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科举的流程】

 电脑万象 2013-05-27

 
 科举考试程序及考生称号


        以明清两代为例,在正式参加乡试以前,还要先参加“童子试”以便取得应试资格。童子试也分三级:县试、府试和院试。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县试由知县主持,考期多半在每年的二月,参加考试的童生在报名时必须填写姓名、籍贯和三代履历,由同考的五名童生和一名童子试已经及格的“廪生”(领取政府补贴的考生)共同担保,保证你所填内容真实可靠,并且不是“娼优皂隶”(被歧视的下等人)子孙。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朝廷派遣的“学政”(负责一省的教育官员)主持。院试及格,就可以参加每三年一度的乡试。乡试一般在省城举行,考试及格,应试者就算正式进入了统治阶级,可以被人称为“老爷”。

        乡试合格者既可以直接做官,也可以继续参加在第二年举行的会试。会试在京城举行,会试取中后,就要接着参加在皇宫里举行的殿试。考中者就是进士,前十名决定后,皇帝首先接见,叫做“小传胪”,然后再于太和殿接见全体进士,叫做“大传胪”,同时宣布名次,随后,所有进士去出席由礼部举办的“琼林宴”,到孔庙参拜孔子,而后由礼部将进士的名字刻碑立在国子监,称为“进士题名碑”。殿试之后,除状元、榜眼、探花三名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外,其余进士还要再进行一次朝考,朝廷综合会试、殿试、朝考三项成绩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