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身后的空白

 mijinduzhe 2013-06-23

大师身后的空白

张联

给这文章评分
(0 投票)

  1999年,季羡林在为《汤用彤全集》作序时,有一段感悟:地球上一些高山,仅仅出现一次,便作为永恒的存在,不可超越。“在锡予(汤用彤的字)先生面前,宛如小丘之仰望泰岳。”学生季羡林眼中,先生汤用彤形象高大,可望而不可即。

  也许我们经常谈及“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过多推崇青出于蓝、后浪推前浪的口号,以为今必胜昔,四海皆准。其实,先人的成就漫说简单跨越,即使完整准确地传承都非易事。

  记得一次看李可染哲嗣及后学的集体画展,众位追慕者的画作,与李可染作品一同登堂入室,难免显得逊色一筹。“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绝不是谁借了大师的格言,便可以从容创新,推进传统的。“传统必须受生活检验,决定其优劣取舍,而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新规律。”李可染从大自然中观察写生,行程数万里。“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升华了笔下的艺术,成就了一代宗师。师今师古师造化,才能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

  想当年,30岁出头的林风眠狂言无忌:“元明清三代,六百年绘画创造了什么?比起前代来实是一无所有。”原因在哪里?“传统,摹仿,因袭前代的成法”。大家的告诫,后人当深思之。

  以美学研究闻名的朱光潜,抗战期间在武汉大学外文系任主任,给二年级学生讲授全年的英诗课。台湾学者齐邦媛记录了当时的聆听情境,留存下昔日的手抄笔记,课堂上精彩撼人的一幕幕,堪称空谷足音。

  2009年10月,在考古学家苏秉琦百年诞辰纪念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两次发言,高度评价这位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吸引力的大师,坦言苏秉琦去世后将留下长长的一段空白,并呼吁学界在巨人止步处继续思考,才能走出和超越苏秉琦时代。

  在高山仰止的风范与学养面前,来不得半点儿轻慢与妄动。大师的精神世界,是他们留给后人的永远馈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