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回到离别十几年的“朝阳门南小街”,在这条街从北口到南口走了一趟,街两侧保留的胡同,我也分别进去看看,因为在这一地区居住近40年,对这条街及两侧胡同有较深感情。虽然这条街道及其两侧胡同内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凭着多年对这些胡同的印象,我依然能分辨出原来那些建筑的轮廓,尽管它们有的已消逝多年了。当走过那条新建成的“金宝街”时,我突然发现这条街街口南侧一座高大建筑物后,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半截胡同,看着非常眼熟,于是我走近看看,竟发现这是原“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截残留的胡同。而且凭我昔日留下的印象,这还是原“无量大人胡同”内北侧那个凹进胡同部分、类似“死胡同”那截胡同,其中一个院子是我同学昔日居住的大院。触景生情,眼下这与周围现代大厦不协调的残破胡同段,使我想起了被那条“金宝街”吞噬的胡同之一——“无量大人胡同”。 消逝的胡同,让脑子再好的人回忆,也难说清。本来关于这条胡同的文章已经不少了,而且这些文章几乎还是与胡同内曾住过的名人有关系。人们大概都知道,仅我国外交部就有三位部长解放后在这条胡同居住过。他们是乔冠华、黄华、章文晋。我国著名的建筑家华南圭等,也曾住在这条胡同里。 当然,提起胡同里的名人,老北京人都忘不了胡同里那座“梅宅”,即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住宅。上世纪20年代,梅兰芳先生举家搬入那座占地面积很大的大院。那是一座由大小几个院落构成的大宅院。亭台楼阁、长廊假山、荷花池、清香的花木等,使这座大院凸显花木清幽、典雅大气。大概在1943年,梅先生迫于生计被迫卖掉这座大院。解放后,当周总理问他是否搬回这座住宅时,梅先生经慎重考虑还是拒绝了。因为他不愿意担个依靠政府力量要回旧宅的名声。但是老北京人不会忘记这里也曾有“梅宅”。 我上中学六年期间,每天都经过无量大人胡同东口,也经常穿过这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去东单北大街,因为这条胡同东口与“朝阳门南小街”相通,西口通东单北大街。这条胡同虽然在“文革”时被改为“红星胡同”,但那只是昙花一现,因为那历经几百年的名称是不易从人们心中消失的。 无量大人胡同名称,主要流传两种传说,一是其原名为“吴良大人胡同”。吴良,明朝朱元璋打天下时手下一员大将。据说吴良曾被元军围堵在一条胡同内,但元军却找不到吴良。原来吴良被一位仙人指点跑回军营。明朝攻进北京后,朱元璋给吴良记头功。吴为感谢救命仙人,在被救胡同内修建一座庙。这胡同也改名“吴良大人胡同”,以后才改名“无量大人胡同”。 另一则传说是,元朝时有一名叫屠文正的人,在一条胡同居住。因战乱他无法回南方伺候母亲,但他时刻怀念在南方的母亲。当天下太平了,这位孝子欲回家探母时,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的屠文正,就在他所住胡同内修建一座“无量寿庵”,每天早晚到庵内祭奠。后来,这条胡同就改名“无量大人胡同”。这两则关于胡同名称来源的传说,似乎第一条传说更广些。 无量大人胡同虽只有几百米长,但胡同很整洁安静。虽多次途经这条胡同,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胡同在头脑中也渐渐淡忘啦。提起这条胡同,我弟弟总是深情回忆起胡同北侧那座红漆大门的市机关招待所。我们也曾多次经过这条胡同时,在那红色大门前站一会儿。因为,这座招待所使我弟弟总是怀念起我们院子里那位好心的邻居,而且这位邻居搬走后,我弟弟也经常去看望这位邻居。这位邻居搬进我们院不久,就赶上那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挨饿年代。我弟弟从小饭量大,尽管全家人都关心当时只有五六岁的弟弟,但是大家都吃不饱,想照顾好我弟弟也无能为力呀。那位好心的邻居很喜欢我弟弟,他看到我弟弟面黄肌瘦的,心里很心疼。一天上午,他用自行车推着我弟弟出去了,没有说去哪儿。当我弟弟下午高高兴兴地回家述说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那位邻居把我弟弟带到这个招待所,给他买了狮子头、熘肉片等菜,让我弟弟饱吃一顿。在那个年代,哪怕有人给你半个馒头,那都是恩人呀,因为人人吃不饱!而这位邻居在这个招待所工作,他把自己应享受的一顿饭待遇给了我弟弟,真是好人呀! 无量大人胡同,有回忆不尽的往事,胡同消逝了,但是在那条胡同经历的事,还不会轻易忘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