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

 hjmhjmhjmm 2013-05-22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译文]  我看青山的姿态那样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吧。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贺新郎》

注:

1、《贺新郎》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2、注释:

“邑”:指铅山县。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此“邑中园亭”,当指作者游历过的境内亭园。

“仆”,自称。

“停云”:停云堂,在期思山上。稼轩慕渊明,渊明有《停云》诗四章,其序云:“停云,思亲友也。”稼轩意在套用其旨,抒发对亲友的怀念。

“甚矣吾率矣”:用典出自于〖论语-述而-第七〗: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甚矣:到极点了。甚:极。不复:不再。周公:姓姬,名旦,鲁国的始祖。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孔子崇拜的圣人。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两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问何物能令公喜: 经查考是源于〖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温峤-郗鉴(子愔/愔子超/愔弟昙/鉴叔父隆)〗: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待。超亦深自结纳。时王珣为温主簿,亦为温所重。府中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超髯,珣短故也。寻除散骑侍郎。时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劲悍,温恆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用了唐太宗和魏征的典故,据〖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载: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徵、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妩媚:姿态美好可爱。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这里的用典还是陶公的停云诗: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停云霭霭,时雨蒙蒙。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 

靡从。 

江左沉酣求名者:经查,系出自苏东坡的和陶之作,〖和陶饮酒二十首〗之其一: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身如受风竹,掩冉从叶惊。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江左,晋室南渡后,东晋及南朝相继建都金陵,统辖江左一带。 

岂识浊醪妙理:此处用典见杜工部〖晦日寻崔戢李封〗: 

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敞裘。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 

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由。 

杖藜复恣意,免值公与侯。晚定崔李交,会心真罕俦。 

每过得酒倾,二宅可淹留。喜结仁里欢,况因令节求。 

李生园欲荒,旧竹颇修修。引客看扫除,随时成献酬。 

崔侯初筵色,已畏空尊愁。未知天下士,至性有此不? 

草牙既青出,蜂声亦暖游。思见农器陈,何当甲兵休? 

上古葛天氏,不贻黄屋忧。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 

威凤高其翔,长鲸吞九洲。地轴为之翻,百川皆乱流。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

回首叫云飞风起: 见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打了胜仗以后在回军途中,回到了故乡沛县,宴请同族邻舍酒醉之后击筑而唱,且慷慨起舞,伤怀泣下(〖汉书-高帝纪〗)。唐李善解释:“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刘邦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语出〖南史-张融传〗:在晋时,挣脱名教而独树一帜的玄学第一次倡导个体人格,重个性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战国时期士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以社会作为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古文经的繁琐、今文经的荒诞、道教的仙气、佛学的轮回,跟着现实的事功一起,为玄学所剔除,从中抽绎出来的,是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清谈名家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张融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体现出魏晋时人张扬的个性。 

再多说几句, 由张融起始的“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的狂傲心态,在后世尚有若干击节者,清唐贷有云:“凡临旧画,须细阅古人名迹,先看山之气势,次究格法,以用意古雅、笔精墨妙者为尚也。而临旧之法,虽摹古人之邱壑梗概,亦必追求其神韵之精粹,不可只求形似。诚从古画中多临多记,饮食寝处与之为一,自然神韵浑化,使蹊径幽深,林木荫郁。古人之画皆成我之画,有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之叹矣。故临古总要体裁中度,用古人之规矩格法,不用古人之邱壑蹊径。廖曰:“落笔要旧,景界要新”。何患不脱古人窠臼也!”而张潮也在〖幽梦影〗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虞卿以穷愁著书,今皆不传。不知书中果作何语?我不见古人,安得不恨!”但张融典故用的最爽利的,还是在稼轩词中……

知我者,二三子:孔子《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3、译文1:

唉,我已经太老了!我平生的好友都相继离我而去,现在没有几个了!我已经白发苍苍,对人世间的种种际遇都能一笑了之了。现在,还有什么能够引起我的欢喜?也许只有这青山吧。我看青山,妩媚而多姿,料想青山看我,也会是同样的感觉。我的情怀,青山的风貌,两者是大致相似的啊!

我在东窗下饮酒,又思念着朋友,料想陶渊明当年写就《停云》诗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心情吧。古时南朝那些用狂饮来故作风雅,求取功名的人,又怎知这饮酒的妙处呢?我如今不恨自己见不到古时那些贤者,而是恨他们见不到我的疏狂豪放之态。当世能理解我的,也只有寥寥几个人了!

译文2:

唉,我衰老得太厉害了!令人惆怅惋惜的是一生中交往的朋友已七零八落,如今还能剩下几个知己?时光飞逝,岁月蹉跎,空留下垂地三千丈的白发。历经风雨沧桑,对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业已了然于胸,只能付之一笑了。请问: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你耿耿于怀,喜不自禁呢?要让我来看,还是那青山的姿态妩媚可爱,令人心旷神怡,料想青山看我也是这样的悠闲自得、风流潇洒吧。这是因为,我与山的性情与面貌大概也差不了多少。

一个人坐在东窗下举杯独酌,不时还搔搔满头白发,不禁思亲念友,感慨万千。可以想见,当年陶渊明作《停云》诗,触景生情、一挥而就的情景,也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吧。江南那帮沉醉于追名求利、贪享荣华富贵的人,怎么能够体会到这浊酒神奇而美妙的作用呢?我乘着酒兴回头长啸,似乎云也起来云也飞,气冲宵汉。我并不怨恨生不逢时,无缘看到古人的神韵豪气,相反,倒有点怪怨古人早已谢世,没法看到我今日的豪放之举。在现在这个社会里,能理解我的人,也就只有两三个至交罢了。

4、 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历城)人。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绝不足以做辛弃疾的人生履历。我个人以为,在中国古代众多诗家学者中,他的一生最为轰轰烈烈。从小生活在金兵占领区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国耻的教育,也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会苦难。他痛恨战争,却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参战来寻求民族争端的解决。身形魁伟的他在战场上骁勇披靡,却受到了小人的排挤,不得重用。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就像当年的放翁一样,有志不能伸。幸而,辛弃疾不是个只晓冲锋陷阵的武夫,上天剥夺了他成就功业的机会,却开辟了另一个天地任他挥洒。手握巨笔的他照样呼风唤雨,涂抹人生。 

5、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读者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6、提起辛词,似乎总有“掉书袋”的嫌疑。其实,那也需要有“书袋”可掉,这正体现了幼安学识广博,且能融会贯通,因此才能驾驭众多生僻的典故。而且,这一评价并不能涵盖他的所有作品。比如他的《清平乐》,一派田园风光,其意趣之妙已超过陶潜,颇近天真了。所以说,稼轩词不拘一格,绝不至为典故所囿。前文所引的《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辛弃疾与生俱来的卓绝文笔。

“甚矣吾衰矣!”若单看这几个字,则不免以为是老者意气衰竭之言,以此做为全词开头,似乎下文要一叹到底了。可是,这是辛弃疾的风格吗?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岂能出此绝望之语?下面几句话给出了原因。“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原来如此,作者感叹的不是自己的日渐老去,而是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为何缺少共饮的知己,只因自己太过激烈,活得太认真,对朋友难免苛求。也正因如此,自己处处受到压制,甚至不得驰骋疆场,报国建功,难道这样错了吗?作者在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审视和盘诘。仔细读来,这种悲观是诗人的悲观,这种寂寞却是英雄的寂寞。壮士暮年,想起早年怀才不遇的处境,不能不扼腕叹息,悲从中来。可是,再多的心事也已成过往,人生数十载匆匆若梦,历史已不可能再改写。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诗人给了我们答案:“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前半生的缺憾已无法弥补,只能无可奈何任白发空垂,愁思暗悬。事实已是如此,陪上再多的心酸也无济于事,又何必对此做过多无谓的祭奠呢?倒不如“一笑人间万事”。这是诗人自解之语,我们读后却更觉其苦,若痛苦和微笑真的近如咫尺,诗人经年不散的愁绪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这个自我安慰并不成功,诗人自己也非常清楚,“问何物、能令公喜?”失去了“壮岁荆旗拥万夫”的年轻气盛,失去了“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征战年华,还有什么能让作者感到由衷的快乐?恐怕不可能了罢,作者也在思索着。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替代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是本词的一个名句。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脱,答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

“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既然沙场点兵的梦想已成泡影,那么,干脆安心于另一种生活吧。像陶渊明一样,饮酒赏菊,悠然超逸,不知不觉中便已意至诗成,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惬意。想至此,诗人似已摆脱功名拘束。回想前半生的愤懑,恰似那些“江左沉酣求名者”,只顾皓首穷兵,豪气干云,岂不知自己并未悟到真正的人生境界。不饮“浊醪”,何知“妙理”?诗文到这里已是另一重天地,作者似已微醉,醉得超然洒脱,醉得与生俱来的豪雄之气冲溢而出,“回首叫、云飞风起。”多么轻松的一笔,却也写出了无比豁达的心胸。由这一句起诗的意境大为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转为沉静,再转为高蹈的灵魂历险,从此,再不受凡俗的羁绊和诱惑。我行我路,我写我心,便似庄子所说的大自由状态。此时,作者思绪纷飞,翩然不绝。兴之所至,喊出这样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狂得至极,但也狂得有理,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诗人写出这句话便似水到渠成。更何况,这句话才更接近辛弃疾的性格。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这并非小看古人,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于万一。黄庭坚在〈〈定风波〉〉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相比之下,山谷诗中更多的是对古人的追慕,而稼轩则多了一份对自我的肯定。二者皆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妙品。写出这样的感受,诗人的心情已平复了很多,“交游零落”之惆怅顿减,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够了。既然自己把一切看透,曲高和寡又有什么可在乎的呢?寂寞只是人生际遇的一种,若能及时自我开解,也就无所谓寂寞了。

本词格高气盛,体悟深刻又用语清疏,满腔郁愤化若无痕,又字字深入人心,读完全词,这种感受殊为强烈。作为一个性情耿介的英雄,辛弃疾写诗也气魄非凡,并且毫不做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已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境界。读过辛诗全集的读者,当知我此言不虚。

7、“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8、一厢情愿的偏执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国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有一句词可以很好地解释它的心理基础,那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单相思其实是一种投射,就是把属于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想的和自己一样。而它发生的深层心理动机在于人类天性中固有的对被爱的需要。所谓被爱就是自我价值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

9、在散文世界里,游记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品种,古人曾经喜欢留墨于此,今人依旧愿意在此留墨。不过同样是写游记,今人较之古人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这难度固然来自现代声像传媒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几乎是密不透风的覆盖与裹挟,以及由此造成的观赏效果的解构与脱魅;但它同时更与现代人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生态密切相关——物质的壅塞、欲望的遮蔽、生存的挤压以及历史与文化的重重负荷,使得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在大自然面前,已经无法像古人那样,保持一种物我双会、“天人合一”的浪漫境界,一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审美情怀。在这种情况下,让精彩游记不断涌现便近乎一种奢求;相反,记游篇章大面积的庸常化和类同化,倒成了可以预料也可以理解的事情。

10、济南古来名士多。生于历城的辛弃疾堪称人杰。大明湖南岸,玉函桥尽头,散落着几处饱蘸历史记忆而修葺一新的旧式院落,那便是辛佳轩祠堂了。初冬,落日镕金,寒霭沾衣。匆匆步履敲击着空荡的庭院,这里,只有朱门、老槐、落叶、斜阳和一个人的足音。

祠堂典型老济南格调,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两尊石狮雄踞大门左右,匾额“辛佳轩纪念祠”出自老帅陈毅之手。祠堂通体一以贯之着大红门厅和黑色牌匾楹柱,衬托出悲烈之气。第一进院里,一株上了点岁数的槐树,垂下几枝绿叶掩住了孤独的寿山石一角。隔着厚重的朱门一层层望进去,愈觉冬日小院之特有的静谧的苍凉。二进门厅挂有马公愚先生题写的楹联:

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

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

琢磨少许粗会其意:这不是辛弃疾站在镇江北固山头北望神州、剑指长安,发出白发空垂三千丈之慨叹吗?第三进便是辛弃疾纪念祠的正厅了。里面摆放稼轩古铜色塑像一尊,四周墙壁陈列名人字画之摹本若干。抱柱上书郭沫若50年代末题:

铁板铜瑟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上联尽扬稼轩步东坡之韵,犹唱大江东去之气。下联更张稼轩力陈《美芹十论》与《九议》,以图北定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之志。

实际,稼轩与东坡虽同被归为宋代“豪放”词人之列,但仔细品味,两者的“豪放”尚存差异。东坡乃“诗人中的英雄”,稼轩则为“英雄中的诗人”。读东坡词,似觉其内心总体上是宁静平缓的。即便“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当诗人之狂。笔底波澜,高远而清旷。读稼轩词,则不能不被他那起伏跌宕的心潮所推波助澜了。狂则云飞风起、空前绝后、舍我者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生子当如孙仲谋”。真可谓“狂”到了极致。静则青旗沽酒、东篱自醉。“稻花香里话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好一派田园心情。当然,也偶有“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般的消极自嘲。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愤与悲壮,乃稼轩词的主流,是他超越一般文人纯粹纸上风云的最具震撼力之处。“壮岁旌旗拥万夫”。想当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泰山举兵、聚义抗金,以50人之精锐于万人军中将叛首横在马上,一路飞奔江南,此等豪迈谁人堪敌!但后半生的辛弃疾基本上到大后方搞建设去了,上奏朝廷的洋洋万言的抗金对策,也只被当做“种树之书”扔进了后花园。于是,辛弃疾有一个积郁一生的心结。那就是举头西北浮云,醉里挑灯看剑,长叹英雄无觅之欲罢不能。一段心路,一块心垒,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词人。

当历史的烟云趋于淡定,诗人里的英雄难觅,英雄里的诗人就更难觅了。诗与英雄不再共生。离开了英雄和英雄主义,诗最终消解为一堆口水和“羊羔体”的横撇竖捺。

走出稼轩纪念祠,夕阳已尽,月上树梢,大明湖弥漫着一层薄薄的寒烟,渐行渐远。

11、故事说:苏轼与老和尚佛印一日坐在一起参禅过后,苏轼有心开开老和尚的心,于是就问佛印:你看我在你眼里是什么?

老和尚和言悦色道:你在我眼里是一尊佛.苏轼笑了笑答:你知道你在我心里是什么吗?就像一堆臭屎.说完苏轼大笑,以为赚了便宜.和尚笑而不答.

回家后苏轼将此事说与苏小妹,小妹听后笑道:其实你心里想到什么,眼里就会看到什么.老和尚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就是一尊佛,而你呀,眼里只有一堆屎,心里也只有一堆屎呀.苏轼听后很

想来大概这就是佛由心生吧.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永无止境。

12、即便危机四伏,在全球范围召开的“低碳大会”,还是没有吵出个最终结果。谁也不愿放弃舒适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是以掠夺性发展为代价。

我们挤在同一条船上,空间有限,风大浪急,灾难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看清自然之强大与人力之脆弱,一不小心就面临颠覆。不是要退回刀耕火种的年代,时代发展到今天,文明的巨大进步,理应引导我们在使用的同时去敬畏,去保护。古人有诗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青山虽不能言,但青山所见之人,如果毫不顾惜把它弄脏了,砍秃了,挖平了,在它眼中,如此之人,无论如何都妩媚不起来了吧。

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是不容肆意挑战的,不是神灵,是自然法则。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我又当如何。

写到这里想起一句话: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

13、古往今来,大凡名士都有过旅行经历,各种长长短短的旅行增加了行者对风土人情的了解,深化了亲历山水的感性认识,从而开阔了眼界,纯净了性情,升华了人格。中国古代士人尤其讲究山水之乐,强调天人合一,憧憬在自然山水中拥抱梦想。宋代画家郭熙曾经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这样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对于古人而言,山水犹如过滤器,荡涤平庸、粗糙和躁动,留下深沉、诗意与澄净。长风万里,日月经天,晨钟暮鼓,春花秋月,面对自然的伟岸壮丽怎能不油然而生江河万古的感慨,又怎能不为现实的蝇营狗苟而抱愧满怀呢?山水也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荒烟蔓草的世态人情就在书的褶皱里水一样蔓延。屈原、司马迁、李白、徐霞客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认真地参读过这部书,既饱览风土人情,又熟稔轶闻趣事;既历练了人生,又催生了诗情。有体察世情民生的经历,才有《天问》、《史记》的悲悯情怀,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些读来齿颊留香的诗篇,无不是作者将游山历水的感悟诉诸文字的结晶。古人是懂得山水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皆是诗词,皆是感悟,皆是会颦会笑的可以交谈的挚爱亲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互的欣赏和熟稔竟如知己,唯其如此,山水才会回馈不朽的文字和“澄江净如练”般的境界与情怀。故此,古人的游历,一不会所到之处皆以车代步(包括缆车),二是断断不肯将自己的大名和“到此一游”签在一起。

14、“文章是岸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是清代张潮说的。观赏中国的山水画卷,笔墨挥洒间,层叠之青木,潋滟之绿波,芳草萋萋,绿树栩栩,烟岚缭绕,云霞灿烂,淙淙泉声,习习松风,半山小舍,忽闻人声……哪能不是文章?如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苏东坡,“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15、今夏。毕业季。

愿。成夏花。

最近独爱一句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以,对于你们,我是如此这般疼惜。料想所有人对我,也该是如此。当年辛弃疾写下这首词,有寄情于山水之说。如今我借来用,却也是有寄情于回忆之意。总令人心坎泛疼的回忆,在涅槃中以它那高傲的姿态制造出无数个流光溢彩,镌刻铭记。总让我流连忘返,然后沉沦,深陷,不得自拔。 缱绻千转百般流年,纵使年少笑靥如花。金缕丝钩陌上花开,蹁跹光阴消逝如颜。

16、怎么样去到大美不言的自然之中发现自己的内心呢?我想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在一个选择最丰富的时代,但相对之下,个人也许来到了一个最为贫瘠的时代。选择是世界的,摆在那里的,但是我们自己选择了什么呢?古人可能看一看明月就能够举杯相邀,对饮三人;看一座青山,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深情是可以融合的。也许看一看明月常照古今时,古人赏月时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会让我们觉得人在宇宙中是有依托的。

中国的古人能做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今天是贫瘠了还是丰富了呢?所以我想,今天在这样一个地方让我们以琴声作为理由去看到更多的大美不言,去悟到更多的四时明法。不要认为人的物质已经丰富到让我们足以狂妄、足以蔑视规则;不要让我们相信熬夜以后有美容品、有滋养就可以颠倒事实,人还没有狂妄到这个地步,因为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四样东西是大大——天大、地大、道大、人大,这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许道法自然是一个亘古的道理,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一会儿有阳光、一会有清风,悠悠的鸟鸣声音,这一切告诉我们什么叫做道法自然。

人是不能违背自己的,人只能去融合。比如说一座武当涵养了多少人的心灵,进入到这里来你会感觉是一种融入,是一种自然对人生命的提携,是一种成全。中国人的概念不会狂妄到这样,大家看看现在,只要是人类登上了某一座山峰,大标题是“人类又征服了多少多少的高度”,中国古人是不讲征服自然的,自然是我们的根、自然是世界的母亲,什么是道?是可以为天地母的,所以我们怎么能够和大道去违背和抗衡呢?所以我想在自然中听琴,让我们的心更多了很多温柔的感恩,其实另一方面也多了人的自信。

当人与一切剥离的时候,与人剥离、与青山碧水剥离、与宇宙自然剥离、与春花秋月剥离……你觉得你会强大吗?当你置疑一切、对立一切的时候,恰恰是这个生命最为苍凉的时刻,我们还没有说借助品牌和豪宅香车足以让我们跟这一切剥离。还是回来吧!在这样一个豪奢的时代回到自然,在这个地方能够唤醒我们心里的温柔,完成这样的融合,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琴侠,能够让你自己的心在琴弦里去柔软的悲鸣,同时又有那种侠客的豪迈。一个人细腻要细腻到极其的柔软,不柔软无法感知世界的真情;一个人浩荡要浩荡到阔达豪迈,不豪迈无以穿越世间的坎坷。

17、生活总是在平淡中度过,性情一点点的被世俗所蚕食,面对这个浮华的世界,再无法升起太多豪情壮志、太多诗情画意。想一想把酒临风,指点江山的少年性情,想一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的知己之心,想一想二十年湖海常为客,都付与风吹梦杳,今日重逢深院里,一种温存尤昔,添多少周旋形迹的儿女情长。我到底在尘世中寻找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