二进制卦象。与此同时有一组序号与卦象相对应,我们把这组序号称之为六十四卦的卦序。乾为天为阳为无而且处于首位,其序数为1,转换为二进制则为“000000”,坤为地为阴为有而且处于未位,其序数为64,转换为二进制则为“111111”,其它卦象的二进制数及序数如图六所示。图中可以发现,二进制既可以表示卦象,又可以表示卦序。所以,先天六十四卦卦序可以用二进制排序。我们把用二进制排序的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称之为六十四卦的二进制卦序图。

  

                             图六     《易经》六十四卦的二进制卦序图

用二进制表示《易经》六十四卦卦序时有以下特点:

1.《易经》六十四卦可以按自然数的顺序排列。用自然数表示六十四卦卦序时,卦象从乾至坤按数字1到64从小到大排列,后一卦象的序数是前一卦象序数加1后的自然数。由于进制数是反映事物的状态,它与自然数有1的差值,即自然数从1开始计数,进制数则从0开始。自然数与进制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能够实现数与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如需卦的序数为6,当自然数为6时,对应的十进制数为5,对应的二进制数为000101。因此先天六十四卦也可以按自然数的顺序排列。

2.《易经》六十四卦可以用横向的六位二进制数表现。六十四卦的卦爻从自下而上排列转变为自左而右排列,卦爻的“- -”“—”符号用“1”“0”数字取代之后,卦象的表现形式也由纵向转变为横向、由符号转变化为数字。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行为,对《易经》的传统观念将产生根本转变。用二进制数字“0”“1”表示卦象时,人们对系统的观察更注重状态,具有高度抽象的思维,卦象符号也不再是原本的数的含义和数的奇偶特性,从而淡化了阴阳特性。从图六中可以看出,用二进制数表示的卦象与用“- -”“—”符号表示的卦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二进制数即可以表示卦象又可以同时表示卦序,卦象与卦数具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卦的象与数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3.《易经》六十四卦还可以用其它进制数表现。二进制只是所有卦序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卦序还可以用其它进制表示。如用八进制表示时,六十四卦卦象就会有由八卦重复组合的现象,因为每一卦象都可分为左右(原来的下上)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又恰好是用八进制表示的八卦卦序。这种由两个八卦重复组合形成六十四卦的方法,是包括先天卦序在内的《易经》卦序产生的依据。八进制卦象的产生让我们对六十四卦卦象的分析讨论由六位爻象转化为三位爻象,过程更加简化、方便。

4.《易经》的卦序对《易经》的预测功能不产生影响。卦序与卦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卦象是系统观察到的状态的反映,卦序则是系统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的有规则的排列次序。卦序是将反映系统状态的卦象进行排序,传统的卦序与卦象之间没有明确关系,应该说卦序起到的只是系统信息集合的标识作用,相当于存储信息的地址。事实上,人们日常观察到的都是事物的现象即卦象,所以卦象是可以独立存在,不受时间或空间限制,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只取决于卦的象、数与理,至于这些信息在什么位置无关紧要。这种现象与英文字母的排序一样,打字机键盘上的字母并非按先后顺序排列的,而是经过人为调整可以避免打字时撞针,而计算机输入键盘不存在此类现象却仍然保持了这一习惯。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会流传林林总总的卦序的原因。二进制六十四卦卦序的产生,让我们找到了卦数与卦序的对应关系,从而结束了卦象无序的状况。


四、结束语
 

用二进制来表示《易经》的卦象之后,《易经》就有了现代数学表现形式,卦序也有了统一的标准格式,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建立起卦象与卦序之间的关系,使《易经》从原本杂乱无序的混沌状态走上了有章可循的高度有序状态。这让我们认识到,传统的《易经》卦象有着二进制的所有特征,是二进制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现代的社会是数字化的信息社会,那么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易经》观察分析事物发展趋势和判断推测变化结果的过程中,早已把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数字化了。《易经》六十四卦的二进制卦序图的产生应当说是《易经》观念上的彻底突破,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它让《易经》卦象真正拥有了数的概念,实现了卦的象与数的有机统一,为走向现代科学殿堂打开了通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