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形势与趋势

 henman 2013-06-04
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粗放,总体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面临能力、竞争力、效率、布局、可持续、应急、民生等方面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粗放,总体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面临能力、竞争力、效率、布局、可持续、应急、民生等方面的新要求。 
  中国物流业发展总体状况 
  区域间不平衡性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是我国物流业的真实写照。 
  ——物流大国地位确立,但还不是物流强国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77.3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3.5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8%,占服务业比重达15.3%。 
  2012年,全国铁路货物发送38.92亿吨,公路货运量322.1亿吨,水路货运量45.6亿吨,民航货邮运输量541.6万吨。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28891.9亿吨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59992亿吨公里,水路货物周转量80655亿吨公里,民航608.16亿吨公里。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97.4亿吨,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17651万TEU,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6.9亿件,快递日业务量突破1500万件。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铁路货物周转量、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快递量居世界第三。 
  在规模快速扩展的同时,物流能力有很大提升。2012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419.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6万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9.8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13万公里,通航里程12.5万公里,万吨级以上泊位1819个,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980个;定期航班机场达182个,全国营业性库房面积约13亿平方米,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不断涌现。物流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为物流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物流能力指标(LPI),中国物流能力领先于其它“金砖国家”及与中国有相似资源禀赋的亚洲国家,但明显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2012年,中国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约为18%,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 
  ——物流市场开放程度高 
  改革开放之初,跨国物流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有联邦快递、敦豪、天地物流、联合包裹、马士基等跨国物流企业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中国入世后,物流业进一步扩大开放。2006年起,外资企业在中国可自行设立分销网络,独立经营物流业务。凭借规模、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跨国物流企业已从原先主要以合资为主逐步走向独资,从单一业务走向综合物流业务,从集中于中心城市物流业务向构筑全国性物流网络展开。例如,联邦快递在广州白云机场设立亚太转运中心,联合包裹在香港、上海、深圳设立航空转运中心,天地物流在上海、北京、香港设立微型转运枢纽,敦豪设立香港转运中心和上海北亚转运枢纽。开放的中国物流市场成为世界物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跨国企业竞逐的焦点。 
  ——物流发展不平衡性明显 
  受经济、生产力、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信息化水平、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物流业呈现东部发展快,中西部物流业发展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村物流滞后且水平低。2012年,东中西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3%、9.3%、8.4%,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1.9%、10.5%、7.6%。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活动高度集中在交通、信息更为发达的大中城市。 
  从社会物流总额的绝对值构成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82.83%增长到2012年的91.37%,工业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推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消费市场紧密连接、竞争激烈、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家电、日用化工、烟草、医药、汽车、连锁零售和电子商务等行业物流需求旺盛。居于产业链上游、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与农资、钢材、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物流业增长方式粗放 
  一是物流系统性不强,网络化程度低,更多呈现分散、独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滞后,不同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沿海和内陆集疏运体系不配套,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共享,交通运输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海铁联运比例不到2%(发达国家已达20%);一些地方盲目大量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造成闲置;仓储设施分布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托盘标准不统一,不能一贯化运作;地方保护、部门封锁比较严重,工商、税收、土地、交通等方面存在一些阻碍和限制分支机构设立和经营的问题。 
  二是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尚未形成。一些地方政府给跨国物流企业在用地、税收等方面诸多优惠,使其享受超国民待遇。许多中小物流企业经营不规范,服务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强,诚信严重缺乏。 
  三是物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物流业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很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的发展阶段。 
  四是可持续问题突出。公路、航空、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资源、能源、土地等消耗和大规模排放问题突出。无效运输、不合理运输、过度包装等问题严重;超载、超速造成的严重人身安全和货物损害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物流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一是物流基础设施结构性短缺。部分煤运通道铁路运力不足,公路分担了大量煤炭中长途运输,增加了运输成本,消耗了大量优质能源;部分沿江通道由于高等级航道占比低、网络化程度不高;航空货运基础设施发展总体不足;仓储建设严重滞后,仓库面积仅为美国的1/4,比日本的仓储面积还少。全国公共通用仓库中,1980年以前建造的约占45%,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约占30%,2000年以来新建的仅约占25%。相当一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仓库“带病作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二是与制造业、农业、商贸联动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模式陈旧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由大变强、解决三农问题、商贸服务和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是滞后于全球化进程。与中国高增长的国际贸易相比,物流业尚未形成与之相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国际市场份额很低,进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务很大程度需要依赖国外跨国物流企业。
  四是应急能力薄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做到“第一时间”应急物资的保障。
  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形势与趋势 
  ——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带来物流市场的广阔前景 
  中国未来二十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将成为物流需求增量和物流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工业仍将有较大发展,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和物流需求仍将旺盛。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的水准、心理、方式和结构的变化,要求物流发展更加注重效率、特色、个性和人性,基於更高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物流需求会越来越大。 
  ——城市化和区域增长新格局对物流空间分布、效率、获得性等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正经历着规模宏大的城市化,推动着物流活动集中于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城际间,激增的物流量、机动车量以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道路安全等,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内、城际间物流效率,构建集成式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中西部快於东部的区域增长新格局?熏要求中西部加快物流业发展,改变物流业长期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状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一体化要求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构建有利於东中西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 
  ——全球化纵深和开放新格局推动物流市场深刻调整 
  全球化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短期内,受欧美经济疲弱的影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会有所放缓,与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会成为新的亮点,贸易格局的变化带动国际物流活动此消彼长。中长期看,中国国际贸易仍将有相对较高增长,带动中国国际物流继续高速发展。 
  ——新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促进物流业升级 
  交通运输、物流、资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在孕育新的技术突破,高速铁路、大型高速船舶、绿色航空、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智慧仓储、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物联网、资讯技术、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等将在物流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电子商务、资讯技术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这些都对物流业升级带来重大促进作用。未来物流技术创新将反映安全、快速、大型化、资讯化、智慧化、人性化、绿色化和节能化等时代性特点。 
  ——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成本上升等驱动物流业发展转型 
  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物流能源消耗仍处於快速增长期,对液体燃料需求将大幅增加。由於物流企业运营所需的能源、劳动力、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加之服务价格偏低、融资环境不佳影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难以为继,面临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要求。 
  ——应急和民生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自然环境和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灾害严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突发性事故发生机率将会加大,加之全社会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十分迫切。三农问题、医药卫生、社会救助、生活用品服务、邮政普遍服务、可追溯食品供应链管理等要求加快发展服务於民、方便於民、受益於民的民生物流。 
  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 
  ——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总体思路是:根据服务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国际国内的要求,以“完善网路,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提升能力、联动发展、节能环保、惠及民生”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化为保障,实现物流业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 
  战略目标是:2020年,构建起“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经济高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着提升,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约为15%,形成2-3家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国物流企业集团。2030年,构建起发达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高效支撑国民经济运行,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约为10%,拥有2-3家国际竞争力很强的跨国物流企业集团。 
  ——主要战略 
  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顺应时代变化,实现战略目标,中国物流业可采取“六大战略”: 
  网路化战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完善和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路、组织网路、运营网路和资讯网路,构筑统筹国际国内、东中西、沿海和内陆、城市与农村、社会化与自营的不同层级、不同功能、有效衔接的国家物流系统。 
  联动战略。着眼于物流业服务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内在要求?熏 加强物流自身资源和供应链整合,提升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增强物流业与各次产业、地区经济协同和互动发展,充分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桥梁、纽带、助推器等作用。 
  全球化战略。把握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新特点,深化国际合作,提升物流业国际竞争力,融入世界物流市场,利他共生,共创共用,互利共赢。 
  可持续战略。着眼于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安全等,实现土地、能源、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减少污染、降低排放,最大程度减少物流活动的负面影响。 
  智慧化战略。把握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抢占物流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应用感知、识别、资讯处理、实时跟踪等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灵敏、实时、可控、人性的物流服务。 
  创新战略。通过理念、制度、服务模式、组织、管理和技术等创新,推动物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构建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运用系统的思想和理念,对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资讯等功能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积极发展物流技术装备系统。加强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航道、货运枢纽、货运场站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仓库等节点建设。
  ——优化物流产业组织结构 
  鼓励优势物流企业加强联合和兼并重组,培育品牌化、规模化、网路化、现代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物流企业与中小物流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推动国有物流企业战略性重组,支援国有物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鼓励民营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物流企业的改制重组。鼓励行业外社会资本进入,以及鼓励生产、流通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合重组。 
  ——促进物流业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物流业在各次产业的采购、生产、销售、配送以及供应链建设中发挥强有力支撑作用。一是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二是加快物流业与农业互动发展。三是紧紧抓住电子商务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物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找到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合作共赢的模式,促进物流和电子商务相互延伸;四是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产业集群等互动发展。 
  ——完善物流市场体系 
  完善公路货运、海运、内河航运、铁路货运、货运代理、仓储、邮政普遍服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资讯服务等基础性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供应链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快递、航空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新兴物流市场。加强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工、纺织、医药、烟草、煤炭、危险品、特种货品、农产品等行业物流服务市场,加快小商品、大宗商品、快速消费品等综合性物流市场建设。 
  ——推动物流可持续发展 
  优化运输结构,发展绿色运输。加强铁路和水运建设,提升铁路和水运长距离大宗货物输送能力,降低公路长距离大宗货物输送比重。大力发展甩挂运输,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熏加快使用低油耗飞机,促进社会低碳交通选择;提高交通运输装备燃料效率,加强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鼓励制造、流通、物流企业联合开展共同配送,提高车辆满载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运输;推广多式联运,提高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减少迂回运输。 
  ——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物流网路相对完善的基础上提升等级、品质和效率,中西部地区加快增加物流网路规模以及提高承接东部地区物流服务转移的能力,完善中西部地区物流网路,特别是加强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注重农村物流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逐步形成城市支援农村、城乡互促的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格局。 
  ——加快国际物流发展 
  支援优势物流企业加强联合,共同开发周边国家物流市场。支援优势物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联合、兼并和重组周边、欧美、新兴市场等国家的物流企业,构筑对外国际快递网路?熏打造全球性知名物流企业。 
  支撑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改革和完善物流管理体制 
  理顺物流领域中市场与政府、部门与部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通过机构和职能的合理调整和权责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管理体制,以统筹协调不同运输方式以及仓储、包装、装卸搬运、资讯、货代等领域。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技术推广、产业重组、统计资讯、贸易争端、劳动者权益、民间外交、国外同行交流合作、谘询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完善物流市场机制 
  推动物流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规则,完善价格机制,消除地区和部门壁垒,形成“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物流市场。将铁路运输企业改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放宽铁路运输市场的准入,打破铁路垄断。加强对物流市场以及物流活动在资源、环境、安全和服务品质方面的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促进物流可持续发展。从国家经济安全出发,制定物流产业安全相关规则。 
  ——完善财税、金融和工商等政策,加大对物流业的支援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筹融资主体多元化、筹融资渠道多样化、筹融资形式多样化、筹融资结构合理化的投融资新格局。大力发展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 
  改进工商和营运管理等政策。调整物流相关业务的资质登记要求,精简相关资质证明,资质证明允许企业分支机构在全国通用。扩大营运证件跨区域使用范围;允许物流企业运营车辆异地年检。 
  ——完善物流国际化政策 
  支援物流企业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提升物流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不断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支援国内优势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周边、新兴市场、欧美等国物流资源,延伸服务网路,逐步建立覆盖全球的物流网路;政府有关部门和驻外使领馆注重了解和介绍国外投资环境,为“走出去”的物流企业提供资讯和法律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