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草药传奇故事

 无所为5566 2013-05-29
中草药七叶一枝花的传奇故事
        七叶一枝花,又名七叶莲,算是植物中的异类。它最大的特征就是由一圈轮生的叶子中冒出一朵花,这还不稀奇,稀奇的是这花的形状像极了它的叶子,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外轮花及内轮花,外轮花与叶子很像,约有六片,而内轮花约有八片,让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至于七叶一枝花的轮生叶,是否就一定是七片构成,答案是否定的,六片的叶子也常见。
        七叶一枝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草药,药用历史悠久,向来被誉为蛇伤痈疽圣药。
        据传,这味草药的名字缘于一则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浙江天日山区住着一个青年叫沈见山,父母早逝,又无兄弟姐妹,靠上山砍柴为生。一天,他在砍柴时,草丛中突然窜出一条毒蛇,还未及躲避,他的小腿就被蛇狠狠咬了一口。不一会儿,他就昏迷在地,不省人事。说来也巧,这时天上的七仙女正好脚踏彩云来天目山天池里洗澡,看到了昏倒的沈见山,便动了恻隐同情之心,她们将他围成一圈,纷纷取出随身携带的罗帕盖在他的伤口四周。更巧的是,王母娘娘这时也驾祥云到此,看到了青年、伤口和女儿们的罗帕,明白了一切,于是随手拔下头上的碧玉簪,放在7块罗帕的中央。或许是伤口得到了罗帕和碧玉簪的仙气,蛇毒很快就消散了,沈见山竟渐渐苏醒过来。苏醒后的一瞬间,他只听“嗖”地一阵风响,罗帕和碧玉簪一起落在了地上,即刻变成了7片翠叶托着一朵金花的野草。他惊呆了,仿佛刚做了一场梦,又看看自己的小腿,了无伤痕。最后他想明白了,是这好看的野草救了自己的蛇伤。于是,下山后,他给村民们反复讲述被蛇咬伤后获救的奇特经过,并带村民上山认药。村民们推测说,这药草蕴含有仙气,能克蛇毒妖魔云云,故而每遇有蛇咬伤患者,都采挖此药,并获神效。当大家好奇地询问药草的名字时,沈见山想了想说:“七叶一支花。”
        其实,七叶一枝花是百合科植物,系以形状得名。其叶2到3层,每层6至8片,通常7片,夏季开花,从茎顶抽出花茎,顶端着花一朵,故名。其根呈节状扁圆柱形,略弯曲,密生层状突起的粗环纹,像睡眠中的跳蚤,又似叠叠楼层,故《神农本草经》等书又名“蚤休”、“重楼”等。目前入药的主要是其根茎。中医认为,其性味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平喘止咳等功效,常用来治疗痈肿、淋巴结核、喉痹、蛇虫咬伤、慢性气管炎、小儿惊风抽搐、婴儿湿疹、腮腺炎、乳腺炎、恶性肿瘤等。其花也有类似药效。药理学证实,本品根茎含有甾体皂甙、生物碱、氨基酸等成分,对流感病毒、金葡萄球菌等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并有镇静、镇痛、镇咳、平喘等效能。虽然其药用广泛,但其功效最早被发现、最拿手、最知名的还是治蛇毒、疗痈疽,为外用药。有名的季德胜蛇药,就是以该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歌曰: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

传说:白芍是如何入药的?
        良药种屋前,迟迟不入药。幻化成人形,委屈作啼哭。
        情感华佗妻,血崩试服之。半日病竟除,终得另眼待。
        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阴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等症。芍药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自古以来被誉为“花相”、“花中皇后”。宋朝诗人陆佃在《埤雅》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为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至于白芍的由来,还得从神医华佗说起。相传,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他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他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药性。所以,就没有用它来治病。
        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他抬起头,只见窗外朦朦月色中有一美貌女子,似有委屈,在那里啼哭。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立的地方,长着那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读书去了。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一连反复几次,都是如此。
        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睡熟的妻子,一五一十地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也许这芍药,真的确实有它之用,不要委屈了它才好。”华佗说:“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品尝过了它的花、叶、茎,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就不往下说了。
        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便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自此,华佗才知道自己确实委屈了芍药。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

中药里的“药名戏”
        在戏剧艺术中,“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巧妙地把中药名称和药物性能及疗效,运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格化。
        谈起“药名戏”,自然要说到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汤显祖21岁中进士,官及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因得罪了上司连连遭贬,他向朝廷辞官,以平民身份潜入百姓之间,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一日,汤显祖患病,慕名到邻县婺州义乌求医朱丹溪,并在朱丹溪书案中看到由中药名称组成的一段故事。
        “在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于芍药亭畔,在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吉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老,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朝,封大将军之职。”
        金银花
        故事中巧借24味中药名称,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缘。汤显祖阅后“灵感”大发,以这个故事为线索进行构思,48岁的他终于完成了《牡丹亭》这部传唱不衰的作品。
        无独有偶,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以中药名写的剧本《草木传》更是一部趣味性、通俗性、科学性的科普著作。如老生扮甘草上场曰:“我姓甘名草,性平温和,善调诸药,也解百毒,万古流传,惟有那大戟、甘遂、莞花、海藻四人性最烈,与我不投”。这一段道白,向人们介绍了甘草的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禁忌。再如“清肺汤”一折戏写道:“那日在天门冬前,麦门冬后,摇了摇马兜铃,忽然闪出两个妇人:一人叫知母,头戴一枝旋覆花,抹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株款冬花,抹着一脸元明粉。挪着三寸金莲来索取治咳奇方。黄芪抬头一望,哪知两位妇人的头、面部都是止咳奇药,我何不凑上一包马兜铃,让他热咳气喘一并治好,也落个良医好名。”这段表白惟妙惟肖,富于情趣,可见蒲松龄对中药有很深的研究。

奇香和奇臭的中药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内藏的奥妙无穷,有珍贵的金银、珍珠、琥珀,有名贵花卉植物,几千年来,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中药也有草木花果、飞禽走兽,而且品类非常繁杂,无所不有。酸甜苦辣咸涩,无味不具。香者沁人心脾,臭者掩鼻不及。
        芳香药物中,麝香为香中之香,其香浓烈持久,馥郁特异。麝香是鹿科动物麝雄体香囊内的分泌物,每逢求偶佳期,雄麝的香囊内便散发出奇芳异香,引诱雌麝与之相爱交配,以繁衍后代。麝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酮,另外还含有脂肪、树脂、蛋白质、无机盐类等,是开窍、通经、活血、散瘀的珍稀药材。
        麝香的名贵可与黄金比美,每公斤达数万元。临床上常用于各种肿瘤、癌症的治疗,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制成消瘤散,有良好的消肿止痛效果。有很多病人患脑出血、脑栓塞等造成身体半身瘫痪,恢复起来很慢,治疗很难。应用麝香配合治疗,往往能收到良效。有些病人患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影响生活美观,给病人造成痛苦,应用吊腺风膏加入麝香粉外敷,病人恢复很快,受到病人的欢迎。
        阿魏是中药中最奇特无比的,以奇臭闻名。它之所以臭,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为有强烈臭气的有机硫物。要使用阿魏就不能嫌它臭不可闻,最臭者为最佳,不臭则不能治病。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精神病症、癫痫、昏厥等症,可以祛除痰涎,醒脑开窍。
        麝香与阿魏,奇香奇臭,各有奇用。

仙鹤草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他们想,如果我们也象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俩用羡慕的口吻喊到:“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鬼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吧。”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七种常用毒性中药
        〔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士的年),马钱子碱,番木鳖次碱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特别对脊髓有高度选择性,对大脑皮质,能增强和抑制过程,剂量变化可使听、视、嗅、触觉敏感度异常,并有兴奋植物神经中枢作用。中医用于通络散结,消肿止痛。主要用于痈疽、跌打损伤肿痛、风湿痹痛、枸挛麻木等。代表制剂有:复方马钱子片、马钱子散、腰痛宁胶囊、万通筋骨片、骨筋丸、风康片等。
        马钱子毒性较大,必须炮制后才可药用。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毒性反应发生,常见强直性痉挛、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昏迷。必须严格控制用量。
        〔川草乌〕:含乌头碱、乌头次碱等多种生物碱,并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等成份。经炮制和煎煮后,其乌头碱被分解,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对人体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对关节炎有明显的消炎作用。中医主要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以及跌打损伤疼痛和麻醉止痛等。代表制剂有:复方羊角片、颗粒,小活络丹、大活络丸、腰息痛、小金丹、万通筋骨片、木瓜丸、麝香风湿胶囊、追风透骨丸等。
        川草乌超量、生用、长期服用可引起呕吐腹泻、全身麻木、呼吸困难、心律紊乱、二便失禁,严重中毒可使血压下降、神志不清,还可导致心脏麻痹和呼吸衰竭等。一旦发生口唇发麻、流涎、呕吐、胃灼热、全身麻木、疲倦、头晕等,应立即停用。传统医药用生姜、甘草,或绿豆、甘草煎汤服,可解二乌毒性。
        〔斑蝥〕含斑蝥素,脂肪及臭气成分。有抑制肉瘤作用,临床上治疗肝癌有效。中医用于攻毒蚀疮、破血散结,主要用于痈疽、顽癣、瘰疬、狂犬咬伤、血瘀经闭不通、症瘕积聚等。现代用于多种癌肿有一定疗效。代表制剂有:肝宁片、破毒散、斑蝥通络丸等。
        斑蝥超量和长期服用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咽烧灼感、恶心呕吐、呕血样物、腹部绞痛、急性肾炎、尿血等。斑蝥对皮肤、粘膜有发红发泡反应,斑蝥素通过肾脏代谢,对肾功能损害大,毒性剧烈,提取物仅30毫克可致死。内服宜谨慎,制剂也不宜长期服用。
        〔蜈蚣虫〕:含组织胺、溶血蛋白质、蚁酸等物质。有较强的镇静、抗惊厥作用。传统中医用于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多用于急慢惊风、癫痫、破伤风、疮疡肿毒、顽固性头痛、痹症等。代表制剂有:金蒲胶囊、医痫丸、狼疮丸、通心络胶囊等。
        蜈蚣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出现溶血作用,并引起呼吸抑制或过敏性休克。
        〔水蛭〕:主含蛋白质,鲜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水蛭素”,可阻碍血液凝固。水蛭还能分泌一种组织胺样物质,有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从而增加出血。研究发现20毫克水蛭可阻止100克人血液的凝固。中医用于破血逐瘀,通经。主要用于瘀血阻滞的经闭、症瘕、蓄血等证。水蛭与其它活血祛瘀药同用,可治疗血小板增多症。代表制剂有通心络胶囊、大黄庶虫虫丸、血栓心脉宁、清脑降压片、化症回生片等。
        水蛭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内脏出血和肾损害,故有出血倾向的病人禁用。
        (苍耳子〕:含苍耳甙、生物碱等。苍耳甙名为AA2,为毒性成份,可使血糖急剧下降而惊厥死亡。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中医用于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临床治疗鼻渊、头痛、风湿痹痛等症。代表制剂有辛荑颗粒、辛荑鼻炎丸、通窍鼻炎片、鼻渊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等。
        苍耳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导致中毒,表现为上腹胀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烦躁等。原药材切不可生用,否则毒性更强。
        〔川楝子〕:含川楝素、生物碱等。川楝素和中性树脂对蛔虫有麻痹作用[FS:PAGE],川楝素又能兴奋肠管,促进虫体的排除。中医用于杀虫、疗癣。代表制剂有金铃子散、胃逆康等。
        川楝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蓄积中毒,可引起肺、脾、胃等内脏出血,甚至死亡;肝功能受到损害,四肢麻木、血压升高、阵发性抽搐等。
        以上八种毒性中药及制剂切不可超量或长期久服,否则极易引起蓄积中毒,可引起脏器和神经不同的损害。为了用药安全,一定要遵医嘱,并在药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这类药大多数为处方药,患者必须持处方才能购买,切不可随意自购服用。

杜仲与骑白鹤的老人
        传说在陕西华山山麓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人家,儿子李厚孝,为人忠厚老实。一天,六旬老母突然患病,卧床不起。李厚孝请医生诊治,服药数帖后,老母之病不见好转,李厚孝心急如焚。医生告诉他,华山山崖上长着一种灵芝草,只要采回去,老母的病就有救。厚孝立即背上药篓,拿着锄头,往华山攀去。
        华山,峭壁如削,高耸入云。为给老母治病,厚孝哪管山路奇险,攀岩越堑,终于采到了灵芝宝草,那喜悦的心情,难以表述,可是下峭壁时,一不小心扭伤了腰,手一哆嗦,咕碌碌摔下山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厚孝慢慢苏醒过来,摸摸宝草还在,心里就放心了,可是想爬却爬不起来,腰腿疼得钻心,只好咬着牙爬到一棵大树下,倚靠在树干歇息。
        (杜仲)
        天很快黑了下来,朦胧间忽听到了鹤叫,睁眼一看,面前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厚孝挣扎着喊道:“老爷爷帮帮我,我得赶回家救老娘……”老者慈祥地笑着回答:“孩子,腰伤得不轻啊,莫动,待我给你医来。”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葫芦,伸手从树上剥了一块树皮,树皮折断处,剥出细丝,塞进葫芦摇了三摇,树皮立刻化成水,老者给厚孝服下,不一会厚孝的腰就不疼了。老者哈哈大笑扶起厚孝说:“孩子,快回家吧,老母还等着用药呢!”厚孝握着老人的手,千恩万谢,定要老人留下姓名。老者指着大树吟曰:“此木土里长,人中亦平常。扶危祛病魔,何须把名扬!”说完,骑上白鹤,飘然而去。
        厚孝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并不解诗中何意,立即回家,将灵芝给老母吃下,药到病除。
        几天后,厚孝又来到了那棵树下,只见树上长满了椭圆状有锯齿的绿叶,树粗且直,李厚孝认得这叫杜仲树。厚孝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口中喃喃念着老者留下的那四句诗……啊!这不是“杜仲”二字吗?此木土里长,“木”旁放一“土”是“杜”,人中亦平常,“人中”是“仲”,莫非杜仲树能治腰伤?厚孝十分惊奇,剥下一块树皮带回家中,正碰到有个村民扭伤了腰,厚孝把树皮煎了,病人服下,果然有效。
        杜仲,以树皮入药,性温,味甘,功能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腰脊酸痛,足膝痿弱等症。

中医药与茶道
        茶道源于中国,它意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体悟大道。
        中医药是传统医学的精粹,它以独特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在大自然奥妙背景下,散发着奇异光彩。综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茶与中医药的关系 更是千丝万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收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人类利用茶叶,可能便是从药用开始的。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亦有“茶药”一词,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一书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茶的功效不胜枚举,有安神、明目、解毒等二十三种,正如宋代诗人欧阳修《茶歌》赞颂的那样:“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
        不仅如此,茶道更是深邃奥妙。茶叶的冲泡,一般只要备具、备茶、备水,经沸水冲泡即可饮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发挥出来,冲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据茶的不同特性,应用不同的冲泡技艺和方法才能达到。因此泡法分点茶法、煮茶法、毛茶法、泡茶法等。每一种泡法都是通过精密的安排以最适的水温,发挥出茶叶的最大魅力,亦如中药在四气五味中寻求最佳疗效,在寒凉温热、升降沉浮中寻求最佳配伍。中药的煎法也有多种,分为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煎汤代水等。茶道与中医药都是中华之瑰宝,取用不尽之宝藏。
        茶是至清至洁、天涵地育的灵物,以茶会友,崇尚茶文化,追求茶理念,在世事纷乱中茶道精神给予我们一种平静、一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茶艺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无数茶艺人的努力。
        茶道——古典,蕴藉,内敛,涤烦。以“俭,乐,敬,美”为茶道精神。
        中医药——悠久,治本,和缓,去疾。以“望,闻,问,切”为中医四诊。
        中国茶道历史悠久,中国医药底蕴深厚。它们相伴相生,共同扶持。茶道似一尾可人的鱼,中医似宽容柔和的水,鱼水相依,至美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