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经济危机后,钱都去哪了?

 抽雪茄的鱼 2013-06-09



作者:止止辰

 

最近突然发现博客里几乎都是神学性的文章,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绝对不能忽略文化使命感。我学经济多年,所以今后就写一些经济学的文章。很多人从小孩子时期就听说过经济危机这回事,就是知道经济危机过后大家都没钱了,个人亏损,公司倒闭,银行关门,甚至有些国家的政府也会破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危机后大家损失的钱都去哪里了?思考这个问题不用听那些经济学家胡扯,他们那些理论和原理只能在大学课堂里拿分,所以有人就提出最好的经济学理论就是没有理论。而分析那些钱去哪了的问题,从四个方面就能解释明了。

 

1.大多数人赔的钱被少数人赚去了

 

整个市场经济就一个很庞大的生意体系,不过生意就是生意总是有赚与赔,不管是在任何的情况下,有人赔钱就一定要有人赚钱。虽然经济泡沫有多米诺骨牌的蝴蝶效应,但是供应链的某个环节中一定是有赢利的,因为没有利益供应链也就断了,只要供应链还在继续,就一定是有赢利的环节。即使当时的赢利之后可能因为经济萧条而再次损失,但是总是会有人(也许是极少数的人)在危机前而抽身而退的,那么损失的钱很小的一部分是被赚钱的人获得了。

 

2.损失的钱是为未来埋单

 

现在许多的人都明白什么是超前消费,目前欧美许多国家的为了维持经济持续发展也都是采取这种模式。所以当经济形势良好的时候,银行的借贷就十分宽松,无数的个人和公司就从银行获取资金进行投资,并用自己的未来的收入来填补。可是一旦经济危机来到,大多数人是要亏钱的,亏的钱其实无所谓,重要的是向银行借钱的人就失去了用未来收入偿还贷款和利息的能力。之后银行就会去收你贷款前的相关抵押,可是经济危机后抵押的财产很多时候也不可能再保持原有的价值了,这样银行的坏账也就随之出现了。可是提前支出未来的钱一定要还上,因为国家发行的货币量是总体来说固定的,银行就拿你抵押资产来弥补超前消费的窟窿了。

 

3.很多钱因为虚拟价值而蒸发掉了

 

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而在市场经济中并不完全是现金与等价物的交换。就像我们有股票和期货这样的虚拟交易,我们从市场中购买的股票和期货的价值,很多时候是与他实际的价值不相符合的,可能某个公司实际价值100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使得购买到手里的证券远超过了这个公司的价值。其次诸多固定资产在供求关系的趋势下也存在他的实际价值与市场价值不符的情况。总的来说举个例子:好比一个股票或是一栋房产,因为经济态势良好就不断的升值,可是他实际价值没那么多,那么投资者在经济好的时期买下的这些资产就有了很大的水份,一旦经济危机出现,那些资产可能就会回归其的原始价值,甚至更低。所以投资者的钱就损失在这里了。而这些因为虚拟价值蒸发的钱一分部被第一点那些少数人赚去了,另一部分又被拿去弥补第二点超前消费的损失了。

 

4.经济危机出现通货膨胀,使得钱不值钱了

 

当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投资者就不会像经济良好时期那样大胆的进行投资了,人们就把手里剩下的钱留在手上。当人们都不愿投资了,生产力也就随之下降,但是人们的需求是不会减少太多的,这样就造成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你要花更多的钱才能买到你要买的东西,这也是钱去哪了的一个重要解释。

 

以上就是经济危机中投资者损失的钱跑到哪里了。其实不管什么危机钱的总量是不会变的,问题是有人把钱赚去了,有的钱要去补窟窿,最后钱还不值之前的那些钱了。

股市是一个虚拟经济,股价只是一个货币符号,在不同点位下代表着不同的数字。整个股市有2/3处于非流通状态,加上流通价的下跌产生了一定杠杆效应。事实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万亿撬动着13万亿的资本流动。当时计算的市值也并非代表真正有那么多货币在股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你有三亩地,以1万元的价格卖了一亩给别人,于是市场价就是1万元,你还有2亩,身价就是2万元。后来那个人把地转给另一个人,2万元成交,于是每亩市场价升到了2万元。于是你的资产就要重新计算了,变成4万元。最后那亩地被辗转交易多次了,最后接手的人用了100万元,于是最新的市场价达到了100万元,你资产又要重新计算了,你有200万元了。后来碰到经济萧条,最后接盘的人被迫以1万元卖掉土地,市场价格又回到了1万元。你的资产打回原形,从200万元到起点2万元,中间蒸发了198万元。其实就是一场纸上富贵,并没有真实金钱的损失。

可见,市值蒸发并不等同于真实的财富缩水,这种蒸发的奇观源于“边际撬动”的现象,即某个交易日里仅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价格带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那么其他90%的没参与交易的股票也自动分享了这一“疯狂的荣耀”,于是乎,市值是一个怪物,它有属于自己夸张的“数字杠杆”。

五类“人”赚走了钱

那又有投资者要问了,既然没有蒸发掉那么多钱,那实际蒸发掉的钱呢,有人赚到钱了吗?答案是有的。不过赚钱的当然不是我们散户。

那股市里的钱呢,那钱去哪了呢?分析人士表示,有五类“人”把钱赚走了,一是税收和券商收益;二是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们;三是掌握市场信息者;四是游资;五是极个别的散户。

第一类

国家税收、券商收益

国家和券商这块不用说,不论股民赚和赔,只要股市还在运转,他们就有钱赚,只是多一点和少一点的问题,每年从几亿到几百亿不等,无疑都是股民作的贡献。今年上半年证券印花税就达836亿。前三季度证券公司实现佣金收入也达799.2亿元。当然,这天经地义,全世界都一样,只能祈求管理层能把税率再调低一点。

第二类

上市公司及“大小非”

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们也是赚走钱的一大主力。前者依靠IPO、增发、配股等种种方式从股市圈钱,上半年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方法融资达2244亿。后者依靠投资者用真金白银炒高的价格在高位套现离场。今年以来的前8个月,大小非减持股票套现达334.43亿元。

第三类

内幕消息掌握者

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就是财富。在股市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里,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赚钱。

有一类人就是得到可靠的内幕消息后,凭借关系从银行贷出数千万甚至上亿资金,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快速运作,大赚一把,然后还给银行,退出股市。难怪有人说,中国最富的人群,并不是那些抛头露面的企业家,而是暗地里调动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幕后“资本家”。还有人说,中国私人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的主要有两类人:一是国有资产私人化的人;二是证券市场交易内幕化的人。这或许有点夸张,但却实在令人深思。

第四类

快进快出的游资

游资,也就是热钱。是指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在各金融市场之间流动的短期资产,它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快,倾向性明显的特征。

游资在股市的特点是快进快出,一般只阻击有7%涨幅左右的股票,迅速拉上涨停板后,挂巨单封死涨停板,如果其在涨停前已经吸够筹码,那么封停只不过是为了明天高开出货而已。第二天,他们会利用资金使股价高开,然后快速拉高诱多,然后迅速卖出。一般追涨的散户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已经全身而退了。

第五类

极个别散户

当然,从我国有证券市场以来,也确实出现过从几万元到上亿资产的投资幸运高手。然而,这只能以数百万分之一来计。比如著名的股神“杨百万”,其实大部分赚钱的散户都是运气好。然而,更多的股民是“下地狱”,最近有媒体报道的那个湖南娄底小股民义武从去年3月13日初涉股海,一年间,24万元的积蓄和借款缩水不足7000元,其月工资仅有千余元。账单显示,这位“股神”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交易次数高达500次、支付了超过3万元的手续费和超过3万元的印花税,他的两个同伴的遭遇和他一样。

散户的资金,在世界证券史中有一个典型的名称叫“笨钱”。英国《经济学人》的主编沃尔特·白芝浩曾对“笨钱”做过经典的描述说,“这些我们称之为‘笨钱’的财富,特别庞大和热切,它们若投怀送抱,便会造就暴发户;它们若碰撞到谁,便有了投机者;它们如果迅速逃离,便留下恐惧和萧条。”

据统计,目前的A股市场中,持股市值10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占到总数的99.4%,占总市值的50%,业界把这些人统称为“散户”。作为普通投资者,不可能像财政和券商那样旱涝保收,不可能拥有“大小非”的低成本优势,更没有本事从股市里“融资”,因此,要想在股市里成功,低位买入,高位逃顶是散户赚钱的不二法门。

但自我国股市创立以来,媒体报道过从几万元炒到上亿资产的幸运投资高手,然而,这只能以数百万分一来计,出现的概率不比买彩票高多少。更多的情况是,大量股民炒股初期赚了点小钱,最后又全部赔了进去,而且,还亏掉了老本。散户为什么老是成为最后的买单者,而不能成为永远的赢家?答案是,散户终究只是散户,这是“宿命”。

一方面,散户恐惧下跌,而且本金有限。因而在市场真正跌至谷底的时候,要么被吓傻了,不敢进场,要么是因为手里已经没钱,想“抄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散户很难买在低位。

再者,散户喜欢跟风、追高。当股市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上涨,已经积累了不小的升幅之后,多数普通投资者才开始关心股市,这时进场的话,已没有太大的成本优势可言。随着股市进入主升段,“赚快钱”的独特魅力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股民投身股市,疯狂炒作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热门股,出于“再赚一点就走”的贪欲考虑,高位进场的多数人不再愿意离场。由于舍不得离场,散户最终的下场只能是在随后的熊市中越陷越深,逢低“补仓”,直至打光最后一颗子弹。

期待以上回答能够对投资者有所启发和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