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河磨玉的记载和传说

 迷糊128 2013-05-22

 

与瓦沟仅一岭之隔的偏岭镇细玉沟,是一条长约五公里的狭长山谷,因出产细玉而得名“细玉沟”。细玉质地异常细腻、温润,性坚韧,硬度6.36—6.46度,微透明,多呈翠绿色,类翡翠,是玉中上品,当地人又称其为“老玉”,日本人还称其为“钢玉”。

民国17年(1928年)所修《岫岩县志》中载:“北区有村,名细玉沟者,沟心有小河一道,长约十余里,直通大河,夏天水涨后,村民沿河采玉,玉质外包石皮,内蕴精华,所谓石蕴玉者此类近似。质润而坚,其玉色白如猪脂、红似樱桃者为上,黄白色及蛋青色次之。上者夜能放光,冬暖夏凉,相传可避瘟疫。”“唯查此玉出产茫无根据,寻其河源,西连瓦沟,而瓦沟之玉刨自土中,细玉沟之玉,独因水冲而始露,窥其迹似亦可刨采而得,惜乎土人皆目为无根之玉,未有识其玉线者。”这段记述证明,人们早已发现了这种品质异常优良的“无根玉”、“石蕴玉”或称为“细玉”、“老玉”的玉种,并且已经很久远地形成了“沿河采玉”的生产活动。

细玉沟玉长久被人们视为“无根之玉”,因此细玉沟向无采场,人们习惯沿河采玉,并称作“采河磨”,采出来外包石皮,内藏美玉的玉称为“河磨玉”,亦即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称的“千年璞”。采河磨玉多在夏季河水暴涨后进行。民国17年(1928年)夏,细玉沟一带连降暴雨,雨过天晴,河水忽闪闪泛光,村民纷纷下河沿泛光处采玉,竟获河磨玉上万斤,悉被杭州客商购去。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在下水采河磨的同时,还不时在河两边的谷地、砂砾及山表层获得外包石皮、但已呈风化不及河磨外表那样光滑的“石包玉”。从20世纪80年代起,细玉沟一带长时期鲜见的河磨玉、石包玉突然增多。1983年,一谢姓农民在自家院内打井,挖至2米深时,发现两块老玉,大者重约4吨,小者500余公斤。农民刘景安在刨地时也掘出一块价值千余元的老玉。1987年夏,一农民在河中洗澡,突然触到一块细腻光滑的石头,捞出后竟是一块近50公斤重的晶莹碧玉。20世纪90年代初在修建海岫铁路偏岭段施工中,也不时有河磨玉和石包玉被掘出。偏岭金矿的采金船在河床中淘金作业,经常捞出大小不等的河磨玉、石包玉,金矿矿部的院子里曾一度河磨玉堆积成山。由此,而在当地掀起了一股采捞河磨玉、石包玉的热潮。有的农民甚至为此挖开庭院、推倒房屋、拆开院墙,进行采玉。随着岫岩玉知名度的大增,市场的扩大和资源的减少,河磨玉、石包玉的价格也一再上扬。

为了寻找这种长期以来被视为“无根之玉”的“根”,民国8年(1919年),营口人吴乐山创立的“大岭矿业公司”在细玉沟严家岗玉石砬子一带挖掘坑口,因未发现矿体而作罢。1935年,侵华日人石光宪一也曾一度沿河寻找矿脉,但也无甚收效而中止。1973年,偏岭乡组织人力沿日伪时期的老坑向纵深挖掘,发现一处古玉坑遗迹,结果在此处找到一处新矿脉,所得尽为良玉,从此细玉沟原生矿床的细玉得到开采。河磨玉、石包玉自古以来就被当地群众随采随卖,其产量无法估算。细玉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原生矿床并进行开采后,年均产量30—50吨,最高时达100余吨。

“河磨玉”产自细玉沟村,而这个以玉命名的小村庄正是岫岩河磨玉的唯一产地。《岫岩县志》曾记载:北区有村,名细玉沟者,沟心有小河一道,长沟十余里,直通大河,夏令水涨后,村民沿河采玉,玉质外包石皮,内蕴精华,质润而坚,夜能放光,冬暖夏凉,相传可避瘟疫……这段记载说明,人们早已发现了这种品质优良的“细玉”、或称“老玉”、“无根玉”,细玉沟也正由此得名。而当地人们习惯沿河采玉,且矿石是被洪水冲至河谷沉淀而成,这里的玉石也称“河磨玉”。
 
据相关史料考证,岫岩河磨玉是迄今我国最早开采和利用的玉种。早在旧石器晚期,岫岩、海城地域的原始居民便以偏岭细玉沟的河磨玉制作砍斫器。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曾出土距今1.2万年前的3件砍斫器,即为岫岩软玉;而在迄今4000-8000年前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和环绕岫岩玉产地的辽东玉文化区等古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岫岩玉制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岫岩河磨玉打制。
 
在偏岭镇细玉沟村,有关人士见到了文献记载“沟心有小河一道”的那条小河,小河位于细玉沟村村中公路的旁边,河宽不到10米。当年“河磨玉王”出土的那户农家距河只有10米左右。如今因为久无人居,这里只剩破败的茅草房。而在村中发现,村里的60余户人家,几乎家家都以挖玉为生,很多人家的屋里墙外都堆着块头不小的未经雕磨的河磨玉石,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河磨玉俨然是这些农户的家中寻常物。听村民说,这里时常能挖到重达数吨的河磨玉石,只是其质地很难与那块硕大的“河磨玉王”媲美。随着河磨玉的身价看涨,近年来,前来细玉沟村寻玉的人也越来越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