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育伦理将中国人囚困在“生育的牢笼”之中

 人口问题发言人 2013-05-29

经过千百年生活积淀与无数战火淬炼的中国生育伦理,既是中国人口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坚固堡垒,也在不知、不觉、不察中,成为囚困中国人的“生育牢笼”。

首先,中国人的生育背负着道德义务,生育并非自主的个人行为,而是尽孝的要求。在中国人的道德规范中,历来讲究做事先做人。怎样“做人”?百善孝为先。“孝”又是什么?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旧时代遑论生育没有自由,就连生育的组织型式(婚姻)也是父母指定包办的。父母鉴定一桩婚配的标准不是情投意合,而是门当户对,还要看女人的屁股形状上看起来是不是适合生养。现代社会婚姻自主了,但生育的义务还在,可以说,生孩子首先是上为父母,克尽孝道。  

 

其次,中国人的生育行为具有强烈的功利性,而且其功利性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大人的世界里,“养儿防老”的动机毫不掩饰,是彼此的贴心话和人生暮年的莫大慰藉。但面对子女,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隔着透明玻璃,共同演绎着真实生活中的谎言:不厌其烦地讲诉自己的含辛茹苦,藉此把自己的“恩德”镌刻在儿女们的心灵上,作为将来老有所养的道德观察。 

 

功利性的生育伦理自然有它深厚的社会根源,一方面折射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至于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竟连终老的能力也不能成就;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以至于生育成了老有所养的依靠(虽然并不可靠)。指出这些不表明,功利性的生育行为获得了正当的理由,却是希望人们能够察觉出中国人自强自立的精神缺失。

再次,重男轻女不单单是固执的性别偏好,根子上是传宗接代的荒谬偏见。生儿育女,人类得以繁衍,但假如自己生育不出儿子,民族种群的繁衍生息对中国人个人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姓氏”符号才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事情。计划生育真正刺痛中国人神经的地方,不是少生几个的缺憾,而是独生子女政策让没儿子家庭的血脉中断、薪火失传。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生致力于建设全新的宪政国家,对女儿充满仁爱并引以自豪,但却因为林徽因的生母何氏没有子嗣传承香火,林长民不惜另娶程氏,终得一女四子。今日的先锋人物思想觉新耀人耳目者多,但真不知有几人能逃脱姓氏的藩篱,可以全然不在意个人的传宗接代,而乐见民族之中兴、国家之昌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