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笑熬浆糊糊 2013-05-2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它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人称之为"墩圩"。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所属地区: 广西·南宁市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壮族歌圩
遗产名称: 壮族歌圩
所属性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编号:Ⅸ-46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申报日期:2006年
遗产级别: 国家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武鸣三月三歌圩 - 武鸣壮乡人民和游客共同跳起竹竿舞
壮族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动,但进入社会发展后期,这种祭祀性活动逐渐演变成以民众间的交流为主,并且多着重于歌唱活动而淡化“舞”的色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体性的歌圩活动。按照壮学宗师黄现璠所言:“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唱山歌的民族,可说壮族山歌是壮族文明的源点和重要传播手段之一。壮话称山歌为‘家’或‘欢’。唱山歌叫‘唱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何为‘家’?古代女子无家,女以男为家,故女子的‘嫁’字即由‘女’和‘家’两字组成,表明女子与男子共同生活始有‘家’。如何‘嫁’人寻‘家’,壮族妇女即靠唱‘家’(山歌)来寻找中意男人成家,壮族古来‘倚歌择偶’的风俗即由此而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同时,古代女子受封建礼教束缚,言行受到诸多限制,没有婚姻自由,无以为‘欢’,从而以唱歌来散发心绪或寻觅知心人结婚成‘家’来谋得‘欢’欣快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所以,壮族山歌的传统表现内容除神话、历史、政治、道德、地理、天文、传说故事、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外,绝大多数都是谈情说爱的,用以寻‘欢’作‘家’或成‘家’得‘欢’。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逢有婚丧喜庆,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举行‘家中歌会’,壮话叫‘欢江栏’。壮族历来具有定期集会唱歌的风俗,这种风习汉话称为‘歌圩’,壮话叫‘欢龙峒’(意为到田间去唱的山歌),或‘欢窝敢’(意为出岩洞外唱的山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或‘欢埠坡’、‘欢埠峒’、‘欢墟合’、‘欢出岩’、‘欢墟蓬’(埠与墟同义,即指圩市;坡指山坡、坡地;窝为出或去之义;埠坡指野地里的墟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1]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在历代统治者眼中,三月三歌圩因“合会男女”被视为“唱风流歌”、“伤风败俗”而受到的禁止。新中国成立后,壮族三月三歌节兴盛了一段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又遭到禁止。“文化大革命”期间,歌圩活动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歌节活动又得了到恢复和发展,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但其数量已经大为减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歌圩活动有加速衰落的趋势,面临消失的危险。进入21世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歌圩成为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政府层面上得到一定重视。各地文化部门在歌圩日组织“山歌比赛”等活动,持续举行十年并发展成为广西文化品牌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壮族歌圩文化的现代性延伸。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现代壮族年轻人也加入歌圩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他们通过网络发起“现代歌圩”运动,其中由“壮族在线网站”于2005年发起的“贝侬歌会”活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经过几年发展,使乡野歌圩飘起壮语流行旋律。歌圩逐渐从单纯的民间行为变成“官、商、民、学、媒”共谋的文化形态。[2]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壮族歌圩
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歌圩期间,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歌节活动一般持续三五天。地点有固定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如圩场、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一般选择在离村寨不远的空地、山坡上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歌圩前期准备的彩蛋
壮族歌圩的民俗活动甚为隆重。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留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墟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碰彩蛋是壮族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歌圩这一天清晨,三三两两的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带上五色棕米饭、红绿蛋等节日食品,女青年还带上亲手 精制的绣球赶到指定的地点,欢度歌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宋《太中寰宇记》载 “男子盛服…… 聚会作歌。”明代邝露的《赤雅》之“浪花歌”等记载的就是壮族歌圩的情景。[3]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歌圩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
壮族主要有以下形式:节日性歌圩,一般在农历正月至五月,秋季的八、九月间的节日里举行;临场性歌圩,在劳动场所、圩市、婚娶之时歌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竞赛性歌圩,包括"放球、还球歌圩"、"庙会赛歌"等。有的歌圩则节日性、纪念性、祭祀性兼而有之。农历三月三的歌圩最为隆重。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三月三歌节”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 的形式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时性的歌圩形式。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歌圩节期间壮族人喜吃的五色糯米板
歌圩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二是赛歌赏歌,有盘歌、猜歌、对子歌、连故事和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三是文体自娱歌圩,圩期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博扇活动等,甚至还有壮剧、师公戏、采茶戏等文艺演出。其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1、祭祀仪式歌会。传统的大型歌节举行之前先行祭拜仪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娅娃)、蚂拐(青蛙)、刘三姐(刘三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祭台一般设在岩洞中和田峒上。规模较大的歌圩一般在有岩洞的地方举行,如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来宾市麒麟山歌圩等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2、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一般经过下列对唱阶段:(1)游歌(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2)见面歌(初会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一般是相互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相互谦恭赞许;(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4)和歌(接歌)。被邀请的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5)盘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即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6)相交歌(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7)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诉说相思的衷肠;(9)离别歌(别歌、相送歌)。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山歌;(10)约歌(约定歌、约会歌)。约定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3、赛歌赏歌。有盘歌,即出题盘问唱答;猜歌,即谜语猜测对唱;对子歌,按楹联格式,出上联对下联;连故事歌,双方把一个历史传说或故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按情节连接唱述。还有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即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过来和自己对唱,并与之斗智、斗艺的唱答。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4、歌节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歌节期间,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斗鸡、斗鸟、斗狗、登台阁、舞干各、耍壮拳、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土剧、师公戏、采茶戏等文艺演出。[4]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壮族歌圩
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节日性壮族歌圩
歌圩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季节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里举行的歌唱聚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的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场性的歌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此外,还有村寨之间约定举行的赛歌会唱,也是一种专题性的歌圩形式。有的又按歌圩活动的时间地点,分为日歌圩和夜歌圩、野外歌圩和村寨歌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从总体来看,各地的歌圩的活动方式是大同小异,若从其举行的时机及特征来说,则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节日性歌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这是在一年一度的节期里举行的歌唱聚会。大多是春季的正月至五月间,秋季的八、九月间,为当地特定的唱歌节日,有的与汉族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以及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期相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而其中,又尤以春季节期的歌圩活动最为繁盛。例如:靖西县的50个歌圩点,除禄峒、吞盘、峒巴、弄达4个点是以七、八月间为会期外,其余都是在春季举行(其中动潘弄歌圩是在正月和七月、八月有3次会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崇左县的48个歌圩点,也有44个是春季节会;百色市的72个歌圩点,则全部在正月至四月间活动,龙州县43个歌圩点的节期也都集中在春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其盛况,正如清代龙州壮族诗人黄誉所描述:“双溪云锁涨蛟涎,春雨连朝怅漏天,油伞层层遮斗笠,前村姐妹踏歌还。”

此类歌圩活动的意义及特点,或缘于祈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或出于某种纪念,基本上是随着当地的岁时农事的节期来开展。在现代的节日性歌圩中,除少数地方外,大都不再举行什么仪式。其活动场地多在郊野坡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夜间移至村庄,有的则改在集镇街区里举行。届时人趋若鹜,自由对歌,会期一般是一天,个别地方也有二、三天的。这种节日歌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规模最大的如武鸣县城歌圩(三月初三)和靖西县城歌圩(二月二十二日),参加人数有时达三四万。其次,2万人左右的歌圩有:田阳六联村春晓岩(三月初七至九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那坡县城厢(三月二十八日),横县云表乡桑园坡(正月初二至初四),靖西县的县城(二月二十二日)及龙临(三月二十五日)、禄峒(七月十日),平果县山心(四月九日和十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扶绥县渠旧乡布沙(四月三日、十三日和二十三日),武鸣县县城(三月初三),东兰县长江乡巴英(正月春节),融水县的双和庙(三月初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和三防镇拦马坪(三月初三),恭城县莲花街(中秋节)等12个;万人左右的节日性歌圩近60个。可见人们对传统性歌圩是十分注重的。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此外,在歌圩节期中,扶绥及宁明县一带,还有临近的几个点轮流“复坡”即举行再次会唱的活动形式。当地叫赶歌圩为“窝坡”,意即出到山坡上唱歌玩乐和趁热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过去扶绥县有9个传统歌圩点,即那歪、板童、派豆、赖恒、婆渠、那导、板含、公安,分布于明江、公安河两岸,往下游延伸有宁明县的琴岳、同棉、婆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相连一起为12个歌圩点。每年的“窝坡”,三月初四从那歪开始,一天一个点地往下次第接连举行,至三月十五日到婆锐为第一轮。然后周而复始,从三月十六日起,又按原来的顺序进行“复坡”,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至三月二十七日宣告结束。这种“复坡”的意义,与当地的生产季节有关。在春耕大忙即将来临之际,人们尽情游乐,青年加紧开展社交,有更多的机会增进情谊;同时,人们亦藉“复坡”来表达祈求丰稔的强烈愿望。[5]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壮族歌圩
二、临场性歌圩

这类歌圩,是人们在一定的聚会时机和场合中的会唱形式。如群体劳动、婚娶喜庆、集市聚会等的酬唱。虽无特定的日期和场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规模亦比节日性的传统歌圩要小,但逢此临场开唱,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习俗惯例,可说是一种广义的歌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劳动歌会壮族有在生产劳动中会唱对歌的习俗,“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周去非:《岭外代答?平南乐》 )。同时,由于壮族地区特别是桂西一带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社会历史进程及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至清代中叶,仍处于古朴封闭的生活状态。……这种同族、邻里、村社互相帮工劳作,俗称“赔工”(又称“换工”),以互补劳力之不足,亦藉此聚会唱歌助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左、右江一带的壮族农家,在大忙季节,常有雇请外地的青年劳力来作临时帮工。一户少则6至8人,多则30到50人,富家有达100多人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因山区的气候多有差异,各地的耕作收割起义有先后之别,故趁一时的闲暇,青年男女也乐于应雇,并趁此开展社交,或施展自己的歌才。而对于报酬,他们并不计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一般来说,女的插秧,男的挑秧;女的割稻,男的挑谷。他们一面劳动,一面信口而歌。入夜,又在村寨里继续酬唱。女的分别集于主家房中,男的三五成群驻足屋外,隔着窗户发歌对唱。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武鸣三月三歌圩 -武鸣壮族儿女身着盛装来到街头,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节日
此类劳动歌会,尤以春插秧歌为最盛,各地又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如过去的德保县钦迷乡,每个大自然村的春插,都约定在同一天或一天半里全部完毕。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届时,还要举行隆重的插秧仪式。……看来,这是氏族部落群体劳动生产祈年仪式的一种遗俗。又与当地的插秧有期限,场面热烈,请来的女歌手也较为集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因此吸引了许多外乡外县(靖西、天等县)的青年。钦迷的插秧期,也就成为两三万人参加的盛大的歌圩会期。
更为别致的是,过去在大新县宝圩乡一带还有一种专雇请姑娘们来夜间插秧对歌的习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在桂西乡村,人们往往以雇请到勤快善歌的姑娘为荣耀,并以田峒、村寨的歌声之热烈沸扬为吉庆之征兆。故在春插秋收时节的劳动歌会,常有一村接一村,一片转一片而连续不断的现象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圩场会唱是在趁圩(赶集)之中男女相邀对歌的活动形式。“粤西土民……每春月趁圩唱歌,男女各坐一边,其歌皆男女相悦之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其不合者,亦有歌拒之,如‘你爱我,我不爱你’之类。若两相悦,则歌毕辄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彼此互赠物以定情,订期相会”(赵翼:《箪曝杂记?边郡风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这种圩日会唱,至今在河池市及德保、靖西、巴马等县还盛行。但不是逢圩必唱,仅在节庆或农闲时节的圩日散场后,或入夜而相约对唱。有的在圩亭中,有的在街头或郊外。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参加者不只是年轻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好歌的中、老年人,他们往往是发现某地名歌手来赶圩之后,临时结伴邀之赛歌的。其情形也与古时的“春月趁圩唱歌”大不相同,规模也较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婚娶会唱壮族不仅“答歌为婚”,而且以唱歌贺婚。……至近代,此俗仍于乡间盛行。在柳城县,“遇有婚嫁,亲友亦尝登门聚歌通宵”。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在横县,“当新嫁娘出门时,男家的客郎和女家的送嫁姨,就互唱山歌,随行随唱,一直唱到村边。”“晚上,那边的送嫁姨和这边的客郎,开堂唱山歌,有的唱到夜半,有的唱到天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这种婚嫁歌唱,既是婚仪的组成部分,又是亲友庆贺的一种方式。在成礼当晚,人们便与女方的送嫁姨对唱,遂成喜庆歌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而在新婚之夜,人们之所以唱歌通宵达旦,又与旧时壮族的“不落夫家”婚俗有密切关系。送嫁娘一夜陪着新娘,次日清晨,又一起返回娘家,男家的陪郎歌手,还要唱歌送行。

三、竞赛性歌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这类歌圩,是以村寨间或歌手群体间的传统山歌赛会。时间一般是在节庆,或在特定的歌圩场上举行,有准备、有组织地按一定的俗规程序开展活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放球”、“还球”歌圩它是以一种特制的彩球为媒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村与村之间的山歌比赛活动。主要流行于广西邕宁县壮族聚居的新江、百济、良庆、吴圩、那陈、南晓等乡村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庙会赛歌这种赛歌活动,是在特定的庙会期间里举行。其特点是有组织,但无需预约,届时,歌手直接登场或临江隔岸即兴对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有男女对唱和村寨对唱两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广西贺县浮山庙歌圩,会期为农历五月十九日,俗称“点灯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唱“草歌”这是壮族妇女赛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忻城县城厢一带,多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于院子里坐在月光下组织对唱。所谓“草歌”,就是甲乙双方以一节节稻草为对歌胜负的标志而得名。[6]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广西田阳被认为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发祥地,敢壮山则是布洛陀文化圣山。根据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九是布洛陀的生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历史上的壮族群众从这一天开始到农历三月初九都会自发前往敢壮山祭奉,前来拜祭的壮族群众要唱山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田阳敢壮山歌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三月三歌圩也包含在其中。
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三月三歌圩活动以青年人为主体,又以唱歌为中心,并藉以开展社交,但同时还进行抛绣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统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仅是男女青年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广大民众满足他们求知、教育、审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凡壮族聚居地区均有歌圩的活动,广西共有640多个壮族歌圩点。壮族歌圩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它已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壮族歌圩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歌圩还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满足了壮族人民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概而言之,壮族歌圩的现代功能和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体娱乐陶冶性情壮族歌圩是集合壮族各种文化于一体的全民性的综合性文娱活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过去文体娱乐功能是歌圩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乡村里没有什么娱乐节目,歌圩唱山歌就成为人们最向往的娱乐活动。现在科技发展了,农村居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通过彩电、VCD等现代化电器观看到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娱乐节目。然而,人们更向往的还是带有本民族特色原汁原味的传统娱乐活动,人们自愿参与,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展活动,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过去的歌圩有抛绣球、抢花炮、舞龙、舞狮等活动,现代的歌圩还有民歌擂台赛、小品相声表演、球类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而且可以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信心,引导人们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例如,大化岩滩歌圩一个重要形式碰彩蛋就是如此,每到赶歌圩的时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带上染红的熟蛋在大桥上兴高采烈地寻找对手。过去,碰蛋是大化壮族青年择偶恋爱的主要方式。现在的碰蛋虽保持原来的风格,但更多的是为了娱乐,所以每年参与碰蛋的人数难以计数,营造出一派喜庆气氛。
人际交往协作共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十万中外宾客在南宁赶“三月三”歌圩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所致,过去壮族人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里,交通不便利,信息传播较为缓慢而分散。在这种地域环境中,人们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加上隔山隔水,相互来往甚少。人们一直都渴望能改变这种封闭的人际关系。约定俗成的壮族歌圩打破了这一封闭的局面。歌圩之日,方圆几十里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互相交流思想,互相传授知识经验。他们对歌、赛歌,自由的交往、畅谈,从中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歌圩这一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盛会,使人们自觉地在文化上产生共鸣,在情感上拉近了距离,使壮民族成员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着民族的腾飞而紧密团结在一起。歌圩的人际交往和协调关系功能,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商品荟萃活跃市场随着壮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多,商品交换也日趋繁荣,歌圩与集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歌圩本就是“歌”与“圩”的结合,“圩”在壮语中是集市之意。过去,人们对歌圩是向往且乐此不疲的,特别是在比较偏远的山村,人们更是把歌圩当作一种盛大的风俗活动来对待。因此,歌圩到来之前,人们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姑娘们买布料做新装、绣手帕、缝绣球、纳布鞋;小伙子们购置头巾、梳子、绒绳彩线等生活用品及其它装饰品;家长们则准备好蒸煮五色糯米饭、包粽粑、备好酒菜,以便来客时食用。圩集因而变得异常的热闹,商铺店肆栉比鳞次,出集的商品琳琅满目,从而呈现出活跃地方民族经济的价值。歌圩那一天,四乡邻里的各族兄弟姐妹也都来看热闹,顺便带上他们认为可以出售的土特产和其它商品,歌圩场面就显得更加庞大。商人更不会放过这“发财”的大好机会,从各地云集而来。因此我们认为集市贸易是借助歌圩活动进行的,歌圩也就此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它活跃了当地的城乡经济,丰富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壮族歌圩以其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其商品纽带和活跃市场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显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独特优势和价值。[8]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歌圩活动也逐渐减少。不少歌圩因为老歌手退出后没有中青年歌手参与和接班而消亡。应迅速采取措施,对这一古老民族风俗进行抢救和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壮族歌圩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使壮族歌圩重获新生,再次获得发展机遇。
邓圩壮族歌圩传承基地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邓圩娃娃爱唱壮歌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近日在南宁市横县云表镇邓圩歌圩挂牌成立。壮族歌圩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邓圩歌圩是南宁市为数不多的保留完好的原生态壮族歌圩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十九开始的歌圩节期间,四乡八里的壮族群众就会身着盛装,汇集在邓圩,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并举办麒麟舞、采茶戏等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因各种原因曾经销声匿迹的歌圩,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圩场消失、歌书散失、歌师失传等因素,歌圩数量大为减少。进入90年代后,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歌圩有加速衰落的趋势。扶持民间歌圩,鼓励山歌传习,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在邓圩歌圩成立了首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从孩子抓起,让老歌师每周两次到基地向在校学生、周边少年儿童传授壮族山歌以及对歌技巧,培养新一代歌手。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挂牌仪式当天,邓圩歌手为近至横县校椅镇、陶圩镇,远至贵港市、宾阳县、灵山县等地的歌迷,演唱了一首首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其中,一个16人童声合唱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用壮语演唱的山歌获得众人阵阵喝彩。在这个童声合唱团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年龄最小的歌手仅有3岁半,经过老歌师的教习,目前已经能够完整演唱250多字的壮族山歌。从他们身上,人们感到壮族山歌传承有望。[9]
新江壮族歌圩传承基地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在新江镇团阳小学挂牌
2012年3月16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在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团阳小学挂牌成立。该基地的挂牌成立,标志着邕宁区壮族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壮族歌圩是南宁市为数不多的保留完好的原生态歌圩之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其中,“嘹啰山歌”更是久唱不衰。每逢重要节假日,邕宁区四乡八里的壮族群众就会身着盛装汇集在新江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同时,该城区还经常举办八音演奏、采茶戏等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10]
城厢壮族歌圩传承基地
在挂牌仪式上,武鸣尼达妮合唱团演唱了两首壮族山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2012年3月2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三月三”歌圩传承基地在武鸣县城厢镇第三小学挂牌成立,这是继横县云表镇邓圩村、邕宁区新江镇之后南宁第三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传承基地的建立将有利于壮族山歌进校园等传承活动的开展,当地青少年将通过这些活动接触和学习壮族山歌。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当天的挂牌仪式现场,活跃在歌圩上的武鸣尼达妮合唱团演唱了《我是壮家小歌手》和《壮家达尼唱山歌》两首壮族山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尼达妮合唱团成立于2003年,200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儿童音乐节获金奖,2007年参加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盛典比赛获金奖,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2009年参加中宣部、文化部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中国原生态民歌大展演,同年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开幕式演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2011年应邀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盛典大赛获特等金奖。经过9年的打造,该团已成为武鸣县的一大文化品牌,每年至少都要在区内外进行10场演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11]

壮族歌圩除了田阳壮族歌圩规模较大外,尚有一些地方的壮族歌圩较为著名,简介如下:

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
简介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武鸣三月三歌圩 - 千人竹竿舞,场面甚壮观
武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市辖县,距南宁市区32公里,总人口65万,其中壮族人口约占80%,被誉为“中国壮乡”,是壮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壮乡武鸣有民众汇集唱歌、听山歌的习俗,歌圩在武鸣县比较普遍,其中最为热闹的要数“三月三”歌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山歌的内容也日益丰富,除了谈情说爱、农耕活动、天文地理、吉日庆典外,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时事政治等等都能成为武鸣壮族山歌的好素材。
历史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古书《武缘县图经》记载着武鸣壮乡歌圩的风情:“答歌之日,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下,数里之内,仕女如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歌圩盛景画面,跃然笔下。 武缘,即武鸣古称,秦时属象郡,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置武缘县。如上记载,武鸣歌圩,自古盛行。
内容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武鸣三月三歌圩
“武鸣山歌多又多,三天三夜唱不完”是当地一直流传的一句话。每年的“三月三”歌圩,对歌台都是人满为患,一些山歌爱好者要想在当天以歌会友,得看运气。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每年的“三月三”歌圩,武鸣县不仅专门设置一个主对歌台,还增设了10多个歌台,让赶歌圩的群众和游客尽情欢唱。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期间,还同时举办壮族体育竞技运动项目。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武鸣的民族体育竞技运动项目:六人板鞋接力赛、抛绣球比赛、滚铁环障碍接力赛、武术散打擂台赛、脚斗士比赛、民间传统斗鸡和斗牛比赛,也让游客近距离地感受了壮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独特魅力。
特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三月三"歌圩作为武鸣县壮族特色经贸与文化相结合相促进的壮民族文化品牌,推出了商品展销、经贸投资洽谈、新产品技术交流等活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继去年"三月三"歌圩经经贸活动获得丰收,实现签约项目29个,投资总额2.5亿元,贸易合同成交额9192.万元的基础上,年的歌圩期间,将举办淀粉、酒精产品及新技术产品交易洽谈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投资贸易洽谈活动,商品展销交易会等一系列经贸活动,届时将有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客商前来参加。
《廖江竹枝词》春风酿暖雨初过,春满田畴绿满坡;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武鸣三月三歌圩

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
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
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亮新装。
柔荑斜眼竹篮携,簇立瓜田细草畦;
入耳花歌行要答,莺喉试啭笑声低。
相牵相挽笑眉开,小步寻芳往复回;
特地勾留叉路侧,待看如玉少年来。
綦巾分队路纵横,衬贴春光是冶容;
秾李天桃相倚处,问谁经过不停踪。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这首描绘武鸣三月三歌圩盛况的竹枝词,为不曾在科举考场中高中的清末文人韦丰华所作,得以留在壮族文化史册上。100多年后,研究壮学的专家学者们,给他的历史评价是“壮族诗人”。[12]

大新歌圩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大新歌圩

大新各地历来盛行歌圩和歌会,歌圩或歌会俗称“陇洞”,下雷镇称之为“巷单”或“黄鸾”,福隆、昌明一带叫“陇惦”或“开惦”。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各村屯(有时几个村屯一起)圩场都各按历史沿袭农历日期和地点进行。有时,赶同一个歌圩点的人,少的三五百人,多的五六千人,场面非常热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同时,歌圩点内的每一农户在那天都会设宴招待来访的客人,不管认识或不认识,只要一进入家门,主人家都会热情招待,不会怠慢哪一位客人,因此常常会出现 “一个亲九个跟”现象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歌圩多在农暇时举行,日子与地点各不相同,今日为甲地歌圩,明日为乙地歌圩,挨次轮做,以轮尽各村为止。歌圩日,附近村屯的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各着新装聚集歌圩点,彼此午宴、尽情畅饮,互赠糕饼。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夕阳将下,他们便三五成群,并肩村头野外,或路旁、或村头、或树下,或小溪边,引吭高唱,对唱山歌,彼唱此和,其乐融融,待天黑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始各尽兴返家。

歌圩的对歌,一般从催情歌唱起,女问男答或男问女答,唱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深交歌、分别歌。许多歌手,虽没有文化,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但经验丰富,才思敏捷,出口成歌。说唱的山歌,比拟准确、形象、幽默、诙谐、生动,并常有生动的警句穿插其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如:“耳闻歌声心里跳,我唱不好也上场;鸡仔初啼音不亮,画眉学唱音不扬。”通过唱山歌,把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假、丑、恶受到抨击鞭挞,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真、善、美得到发扬光大,彼此之间增进了解,青年们会互递情爱。不少男女青年就是通过山歌对唱,互诉情怀,如果情投意合,会互赠手绢、毛巾等礼物,最后结下百年之盟。[13]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壮乡天籁·2011歌圩音乐节开幕会场
壮乡天籁·2011歌圩音乐节开幕歌圩音乐节从2007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届,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四届,2011年是第五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从2007年举办歌圩之日起,歌圩音乐节一直坚持四个板块:音乐盛典(主题音乐会、原生态音乐会、时尚音乐会);歌圩活动(歌王赛事、日常歌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歌圩文化论坛和旅游经贸活动。2011年歌圩音乐节,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社和平果县委、县政府等单位主办。2012年起,歌圩音乐节将升格为“中国东盟平果国际文化体育黄金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致力于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县,为“壮族歌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势;把平果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民族文化展示的中心,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一极。[14]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韦苏文等编著的:《千年流韵:中国壮族歌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壮学的逐步形成和八桂学派的兴盛,有关壮族山歌和歌圩的研究成果随之出现。壮学宗师兼八桂学派创始人黄现璠教授于1957年2月10日在《广西日报》发表的《谈壮歌》一文,当属这一时期的开山之作。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随后李金光的《引导歌圩向健康方向发展》(《广西日报》1957年3月28日),莎红等的《壮族民歌的形式》(1959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赵来的《壮族的歌圩》(1979年),陈学璞的《也谈歌圩》(1979年),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1981年),农学冠的《壮族歌圩源流》(1981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梁庭望的《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1982年),陈雨帆的《壮族“歌圩”和“歌会”的区别》(1983年),周作秋的《论壮族歌圩》(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编的《广西各地歌圩情况》(内部资料,1980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陆晓芹的《壮族歌圩的当代流变》(2003年),韦苏文等编著的:《千年流韵:中国壮族歌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陈一榕:《歌圩情结——广西大新县壮族歌圩调查》(2008年),农敏的《壮歌与歌圩》(2008年),黄玉果的《当代壮族歌圩:参与观察壮族歌圩——笃邦村歌圩》(2008年),吴德群的《壮族山歌文化研究综述》(2011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黄稀琳的《浅谈大新县壮族歌圩的山歌文化》(2011年),覃夏梅的《壮族歌圩文化与经济互动探究——以南宁市为例》(2011年)等专门论著相继问世。这其中尤以壮族学者潘其旭、韦苏文对壮族歌圩的研究较有成就。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