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阁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欧阳询》

 愚雅轩 2013-06-02

       墨香斋: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三希宝帖》(1)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

 

文苑阁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 是唐代初最具代表的著名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其书初学二王,吸收汉魏晋以来隶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张怀《书断》称其书:“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碑》、《九成宫碑》、《皇甫诞碑》等。

 
 
《九成宫碑》 
 
 
 
 
 
 
欧阳询《史事帖》
 
《仲尼梦奠帖》与《卜商帖》、《张翰帖》之内容皆涉史事,
故统称为『史事帖』。 
 

唐代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第一楷书,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

    《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有元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后又有赵孟頫、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诸人跋。 

    关于真伪问题,明代中后期有人提出疑问。詹景凤《东图玄览编》认为它是“响拓之极精者”,都穆《寓意编》认为是临本,而陈继儒在《妮古录》中则认为是宋人书。杨仁恺断为真迹,并把年代限定在贞观初(627—641),为欧阳询晚年成熟之作。 

    这是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一种,其中显示出充满自信的意趣。美妙的情调与意趣,渗透了对新笔法与新形式的自负与自由。

 

 《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1—10)
 
 

    《卜商帖》又称《卜商读书帖》,是欧阳存世墨迹,纸本,高25.2厘米,横16.5厘米,行书六行,共五十三字。上有宣和内府诸印和一瘦金体题跋:“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徽宗赵佶的手笔。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的行书因其楷书书名太大又加上留传较少而影响不大。所昭者仅《卜商帖》、《梦奠帖》、《张翰帖》等,又字数寥寥。但正如“得名迹数行终身临之,便可名之于世!”历史上还是有不少书家管中窥豹,并取得卓然成就的。据传《卜商帖》与《梦奠帖》、《张翰帖》均属于欧阳询的《史事帖》,乃欧阳询记述古人逸传之作,并汇成一集,总称《史事帖》,后来被拆散,仅存此三。《梦奠帖》、《张翰帖》出于己意,与楷书一脉相承,但又多右军遗韵,惟《卜商帖》独具一格。

释文:“卜商讀書畢,見孔子。孔子問焉,何爲於書。商曰,書之論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也”

    《张翰帖》纸本,纵:25.1cm,横:31.7cm,行书,11行98字。

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唐欧阳询书,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张翰是西晋吴郡(今苏州)人,富于才情,为人舒放不羁,旷达纵酒,当时人将他喻为三国魏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嵇(阮嵇曾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称他“江东步兵”。他追随贺循至洛阳做了齐王的官,但他并不快乐,时常思念江南故乡,于是萌生隐退山林、远离乱世之念,后终弃官回乡。《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被称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张翰帖》排第七。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这段评语对我们欣赏《张翰帖》以及其他欧体书都是极为重要的。

    本幅与题跋钤宋高宗赵构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记。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绍兴内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帖的左边原有弘历题词,被刮去。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笔画挺秀劲遒,结体险绝严谨,气势高雅雄浑,堪谓欧体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兰亭记》原石久佚,拓本传世极少,且忽隐忽现,见者寥寥。一九八四年,由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书法大辞典》认为此贴[系后人集欧书]。一九八七年,著名欧书大家田蕴章先生于山东获观原拓,经多次推敲考证,进而对《辞典》[集书]之说产生疑义。田氏以为《兰亭记》应属欧阳询亲笔之作,并提出三点论述,作为探讨。

    《兰亭记》应系集书还属亲笔,尚须考定,有俟将来,但精湛的书法艺术令人倾倒,对于学习欧书者来说,更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

 
 
 
 
 
 
 
 
 
 
 
 
 
 
 
 
 
 
 
 
 
 
 

宋拓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 纵26.0厘米 横66.0 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

    传说唐太宗命擅书之臣临写《兰亭序》,而欧阳询所临写的最为逼真,故刻之于石。宋庆历年间(1041-1048)李学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正定),故称欧阳询临写的《兰亭序》为定武本。李学究模勒于石上交御府,后不明所在。原石后归薛向、薛绍彭父子所有,薛绍彭又模刻勒石时,缺损“湍、带、右、流、天“五字。大观年间(1107-1110),原石置于长安宣和殿,因靖康之乱而下落不明。 

    此《兰亭序》原由郝天挺收藏,郝氏所藏三本《定武兰亭》中,记有宋代诸公题跋之最善一本,后来,转让给吴炳,拓片上有吴炳题记,也有白文“吴炳之印”一枚(右下角),故称“吴炳本”,也就是薛绍彭缺损五字以前的所谓“五字未损本”。 

    据启功先生的《〈兰亭帖〉考》述,此为仁和许乃普氏旧藏,后流入日本。五字未损,拓墨稍重,时侵字口,还有后人涂墨的地方,如“悲也”改“悲夫”字,“也”字的钩;“斯作”改“斯文”,“作”字痕迹俱涂失。后有宋人学黄庭坚笔体的录李后主评语一段,又有王容、吴炳、危素、熊孟祥、张绅、倪瓒、王彝、张适、沈周、王文治、英和、姚元之、崇恩、吴郁生、陈景陶、褚德彝诸跋。

 
 
 
 
 
 
 
 
 
欧阳询名帖拓本
 
 
 
 
 
 
 
 
 
 
 
 
 
 
 
 
 
 
 
 
 
 
 
 
 
 
 
 
 
 

    欧阳询是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一位书法大家,他经历了南朝陈、隋、唐三代,主要活动在隋朝。隋统一中国后,不仅在政治上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且也使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等开始了南北融合。在南北合璧的大潮中,一代书家积极吸收以“二王”为代表的南派和以魏碑为代表的北派的南北两派特点,并力求书法艺术有所发展。到了唐朝以后,楷书风格尽管不一,但皆法度严谨,结字端庄,有匀称、协调、和谐之美,“唐人尚法”正体现出这一时代的风貌。在初唐诸家中,欧阳询是最具代表的著名书法家。

 
 

 
 
 
 
 
 

 文
革过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