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机的人生其实是颠沛流离的人生

  2013-05-30
多么可笑,却不知道.
你的贪婪,你不知道.

十几年的交易生涯,其实是十几个对人性的思考和领悟,人性多么本源的忘记,它不是社会性,不是阶级性,而是痛苦的人性.
善与恶,悲与喜,假使上帝给我一项权力毁灭一件事,我首先要毁灭掉人类本性中不可遏制,不可改变,不可发觉,不可酌情,也不可反省的贪婪.投机是人性的摧残或者修复场,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可以选择.

"华尔街的一端是天堂,另一端是地狱",我们大多数人匆匆忙忙拥向天堂的路,后来才知道,天堂在人烟稀少的另一方,这里是人间的地狱,大多数投机者必将以失败悄然退出,闪光在天堂的那几颗星,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梦想.

望见伊的身影想起诗人的康桥: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是否记起许多不连续的过往残片,
我的心还在迷恋着那些遐想
早已抛开的愿憬又把我抓住
当我的眼泪不自主的溢出睫外
你可否知道奥德修的今生
在特洛伊的战场上,
梦中一次次回首.

流失的一切就将成为现实,
曾经把住的却像消失远处不.

做投机的人不要执著于任何事情,任何交易都要做好两手准备,并且记住这样一句话作为座右铭,在投机市场中,一个人感觉最安全的时候,其实是他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他减少了防备心.投机的人生其实是颠沛流离的人生,如果你选择了他,那就是选择了不确定感.

有一朋友说交易技术最重要,只要技术一流就没有或可以忽略心态的问题,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误识.这种认识的本质是希望自己不会犯错,不会犯错只有宗教意义,没有现实意义,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错误坚持这种潜意识,相当于把自己似为上帝,于是在投机市场中,一个人感到最安全的时候,其实他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他减少了防备心.

如一个作了多年的短线交易者,机会来到时寻找捕捉并实现利润的能力并不会差,难的是怎么能不亏回去,难是的超越这种人性的宿命循环,而超越是心境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一种境界的探索,这就需要交易者在心理层面上具有对诱惑相当的承受力.和对错误操作的随机改错能力,所谓随机是就短线的速度而言,其实是盘后的确认功夫,因为短线交易的性质必须是确定性的交易,每一笔交易在经验的确定范畴之中完成,说的在具体一点是买的时候确认止损价,止赢价,时间,甚至浪型,这个定位对短线非常重要,它是交易的参照系,不做自己不知道的事,就规避了大部分风险的不确定性,不要做上帝,就知道参照系的尺度在哪里,也就是标明了风险的界限.专业投机原理中对当日交易有一些很精彩且感人的论述,例如:
"如果你缺乏真诚面对自己的能力,请你跳过这章的内容,国灰你不适合从事当日冲销的交易,这是一个你绝对不可以欺骗自己的场合,事实的真相很单纯...."
但是这个单纯的事情产东单纯,我认为大师没有深入下去,可能他没有时间,不象我有很多,他没有深入心理学的系统范畴,虽然心理学并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
通向金融的自由之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提到圣杯的位置问题,也是我要阐述的这个重要超越的一部分,短线交易大师中也提及一点,比较简单直接,他说的大概意思是短期走势80%是市场集体心理的表征,短线交易的实质就是心理交易.这里涉及一些心理学范畴系统知识,自我,本我(我理解为潜意识),还有超我的问题,再重复一遍上面的话,心理学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但如果你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你不可能完成这个实质的超越.细胞学说,人在两年可以把所有的更新一遍,所以人想改变任何一种习惯需要两年.在操作上也是如此,除了需要必要的学习探索经验积累的时间以外,还需要两年来改变习惯不能缺少.

有时坏人会做一些好事,有时好人不做好事,人是要做一些坏事的,从某种角度讲让人不快,在心理学的意义是力量正值,而让人快乐是心理力量的消减,具有愉快性质的感觉没有一点儿内在的推动力,而不愉快的感觉却高度的拥有这种推动力.但力量需要自我引导,因为他趋向发泄.如果大家不喜欢投机的人生其实是颠沛流离的人生的,只要范围足够缩小意义就不大了,原本本人就是完美的唯我主义者,我思考的问题也完全是我考虑的问题,这点想改变也改变不了,人只能接受他自己能接受的东西,这个完全符合心理学的意义.

自我在人性中具有极大的调和能力,他抗拒一切外来打击,任何不能接受的都是不能接受的.它天然的保护着本我的存在,自我是本我的奴隶,而它倾向于自认自己是主子,这就是自我的可爱之处,自我在人性中具有极大的调和能力就是叫做自欺的功能.这一功能是人性最重要的保护装置,自我企图用外在世界的规则对本我施加影响力,抗拒潜意识以快乐为原则的游戏规则,而本能的强大却不以抑制为转移,人性天然的向潜意识靠拢,把欲望转为行动.再赋予欲望以道理,似乎是自我理性的主张.而一切心理症候群都反映出压抑与释放不早畅的牲.短线交易类似于竞技体育,它与人的状态密不可分,人在任何一种意志,欲望,梦想笼罩下的行为都会产生过激特性,佛说一切执迷都是错,道要求人们清静无为,人只有处于清静我无的状态下才能理性行动.但佛的本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迷信,缺乏现代科学和哲学的辅正,东方文化具有深切的迷信特质,这缘于东方文化的根---统一性,统一性产生于感性直觉.一切社会科学,包括哲学,宗教都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人认识只能后来的体系更本源,任何学说都不可能孤立于人的现有的认识体系之外.但能建立一个更大的认识平台.

有些东西需要超越之后来感知,当无法超越被笼罩的状态,说什么都是白说的,超越现实感或者超越实际感的意义不是让你背对它,而是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看永恒这个命题,在操作上的实质是建立稳定长远的获利行为,在短线交易中它体现在确定性上,从而超越我在开关所说的所谓轮回.交易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遵守游戏规则,交易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控制你的预期,管理你对不懂的事情的程度,当你不会思考不能思考,不愿思考时,这时,就是一个病人,远离勾引休息一下,不悟虚何以悟实,用老子的说法是无中生有.

而每一个生命中的人都在有意无意的追求着生命中的控制感,我们考试,学习,工作,思考,成功感,赌博,投机,做爱,买彩票....无数的偏见组成我们有控制感的错觉----快乐与痛苦.预期的东方说法就是欲,谁人有无欲的存在,那万丈厚尘中,人需要几生的沉浮,才能理清--尘世中的我,但是即使再错一万次,偶依然选择勃起,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的功能,人性的弱点有时是无法改变的原罪.大英雄经历两项合一,与天合一,与已合一,前者需忘记得失才能做到,后者是自我探索的挣扎过程,当佻在宇宙事件中不要忘记这两种我,预期陷阱,毁灭机制,这都属于天罚.

上帝制造了相反的游戏,谁人能理解这层的意义,谁心就接近上帝.


投机客的职业精神就是没有什么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甚至有些错误操作毫无道理
不是一般的愚蠢可以解释清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亏光所有更能教育好一个人的人生.
任何妄想不经过巨大交易量的累计方式亏光几次就能成就投机事业的,那根本就是贪婪.

交易的不自然之处,足够泯灭人性.
看理解这个问题如何,
一边是幽暗的地狱,一边是光亮的天堂
走进地狱的是人性,
走进天堂的也是人性.


没有必要抱怨市场,更也没有必要抱怨人性
敢在幽暗与光亮中穿梭,
失败经历都是一样,
而真正的投机客的心,永远无条件的向着阳光,
没有人可以获得经验而不付出代价,
更别说采用杠杆下的交易,
关于人性的弱点在生活中极其的安逸
而在投机生涯中极其的危险.


超越叔本华的钟摆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乍一听觉得刺耳,往深里一想令人十分绝望.他断言,人在各种欲望(生存,名利)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象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难道我们就不能超越叔本华钟摆吗?
他只给少数人指了一条路.
----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摆脱他们,而立于漠不关心的旁观地位,这就是通常所称"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纯粹的欢悦,如纯粹认识,美的享受,对于艺术真正的喜悦等皆属之.

----某些人带着几分忧郁气质,经常怀着一个大的痛苦,但对其他小苦恼小欣喜则可生出蔑视之心,这种人比之那些不断追求幻影的普通人,要高尚的多了.

能够超越叔本华钟摆的只是极少数有天赋,有艺术气质的幸运儿,他们超越了巨人生活中的小苦恼(比如没钱啊,没评上职称啊,没升官啊等等,小欣喜(比如有了钱啊,评上职称啊,升了官啊等等),从认知(科学的事业)当中得到快乐,从美的享受(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当中得到快乐/
有时,我能从写作一篇小文章中获得认知的快乐,从读一本小说中获得真正的喜悦,我希望能够因此摆脱叔本华钟摆,在有生之年活得快乐,充实,要想摆脱叔本华的钟摆,除了纯粹认知和美的享受,还要经常怀着一个大的痛苦,那就是直面生命的残酷,它是那样无可救药的短暂,就象朝生夕死的蜉蝣,短短的几十年过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叶荣添

人在一个阶段的成功过后总是伴随着自信膨胀,有时候打出去的牌不懂得收回来遭遇的将是灭顶之灾.

好景依然不长,由于我自己过度的自信而再次栽倒.本提出反弹到2300就收手的我由于梦想3000点叫大这股过节儿再次失败了,1700点抄底持有的宝钢和中感化最后利润全部被后面的下跌洗掉.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当是有没有雷曼倒闭那个利空我最后都还是会轮,因为我没有对自己定位的深刻认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收手,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也如此,我感谢那次套掉和失误.如果没有他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不过那一次的失败却不和4月份一样觉得没有希望了,毕竟市场已经跌破2000点,那个时候可以玩的其实就只剩下胆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