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振飞:不被淮安认可的吴中名贤

 苏迷 2013-05-24

路振飞:不被淮安认可的吴中名贤

   路振飞奋战沙场(选自《吴中名贤图传》一书)

  □何大明

  沧浪亭是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已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园内建有一座“五百名贤祠”,纪念从春秋至清代与苏州有关的历代名贤,共594人。这些名贤以平雕石刻像嵌于墙上。每幅画像下,有传赞四句。其中,明代路振飞的传赞是:“尚友文正,媲美文襄,力除五弊,颂声四扬。”但是,他镇压过农民起义军的历史,苏州地方史料却没有提及。但瑕不掩瑜,路振飞还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吴中名贤。

  抵制阉党魏忠贤

  路振飞(1580-1649年),字见白,号皓月,明代河北广平府曲周人。他从小聪明好学,熟读四书五经。读诗过目不忘,被誉为神童。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被授予泾阳县令,从此步入仕途。天启年间,皇帝昏庸,社会动荡,是奸臣当道的黑暗年代。当时,重权在握的魏忠贤,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地方媚官争宠于魏忠贤,竞相为其建造生祠。性情耿介、刚正不阿的路振飞,对此坚决反对。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居然如此胆大包天,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称王称霸的魏忠贤,当然千方百计寻机报复。有人劝他避避风头,也有人劝他讨饶认错。但一身正气的路振飞坚决不从。不久,魏忠贤事发当死,路振飞才幸免遇难逃过一劫。

  陈言十弊惩贪官

  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路振飞授官四川道御史。当时,尽管魏忠贤已死,但朝廷依然奸臣当道。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的路振飞,针对当时社会上日益猖獗的流弊,毅然冒死上书朝廷,力陈革除“时事十弊”。其中,“务苛细而忘政体”、“丧廉耻而坏官方”、“民愈穷而贼愈亟”、“知显患而忘隐忧”、“有诏旨而无奉行”,条条切中明末政体的要害。与此同时,他还指名道姓提出弹劾贪官的名单。比如,宜兴的乌程、巴县的三名相国,以及山东的两个巡抚等。这些,都是他人敢怒不敢言的。甚至,路振飞还公然提出要弹劾权倾一时的温体仁。崇祯六年(1633年),路振飞巡按福建,仍然一身正气。百姓向他揭发当地的贪官。他查明真相后,怒不可遏,亲手把贪官拉到牢房里去。消息传来,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在位期间,时有海盗刘香勾结倭寇,狼狈为奸登陆沿海烧杀抢掠。路振飞亲率将士,多次击退敌寇的进犯,保护了地方平安。
  崇祯八年(1635年)夏天,路振飞巡抚苏松,清除“输布、收银、粮食、税收”四大流弊,解除了苏南地区百姓的困苦。苏州百姓更是把他比作包青天,称赞路振飞“生灵惟公是赖”。当时,常熟名士钱谦益、瞿式耜受奸臣张汉儒诽谤,路振飞仗义执言为之辩护,从而得罪了温体仁。温体仁借机罗列路振飞的罪名,向朝廷状告。崇祯皇帝听信谗言,将路振飞贬为河南按察司检校,后又遭贬回原籍。

  巡抚淮扬射义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明末政权,朝中无人,再次起用忠心耿耿的路振飞,总督漕运,巡抚淮扬。作为全国重要产粮区的淮扬,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淮安地方文献《淮安乡土》记载:当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淮扬地区。为了保住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路振飞和手下的副将王燮,招集地方的散兵游勇,组织起一支力量可观的地方武装———义勇军,专门对抗李自成的起义军。路振飞规定:每家至少出一人,一坊组成一社,由社长、副社长统领操练。河北、下关两坊各有三四千人。淮安的土豪劣绅纷纷脱下儒服换上戎装,成为各级义勇军的大小头目。农村的豪绅还建起围寨,著名的有石塘、车桥、钦工、季桥等处。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走投无路,吊死在一棵槐树上,大明皇朝就此结束。四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董学礼部占领宿迁,武愫部到达沛县。农民起义军与路振飞率领的义勇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董学礼派人送书信给王燮,劝其投降。王燮下令部下将送信者用乱箭射死。不久,已投降起义军的河南佥事吕弼周,在起义军士兵王富、胡来贺、李魁春的护送下,再次前来劝降。路振飞和王燮将胡来贺、李魁春捆绑后投河淹死。接着,两人又残暴地下令把吕弼周、王富赤裸裸地捆绑在运河西的柱子上,指令善射士兵五人一组,每人射吕、王各三箭。射中者赏给银牌,一直射了三四个小时。一分为二,作为明代的政府官员,出于“忠君”思想,路振飞对抗农民起义军的行为情有可原,但如此残忍虐待俘虏,就显得不仁不义了。这是他光辉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无家可归寓东山

  崇祯皇帝自缢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起了偏安一隅的南明临时政权。北京被清军攻占后南下淮扬。路振飞杀死前来接任的官吏,带了印绶前往南京投奔福王。当时,南明小朝廷被马士英专权,左右国家大事。对于路振飞,马士英一直怀恨在心,常常找借口扼制,欲罢免其职,用自己的亲信田仰来取代。终于,机会来了。路振飞在淮扬任职时,手下有一个漕运官名朱国弼。他闻听国事有变后,借口进京保国,准备趁乱夹带军饷南逃。当时,路振飞严词与朱国弼争辩。朱国弼趁其不备南逃后,害怕对方揭露其谎言,就倒打一耙,反诬路振飞擅自抛弃两淮,侵饷南逃。
  马士英得知密告大喜,就精心策划罪名,准备派人去拘捕。不料情况突变,尚未来得及派人拘捕,南京小朝廷已失守。雪上加霜,当时路振飞正逢母亲去世。奔丧后,无家可归的路振飞便一路南下,流寓至太湖东山。他在《复黄河总书》中记述:“百口嗷嗷,四望蹙蹙,欲觅居行,未得其所。”并且表白:虽然“效范大夫归湖村”,但仍心系“天下之安危”。路振飞将自身的冤屈是非置之度外,表明了誓死效忠明王朝的决心。

  抗倭击寇杀湖匪

  路振飞流寓东山期间,觉得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并且民风淳朴。于是,他产生了终老于此的想法。他曾经对好友席本桢言:“若是身亡,虽远隔万里,亦必埋诸东山。”于是,他先选择墓地,将其母安葬于东山莫厘峰之法海坞。
  明清交替之际,东山常常遭遇匪患。其中,明末败将卞胜、黄蜚沦为湖匪后,多次前来骚扰,抢劫财物霸占民女。忍无可忍,路振飞和席本桢招募三百余乡勇,打造兵器,日夜操练武艺,建起一支颇具实力的民间地方武装。与众不同,这支军队配备的旌旗和战鼓,格外醒目,为东山举办“猛将会”所用。交战前,卞胜率领的湖匪气势汹汹来到山脚下,只见山上旌旗遍野,刀枪林立,战鼓喧天,似乎有重兵把守。湖匪胆战心惊,不敢轻举妄动。观察一阵子后,不甘心退去的湖匪悍然发动进攻。在路振飞的精心指挥下,居高临下的三百乡勇利用有利地形,奋起抵抗。一时间,土炮轰鸣,长矛见血,闪着寒光的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这时老天帮忙,狂风大作,匪船被掀翻多艘。这一仗东山乡勇军大获全胜,杀死杀伤湖匪多人,擒获的两名匪首被斩首于湖口示众。
  葑山荷花荡,为著名的赏荷胜地。“东山十景”中,“葑山芰荷”脍炙人口。在“东山八景”中,“葑山荷舫”同样闻名遐迩。明代王宠《荷花荡绝句》歌咏:“荷花荡里采莲归,九龙山头暮霭微。轻身倚楫下前浦,花气人香逐浪飞。”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当地百姓常常来葑山(龙头山)消暑纳凉,聚会赏荷。当时,除了本地湖匪,还有日本倭寇也常来骚扰。有一年赏荷时节,倭寇出动大批船只包围东山,发誓与路振飞决一死战。路振飞将军站立山头,远望十里荷花荡,突然心生一计。第二天早晨,但见云雾弥漫的荷花荡内,隐约可见几百条战船上,旌旗猎猎。刀枪林立中,每条战船上都站立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一阵炮鼓齐鸣后,众多战船编队从荷花荡浩浩荡荡出发。一看形势不好,吓慌的倭寇调转船头就逃。过后很长时间,倭寇都不敢进犯。其实,这是路振飞巧摆的“空船计”。船上的将军,大多是披上战袍的稻草人。山道上的士兵,大多是赏荷的百姓。从此,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赏荷,又增添了荷舫争流的内容。“葑山荷舫”习俗由此而来。

  追随唐王表忠心

  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破南京,明唐王朱聿键自立于福州,企图收复失去的江山,恢复大明王朝。面对困境的唐王,急需精忠报国的大臣来辅佐。于是,他决定再次起用路振飞。路振飞得此恩宠,感激涕零,立刻携带季子至福州拜见。唐王委以重任,封他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并且亲解身上玉带赐予。路振飞感激之余,趁机进言规劝唐王:要有爱民之心,施爱民之政,要有听言之明,收听言之效,不能喜怒轻发,号令屡更……忠言刺耳,唐王听后有些不悦:不必多言,朕自会处理。
  路振飞上任仅两个多月,清军即追踪而来,攻破军事要塞仙霞关。唐王败走汀州,狼狈不堪。路振飞因为有事,未能及时跟随。至汀州被占,路振飞率领部队坐战船至广州。第二年,赴永明王召唤,路振飞在顺德陈村途中不幸得病。四月二十二日,路振飞病危时口占遗嘱,授其季子曰:“余生为明臣,死为明鬼,一点忠贞,还之天地。”言毕,安详合上双眼。唐王获悉此事,非常感动,赠其“左柱国太傅”,谥“文贞”。世人感其恩,以“清正方刚”四字和“烛奸指妄、不党不阿”八字称赞。

  葬身东山建祠堂

  路振飞去世后,其季子将他和妻子王氏合葬于东山莫厘峰下法海坞路振飞母亲的墓旁。每年清明节期间,当地百姓自发前来祭扫。清代诗人吴庄写有《路公墓》一诗歌咏:“落日荒烟过哀客,万人留葬广平来。五湖不籍公屏障,多少山林付劫灰。”
  路振飞生前常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特别喜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居住东山时,经常去葑山(龙头山)赏荷。因为路振飞保卫东山有功,清代道光年间,应当地百姓的强烈要求,由官府主持,将葑山寺余屋改建为“路文贞公祠”。祠内立有路振飞石像,并且陆续设置碑刻五块:清道光十七年《重修葑山路文贞公祠记》、同治七年《重修路文贞公祠墓记》、光绪五年《明路文贞公传》、光绪七年《东山龙头山路振飞后裔记事》,以及《修明路文贞公墓道记》。历代文人骚客来祠堂祭扫,多有歌咏。清代吴庄《路公祠》记载:“抗攘干戈记,江淮任独担。回天诚力尽,浮海岂心甘?遗像瞻风望,孤忠播美谈。文孙看鹊起,彩笔壮东南。”
  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路文贞公祠时,太湖同知唐翰在祠堂东面,改建诉月楼一座。楼名取自路振飞流寓东山时所写《太湖偶作》:“中芷万顷愁,欲诉湖心月。事事痛关心,先从何处说。”诉月楼依山傍水,为葑山赏荷最佳处。登临诉月楼,但见莲荷田田,翠绿粉红,香飘十里。路振飞生前忙于政务,无暇写诗,明亡后始作诗歌若干篇,集为《非常草》。谦虚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星移斗转,岁月变迁。“文化大革命”中,路文贞公祠被列为“四旧”惨遭破坏,仅剩屋宇十余间。祠堂内的五块石碑,也散落各处。1987年后,随着太湖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路文贞公祠和附近的葑山禅院才陆续修复。葑山四周广植梅树,恢复了昔日的“葑山梅雪”胜景。每当初春季节,梅花漫山遍野吐蕊,梅香沁人肺腑。人们在赏梅、赏荷的同时,也受到先贤高风亮节情怀的熏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