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时代,“入仕”基本有两个主要渠道:秦汉时期实行“举荐”,任官以德能为主,层层推举“孝廉方正”。魏晋以降,门阀、宗派、裙带等现象日炽,举荐制度的公正与纯洁受到挑战,推行日难。隋、唐间,政府开始尝试公开考试任官,这种方法称“科举”。之后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直至清末。 “金榜题名”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成功的一个标志,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通过漫长的层层考试与淘汰的磨练。 考童生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清代,任何一个立志走科举正途(当时人们称科举出身的人为“正途出身”)的人,童试前社会身份为“儒童”,俗称童生。童生考试一般要经过三次正规的考试。每年二月童生汇聚县里,参加“县试”。届时童生先期向本县署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三代履历以及相关保结,而后准考。考官通常为本县知县。县试一般考五场,每场一日。录取名额以县大小定十名至二三十名不等。县试后,四月间,童生赴州府,参加“府试”(直隶州、厅试同)。府试考官为知府,或直隶州、直隶厅同知。录取者获准应考院试。院试考官为各省学政,每年例行巡视下属各府县学“临案观风,出棚考试”。院试通过后,士子的社会身份便由“童生”变成“生员”,俗称“秀才”。 做到秀才,可以说在科举道路上已迈出坚实一步,其社会地位与经济生活等方面都有所变化提升。清代秀才享受一定优惠政策,顺治皇帝在顺治九年(1652)时明确谕示:“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除丁粮,厚以廪糈”,“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也即是说:秀才可以“入泮”学习,为下一步参加举人考试做准备。官学中士子一切费用由国家支付。此外,秀才的官役与差徭也被一一免去。如果秀才触犯刑律,官方在量刑时会比普通百姓要轻。 清朝定制,每逢子、午、卯、酉之年为乡试的“大比之年”。乡试通常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考官一般由皇帝钦派。考试地点在各省省会的贡院举行。大清帝国乡试分两京(顺天、南京)十三省,加起来全国共有十五个乡试考场(后来变成了十六个)。参加乡试的秀才每省都在几千人,有时甚至还会发生考贡院内考试场地不够用的情况。嘉庆九年(1804),由于宗学一体参加顺天乡试,原顺天贡院的九千一百多个号舍不够用,监试署给事中皂麟等上奏说:“本年科举共九千二百余名,又因三场并试翻译四百余名,不敷坐用。因将弹压等处席棚编列坐号,防范难周,恳请将翻译乡试更定日期。”乡试为典型的封闭式考试,届时贡院内外戒备森严,院中建有明远楼,四隅也有t望楼,人在楼上全闱内外形势悉在目中,可随时稽查士子有无私相往来,及执役人等有无代为传递关通之弊。士子入场后,关闭大门,高墙与外隔绝。围墙上遍铺荆棘,内棘墙高一丈,外棘墙高一丈五。在顺天,顺天府会派巡察御史满汉各六名,及五城兵马司率领兵丁往来巡视;而在各省,督抚派军队于四周各段驻守巡逻,以防干扰与作弊。参加考试的秀才们每人分到一单间考屋,称“号舍”。白天应试晚上睡觉,尽在其中。乡试通常要考三场,每场三天。每场考试中间秀才不得离开“号舍”半步,因此考生要备足干粮浆饮。当然不许随带违禁药品。道光二十年(1840)湖南乡试时,有谢增生等两位秀才,偷偷将鸦片烟枪带进了考场,被发现后受到重处。 乡试通过者,称“举人”。举人便获得参加每三年一次在京举行的会试的资格。会试也是三年一考,一般定在每届乡试后的第二年(定制丑、辰、未、戌年)春季。各省举子入京赶考,由国家统一安排发给“举人水脚费”,并由各省提供举子们插有“礼部会试”小黄旗的驿马“公车”,一路迤逦,浩浩荡荡地由卢沟古桥涌进北京。清代会试地点一般设在顺天府贡院。与乡试一样,会试也是考三场,每场三天。淘汰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会试发榜后,榜上有名者得到“贡士”称号。 会试后,接下来的殿试为等额考试。虽然所有参加殿试的人都将金榜题名,但是,金榜上题名的次序将直接影响每位进士今后官运的走向,同时对自尊也是个挑战。清代殿试排名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1838)的进士,殿试成绩不很理想,只排名在第三甲中,也就是说是个“同进士出身”。按例三甲进士不能留京做官,要放外任。当年曾国藩走路子托人,费尽周折才进了翰林院留在了北京。但“同进士出身”始终是他心中的隐疼。后来,他做两江总督时,一次宴客做对子。座中有人出“如夫人”,另一个姓李的应对“同进士”。顿时曾国藩脸色遽变。 清代殿试一般在保和殿举行。试题由皇帝亲出,阅卷大臣尽由一品大学士与六部尚书们组成。嘉、道以前,皇帝有时会亲自升殿监考。殿试毕,按例要举行盛大的传胪典礼。届时,皇帝坐殿,王公大臣们都到位列班,新科进士们也都穿着朝服,头戴三枝九叶冠,列队前往接受皇帝的检阅。传胪官在隆重的礼乐声中依次唱名新科进士,进士们应名出班列队,向皇帝行礼。传胪后,新科进士正式产生,礼部将填好的金榜张贴在长安街头诏示天下。 传胪后还会举行一系列的庆典,进士们不但要入宫赴“荣恩宴”,还将与老师同乡等搞各种“团拜”。最后进士们还得前赴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参加隆重的“释褐礼”。释褐,就是脱掉了百姓的衣服,标志着成为“公仆”。进士们的名字还会被刻在太学前的进士题名碑上,与日月同辉,天地齐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