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大江 张三丰究竟是何朝代的人,历来众说纷纭。因为前代资料有关张三丰的记载中,有说为北宋间人,有说为南宋间人,还有说为元明间人或明人。正因为关于张三丰的朝代问题说法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出入,这就在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有些人在对张三丰其人的考证上,一直持否定态度。理由很简单,很公允,即尘世上不可能有活了几个朝代数百年的人物。所以,张三丰这个跨越几个朝代的人物只会是人为塑造的象征式人物,或者是有意夸张的人物。 当然,要肯定张三丰的存在,也必须得从这些复杂的历史资料和纷乱的论说中理出头绪,找出个中原因。 张三丰北宋说 说张三丰为北宋人者,最早见于清康熙初年黄宗曦的《王征南墓志铭》。其中言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黄宗羲的说法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他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记有王征南的一段话,说:“今人以内家无可炫耀,于是以外家掺入之,此学行当衰矣!”遂“许叙其源流”。这是说,王征南见到当时许多习内家拳者,认为内家拳的练法从外表看不诱人,所以就把一些形体造型和练法上样式很漂亮的外家动作招式加了进去,以致使内家拳渐渐走了原样。为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王征南生前曾将该派源流及其内涵详告过黄宗羲,允许他向社会公开。二、黄宗羲作为一个史学家,又是一个明朝过来人,对于明朝很多记载张三丰的史料定是最清楚不过的。王征南“许叙”内家源流,说张三峰(而不是张三丰)于北宋徽宗时创造内家拳,黄宗羲不会单听他口传而不查史料。最有可能是,黄既目睹过王保存的宗谱,又查过宋有关史料,方能为其下结论。 稍后于《王征南墓志铭》的雍正十三年(1735)版《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中也有张三峰为北宋人的记载。其中云,“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自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诏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 看来《宁波府志》的记载并不是抄袭《王征南墓志铭》,而是取自张松溪的遗著。因为,若不是取自张松溪之遗著,就不可能有“其法自言起自宋之张三峰”之说。不过从《王征南墓志铭》所记“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的旁证来看,从嘉靖往上溯,到北宋的张三峰竟有400年多一些,那么,他的“自言起自宋之张三峰”作为亲传当然有些不可信。而“自言起自”的用词只能说明,他可能是间接“传承”。但这点和宋远桥的记载又不一致。 据载,宋远桥是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71)人,他在留给宋氏后人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载1984年 还有与黄宗羲同时代的另一清初著名文人王士祯,字渔洋,在其文集中的“拳技派”(后被人收入《张三丰全集》中)中记言:“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技盛于浙东。”王渔洋在此中虽未明言张三丰为北宋人,但他言论所遵循的源流观,和《宁波府志》、《王征南墓志铭》十分一致。所以,他所持之“北宋”之据也是不可轻易能推翻的。其间原因有几个方面:王渔洋在清初顺治朝官至刑部尚书,相当于今天国家最高法院院长和公安部部长之职,嘱武职,其必对国内武术情况有所了解,也必能查阅一些相关史料,这使他有可能掌握一些有关张三丰的线索。再者,他“拳技派”的依据虽与《宁波府志》同,却不是来源于《宁波府志》,也不是来源于内家派传人,而是“雨窗无事,读聊斋李超始末,因识于后”。这就是说,《聊斋》作者在写李超这个人物时,牵涉到了内家拳的有关源流。众所周知,《聊斋》这部书,其原始稿本内容非常广阔,搜集了前代未收入正史的几乎所有文化史料和传说,鬼怪故事只是其中部分内容,而这故事部分由于能吸引人才广传于世。但这决不能说,一部《聊斋》都是无稽可考的“鬼话”,恰恰相反,它作为一种非正史的民间文化全面集成,在当时搜集到了许多不被人注意的宝贵史料,如李超之与内家拳。这也恰恰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有时非常重视野史和地方民间传说的重要原因。从王渔洋的身份看,他是山东人,后来既为军政要员,又是大文豪,他所得的内家拳之源流与前二者都不同渠道,却又异口同声,这足以说明,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或丰)的存在是客观的。 为此,清朝到民国以后的武当太极南派传人均崇张三丰“北宋”说。民国十七年(1928),身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扬州人金一明,在其所著《武当拳术秘诀》一书中,引用《宁波府志》有关记载后断然认为:“阅此应知张三丰为宋(指北宋)之技击家,因修炼于武当,故世传有武当派之名称。其夜梦神授拳法,系借神道以设教,使得传其术。至明嘉靖时张松溪传其术,其名益显。张三丰非明嘉靖时人,当更无丝毫疑议。乃今之谈内家拳者,每谓张三丰为明时人,是不可不加研究,用备参考也。”凌善清在其《形意五行拳图说》中也云:“……北宋时有张三丰者,隐武当为黄冠,究心达摩之术者若干年,得其玄奥,乃尽弃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练气为主。有从之者,即授以形意拳以为练习之初步。成效既著,学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内家’,而称少林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亦遂为内家所专有矣。”又,民国二十二年(1933)华曹元所编《国术》一书“总论”有言:“……至北宋时,有张三丰其人者,精达摩术,而参以道家冯一元穴道术三十六手,推阐为长拳七十二路。又据华佗五禽戏原则,扩充为十二形,此流传现在为形意拳,并折取少林柔功,合以阴阳动静之理,而发明为太极拳,授徒于武当山,是为武当派,北人多尚之,谓之内家拳。” 看来,金一明的“北宋”说是因循太极南派之传统说法,而凌善清和华曹元的说法又来自另外一个史料渠道。这都进一步证实,“北宋”说有一定根据,它使我们今天无法轻易认为现存历史相关资料查不到北宋张三丰,就可以断然否定北宋张三丰。远去的历史与复杂的历史迁变,从史料文献上湮灭一个道门人物,又何足为奇呢? 不过,近年见南派太极传人著书立说,深恐张三丰北宋说不能立足,又担心持北宋说会与北派太极发生矛盾,便置史实不顾,援引文献掐头截尾抹去“北宋”“徽宗”一段,附炎说起模棱两可的“宋元之际”,此可谓大可不必。 张三丰南宋说 清末,河北永年人杨澄甫(1883~1936)在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言:“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此中的“宋末”当然就是指南宋。而此论的言辞中有“先大父更诏”之强调,说明其“先大父”原先并不宗“南宋”说,而是经过考证而“更诏”的。 笔者认为,杨澄甫“先大父”即杨露禅的“更诏”是很客观、也很正确的。但这种客观正确大约有两种可能:其一,因为南派太极拳的发展早于北派太极拳,而南派太极拳的张三丰北宋说影响较大,这必然波及到北派太极拳中来。为了使拳派源流往上推,北派太极拳中不明真相者一时也曾沿用过北宋说,认为既然都是太极拳,祖师都是张三丰,那么,人家南派明明白白说张三丰祖师是北宋人,自己为什么说不是。但是,后来从本门承传关系得知,张三丰是宋末出生的人。本门承传既是这么讲的,那就不能随便跟着南派的说法跑。这大致属于“严遵师训”,糊糊涂涂地“更诏”。其二,杨澄甫的“先大父”杨露禅根据北派承传关系作了认真考证,确证北派祖师是宋末张三丰。至于南派的北宋说,他可能知道内情,也可能不知内情,因为这对北派承传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将北派的承传关系搞错了。这是一种治学严谨的态度。 后循“南宋”说者,如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云;“宋末真人三丰,祖述黄老无为然后有为之说,合《周易》理、气、象之义以演成。……”黄寿宸《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际》云:“创自宋末张三丰。本是一个读书人,后来入山做道人,专攻武艺。曾一人杀金兵五百余……。” 说张三丰为南宋末年人,主要为部分太极北派传人。这种说法实际是“元明”说的别式。因“元中对张三丰出生于元定宗丁未二年基本上为大多数人所认可。而元定宗丁未二年,南宋并未结束,时为南宋淳佑七年,离南宋的结束还有32年。因为张三丰出生地在辽东懿州,属元朝本版,所以,称他为元朝人也可,称他为南宋人也可。鉴于两种称法相通,而于一般汉族自尊心理,所以习惯上便以“南宋”说用之。 还有一种“宋”说,这里不作举例,持之者为数亦不少。实际上,此说有些观点上的含糊,有些明显倾向“北宋”说,但似乎自己拿不出更多证据,则以“宋”一言以蔽之;有些则明显倾向“南宋”即“元明”,但鉴于既有“北宋”和“南宋”一大“宋”字,以一“宋”字当然说得过去。当然,这里也有“北宋”与“南宋”各说的简称派,当作别论。 张三丰元明说 张三丰“元明”说,是后世认可者较多的一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在明清两代的正史、野史、方志、文物、传说中的证据很多。由此自清朝雍正元年(1723)开始,产生了较为系统全面记录张三丰生平事迹的《张三丰全书》(也称《张三丰先生全书》、《三丰全集》)。这方面主要的引证资料有:1.张三丰在其诗集《云水集》中所写的“悠悠歌”,作于元至元三十一年。歌曰;“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这时按张三丰48岁年龄往前推,正是元定宗丁未二年。另外,他还写了一些追忆与元时官僚刘秉忠、廉希宪共事相交的事,都与“悠悠歌”相吻合。这与清康熙年间《汪锡龄在所编三丰全集》过程中考证张三丰的身世所得结论完全一致。当今道教研究学者:汉的冯崇岩先生认为汪论考之有据,可以肯定,详文见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的《武当拳之研究》一书。2.明清两朝大量文献记载了张三丰在元明间的活动,以及官方对张三丰的寻访活动等。其重要文献有:明宣德年间任自垣(武当山住持,官至太常寺丞,统领天下道教,并主持《道藏》的撰修)所撰的《大岳太和山志》,明《皇明恩命世录》、清赵彬撰《大邑县志》、明杨溥撰《禅玄显教篇》、明英宗《御赐张三丰铜碑》(今存武当山文管所珍宝馆)、明《大明一统志·仙释》、《明史·方伎传》、大明天顺六年宝鸡金台观立《张三丰遗迹碑}、《贵州图经新志》、朱元璋十二子湘献王柏所咏《赞张真仙诗》永乐皇帝朱棣访张三丰《御制书》等。其他还有上百种方志,俾史和传说有张三丰的记载;这些均可参见1992年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武当拳之研究》。 持张三丰“元明”说者认为,“元明”说不但有它充足而可靠的依据,而且“元明”说也应为唯一可肯定的一说。因为,所谓张三丰是北宋人的说法,除过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以及王渔洋的“拳技派”片言只语外,宋、元以来尚无任何其他更多资料可以证明。 再就是《武当》杂志总第4期发表的四川重庆老君洞石刻张三丰像(照片,邵冬供稿),像两旁并有题款“张三丰”手书的对联石刻。属明代文物. 另外,明朝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时,永乐皇帝还专为张三丰修建了遇真宫,宫内大殿供奉有铜铸鎏金的张三丰高大塑像(今存武当山文管所珍宝馆)。 还有,北京白云观今存有《诸真宗派总簿》,内中记有明代张三丰传下的新宗派、檀塔派,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派(有不同的三个)、三丰祖师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1992年去世的武当山在庙道人阮鹏志即为该派第15代传人)等9个支派。另有榔梅派(张三丰****孙碧云传)等许多道派与张三丰都有衍传关系。 另外还有笔者在第二章“张三丰创拳说”中所列举的“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等等。 关于张三丰“北宋”说与“元明”说,还有一个分歧点,就是关于人的寿命。对此,“北宋”说认为,张三丰从北宋活到元朝,尽管寿命超出常人,似可以接受。若说他活到明朝还在,那寿命长得过于玄乎,令人不可思议。所以,明朝尽管有许多记载,但那可能都是假的,只不过是统治者别有用心的作为罢了。看来,这种认识太显武断,太显视听塞闭。有那么多历史文献放着,有那么多活生生的传承关系存在,怎么可能都是假的呢!况且,有关张三丰的历史文献,除过皇帝的圣旨,诏谕,几乎全部来源于道门和民间,还有地方史志,怎么是“统治者别有用心”可以包揽得了。然而,“元明”说又认为,张三丰从元朝活到明朝,不但史料可予肯定,而且寿命也可以使人接受,但说他是北宋人,一是史料不足以证,二是寿命长得也似不可想象。这一点,二说倒显一致。若从史料的拥有看,“元明”说似显有力。然而这其间人们不应忘记,一是黄宗羲史学家的地位,王渔洋武职兼文豪的身份;二是北宋末,南宋末的战乱,文献大量散失,会将有关重要资料文献丢失的可能是存在的。 不过,二者也有共识。那就是:张三丰确有其人,张三丰确为武当丹士,张三丰确为武当内家拳的创始人。 张三丰二人说 二人说的观点是:历史上有两个张三丰,北宋为一人,元明间又为另一人。 “张三丰二人说”,迄今见于: 一,《辞源》:“张三丰(1)宋代技击家,也作张三峰。本武当丹士,精拳法。(2)明代道士,辽东懿州人,………曾居武当山……明史有传。 二,《中国人名大辞典》:“张·三丰(宋)武当丹士,亦作 三,李养正先生(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在近年编著的《道教概说》一书中云:“考武当内家的祖师,乃北宋徽宗时的张三峰(亦作张三丰)。传说他夜梦真武大帝授拳法。明末清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说:'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张三峰’。三百多年之后,明初武当山又出了一位著名的道士也叫张三丰。后者是前者内家拳技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武当道士,历来均在教团内秘传内家拳技,至今仍保存这种传统。” 四,被道教界尊奉为“仙学巨子”的陈撄宁先生(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道教协会筹备人之一,并但任中国道教协会首届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正式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为我国著名的道教研究学者,和仙学实践家、倡导者。生于1880年,卒于1969年,享年90岁。),在1938年<扬善月刊>隐名氏发表的“余之求道经过”一文所加的按语中,就丹道“三峰采战”的考辩,提到了北宋张三峰和元明张三丰这两个不同人物。文章中说:“惟上古时代,知识阶级虽讲究长生之术,都没有“筑基”、“炼己”、“结胎”、“出神”之说。这些名词,唐宋以来方盛行于世。张三峰乃宋朝徽宗时人,本武当山丹士,工技击,为内家拳之创始者。然亦未必即为彭祖一流人物。须知旁门中“三峰”二字乃术语,非人名。因字”面相同,世俗遂将术中的“三峰”与人中的“三丰”混而为一,纠缠不清,而张三峰无辜受谤矣。又因张三峰与张三丰,字不同而音同,于是普通学道者,复将宋朝的“三峰”与明朝的“三丰”混而为一,泾渭不分。而三丰《玄要篇》竟被人误认为“三峰采战”术矣。某君谓非三丰祖师,是已知“三丰”与“三峰”之别;惜其将张三峰与彭祖相提并论,犹未知“人三峰”与“术三峰”之分也(见大连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583页)。 以上四者,显然前两者是根据《王征南墓志铭》及明清有关史料所作的客观陈述,存而不论,李养正先生二人说观点,虽然前者也引用了《王征南墓志铭》,然而对北宋和元明存在两个张三丰却作了考证而肯定。最值得注意的是陈樱宁先生的论辩,既非是专文考证张三丰,又非是参与内家拳源流的学术争鸣,而是从仙学的考评上涉及到这两个人物的论辩。说明陈先生很早就对张三峰与张三丰作过考证,十分清楚二人的区别。 笔者尚不知陈樱宁、李养正两位先生二人说有没有今人所鲜知的充分根据,但有一条并不是想当然的肯定,即陈樱宁、李养正两位先生都是当代研究道教的大学者。尤其是陈樱宁先生,他在1912~1915年间。赴上海白云观用4年时间通读了明版《道藏》5485卷,对道教学术之全体认识极为仔细。显然,他们的结论不会是盲目和轻率无根据的。 笔者是倾向和赞同“二人说”的。我认为,第一,“元明”说所肯定元明张三丰的存在是可靠的。这个最权威的可靠性论证,要属冯祟岩先生在《武当拳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笔者是该书作者之一)“张三丰之生平考”中进行得迄今最为全面、最为深入、最为彻底。冯先生为考证武当道教(也包括中国道教),特别是重点考证张三丰这个人物,从1982年开始蹲进湖北省图书馆专职性查史、读史、记史,这一蹲就是10年。除过少数参加省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即使严寒酷暑、风雨雷电,他在图书馆也从未缺过一天席。上至宋元、下止明清,所有中国道教经典、正史、地方志乘、稗史,他都一一流览过。湖北省图书馆为支持他的研究,曾从全国各大图书馆为他借调资料。终于使他得以完成了关于张三丰的研究。使他得出结论:张三丰确有其人,张三丰是元明时期人,张三丰“创拳”于武当之说有其可靠依据。前之“张三丰元明说”对此依据已有大略介绍,笔者在此不多作重复。读者若感兴趣,可以查阅《武当拳之研究》。不过,《武当拳之研究》这本书,由于受种种局限,其所拥有的文献资料和说理在某些方面仍尚欠火候。例如,像《道藏精华》所披露的明代张三丰与太极拳的重要资料,以及近两年来对于武当拳传承关系的新发现,该书都未能得知。何况我们还可以说,随着对武当拳挖掘整理工作的继续深入,必将还有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 认定元明时期的张三丰客观存在,这是中国武术史上重大历史人物研究的一个历史性突破和贡献。所以,《武当拳之研究》在1992年作为国家体委下达的科研课题被通过验收,1993年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但这个科研课题,实际上基本以冯先生的张三丰元明说考据,不愿再探讨张三丰是否看二人,从而无言地否定了北宋还有个张三峰存在。 而笔者所要持“二人说“的观点,却恰恰在于第二:这里,北宋张三峰也是客观存在的。黄宗羲、王渔洋、《宁波府志》、《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金一明、凌善清、华曹元、陈撄宁、李养正的“北宋说”和“二人说”必有考据、必有出处。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找到除此之外的其他更多文献线索,但面对这些异口同声的认定性文献,轻易否定显然是极无道理的。 再一个观点是,按元明张三丰出生于元定宗丁未二年 至于有人会说,元朝时武当道士刘道明撰有《武当福地总真集》,如果武当山在北宋时有个著名道士张三峰,那么出名,他怎么会不予收录呢?这样说,实在是未分析刘道明当时的难处。在《武当福地总真集》“古今明达”前言中刘道明这样写道;“《图经》:武当,神仙窟宅,自黄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多隐其名字,藏其时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闲名落人耳中。是山证道升真者何可胜计!去古颇远,劫火屡更,多失其名。今考之传记,询诸前辈,间得一二,录之于此,以备山中胜慨云。”可见当时前代留下来的史料是极其有限的。又加上高士的深隐,一个人想搜集很详细的史料显然是很困难的。再一个可能是,如果北宋的武当丹士张三峰是以精于武技而闻名于世的,那么,估计刘道明即是知道也不会将其载入其书的。因为,道家怎么会去宣扬武事呢?所以,果真如此,宁可舍去此人不记,也不能记下他的武事。这个情况也正好为元明间的武当道士张三丰作了注脚。元明张三丰在武当山本来创造性的中兴了太极拳,但明代山志、正史都不记他这些。只有一些地方志、记事碑等才记他“膂力过人”、“善骑射”、“剑光研”等事。同时也只有在道门秘传的《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和部分传入民间的太极拳谱中,才秘密流传着他的关于拳法武技的资料。这也反映出一个客观现象:即只有清朝初期人,才能根据他的后世****所掌握的资料把他的拳法、拳诀、拳经搜集整理出来。这些,也从元、明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说的“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的话里得到验证。 另外可以推断,元明张三丰并不是要步北宋张三峰的名,而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名字口音相同(据载,元明张三丰 谈到这里,就不能不再回头讨论北宋张三峰的问题。 这里首先应该提请注意的是,《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张三丰,是首先把“张三丰”以通称列于前。而在作为宋代张三丰介绍时,均以“亦作张三峰”云之。两者有关宋张三丰的资料不出《王征南墓志铭》。而《王征南墓志铭》所言的张三丰是“张三峰”,这很关键。再就是《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所用的也是“张三峰”。二者相同,这也很关键。说明二者如实所记北宋的就是“张三峰”。而辞书采用的方法,是后人因为把“张三峰”和“张三丰”混用,才把一个通称列于前。实际上,宋的“亦作张三峰”应当是“本作张三峰”的。而最关键的,是陈撄宁、李养正的论证,不容置疑地认定了北宋为张三峰,元明时期为张三丰。还把二人的关系作了交代。 后人为什么会把“张三峰”与“张三丰”混用呢?这原因较为复杂,大致有两方面:一、北宋张三峰精于武技,而元明张三丰也精于武技,并且都是武当丹士。后人误以为北宋的张三峰和元明的张三丰同是一人,便以误传误了。二、元明的张三丰确实曾有过“三峰”之号。史载张三丰元延佑元年 证实张三峰、张三丰为二人而非一人,把《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和《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以及《王征南墓志铭》联系起来加以辨析,更是不难窥其端倪的。 首先要讲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的作者是明代正德年间的宋远桥。他的《论》中,明确地介绍了他是唐代许宜平“三世七”太极功的第14代传人,又介绍江南泾县俞莲舟家传俞氏太极功(又名先天拳、长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此段证实太极拳功由来已久。接着,宋远桥介绍,他偕俞莲舟同游武当山,在武当山遇见了李道子。李道子又传授了俞莲舟一些功夫。“自此莲舟不但无敌,并得全体大用矣。”嗣后,“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另有俞岱岩——笔者注)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张松溪、张翠山之师也,三丰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炼。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这一段介绍的史实特别重要:一是说明当时武当道门太极拳法高人很多,张三丰只是其一。而这时张三丰虽很有名气,但其“武当派”在武当道门乃至在社会尚未形成全面影响,二是确证了张松溪乃是张三丰(而不是北宋张三峰)的亲传****。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问题:既然张松溪是明代张三丰的亲传****,为什么《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却有张松溪“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之说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些矛盾,其实细加研究,它是不存在矛盾的。 为什么说呢?我们再看看《王征南墓志铭》的一段介绍:“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 这段介绍无疑和《宁波府志》相吻合。 以上三者贯串起来,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以前曾未引起人们注意的史实。即: 北宋有武当丹士张三峰,曾以内家武技名于世。活动时期是宋徽宗时代(公元1100~1124)。百年之后,也就是宋末元初时期,北宋张三峰的内家武技传到了陕西长安,以王宗为最著名。后来,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学艺,这当应在元朝中期。陈州同将此艺带回温州,教其乡人,颇为盛行。但陈州同并未直接传张松溪,因为这时张松溪还未出生。陈州同约经****隔代教了孙十三老。孙十三老精艺当在明初。而张松溪可能是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出生的人,少年到青年时,最先得到孙十三老的传授,因此得知此技起于北宋之张三峰。正因为张三峰是武当丹士,张松溪就想到武当山必有内家绝技真传,并决心追本溯源,这就与武友张翠山有了武当访师之行。大约在弘治末间(公元1497— 其实,张松溪“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这句话,一方面是对北宋张三峰的肯定,而另一方面,也为肯定亲受于明张三丰留有余地。因为,其法只是“起于”,而不是“受于”、 由此,笔者可以初步下个结论:元代时,陕西王宗、温州陈州同等一派的内家拳(亦称太极拳)来源于北宋张三峰,与元明的张三丰无丝毫关系。而自张松溪开始,北宋张三峰的内家绝技和元明张三丰的太极十三式,在他这里得到了汇合。这也就是说,由张松溪开创的南派太极拳门户,有着北宋张三峰的承前和元明张三丰的启后双重渊源。 这些年来,有些太极拳源流考证文章,将北宋张三峰百年之后传到陕西的王宗,与元明张三丰之后,云游道人传到山西太谷县的王宗岳混为一谈,显然是没有认真考证这么一段历史及内情。特别是将陕西与山西、王宗与王宗岳这两者仅存在谐音和名字有相同字,而明显毫不相干的地名、人名、时代硬拉在一起,实显牵强而无法自圆其说。 因此,在这里我们又可看到,由王宗岳开始所形成的北派太极拳,与北宋张三峰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所以,杨澄甫先大父杨露禅“更诏之曰:太极拳(这里实指北派太极拳——笔者注)创自宋末张三丰(实指张三丰的出生年代——笔者注)”无疑是很正确的。然而,“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其中陈州同的承传关系,因为其间有张松溪的双重汇合,所以在这里被搞混淆了。在清朝一代,武当拳法的承传情况非常隐秘而神圣,传人们得到一鳞半爪的谱诀、一两个正宗招式都极不容易。“言祖不言师”的宗教风气又很浓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一些混淆也是自然之事,而不能责难某一位传人。 总而言之,由上我们可以初步结论,历史上,北宋张三峰和元明张三丰是两个不能混淆的客观历史人物。而清代以来,由于元明的武当张三丰开创的丹派、拳派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所以,后来惯指的实际上皆是元明之张三丰。本书后面所要论述的也是元明的这个张三丰。当然,关于张三丰的二人说问题,我认为在现有基础上还可深入研究论证。无论怎样讲,这样拥有大量文献可以证实的历史人物是抹煞不掉的。 实为三丰祖师之愿:“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 三丰祖师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此为三丰祖师所传太极拳论。 武当太和山志记载:“张三丰三百余岁,不知所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