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新芳的陈三两

 公司总裁 2013-05-17

之前我有一个偏见,以为地方戏多少俗了点。受大学时文艺理论老师的影响,我一直认为河南地方戏是活跃在最底层的戏曲形式,因为没有高素质人才的介入,这些戏曲单单就是劳苦大众们在呼天唤地。这种偏见让我一直没有耐心去欣赏一部完整的河南地方戏。

然而一看张新芳的曲剧《陈三两》,这些臆想便如烟散去了。

看张新芳,还是看她晚期的表演。饱经风雨之后的一个老人,更能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艺术之中。一个有天分的人,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不需要读多少书,用心体悟就足够了。一个有天分的人,对艺术的理解,不需要多高的学历,热爱就足够了。

至少,对张新芳来说,便是如此。

一声沙哑的悲叹,陈三两出场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她那一身朴素的装扮。浅蓝底色的长衫,粉红团花,配了一头的粉红簪花。粉花中闪亮的晶片,使得朴素之中,点缀了一丝艳丽和妩媚。

她款款出场,“陈三两迈步上宫廷”一段著名唱段,倾诉了一个流落烟花巷中却依然自重自怜的女子的悲苦命运和不屈的梦想。作为花魁,不只因她姿色出众,更因她才华盖世,“小女子虽然流落在烟花巷,身入污泥莲自芳”。贪心的鸨儿却又把她卖与六十多岁的珠宝商,“小女子今年二十一春”,“我好比一朵莲花初开放,他好比一树残叶落埃尘”。流落烟花巷,她依然有自己的梦想。这个弱女子,一直在用自己的微弱的力量,为自己争取生存和生活的权利。如果不能,就以死抗争。

张新芳的唱腔是铿锵的,无畏无惧的反抗从她的肺腑里慷慨迸出,嗔目和拂袖之间,便将一种力量挥洒了出来。

“衙门好似阎王殿”,经了一番阎王殿苏醒过来的陈三两,斗志却更为昂扬。她愤然掠起披散的长发,怒向州官:“人活一百岁总是死,早死也免多受灾。陈三两今天不要命,混账老爷听明白。怎科举怎会试,怎做国家栋梁材。空读诗书不知理,怎把纱帽戴起来。睡到半夜人静后,手拍胸膛你想明白。人凭良心事凭理,你今天拶我该不该!”

这一番质问,若铜盘坠玉,若钢枪连发,慷慨有力,掷地有声。陈三两,咄咄逼人地指责着州官。逼视一个人的良心的时候,最能令对方虚弱。陈三两,倔强得荡气回肠。

面对强权,她更加倔强。面对亲人,她却侠骨柔肠。她肯于承担责任,父母双亡后她自卖自身,以一个柔弱小女子的双肩挑起安葬二老、抚助幼弟读书求仕的重担。被卖入烟花柳巷后,她又同情弱小,扶助孤弱,收留了流落街头的陈奎,认他为义弟,周济他读书求学。“为陈奎操碎我一片心肠,老鸨儿打得我浑身是伤”,陈三两含辛茹苦,终于把义弟陈奎培养成才。她嘱咐他,“得中要把清官做,切莫要草菅人命做贪官”。然而,当年分手时寄养在寺庙的亲兄弟赴考后没有任何消息,得中的陈奎也一去无回,“陈奎好比一只虎,陈三两好比一只猫。猛虎跟着猫学艺,胆大狸猫把虎教。窜山跳涧都教会,得第把我恩忘了”,“我好比一只孤舟在顺水漂,船到江心失了篙。有前因无后果,有了上梢无下梢”。这一段,又唱得凄楚哀婉,肝肠寸断,悱恻动人。陈三两的刚强里,有着无限的柔情;陈三两的反抗里,又有着不尽的悲伤。

面对跪地求饶的弟弟李凤鸣,陈三两毫不原谅。陈奎为打动她,假意问斩李凤鸣。亲情和道义在斗争,陈三两“又恼又恨又心疼”,但是,“犯法不惩怎能行”!一个弱女子,竟有这样坚守道义的境界。这个结局,抛开了地方戏传统的取悦观众的大团圆的结局,实在难得。

无论如何,陈三两确是一朵光芒耀目的莲花,一朵“身入污泥”却依然“自芳”的莲花。这个女性形象比起窦娥,有过之而无不及。戏曲中备受屈辱和压迫的中国女性中,张新芳的陈三两永远是其中一个令人敬畏称奇的女子。

迷恋《陈三两》,不只是因为陈三两的光芒,更是因为张新芳的艺术。我相信她是陶醉在她自己的艺术里的,你只有亲自欣赏了她的表演,才能领略。

张新芳的唱腔唱腔高亢,醇厚朴实,于豪放有力中蕴委婉细腻,于刚健明亮中含真情实意。沙哑苍凉的演唱中,每一个字似乎都发自肺腑,喷于喉管。她的演唱吐字清晰,韵味深厚,表演大方自如,丰富纯朴。因此,她被冠以“曲剧皇后”的美誉,丝毫不为过。

在张新芳的表演里,我们能看到一个怀着严肃的心态去表演的艺术家和一颗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痛恨黑暗,歌颂理想,追求幸福的心。张新芳没有文化,却是一个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代言的纯粹的艺术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