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人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那么如何导人新课呢?本文针对导人的方法提出一些浅见。 中国论文网 http://www./9/view-4131509.htm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黄果树瀑布》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黄果树瀑布》则是这个大花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瀑布的声响那么奇特,形态那么宽大,有“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黄果树瀑布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那里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二、由课题切入,以点辐射面 小学的语文课中,有些课文可以直接从课题质疑切入,以题目这个点由学生质疑引出一系列问题,辐射到课文的各个主要方面。如《群鸟学艺》这一课可由课题这样切入: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同学们一个个举起小手说,“群鸟是讲哪些鸟呢?”“学艺是什么意思?”“这么多鸟向谁去学本领?”“那最后他们学到本领了吗?”如果把这篇课文比作一颗大树,那“这些鸟向谁学本领?”是大树的主干,“这些鸟分别学得怎么样?”是大树的枝干,具体各种鸟的语言、神态、动作等那就是大树的叶子了。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沿着一条主线将课文的学习一步步推进,一步步深入。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索,把这些问题一个个解决了,课文的教学就成功了。 三、“趣”字当头,寓教于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谜语、歌谣、故事、游戏等形式激趣导入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在教《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猜谜引入课题:猜猜我是什么,1.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看不见。(生猜后师板书雨);2.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不见面(生猜后师板书雪);3.雨点落下像包子,包子小得如豆子,包子包着冰粒子,砸坏庄稼像弹子(生猜后师贴生字卡片雹)。学生不仅猜出了我是什么,而且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不仅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前后联系导入,让学生思维得以顺利过渡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有个顺利过渡的过程,从而学好知识。例如新课《海底世界》的导入,可以这样开头:这学期,我们学过了《美丽的南沙群岛》、《赶海》这两篇课文,它们都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海边的美景。那儿的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每当夕阳西下,海边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有关海的文章,不过它描绘的可是海底的奇异景象。由此揭题《海底世界》。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这样导入新课,可以使课文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春县一都中心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