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书要分类由于书籍的类型不同,每个读书之人的内在动机、需要和心性不尽相同,没有一种对所有人都普遍有效的读书方法。据我观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困惑求知型。主要特征是;以惑求学,以学解惑,获得知识,启迪心智,上下求索,拓展人生。二是揽镜自照型。主要特征是:重视反省,以镜正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是高山俯瞰型。主要特征是:立意高远,高屋建瓴,总体把握,提升境界。四是海边拾贝型。主要特征是:兴之所致,俯拾而得,把玩欣赏,怡情修性。五是蜜蜂采花型。主要特征是:广泛采撷,吸取精华,运思良久,独有心得。六是盲人摸象型。主要特征是:摸着一面,不及其余,片面深刻,惑于偏论。当然,读书方法可能不限如此,这只是我对人们读书法的一种概括。在这些阅读类型上,我认为其中值得警惕的是盲人摸象型。这是读书时经常容易犯的错误。这种错误常常表现为:对作者的思想没有完整理解,只着意于只言片语,或者盲目相信作者的观点,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贵在质疑的眼光。结果,读书就可能误导了自己。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所以,我主张,读书人应该读四类书,少一类,便不能称为“读书人”:第一类是实用型书籍;第二类是获得型书籍;第三类是精神型书籍;第四类是消谴型书籍。并对这四个类型的书籍,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 一是读那些实用的,能够立竿见影解决实际问题的书籍,我采取信息式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是为了帮助查证、参考。例如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地图一类的工具书;各类教科书以及相关的辅导书,参考书;各种技术操作性指导书等。工具需求类的书籍,功能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总要随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这些书,我们无需花大功夫去读,购置需要的放在身边,需要时,即查即用,见缝插针地读。休息时,翻翻书,读读报,当我读书或写作累时,我就会随手翻阅一些杂书。由于我把书籍分了类,所以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便明白,哪些书需要认真读一下的,哪些只需略略看一下就行了,哪些内容将来可能有用的。这样我以很短的时间,把一下子来不及看的书把它们放在一定的位置上,用时就能随时找到。我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一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也采取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象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当然,是否需要精读或中断、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二是读那些教人生存的获得型的书籍,如《资治通鉴》、《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之类的政治专业书籍,我采用“困惑求知型”的阅读方法。这是与消遣性阅读截然对立的。这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是一个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是一定得读的,它们应尽可能多读一点。这对于开拓思路,增长见识、加深学养、提高理解、判断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由于阅读这种书有着较为明确的目的,在阅读过程中不以对于书本所传达出的表层或浅层意蕴作简单的认知和掌握为满足。郭沫若认为,“为研究而读书”,是指一个人学有所成,以研究求索的态度读书。郭老的方法是:(1)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约束;(2)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无遗漏;(3)对于资料毫不容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务求彻底,毫不放松。所以,我在进入对书本接受之前,要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与书本有关的知识信息,在对阅读书本的接受过程中,注意提炼、吸收和消化书本传达出的新信息,进而将之与自身固有的知识经过冲突、并存而达到融合的程度,做到阅读过程中的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同时并重。还有些书籍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必读之书。如历史类书籍。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学史;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种时代、环境里萌生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潮,新文化,从中发现我们探索、学习的新目标、新起点、新任务,否则,即使你是位专家,是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但你决不是个读书人。 三是读那些精神的,能够拓展视野、丰富涵养、启迪心智、教人智慧的书籍,我采取三种读书方法:(1)“高山俯瞰型”的读书方法。比如哲学、文史及励志书。由于这种读书的超现实功利性使得读书主体而言成为一种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高级精神活动。我采用这种读书方式,以分析各家之言,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渴望获得生存启示,进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飞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阅读这些著作要慢读,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品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2)“揽镜自照型”的读书方法。比如读人物传记、回忆录之类的书籍,我采用这种读书方法,重视反省,以镜正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边读边思考,甚至拿自己的生活来印证,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3)“蜜蜂采花型”的读书方法。如文学艺术、科普知识之类的书。我采用这种读书方法,立意高远,高屋建瓴,广泛采撷,吸取精华,总体把握,提升境界。因为它们是人的精神需要的食粮,能够陶冶情感、启迪心智,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感受新的审美情趣,追求美好与高尚。因为这种获得型书籍的阅读其实是消遣性书籍的阅读的延伸,即在对于的书本的阅读过程中,原本持有的消遣性目的逐步为从书本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感受的期望所取代。所以,我就选择人类文明史上最优秀、最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来阅读。读这些书,有的要快读、泛读,力求多读些书;有的又要慢读、精读,例如唐诗宋词、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特别是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臆想能力相关。以上这类书籍都属于思想需求的,而思想需求的书籍也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价值不受时间性与空间的限制,历久而弥新。在知识需求的读书和思想需求的读书之间,有时会感觉到一些灰色地带,似乎难以分別。不过有些书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得出差別,有些书可能某一段时间深受注目,广受欢迎,但过几年时间就被淡忘,就像是知识类;反之,很长时间之后还存留的,就像是思想类。这一种获得型阅读较之前一种,目的性淡化,自律性要求不高。因此,就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言,更显放松,更富有张力,能动性也更为突出,更易于臻至对于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和阐释所必需的自主自由状态。当然,这种阅读过程中,要想从书本中获得感觉之理性、表层意义遮蔽之下的深层内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能力是断然不可能达到的。 四是读那些消遣型的书籍,我采取随意的“海边拾贝型”的阅读方法。如罗曼史小说、许多漫画、写真集、侦探武打小说等,都属於休闲类需求。消遣型阅读如同其他消闲方式一样,是人类为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消除工作疲劳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消遣型阅读对于阅读主体的知识素养、审美能力不作过高要求,只要具备现实的、经验性常识的人皆可以从事此项阅读。阅读主体并不试图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切人和阐释,也不是出于审美目的,更不是为了求得对阅读书本深度阅读和思考后所获得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而是表现为阅读过程中的平面化和消费性。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主体更多是从感觉和兴趣出发,而很少考虑书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兴之所致,俯拾而得,把玩欣赏,怡情立志。所以这种读休闲需求的书籍也有很大的特色,那就是可以视为用过即丟的产品。有人主张阅读消遣型的书籍采取麻醉性的阅读法。认为这种阅读既然是为了消遣,就要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对这一主张,我不仅不认同,而且坚决反对。我认为,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如果看的恰好是本好书,他们会有所得,而如果看到的恰好是本坏书,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污染。此乃“糊涂型”读者。当今,那种麻醉性阅读就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一个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