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民居:诗情画意傣族竹楼(

 茶香飘万里 2013-06-17
云南民居:诗情画意傣族竹楼(文摘)
第一节 云南民居的发展历程

  一、外向型开放式竹木构架体系的发展

  二、内向型封闭式土木结构体系的发展

  三、云南民居与中原建筑的关系

  第二节 自然馈赠与地域限定

  一、地形的有机整合

  二、气候的自然雕琢

  三、材料的忠实塑造

  第三节 经济制约与技术限定

  一、经济条件的制约

  二、技术条件的限定

  第四节 民族文化差异的限定

  第三章 云南民居建筑形式的地域性

  第一节 干栏式民居系列

  一、傣族的“干栏竹楼”

  二、景颇族的“矮脚竹楼”

  三、傈僳族、独龙族的“千脚落地”

  四、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五、德昂族的“刚底雄”

  六、佤族和拉祜族的“木掌楼”

  七、壮族的“吊脚楼”

  八、布朗族、基诺族的干栏民居

  第二节 井干式民居系列

  一、纳西族井干木楞房

  二、普米族、彝族的木楞房

  三、怒族“平座式”垛木房

  四、独龙族井干式民居

  五、中旬藏族的“土墙板屋”

  六、洱源白族的“栋栋房”

  第三节 土掌房民居系列

  一、彝族的“土掌房”

  二、哈尼族的“蘑菇房”

  三、德钦藏族“土库房”

  第四节 落地式民居系列

  一、拉祜族的“挂墙房”

  二、佤族的“鸡罩笼”

  三、爱尼人的“拥熬”

  四、瑶族的“叉叉房”

  五、苗族的“吊脚楼”

  六、布依族的“石板房

  七、白族的“土库房”

  第五节 合院式民居系列

  一、滇中及昆明地区的合院民居

  二、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

  三、滇东北会泽地区的合院民居

  四、滇南建水石屏地区的合院民居

  五、滇西南地区的合院民居

  第四章 云南民居材料使用的乡土性

  第一节 地方材料效应

  一、民居中的材料效应

  二、地方材料的选择运用

  第二节 竹材的乡土性

  一、在适应中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独具特色的竹楼民居

  第三节 木材的特殊性

  一、源起木构的佐证

  二、木构建筑运用

  第四节 土质的地方性

  第五节 石材的粗犷性

  第六节 草料的山野性

  第五章 云南民居建造技术的适应性

  第一节 对气候条件的适应

  一、朝向的选择

  二、空间布局形式

  三、屋顶造型处理

  四、墙体设置

  五、其他处理

  第二节 对地形地貌的适应

  一、山地地形的特点

  二、山地传统民居的特点

  第三节 与生活方式的适应

  一、自然环境与热平衡

  二、民居的动态热舒适环境

  三、绿色材料与健康空气品质

  第四节 与生态环境的适应

  一、民居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二、民居生态系统的环境

  三、民居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民居与环境间的生态平衡

  五、民居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第六章 云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多元性

  第一节 云南民居的文化历程

  第二节 民居文化的基底构成

  第三节 民居文化的多元表征

  一、不同建筑文化表现

  二、婚姻家庭文化表现

  三、居室火塘文化表现

  四、宗教民俗文化表现

  五、建筑装饰文化表现

  第七章 云南民居价值保护的永续性

  第一节 云南民居的价值探讨

  一、传统民居的价值认识与价值分类

  二、云南传统民居的价值分析

  三、对传统民居不同价值的继承性认识

  第二节 云南民居的价值保护

  一、云南民居的保护概况

  二、对云南民居的有意识保护及存在问题

  三、丽江关于传统民居保护方法的探索

  第三节 云南民居的传承利用

  一、对云南民居文化价值传承利用的再分析

  二、旅游开发中云南民居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利用

  第四节 云南民居的发展更新

  一、云南传统民居在发展中面临的矛盾

  二、云南民居发展更新的研究概况

  三、西双版纳傣族新民居探索实践

  四、云南新农村建设实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云南民居:诗情画意傣族竹楼


 


 

云南民居:诗情画意傣族竹楼(文摘)


 

   傣族竹楼,相传是傣族祖先根据凤凰降落在傣乡的姿态演化而建造。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或瓦。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卧室,外间为客室。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常年无雪,雨量充沛,没有四季的区分。所以在这里,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的形式。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主人白天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这一廊一台是竹楼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的竹楼可以防潮湿、散热通风,还可避虫兽侵袭和洪水的冲击。因为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
  
  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傣家人喜欢在竹楼周围栽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等,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所以,春暖花开的日子,整个村寨都充满诗情画意。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人们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它不仅是傣族人世代居住的居所,更是我国建筑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
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
听众朋友,中国西南省份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白族、哈尼族、傣 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等10多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各 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居建筑是其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它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及地域特性等。在今天的《民俗风情》节目时间里,我们就带您欣赏一下云南少数民族的民居。

  云南西北部的纳西族、白族的民房,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丰韵。这里的房 子多为土木或砖(石)木结构,白墙青瓦,就像当地的山水一样清丽。而泸沽湖 畔摩梭人的木楞房,则以整根圆木堆垛成壁,用树块劈成板做瓦。云南西部与西南一带的傣族、景颇族、佤族、德昂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则是用竹、木、草等材料构筑的木房子,古朴中透着几分典雅,给人特别清丽的感觉。 

  云南民族博物馆民居研究专家杨松海先生认为,这些各有特色的民居是云南 各民族适应自然环境、展示文化风俗的智慧结晶,它们由远古两种建筑形式-- 巢居和穴居发展而来。所谓巢居,即像鸟儿筑巢住在高处一样;所谓穴居,即像 动物打洞住在洞穴里一样。杨先生解释说:

  “早期的一些人类对禽兽或猛兽有一种恐惧感。在非常恐惧的自然环境下, (而且)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他只能住在高的地方,(用)树上的树 枝、树干搭成一个棚,所以就产生巢居。但有些地方不可能有大树给你去巢居, 他必须要挖洞,或者是就地取材的山洞,躲在山洞里居住,(形成穴居)。” 

  杨先生认为,巢居可以不受猛兽的袭击,这种形式不断发展,就发展成现在 云南南部的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竹楼建筑。这种竹楼多为两层,楼上住人,楼 下养牲畜,通风透气,非常适应热带、亚热带的气候条件。 竹楼的造型也各有不同。傣式灵秀飘逸,佤式圆浑朴拙,基诺、拉祜的“大 房子”则与汉族几世同堂的住宅结构相似,哈尼族的蘑菇房因为形似蘑菇而得名 。蘑菇房用土坯垒墙,茅草盖顶,以圆为美,造型就像刚冒出土的蘑菇。

  另外, 云南藏族的碉楼,布依族的石头房,也各有特色,千姿百态。

  杨先生介绍说,云南西部的白族、彝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石头房、土 掌房等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穴居除了隐蔽性能好之外,还比较坚固。有意思的 是,云南广南县的一个大山里至今还有穴居的部落。这个部落是200年前从中 国南方省份江西迁过来的,在大山的洞穴里居住了九代,最近才迁出来。他们居 住的洞穴目前已被开辟为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杨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建筑首先受到这一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自 然条件的影响。他说:

  “任何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适应环境,建筑他自己居住的形式。气候处于亚热带、热带或寒带,这种气候带导致降雨量的不同,也导致风的不同。有些地方风大,有些地方风弱,这也是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主要决定因 素。” 如云南的景颇族主要居住在山区,海拔一般在1500-2000米左右。 山区地形起伏,很少有大块的平地,他们的房屋也就多随地形灵活布置。景颇族 的房子多用山上的竹子、树木、茅草等材料构造,布局比较稀疏。

  这种布局对于竹木结构、茅草屋顶的民居来说有着较好的防火作用。而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在地 每年四季都有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必须用石头砌成坚固的墙,建成石头房居住,抵御大风的吹刮。


  在自然环境之外,宗教对民族地区的建筑格局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像白族的房子讲究“三房一照壁”,即一家住宅院落由三面房屋和与正房面对的一面照 壁(独立的墙壁)组成。正房由一家之主居住,两侧的房子是孩子们住的。正房 比两侧的房屋要高,体现长幼有序的礼制。每家都有即可挡风又可反光的照壁,照壁上都有绘画。这些绘画多是一些宗教故事图案,人们希望通过这些宗教绘画为住宅驱邪避难。杨先生认为,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本民 族的宗教信仰。

  “云南世居的20多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原始宗教。特别是19世纪 以后,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也进来了,这些宗教也已经像佛教、道教、儒家思 想一样深入民族地区,对建筑的影响非常大。民族民居实际上就是一件件宗教艺 术品。” 

  另外,少数民族对祖先、自然的崇拜还表现在图腾柱、装饰艺术及村寨的神 树、神坛中。龙、蛇、虎、狮等动物的雕塑或浮雕作为装饰艺术在少数民族建筑 中被广泛采用。像白族屋脊上的虎头,彝族民居中的浮雕鹰翅、鹰爪,佤族民居 中的木鸟装饰等,既是装饰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物,体现着他们的信仰。

  『漫步于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画廊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部民族文化发 展与交融的历史。民居发展到今天,已远不仅仅是人类的栖居之所,而是承载了 更多的含义。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 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可以说,民居本身的含义就是“ 空间文化”,就是“文化的容器”。』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现代文明使我们的社会趋于一 体化。也许,从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中,我们可以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新的建 筑形式,它将使我们的居所变得更加丰富多姿。 好了,听众朋友,今天的《中国少数民族》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 收听,再会。

  神奇的八卦围

  提起八卦,人们都会想起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摆下八卦阵困住吴国大都督陆逊的故事,还有后期蜀国大将姜维用八卦阵大败魏国名将邓艾的故事,阴阳八卦的奥秘和极尽变化的奇巧令人惊叹不已。诸葛亮的八卦阵不但排阵破敌还摆回了家乡,在河南南阳诸葛亮祖居地就按阴阳八卦的排列建造了一座八卦村,迷宫般的村庄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探究八卦变化的奥秘。无独有偶,在龙南众多的围屋中,也有一座八卦围--里仁栗园围,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周易学的专家们的关注。

  里仁栗园围建于明代弘治年间,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整座围屋占地近5万平方米,是众多客家围屋面积最大的一座。与其他围屋不同的是栗园围的正厅和房屋建在东半边,西半边是水井、池塘、晒场和少量的房屋,整座围屋分东南西北方位开有四座围门。围屋正厅纪缙祖祠宽15米,径深39.5米,开有三座大门,正中大门两边立有雕刻精美的一对祥云石鼓。围内房屋以正厅为中心向后及左右两边伸展,取势定向,接龙脉、定穴位、合阴阳,按照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相生相克的规律演绎成八八六十四条巷道,若是相生的巷道为生门,可通往正厅至外坪,若是相克的巷道为死门,四面碰壁路不通。如不懂周易奥秘,不谙八卦奇巧,进入围内则很容易迷路。

  栗园围正厅按客家民居特色三进三开结构而建,所不同的是中厅立有八柱朝天,整个正厅石柱上镌刻有十对楹联,据说只有皇室后裔才能按此规格建造,中厅石柱有联文“堂上丹书迎北阙,阶前紫气缉东山”便含蕴此意。走进八卦围,会让人感受到周易文化无穷变化的奥秘,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云南民居灵物瓦猫详解

瓦猫,是置于屋脊之上的瓦制构件,因其形象似家猫而得名。民居灵物就是泛指在民居建筑中所有被认为或有精灵附托,或具有超自然力的实物[1]。瓦猫就是置于屋脊上的灵物。瓦猫独特的造型形成了充满视觉冲击的艺术形式美,独特的文化背景凝结成了绚丽的民间信仰文化。文章从瓦猫形式艺术美和瓦猫背后蕴涵的俗信文化,展示了其特有的文化价值。

1 各地瓦猫的形式美

1.1大理、丽江瓦猫

云南大理鹤庆瓦猫是白族制作,在滇西最具代表性,不仅大理地区,丽江、迪庆的纳西族都使用鹤庆瓦猫。它手工精细、制作工艺讲究、形态夸张、在传神上下功夫、活灵活现、创意求新。瓦猫的头硕大,猫嘴大张,眼型和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现代瓦猫工艺人吸取了较多艺术元素,将瓦猫进行艺术性加工,他们对瓦猫进行各种组合,有塔形、圆锥形、圆柱形等不同的造型,组合瓦猫中每一个造型都有不同。据手工艺人说,不同的造型表示的意义也有差异,据不完全统计大理鹤庆瓦猫的造型有250余种。在政府及经济发展大环境下,瓦猫开始作为一种民族工艺、民间艺术角色出现,鹤庆瓦猫逐渐由原来的实用性向艺术性方向转变。

1.2呈贡县、玉溪、文山一带瓦猫

云南昆明呈贡县、玉溪、文山一带的瓦猫较为相似,整个坯质是用黄泥手工捏制而成的。瓦猫顺着瓦片站立着,胸前有一块凸凹的八卦图,且成菱形状直立于瓦猫的前胸,左右角突出身外,八卦图凸处用油漆涂画,十分醒目。瓦猫身上刻有鱼鳞纹,背部有龙刺状直竖,长长的尾巴有力地盘向右腿前。耳朵直立高竖,眼睛大而外凸,鼻孔向前,嘴巴大咧,露出尖利牙齿,呈呲牙咧嘴状,舌头微露并涂有红油漆,胡须则用手工刻画,头顶正中用泥巴捏制成凸“王”字[2]

1.3曲靖瓦猫

    云南曲靖瓦猫尖利上翘的双耳与高高凸起的鼻子呈“山”形,尾巴像虎尾一样往上翘,身与瓦呈45°角,坐式。躯干是一空心圆筒为主加泥塑成。猫的手脚较短,双手呈作揖状捧 着立起的一牌,牌的顶端有太极图案的雕刻,牌上刻着“泰山石敢当”五字[2]

1.4 昆明官渡瓦猫

昆明官渡瓦猫用写实的手法雕塑,小巧玲珑的身躯,显得敏捷灵巧,两耳上翘,额头有“王”字,眼睑包着两颗圆球似的眼珠,张口吐舌,尾从臀部拖到胸前,有的胸前有太极图的菱形牌,用黄红色的瓦泥烧制而成,不施釉[3]。现在官渡区瓦猫已经开始施釉。

不同的地域瓦猫形态、制作工艺、造型艺术都有不同,但是不管滇西还是滇东,或是滇中,瓦猫赋予强烈的宇宙观与民间信仰观念确是相同的,在民居的空间中,在民族生活的地域中瓦猫充满着强烈的视觉艺术张力和深厚的俗信文化魅力,给人以精神的震撼。2瓦猫的信仰观念

腾冲县志中提到“云南民间对瓦猫的神秘作用深信不疑,若村内某家接连失火两次以上,既认为没有瓦猫所致,须急请人做个瓦猫来安在屋顶,以求免灾。”作为民间信仰观念物质化的符号性物件,瓦猫凝聚着民间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和表述,特别是通过制度化的仪式、禁忌行为,在民居生活中进行着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世俗生活交融的情景,在一定程度展示着民间对宇宙秩序和超自然存在的认知和理解。

2.1瓦猫与祥物观念

祥物,又称“吉物”、“吉祥物”,系由原始崇拜物、巫具、宗教法具等衍生出的福善、嘉瑞的象征物品[4]。祥物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特定心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民间认为瓦猫首尾相通,能够吸纳财富,招财纳福、“吞金屙银”,还将瓦猫称为“降吉虎”,是指能为人们驱走鬼怪带来吉祥的老虎,将瓦猫视为降服妖孽、躲避灾祸、护佑吉祥、获得吉庆祥瑞的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灵物。瓦猫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帮手,成为讨吉祈利的心里寄托,它是人们建立在对此文化理解之上的精神追求。瓦猫作为招财纳福、吉庆祥瑞的象征,是民间认识自然、把握生活、追求生活强烈愿望的物化,也是民间生活中不可或缺,并充满智慧、情感与力量的文化符号。昆明近郊各县、玉溪地区、楚雄州、曲靖地区、大理州等地现仍在制作瓦猫。大理、丽江一带,几乎每家建新房时都会请瓦猫。

2.2瓦猫与镇物观念

镇物,又称“避邪物”、“厌胜物”,镇物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在心理上帮助人们面对各种实际的灾害、危险、凶殃、祸患,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以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和恐惧[4]。瓦猫被人们称为民间“镇脊兽”,它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九头妖魔,要吃千人的心肺便可横行天下。当他正准备吃第一千个人时,此人家养的数万只猫惊恐万状,争先恐后地向房子上逃窜。当跑到房子的四角时,又不敢跳下, 便蹲在房子的四角。谁知妖怪一见猫的面孔,便浑身发抖,转身逃去。这家主人见妖魔逃走不知其原因,一只花猫开口说:“主人,你不知道妖魔见了我们才逃走的吧。”从此后人们总爱把猫头放在自己家房子的四角上,其目的是为了阻挡妖魔对人的袭击[2]。民间传说瓦猫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可以镇宅辟邪、扶正风水,这是因为它取了老虎、猫、狮子等动物最可怕的样子,越凶狠的东西就越有威慑力。瓦猫记录了生活中的经历,是民间对灾害、鬼神等的一种心理陈述,也是趋吉避祸心态的一种表达。它伴随着这样灾祸意识,也充分表现了民间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对现实幸福世界的憧憬,对未来世界的祈愿所做出了努力。瓦猫是镇灾避难的象征,与祥物一样,它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是民间生活中灾祸、敌害等意识的一种文化选择。

2.3瓦猫与民间信仰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5]。瓦猫在云南地区世代相传,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已经作为了民间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信仰对象,并且伴有特殊的请瓦猫的仪式,通过端公来执行整个仪式。

2.3.1 瓦猫与图腾信仰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动物图腾中,虎图腾较为典型,普遍存在于彝、纳西、白、普米、哈尼、拉枯等诸多民族中。云南少数民族中还有猫虎同源、敬猫拜猫之俗。许多民族还用瓦猫镇宅。据专家考证,这是虎图腾崇拜的延续[6]                                 

瓦猫在云南民间还被称为“降吉虎”、“镇吉虎”。滇中一带的瓦猫 ,额头上都有一个“王”字,瓦猫的原型就是虎。用瓦猫作为民居的灵物,实际上也是虎图腾崇拜的遗风,云南民间有猫虎同源的观念。昭通回族以汉字“虎”为姓,却读作“猫”。在楚雄州双柏县彝族虎图腾舞蹈中,要扮“猫祖公”和“猫祖母”。母猫托茶盘,公猫肩扛羊皮口袋,跳着前进,穿梭于虎群之间。这些都是至今仍存留于民间猫虎同源、敬猫拜猫、视猫为祖灵的俗信。          

2.3.2瓦猫与自然信仰

    自然信仰是人类将自然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这种古老的信仰是将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巨大价值的自然当作神灵。瓦猫就是民间自然信仰物化产物。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滇西北地区的瓦猫身上刻有明晰的日月图形,人们想通过瓦猫赋予超自然的灵性,赋予日月的能量,来摆脱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灾祸与威胁。民间祈望瓦猫能把“异己”的力量,通过瓦猫的形式转化成“顺己”的力量,瓦猫成为了民间自然信仰的一种依附,成为了自然信仰的对象,成为了人们对自然物和自然力崇拜的物化产物。 

在云南大部分地区瓦猫胸前都有八卦图。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称为八卦。八卦中每一卦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7]。传说中八卦是伏羲所造,通过八卦中相应规律,推算种种变化与发展,后来用来占卜吉凶。民间将瓦猫与八卦结合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瓦猫以预报后事结果,并断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期望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充分体现了民间对幸福的向往,展现了人民追求生活、占祥如意的民俗信仰心理,民间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形成了民俗信仰文化的体系。 

2.3.3请瓦猫仪式与禁忌

民间信仰的仪式就是民间信仰的行动。瓦猫作为信仰的对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制度将灵性赋予瓦猫实体之上。通过仪式使瓦猫成为真正灵物,具有超自然能力。前面的论述中发现瓦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民间信仰的物化物件必须通过仪式才能激活其真正的文化价值。

瓦猫须举行一套完整仪式,这种仪式被称为“开光”。开光为佛教术语,是指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现代意义开光,就是给一些物品,如神像、佛像、吉祥物等等赋予“灵气”。因此在民间很多的仪式都统称“开光”,请瓦猫也一样,开光仪式需要一个主持仪式的人选,成为端公。

请瓦猫仪式要先择吉日,请端公来执事。开始时捉一只红色公鸡来,先念一阵有针对性的咒语,如消灾、吉利、镇邪驱鬼、发财等,随即用嘴咬破鸡冠,将鸡冠的血滴在瓦猫的眼、鼻、口、耳、身上等处(如能请到制作这个瓦猫的工匠来滴第一滴血的话,瓦猫显神将更灵验),在瓦猫嘴中放入松子、瓜子、高粱、枣子、茶叶以及一根红线。接着烧黄纸,然后再念一阵咒语,由端公亲手将鸡宰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即取出,放在盆中站立,使鸡头仰视天空,端公点香祭之。最后,踏梯上屋顶,把瓦猫安放在脊瓦上[8]。这样整个仪式结束,瓦猫便成了灵物。瓦猫仪式后还有禁忌,凡供瓦猫的人家,逢农历初一、十五,需对着瓦猫所在的方向上香,香炉放在地上。瓦猫开光过的民居,大门正对着某家的屋角、两门相对难于错开、门向正对山凹、住宅临湖边等都是禁忌。

    瓦猫的文化价值将随者其发展而不断凸现。在少数民族文化充斥的云南,瓦猫也被赋予了各种民族文化影子,瓦猫已经向着原来的实用性向民族艺术性发展,手工艺人们也汲取大量艺术元素,少数民族元素,将瓦猫以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艺术品、旅游商品” 等角色进入市场。有了这样的大环境,瓦猫工艺得以发展,瓦猫得以更多人的认识与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