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第十 原 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 ,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 ,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 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译文】 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实情。根据研究,来确定“三仪”。“三义”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渗透,就可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所以凡是感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头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义议论,议认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即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数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进清理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会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说,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所以强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直壮是由弯由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这就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入手进行游说;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征服对方;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防范。揣摩之后加以威胁;抬高之后加以策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验之后加以响应;拥堵之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这就叫做“计谋”。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成的党内是没有裂痕的;正规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所以向人群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同样道理,向人臣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私情。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要有危险。不要拿别人不想要的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进行隐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想要除掉的人,就要放纵他,任其胡为,待其留下把柄时就乘机一举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那 些还没了解透彻的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理智慧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陷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庆、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与人交谈,假如双方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长远的和目前的关系. 谋篇第十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 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 〔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故不知其所拥蔽,然此奇计非自今也。乃始于古之顺道而动者,盖从于顺也。〕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诸同情欲,共谋立事,事若成,后必相亲,若乃一成一害,后必相疏,理之常也。〕 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 〔同恶谓同为彼所恶,后若俱害,情必相亲,若乃□□□理必相疏,亦理之常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类一也。 〔同异之分,用此而察。〕 故墙坏于隙,木毁于其节,旋盖其分也。 〔墙木毁由于隙节,况于人事之变,生于同异,故曰:斯盖其分。〕 故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进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言事有本根,各有从来,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条花叶,故曰:变隙然后生于事业,生事业者,必须计谋;成计谋者,必须议说;议说必有当否,故须进退之。既有黜陟,须事以为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其道数一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使轻货者出费,则费可全;使轻难者据危,则危可安;使达数者立功,则功可成。总三材而用之,可以光耀千里,岂徒十二乘而已。〕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以此三术,取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谋者因事兴虑,宜知之而裁之,故曰: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柔弱胜于刚强,故积弱可以为强;大直若曲,故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得众,故积不足可以为有余。然则以弱为强,以曲为直,以不足为有余,斯道术之所行,故曰: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外阳相亲,而内实疏者,说内,以除其内疏;内实相亲,而外阳疏者,说外,以除其外疏也。〕 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 〔若内外无亲而怀疑者,则因其疑而变化之,彼或因见而有所见,则因其所见而然之。〕 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 〔既然见彼或有可否之说,则因其说要结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势,则因其势以成就之。〕 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去就既成,或有恶患,则因其恶也。以权量之,因其患也,为斥除之。〕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 〔患恶既除,惑恃胜而骄者,便切摩以恐惧之,高危以感动之。〕 微而正之,符而应之。 〔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 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虽有为设引据符验,尚不知变者,此则或深不可救也。使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计谋之用也。〕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 〔公者扬于王庭,名为聚讼,莫执其咎,其事难成,私者不出门庭,慎密无失,其功可立,故公不如私,虽复潜谋,不如与彼要结,二人同心,物莫之间,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正者循理守常,难以速进;奇者反经合义,事同机发。故正不如奇。奇计一行,则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曰: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与人主言奇,则非常之功可立;与人臣言私,则保身之道可全。〕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身在内而言外泄者,必见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必见危也。〕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谓其事虽近,彼所不欲,莫强与之,将生恨怒也。教人当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教之,犹以暗除暗,岂为益哉。〕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学顺人之所好,避讳人之所恶,但阴自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悦,明言以报之,故曰:阴道而阳取之也。〕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将欲去之,必先听纵。令极其过恶,过恶既极,便可以法乘之,故曰:纵之者,乘之也。〕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貌者,谓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谓其人中和平淡,见善不美,见恶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谓彼情宽密,可令知者,可为用谋,故曰:可知者,可用也。其不宽密,不可令知者,谋者不为用谋也。故曰: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制命者,言命为人所制也。〕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然而不智必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其计划,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为,惟智者可矣。故曰:无为而贵智矣。〕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众人所不能知,众人所不能见,智独能用之,所以贵于智矣。〕 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事,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亦既用智,先己而后人。所见可否,择事为之,将此自为;所不可见,择事而为之,将此为人,亦犹伯乐教所亲相驽骀,教所憎相千里也。〕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言先王之道,贵于阴密。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制道,唯在隐匿。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仁义忠信也。故曰:非独忠信仁义。〕 道理达于此义之,则可与言。 〔言谋者晓达道理,能于此义达畅,则可与语至而言极矣。〕 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谷,养也。若能得此道之义,则可与居大宝之位,养远近之人,诱于仁寿之域也。〕 谋第十 【题解】 谋.就是谋略。本篇与《权》篇是姊蝶篇,故人们往往"权"、"谋"并提。这两篇各有侧重,《权》篇主要讨论舒细衡量游说对象,《谋》篇主要讨论如何讲究谋略,出谍划策。《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谋虑》篇。道藏本与《四库全书》本,都没有题解。 【白话译文】 凡是给人家谋划事情,都有规律。那就是一定要了解到他所依靠的东西,从而探求出他的真情。周详地了解到他的真情之后,便设立下三类标准来区分计谋的等级。三个等级就是:上等、中等和下等。三个等级确定之后,便可反复斟酌而定出奇妙的谋略。奇妙的谋略顺从事理,没有阻塞,可以办好各种事情。从古如此,都必须遵循。所以,郑国人进山采玉的时候,一定要驾上司南车,便是为了不迷失方向。那么,度量别人的才干、能力,揣摩他的真情。也就是办事的司南车。凡是思想欲望相同而互相亲近的人,是因为双方都能获得成效;凡是思想欲望相同而互相疏远的人,是因为只有一方获得成效。凡是同时被人憎恶而互相亲近的人.是因为都受到了损害:凡是同时被人憎恶而互相疏远的人,是因为只有一方受到损害。所以说,相互有利就亲近,相互损害就疏远,这是经常发生的事。这也是审察同异分界的一种根本办法。因此,墙从有裂缝处崩塌,树木从有节的地方折断,缝隙与节巴,便是墙和树木的分界之处。变化是从事件中发生的。有事态,就要有谋略;要谋略,就必须计划考虑;计划考虑,就必须商讨议论;商讨议论就产生了游说的言辞;游说是为了进取;有进取,就有退却:退却,就要有节制。因而要使用节制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可见.百种事情.同一个道理;百种计算,同一个规律。 品德高贵的人轻视财物,不可能用利益诱惑他,却可以叫他拿出财物;勇敢的人不怕危难,不可能用祸患吓住他,却可叫他镇守险要的地方;聪明的人通达事理,不可用诡计欺骗他,可向他讲明道理,使他建立功业。一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愚蠢的人容易蒙蔽,不成才的懦弱者容易被吓住,贪婪的人容易被诱惑。--这是因人而采用不同的裁处方法。强大,是从弱小开始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笔壹通行,是从弯曲开始,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余,是从不足开始雨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是由于实行道术的结果。 所以.如果对方表面亲近,而内心疏远。就要通过游说改变他的内心想法:如果对方内心亲密,而表面疏远.就要通过游说改变他的表面态度。要顺着对方的疑虑来消除它。顺着对方所了解到的一切来证实它:顺着对方的说法来结变他,顺着对方的形势来成就他;根据对方所厌恶的东西,为他谋劐对付办法;根据对方所担心的东西。为他设法排除。要相互切磋,防止骄纵,叫他产生戒惧心理:要用高超的议论来激励对方,使他行动起来;对方不理解时,要微妙地引用先例和相应的实事来验证,使对方觉悟并接受建议。如果以上办法不能使对方觉悟,使驯他堵塞不通,便叫他混乱迷惑。这便是商定和使用谋略。在商定和使用谋略时,公开商讨。不如私下密谋:私下密谋,又不如结成盟党;结成了盟党,便不会有空隙而泄漏出去。正常的谋略,不如出人意料的奇特谋略,因为出人意料的奇谋是变化不定的。所以渤筝说君皇,一定要跟他讲奇特的谋略;游说大臣,一定要跟他讲私人的利害。 自身处于亲近地位,但说话不贴心,便会被疏远;自身处于疏远地位。但说话太重,深入内情,便会招来危险。不要把别人不情愿的事强加给他;也不要把别人无法了解的攀皴强教导他。别人有什么爱好。要学习仿效,要顺从;别人有什么厌恶,要避开,为他隐讳。这叫做暗中揣摩别人的内心葡行动,从而取得他的公开的赞同合作。所以,将要除掉某人,先要放纵巢人;放纵他正是为了乘机制服他。如果某人不随便表示喜悦,也不随便表示厌恶.那便说明他具有最深刻的思想感情。可以开导的人,便可蹦使用他;不可以开导的人,是智谋之士不能使用的人。所以说,办事以能控制别人为贵,而不以被别人控制为贵。所谓控制别人,便是自己要掌握权柄;所谓被别人控制,便是被别人掌握命运,供他驱使。所以,圣人的谋略隐蔽,不露声色;愚人的谋略公开,大肆张扬。跟聪明的人办事容易,跟不聪明的人办事困难。由止=看来.面临灭亡者是不能使其生存的,面临危险者是不能使其安定的。这样看来,便要顺应自然而推崇智谋。智谋要用在普通人所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地方。运用智谋之后,被人认可,便选择应该做的事去做,这是为自己的办法;运用智谋之后,被人否定,还是选择应该做的事去做,这是为别人的办法。所以,先王的谋略是隐蔽的。格言说得好:"天地变化运转,表现在高深;圣人制定谋略,表现在隐密。"不在于表面讲忠、信、仁、义,只要内心中正就可以了。通达这种道理的精义的人,就可以跟他谈论谋略。如果能够懂得这一点。就可以商讨处理一切远近的事务。 【评析】 本篇讨论谋略,可分四层:第一层讲为别人谋划事情要确立标准,周详地了解各种情况,了解利害关系,然后认真地考虑计划,讲究节度。第二层讲谋略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从微小处入手,积累渐进。第三层讲游说与谋略必须注意人际关系,因顺对方,注意隐秘奇巧。第四层讲游说与谋略必须适应对方的情况."无为而贵智",不露声色,以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本篇着重阐述要因人制宜地使用谋略:"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战国策·楚策三》与《史记·张仪列传》所记鬣的张仪多次欺骗楚怀王的故事,就是"愚者易蔽"、"不肖者易惧"、"贪者易诱"的例子。《楚策三》记载,楚王轻视张仪,张仪于是辞行,说要到中原给楚王找一个美女,楚王马上改变冷淡的态度,"资之以珠玉"。张仪故意让楚王的宠妃南后、郑袖知道这拿消息,使她们纷纷向张仪送来重礼。张仪又促成楚王举行一个让南后、郑袖一道参加的送别宴会。在送别宴会上,张仪拢作惊讶地对楚王说:"我真是该死,我以为能够给大王找到天下最美的人,哪里知道天下最美的美人就是您的南后、郑袖呢。"《张仪列传》记载,楚国与齐国合纵,秦国不敢进攻齐国。张仪来到楚国,对楚王说:"如果您跟齐国断绝关系。我就请求把秦国的六百里见方的商於之地献给楚国。秦与楚就永远成为兄弟之国。"楚王大悦。谋臣陈轸(也是著名的游说之士)劝楚王警惕张仪的阴谋,楚篆说:"陈先生不要再开口.您等着我得到土地吧!"于是断绝跟旁国的关系,给张仪佩带相印,派遣一个将军跟随张仪到臻国取土地。到秦国之后.张仪装病.三个月不上朝。楚王还以为是张仪怪自己对齐国的态度不坚决.又遣使大骂齐王。齐王大怒.向泰国屈服,与秦建立同盟。这时.张仪才接见楚国的那位将军,对他说:"我有一块六里见方的封地,愿意献给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进攻秦国.一败涂地,割地求和。后来,秦国想用武关外的土她交换楚国的黔中郡。楚王说:"不用交换,只要把张仪交给我。我就献上黔中郡。"张仪胸有成竹地来到楚国,楚王囚禁他,准备杀掉。早已经被张仪买通的郑袖以及权臣靳尚,为张仪说情,恐吓楚王说:"杀了张仪.秦国就会派大军灭楚。"楚王因此反而优待张仪,并且听信张仪宣扬秦国威力的话,拒绝屈原的劝阻,:进一步投靠秦国。本篇讲进献计谋要注意彼此间的若系:"鬓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这与《韩非子》的《谶难》有异曲同工之妙。《说难》用"郑武公欲伐胡"与"智子疑邻"这两个故事,说明身外言深的危险。"武公欲伐胡"的故事说:郑国的武公想吞并胡国,却先把女儿嫁给胡君。有一次,他问群臣说:"我想用兵,应该攻打哪里?"大夫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武公大怒说:"胡国是有婚姻关系的兄弟之国,您为什么这样说?"于是杀了关其思。胡君听了,完全信赖郑国,不做任何防备,武公终于袭击吞并了胡国。"智子疑邻"故事说:宋国有个富翁,他家的院墙因下雨而崩塌了一块。他儿子和邻居老头都说:"不及时修筑,必遭受盗贼。"夜晚,果然被盗。富翁因此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也因此怀疑那邻居老头就是盗贼。《鬼谷子》与《韩非子》的"身外言深者危"的理论.可以说是历史经验与生活经验的总结。 本篇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而又有不同之处。如:"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这里吸收了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而且明确地标明这是"道术";但同时,强调要"积",要达到"强",则又不同于道家。又如:"无为而贵智。"既吸收了道家的基本思想,标举"无为":又不同于道家的"绝圣弃智",而且强调智慧谋略的作用,提出"贵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