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农业区位因素

 家有学子 2013-05-27

  十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

  6、工业基础

  十四、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